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400多个节日等你来!中国第一节庆大省有多嗨?

在贵州,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我们贵州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喝水就会喝酒”。


2023年贵州夏日节庆活动一览(不完全统计)
统计/吴二棒、小球藻,制图/九阳

这并不算太夸张,你可能听说过这两年爆火的“村BA”“村超”,简单来说,它们就是在贵州乡村里举办的类似“NBA”和超级足球赛事的球类比赛。最特别的是,这些赛事并不是由某个主办方发起,纯粹是靠当地村民主动、自发地聚集起来的盛会,村超上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热热闹闹的场景,就是贵州这种过节氛围的真实写照。

村超场内场外,都是欢快的人群。
摄影/前行小罗

就在“村超”的那几天,一个不大的榕江县——

向世界展示了最正宗的美食,比如有外地小伙在贵州村超现场被热情的大姐投喂了各种美食,酸菜、折耳根、腌鱼、腌肉装了满满一大碗。有网友说,在被挤到分不清东南西北时还被阿姨塞了一口糯米饭。


村超现场投喂的各种贵州美食。
图/网络

还有最传统的民俗

村超,也同时是各个民族载歌载舞的盛会。
图为苗族鼓藏节上会出现的“高帆“。
摄影/前行小罗

以及最热烈的狂欢

👈向左滑动
村超里的笑脸。
图1-2摄影/姚宁;图3摄影/陈伟红

一个体育赛事,硬是搞出了堪比过年的热烈氛围感。平时经常去现场看球的朋友都会感叹这里的气氛确实比普通赛事好上太多;而不关注足球的网友,看到观众席周围神态各异的鲜活“民族风”面庞,也会一同享受到某种纯粹的快乐。

村超所在地的榕江县,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以在现场能看到许多苗、侗等民族的节日元素。但村超只是贵州节日的小小缩影,如果放眼于整个贵州,毫不夸张地说,还有一千多个精彩各异节日在这里等着你,几乎每天都可以过节!


贵州各市州节日及相关民俗统计。
(仅统计国家级及省级“非遗”项目)
统计/吴二棒,制图/九阳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各民族共有1400多个传统节日,光是国家级“非遗”节日及与节日紧密相关的项目就有22个,省级相关“非遗”的数量则达到了149个,同类数量为全国各省之首。正所谓“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从正月到腊月不停过节,大家热情还都特别高涨,贵州人为啥这么“豪横”,这么热爱过节?


盛大的苗族节日聚会上,
人们会密密层层地围成圈,载歌载舞。
摄影/贾庆祥

先从与节日最密切相关的维度——时间开始说起。早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先民就通过观察东升西落的太阳、经年可观测到的北斗星等自然现象确定了季节和年节转换,确立了“岁时”的时间观念。“岁时”可使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利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早期的人类还处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阶段。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那些在历法中被提炼出来的、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人们常常会举行祭祀、祈福及祓除等仪式。像适合播种的日子、由热转凉的日子、庆祝丰收的日子等,就都慢慢变成了节日。

丹寨县党早村,田垄上的锦鸡舞,
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苗族芦笙舞。
摄影 / 鲁彦勇

这样的历史进程也在贵州的山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谓“春祈秋报”,贵州的许多节日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广泛流行于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新节”,虽在各地举办的具体日期不同,但都是在新谷登场时举行。吃新节最初的庆祝方式也很简单,在丰收的节日,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地大吃大喝一顿。

瑶族长席宴。
同饮食一同狂欢,是贵州许多节日的重要环节。
摄影/熊亚平

又如社日,原是祭祀“社神”即土神的古老节日,有祈求丰收和组织农业生产的功能。随着社神被城隍和土地信仰取代,元代以后社日在中原几乎消失。但在铜仁,“春社”却与清明节结合,以上坟和“社饭祭祖”的方式保留下来。

祭祀饮食曾经承载着别样的意味,它经历时间洗礼遗存下来,成为节日仪式感中的重要一环。现在的社饭,要先在野外采摘蒿菜、野葱等野菜,将蒿菜揉出苦汁并焙干,然后将糯米和大米混合,放入野菜、腊肉丁、豆干丁、猪油等大火蒸熟而成。野菜的清新与腊肉的咸香恰成绝妙搭配,一口下去,米饭弹糯的口感在口腔里顿时化作春天的气息。

有趣的是,传统社饭是用甑子蒸熟的。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铜仁梵净山,因为金顶形如饭甑,在明代便原名“饭甑山”


在所有与时间相关的节日里,没有哪个比“过年”更能表达中国人的时间和生命意识了。这种对辞旧迎新的期盼可以说是一种通感,所以在不同的族群中也都能看到关于“年”的节日仪式,例如贵州三都水族的“端节”。

