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间故事 | 歌者:听父母讲那过去的事情

人间故事

马齿苋,入夏采,沸汤瀹过,曝干,冬用。旋食亦可。楚俗元旦食之。

听父母讲那过去的事情

文 | 歌者

“吗子”,识花软件说是垂盆草



我们那儿最常见的野菜,大概要算野人苋,房前屋后村路边,随处都有。再下来就是马齿苋,吾乡叫“酸马齿”,土话念成“酸吗子”。

马齿苋麦黄始生,只五六天就长成一大片。收麦时节,打麦场碾得又硬又光,过上一半个月,下两场雨,它就长得满场都是。这东西可以凉调,可以切碎拌上面粉蒸菜疙瘩,可以烙菜面饦饦、菜合子,据说还能治拉肚子。

我妈说,她小时候,每年夏天,整笼整笼地摘野人苋、“酸吗子”,洗净,开水锅里焯一下,晒干保存,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吃的时候拿开水一泡,浇上蒜汁即可。大年三十黑里还要吃“酸吗子”,说是吃了这个一年都不得病。

明朝有个王磐王鸿渐,就是写《朝天子·咏喇叭》的那位,他还写过一部《野菜谱》,里头就有马齿苋:

马齿苋,入夏采,沸汤瀹过,曝干,冬用。旋食亦可。楚俗元旦食之。
马齿苋,马齿苋,
风俗相传食元旦。
何事年来采更频?
终朝赖尔供餐饭。

王磐《野菜谱》中的马齿苋

古人说的元旦,就是正月初一。王磐这段记载,跟我妈说的几乎一模一样。王磐是江苏高邮人,几百年后,他的同乡汪曾祺也写到马齿苋:“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汪曾祺《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食物》)古往今来,普天之下,总有一些人得靠各种野菜填充饥肠。

说了“酸吗子”,还有一种野菜叫“吗子”,识花软件说是垂盆草,不知确否。“吗子”长在砂土地里,山外少有,进了山遍地都是。二三月、七八月,人都背着口袋、提着笼,进山扳“吗子”。回家细细择净,涹酸菜。一涹就是一瓮,天天喝“糊涂子”(包谷糁稀饭)就酸菜。

靠山吃山,人们得空就往山里跑。天雨初晴,不能下地,山里的砂土地干得快,穿一双烂布鞋,再套一双草鞋,就进山去了。给生产队割草,十斤草一个工分。挖柴胡、苍术、血参、葛根,摘五粒子(五味子)、羊桃(猕猴桃)、八里炸(八月瓜)。再就是各样野菜,挖小蒜,掐野韭菜,掐枸杞芽子,捋龙柏芽子……还有“青条叶子”、“踅叶子”,现在也搞不清到底是啥东西,能下锅就行。


我妈进山,进的是十七沟。十七沟西边是沙沟,沙沟西边就是蓝关古道入秦岭的七盘坡。沙沟里有一股水,出山西北流,经过坡底村、火烧寨,在营上村西边汇入辋川河。辋川河一路朝北,东岸沙堤外,满眼的稻地,直铺到辋、灞交汇处。这是1964年修河堤时收拾的河滩地,其间道路交通,沟渠纵横。一条中干路纵贯南北,路西一处有片苇园,穿过苇园是一个菜园子。1971年,我爸初中毕业,第二年春天,被派到这里给生产队务菜。

菜园子是队里的集体经济,日常就两个人管理,活多了临时加派劳力。要犁地了队里派牛,要上肥料了就去库房领黑豆面子、油渣或者化肥。社员来买菜,并不付钱,记到账上,年底用劳动日工分抵。多余的菜拉到周围的村子卖,往南到营上、火烧寨,往东就是滹沱、张寨子、新寨。并不是所有生产队都有菜地,这得有水利条件。有时也去县里卖菜,或者给县蔬菜公司送菜。

那时候都是季节菜,夏天黄瓜、洋柿子,冬天菠菜、蒜苗子。洋柿子算是好菜,五分钱、八分钱一斤,莲花白最多五分,三分都卖呢。拉一架子车菜,卖上十二三块钱。出去卖菜时,菜园子去一个人,负责试秤、记账,队里另派个人专门收钱。钱跟账对好,回来交给会计。近十亩地的菜园子,一年收入不过几千块钱。