端节的水语可直译为“吃年”,三都的各个区域,从水历的年末至次年初(约农历九、十月)会分批次过节。在端节的前一天,长辈要在神龛前放上不带荤腥的供品祭祖,如南瓜、豆腐、糯米饭、米酒,以及最有特色的鱼包韭菜。鱼不算荤腥,而是原始社会繁衍能力强盛的象征。

👈向左滑动
鱼包韭菜,水族人过端节的头道大菜。
图1摄影/包晓闽;图2摄影/饶武军
单家独户的祭祖完毕,亲属圈的内部成员就要开始“游端”,在各家依次祭祖,绕成圆圈喝“转转酒”,共同品尝鱼包韭菜。正日子过后,各村寨间还要举行一项外人很难想象的活动——跑马不同于草原民族,水族小伙不用马鞍和马镫,只用两腿夹着马肚在贵州的崇山峻岭尽情驰骋。“哥骑马去相姑娘,女梳妆去看情郎。”气氛非常热烈。

跑马的由来,据水族传说,以前有三兄弟迁徙到了三个地方,其中一个顺着都柳江来到了三都。他们约定稻熟时要相互走访,但因为交通不便,只能以马代步。这个传说虽不一定是真的,却可视为多民族迁来贵州的一个注脚。

👈向左滑动
图1:水族端节的骑马奔腾。摄影/曹经建
图2:端节水书条目朗诵。摄影/李立洪



迁徙,贵州节日的底色

贵州高原是我国古代几大族系迁徙的交汇点,今天贵州的18个世居民族,几乎都是在漫长历史中不断迁入并定居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贵州是一个“移民省”。

我们在贵州看到的许多节日元素,往往都不只是某个民族的标签,而是为各民族所共享,如原始崇拜、山歌、芦笙、鼓、稻米、粑粑……与其说是民族性的,毋宁说是地域性的。费孝通来贵州考察后总结说,我国各民族居住的状况是“大杂居,小聚居”。贵州各民族既相互涵化,又保持了独立,交融和碰撞,让贵州节日异彩纷呈。
鼓楼前正在欢唱侗族大歌的人们。
摄影/卢现艺

例如苗族。据史书和《苗族古歌》等记载,其先人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后因首领蚩尤战死于涿鹿,不得不向南、向西迁徙到贵州等地。为了祭祀先祖,黔东南的苗族一般每隔13年会举办“鼓藏节”(nongx niel),也称为鼓藏

在苗族传统社会中,鼓、鼓社和鼓社祭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组合。苗族人认为,祖先居住在遥远的东方,需敲击木鼓才能把他们召唤回来。所以鼓藏一般连办七天,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的亥日或辰日举办。前三天是大娱乐,第四天寅时开始“踩堂”。这个节日周期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十分庞杂,几乎可以说是民族祭祖中最盛大、最隆重、最庄严、最神圣、最悲壮的民俗活动。

身举巨大的苗族“高帆”,是鼓藏节的一大特点。
摄影/王济文

踩堂队伍最前面的是身着刺绣羽裙的“鼓藏头”(苗族总理民俗事务、德高望重的人物),然后是芦笙队和一头头打扮得花花绿绿的牛。每头牛都有若干幅宽二尺余、长丈余的蜡染“高帆”,由人们吊在竹竿上扛着绕堂走三圈,非常壮观。随后鼓藏头念道:

“牛呵,你静静地听。祖母在古时,祖公在洪荒,因为不吃鼓藏,不敬蝴蝶妈妈,谷子才不饱满,禾穗才不登尖。……你旋(牛头的旋毛,苗族以此相牛)好发财发富,你旋好稻谷满仓。旋好姑娘好看,旋好后生力壮。人丁兴旺,个个健康……”

最后人们把牛杀掉,“陪”祖宗吃肉饮酒。一般百来户人家要杀五六十头牛,还要准备猪、鸡、鸭及酒食若干,耗费巨大。

👈向左滑动
鼓藏节上,牛和酒都是重要的主角。
摄影/王济文
贵州的侗族也是从其他地区迁徙而来。据《祖公歌》(al ong sbux),其祖先的栖息地“就在梧州那里,就在浔江河旁”。同样是祭祖,侗族的“萨玛节”又是别样风情。“萨玛”(sax mags)在侗语中意为大祖母,是一个完美的女神形象。这个节日有明显的母系氏族遗风,比如在榕江的重要侗族聚集地的三宝侗乡,一般由已婚妇女参加。

祭萨时,盛装打扮的侗族妇女们由“登萨”(掌管祭祀的老妇人,此时为“萨”的化身)手持半开的黑雨伞开路,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围绕着鼓楼前象征萨玛灵魂的祭祀台“多耶”(一般是石头或旗帜等物)跳起多耶舞,乞求萨玛赐福村寨。

👈向左滑动
萨玛节,纪念苗族大祖母“萨玛”的节日。
图1:妇女们从各寨的萨玛祠汇集到主会场。摄影/李长华
图2:贵州榕江县“萨玛节”现场。摄影/彭庆模

早在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就记载:“辰、沅、靖州蛮,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千年以后,我们仍能在贵州看到当年给陆游留下深刻印象的手拉手载歌载舞的情景。

鼓藏节与萨玛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地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也是最能体现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的所在地。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时,便用了一整回的篇幅描写黔东南的镇远,以当地的“龙神嫁妹”为背景虚构了一段情节,可见在清代时,当地过节的名气便已传至江淮等地。

👈向左滑动
图1:萨玛节活动中,侗族老人给“萨玛”上供品叩祭。摄影/李长华
图2:萨玛节现场,侗族人认为祖先的英灵会寄托在黑雨伞上。摄影/朱进

当然,贵州其他地区也都各具特色,比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屯堡人”,虽然“晚来一步”,但同样在这片土地上碰撞出了别样色彩。

相对于只能靠口头传承历史的苗、侗等族而言,以屯堡人为代表的汉族迁徙史要清晰许多。顾名思义,屯堡人是明初“调北征南”从江南各省征召到贵州“上六卫”的屯军后裔。他们的特色习俗之一是正月的“抬亭子”,又叫“抬汪公”,也就是抬着汪华的神像游行。说来你可能不信,这位汪华的籍贯居然是千里之外的安徽休宁。他唐初被封越国公,在徽州被奉为“新安之神”“太阳菩萨”等。这种江淮特色的迎神赛会在西南地区出现,也是贵州节日中迁徙底色的体现。

安顺市九溪村的“抬汪公”,
屯堡人一代代延续着先辈的生活习俗。
摄影/李立洪

据史书、方志等记载,汉族曾有过数次移民潮,明代以军户为主,清代以民户为主。一名徽州地方神随着屯军一起“移民”到贵州,然后在屯堡被祭祀六百年而不绝,这待遇可能汪华自己也料想不到吧。

👈向左滑动
图1: 各屯堡来参与抬汪公的队伍。
图2: 汪公殿前,还会用整头猪进行祭祀。
摄影/李立洪


多彩的文化,多彩的节日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许多节日还与地形地貌密不可分。还拿黔东南来说,这里的最高山脉雷公山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四周森林密茂,是全国著名的林区之一。早在明代,一根根巨大的楠木和杉木就通过清水江运往京城,成为故宫等建筑的栋梁之材。好山好水好木料,孕育出了独特的“独木龙舟节”。其中,又以台江县和施秉县举办的赛事最为热闹。

👈向左滑动
施秉县端午的独木龙舟节,
在正式下水之前,巨大的独木龙舟会在陆上巡游。摄影/磨桂宾
龙舟节的长桌宴。摄影/孙超

传统的独木龙舟需要三根粗壮的杉木挖槽捆绑而成,中间为母舟,两侧为子舟。之后大家根据传说中“分食龙肉”的部位(龙头、龙身、龙尾等)来确定各村寨竞渡的时间。做龙舟和划龙舟本身就是村落实力的体现,在传说中获取龙肉部位的不同也是本村在该地区村落等级排名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传说古代一位老人因孙子被恶龙掳去,用计杀掉了恶龙,各寨村民赶来分食龙肉。后恶龙托梦给老人,希望大家每年划龙舟来纪念它,作为交换,它将保佑各寨一整年都风调雨顺,老人答应了它的请求。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可能隐喻了明清王朝对“九股苗”的招抚,最终汉苗和解的历史。

👈向左滑动
独木龙舟节上,
鸭、鹅将被捆绑挂在龙头“脖子”上,这是一种祈福。
图1摄影/磨桂宾;图3摄影/李光荣

看到这,想必你多少能感受到“多彩贵州”四个字的来由。但如果你以为把每个民族细数一遍,就能把贵州的节日数清,那你就——错了!


这是因为,许多民族都可分若干支系。苗族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方言区,方言区之间习俗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同样一个“四月八”,东部方言区如松桃侧重歌舞娱乐,中部方言区如黄平侧重敬牛祭牛,而西部方言区如贵阳侧重祭祀英雄即便是同一方言区内部,也可能因地理阻隔而民风有别。

👈向左滑动
剑河县高雍乡“三月三”苗族祭巫耶。摄影 / 钟传坤
贞丰县俄田村“三月三”祭山扫寨。摄影/李贵云
“二月二”祭桥节。摄影/姚宁
布依族“六月六”的“抵扛”活动,
这是一项展示布依族人民敢于斗争神的传统运动
摄影/游绍龙
“傩”,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化。历史上曾经在中国广泛分布,在传入贵州之后,因为山地屏障等因素,不仅流传下来,而且发展得多姿多彩。