生产队那会儿,上一天工,男人十个工分,妇女八个工分。我舅家那儿,妇女只有七个半工分。哪一天要是下雨或者屋里有事不上工,就没有工分。菜园子是长期工,一天十个工分,下雨往庵子里头一坐也是上工呢,人都争着去。
1976年,队里把我爸叫回去当记工员,还是长期工,天晴下雨都有工分。我问我爸,为啥给你安排的都是好事?他想了一下说,不知道么。随即又说:
生产队年底决算,记工员要给社员“总”工分,会计再根据工分给各家各户分粮分钱。我平时借空儿,一个人就把这些工分“总”完了,不用等到最后叫人帮忙。队长还给我加些工分呢。

生产队时期的宣传画《记工图》



我村有个人,跟我三舅是高中同学,去给我妈说媒:吃米的地方,平整整的地,能拉架子车,收庄稼不用背,也不用担。

按村里的辈分,这位媒人要把我爸叫叔呢。这门亲事说成以后,他搬我三舅的关系,见了我爸就叫名字。

1976年九月初三,我父母订婚,礼钱三百二。第二年二三月有一天,我爸去丈人家,家里擀面片、燣小蒜待女婿。

小蒜就是野蒜,吾乡土语读如“小酸”,学名薤白。李商隐深山访隐士,待遇就是“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我小时候有童谣说:“放羊娃,实可怜。拾羊粪,勺(吾乡土语,用饭勺搅,名词动用)搅团。拔羊毛,就小蒜。”小蒜二三月生,七八月也有,看着像葱,吃到嘴里是蒜味,爨得很。俗语说:二月小蒜,香死老汉。但我爸并不爱吃小蒜。我爸不爱吃的东西多得很:“我再听见谁说那搅团、浆水菜啥了的好吃,我心里就是气。”偶尔尝鲜和赖以果腹,完全是两回事。这些食物在我爸这儿,是一种不愿回顾也不容美化的记忆。

我大舅当时在西安草滩农场工作,大妗子专门拿出农场带回来的香油,给我爸调面。我们那儿以前没有菜油,吃的都是棉花籽油。我妈的姨家在山里的葛牌,有时候给他们送些漆油。漆油是漆树籽压的,白色,冷凝成一坨,炒菜时在锅里抹几下即可。很多人一吃漆油就过敏,嘴唇肿胀,奇痒。

我爸自然没吃过香油。他怎么都想不到,就这几滴香油,害得他一碗面没吃完就吐了。此事传为笑谈。我大妗子说:

你看他姑父,到人家屋里去,见了面片子就咋没吃过一样,愣吃呢,吃到最后都吐了。


1981年七月初五,我二姐出生的第三天,队里通知,收完秋就要“大包干”了。第二年割麦的时候,全村人陷入亢奋,黑明连夜地干活,个个儿都熬成了红眼子。

我爸的记工员也不当了,到辋川河里筛沙子,一拖拉机沙子卖五毛钱。

那是1983年初冬,我爸虚岁三十,上有七十岁老娘,下有两女一儿,还有一身力气、满心欢喜。后来的种种世事艰难、有心无力,离他似乎还很遥远。


附记:
大包干,即包干到户。1994年版《蓝田县志》记载:1979年冬,蓝田县开始试点联产到组责任制。1980年,有62个生产队开始实行联产到劳。1981年,包产到户的队有60个,包干到户的队有920个。到1982年秋,全县99.23%的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据1999年版《长安县志》,长安县从1978年开始试点联产到组,1984年全县所有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

配图:网络  / 编辑:闺门多暇

歌者,陕西蓝田人。偶有作品发表于《杂文月刊》《西安晚报》等纸媒和各微信公众号。

说明:本平台打赏即稿酬。相关信息请关注公众号后获取。

订阅《向度》:点击上方小程序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寻找春天]香椿芽
凉拌马齿苋
常见可食用野菜(附图)
能吃的野菜——凉拌马齿苋
农村的4种美味野菜,长在地里味道却很可口,吃过几种?
春日野菜香(第3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