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傩戏,是一种融合了宗教与艺术,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原始、古朴、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所以傩戏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安顺屯堡地戏、威宁彝族“撮泰吉”、荔波布依族傩戏等。

👈向左滑动
图1:思州傩技,上刀梯。摄影/‍‍‍‍‍‍‍‍杨秀勇
图2: 彝族撮泰吉。摄影/李光荣

在“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贵州,除了这些“大节”,还有一些“小众”到你可能完全没听说过的节日——

👈向左滑动
大方县凤山乡彝族“祭山节”。摄影/杨元德
狂欢之夜,晴隆县莲城镇彝族火把节。摄影/张德厚

剑河县革东镇交榜村“抬狗节”。摄影/欧阳开德


贵州各族的节日,既是其历史和文明的象征,也在现实生活中承担了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男女交游、经济贸易等社会功能


写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才子杨慎,在嘉靖年间如此记录对贵定县苗族的“跳月”:“男女踏歌,宵夜相诱,谓之跳月。东苗种人皆吹芦笙,旋绕而歌,男女相和,有当意者即偶之,曰跳月成双。”种自由恋爱的浪漫在当今也是令人神往的。包括上文提到的端节跑马、吃新节庆丰收、四月八歌舞等节日习俗,其实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交往的机会。

👈向左滑动
图1:镇远县报京乡的三月三讨葱节,如今又被称为情人节。摄影/秦刚
图2:松桃县六月六的“四人秋”,也深受青年男女喜爱。摄影/龙俊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节日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比如水族相亲玩耍的端节“跑马”变成了以夺取锦标为目的的“赛马”;苗族上刀梯、下火海等绝技也由祓除法事转向了四月八等特定节日的“娱人”;侗族多耶舞早已不限于萨玛节的仪式,在村超上也能看到游客和村民不分你我地手拉手跳舞。

再者,许多重大节日已经申报了“非遗”并由政府主办和社会参与集资,这既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也通过更有效的组织,为外地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窗口。

台江县盛大的姊妹节,是年轻人认识、交往、恋爱的盛会。
摄影/磨桂宾

抛开一些形而上的概念,人才是书写民俗的永恒主体。千百年过去,贵州的节日不仅仅是“文化遗留物”,而且更是在一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通过亲情、信仰、食物、旋律等元素深深嵌入当地人的生命之中,现在又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感染着参与其中的我们。

👈向左滑动
节日里的笑脸。
图1摄影/杨秀勇;图2摄影/候凌;图3摄影/贾庆祥  
现在赤日炎炎,如果行走在贵州的清凉山地,除了那些好山好水好风光,你可能还会有不期而遇的“开盲盒”的意外惊喜。收起那些原本在城市里的条条框框吧,带上背包,一起进入这节日狂欢的海洋,做好载歌载舞的准备!

2023年地道风物推出
“多彩贵州:人文山水·时光峰峦”贵州文化专题!
点击链接回顾本系列第一篇文章——
如何看懂第一山地省的多彩文化史诗?


本系列第二组文章,
主题为解读贵州文化脉络
包括三篇图文:
本期图文头条——
《比“村超”更带劲的,是藏在贵州1258000个山头中的文化传奇!》
带你领略深远的贵州文化脉络

本期图文二条——
《1400多个节日等你来!中国第一节庆大省有多嗨?》
带你感受精彩热烈的贵州节庆

本期图文三条——
《这6件国宝如果会说话,那一定是贵州味儿的!》
带你欣赏贵州的国宝级文物
                     

策划 | 火花范

 | 吴二棒

编辑 | 黄馨慧

图片编辑 | 陶格如勒

制图 | 鱼一条、九阳

首图 | 前行小罗

封图 | 杨秀勇

📖

审稿专家

何茂莉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

李 斌 

凯里学院副院长

📖

主要采访对象

(上下滑动查看)

张新民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

张晓松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原院长、贵州省旅游协会副会长

何茂莉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

李斌 凯里学院副院长
王力 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之江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

高冰 著名摄影师


📖

主要参考资料

顾久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M】.中华书局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M】.知识产权出版社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中华书局

《贵州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晓松.《符号与仪式——贵州山地文明图典》【M】.贵州人民出版社

张晓松.《山地文化论》【M】.贵州教育出版社

主要数据来源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特别感谢

中共贵州省委员会宣传部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凯里学院

中共黔东南州委员会宣传部

中共施秉县委员会宣传部 

贵州省摄影家协会

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味大搜集 全国春节民俗活动大盘点(三)
文化丨多彩贵州节日知多少?
黔东南风情 九山半水半分田
贵州省博物馆 二
[刘锡诚]《亚鲁王》——活在口头上的英雄史诗
重大进展!中国苗族古经项目书籍审稿会在贵阳花溪召开2022.1.2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