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宗子:神仙赵高和卧底赵高



唐朝人讲门第,不讲阶级斗争,看得出诗文的优劣,搞不清人的好坏。大度潇洒的同时,天真糊涂得可爱。读唐人小说,很奇怪的一件事就是:那么多遇到神仙的大好事儿,为什么都让一些奸臣,如李林甫,还有比他更令人憎恶的卢杞之流,赶上了?李林甫妒贤嫉能,口蜜腹剑,世人皆知。卢杞阴险狠毒,或者还要超乎其上,知道的人却不多。他人品差劲,相貌还奇丑,可神仙中不乏浆糊脑袋的,硬有地位尊贵的大美女下凡,秋波明送,以身相许,要脱度他成仙。如此好事,遇上刘阮那样知道好歹的,死活也拜倒在地上,揪着裙摆跟去了。可这卢杞,真是天生作奸臣的料,居然不答应,宁可选择在人间做富贵宰相。研究唐人传奇的专家说,唐人讲这类故事,不搞什么政治正确和道德判断,只要说明婚姻、功名、富贵等等,一切都是前定,都是命运。而命运从来没道理好讲,雨点打在谁头上就是谁。

中国历史悠久,因此奸臣特别多。同样是奸臣,论作恶的多少,下流的品级,遭人痛恨的程度,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奸臣,就像有些好人,因为模范事迹不突出,根本红不起来。一手断送了大秦江山的赵高,无论按哪个指标,肯定属于最混蛋最下作的奸臣之列,排名也许仅次于秦桧,但决不亚于蔡京、严嵩和魏忠贤。

先秦已经开始讲神仙了,两汉南北朝则大为盛行。王母娘娘当初的形象好似母夜叉,又像手持钢叉,头上插野鸡毛的食人族土著,这都没关系。东方朔本是个不甘心做宫廷小丑的文人,八尺大汉,天天和一个侏儒斗嘴争宠,这也没关系。说神仙就是神仙,端庄或滑稽,丑陋或漂亮,一概不碍事。可是千不该万不该,凡人中选神仙,怎么最早膺选的一批里,非要塞进一个赵高呢?王嘉的《拾遗记》是常备手边的读物,也是有史以来讲神仙故事的书里文笔最华丽的。《拾遗记》卷四秦始皇条,记下了赵高的神仙事迹,说秦王子婴即位百日,赵高想谋害他。子婴夜宿望夷宫,梦见一位大丈夫,身长十丈,胡须青色,坐丹车,驾朱马,自称从沙丘来,进宫求见,提醒他:“天下将乱,当有同姓者欲相诛暴。”说来自沙丘,点明是秦始皇,因为始皇崩于沙丘。秦以赵为氏,故言同姓者,即暗指赵高。于是子婴先下手为强,次日一早就抓了赵高。先把他吊在井中,吊了七日,不死。再放进大锅里煮,煮了七天,水还不沸。没办法,只好用最俗套的手段,把他剁了。

赵高如此奇异,方士们解释说,赵高曾跟随著名的仙人韩终学过炼丹。他进监狱时,狱吏亲眼看见赵高怀一青丸,像鸟蛋那么大。应该就是他炼的内丹。他死后,被陈尸于大路上,有人看见从他身上飞出一只青鸟,直上云霄。后来的道家解释这种现象,称之为兵解,逃出去的青鸟就是赵高的精魂吧。他死了没有呢?似乎死了,死后飞升。

但一般的看法,兵解在成仙的方法中,是顶低级的一种。既受羞辱,肉体痛苦,场面也不干净好看。比较好的是羽化,身上生出羽毛,直接飞。但“羽化”云云,用在诗词里似乎很文雅,仔细想想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哪怕是许飞琼、杜兰香、萼绿华(后两位可是李商隐的偶像啊)那样的大美女,浑身粘满羽毛,究竟好看不好看?所以到唐朝以后,大家就很少谈羽化了,说是古法,敬而远之。最好的途径,返璞归真,不炫奇,不逞怪,平地飞升,一步登天。比如淮南王刘安,可以说是平地飞升的仙人中最牛的一例。他不光一个人走,而且带着全家人,包括养的鸡犬,全部白日升天。因此之故,后来的神仙分类中,专有“拔宅仙”一类。晋朝的许逊后来居上,在民间似乎名气更大。有一种传世的“拔宅仙”花钱,题词曰:一夕玉皇诏,为君功行成,分明五云里,拔宅上三清。说的就是许逊。

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神仙传说,从远古到明朝,如果有人作个统计,成仙的人数一定惊人。可是神仙太多,就像如今的作家和艺人,挤挤攘攘的成千上万,出名很难。《太平广记》是宋朝人编的,全书五百卷,“神仙”加“女仙”两类,就占了七十卷。如果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和“异僧”,则多达九十八卷,几占全书五分之一。为数如此之多的仙人,百姓纵想诚心崇拜,哪里崇拜得过来?

在神仙这个行当,驰骋政坛呼风唤雨手眼通天的赵高,段位却很低。兵解毕业,很让人看不起。后世的神话仙话,一般不提他。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一种真正惊世骇俗的说法:赵高不像我们以为的,是个大奸臣,而是反秦英雄!此话怎讲?赵高违背始皇旨意,不立宽和仁厚的太子扶苏,将他逼死,立昏庸的胡亥为帝,接着再杀掉胡亥,把一个好端端的大秦帝国整得七零八落,终于在四方豪杰并起的鼙鼓声中,二世而亡。

听着够玄。可是,转引这一说法的都不是等闲人物,更不是当今讲坛上“戏说”无边的江湖教授和专家,而是真正的大学者。

谭献《复堂日记》引清泉欧阳轩的两首诗,这样赞美赵高的功绩:

当年举世欲诛秦,那计为名与杀身?        

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盖汉诸臣。 

大贾灭赢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        

留候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

诗中的意思,张良雇力士用大铁椎袭击秦始皇的坐车,荆轲借献图谋刺,都不如赵高潜伏在敌人心脏,能建立旷世功勋。秦始皇的两个儿子相续被赵高所害,这一点,汉朝的开国功臣们,谁能相比?

赵高为什么要自我阉割为太监,忍辱负重,去做亡秦的大事业呢?这也有解释。据说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赵高本是赵国的公子,痛恨秦灭亡了他的祖国,发誓报仇,不惜自残身体,打入秦宫,借出色的才智,赢得始皇信任,掌握了权力,到最后大杀秦的子孙,事实上推翻了秦朝。清朝诗人兼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引了司马贞的话,“赵高之窃权覆国,备载李斯传中,天下后世固无不知其奸恶矣。然史记索隐谓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直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未及者也。”赵翼还举了历史上的另一个类似的例子:“《金史》:宦者梁珫,本宋奄人也,劝海陵伐宋,人谓其与宋通谋,使海陵疲敝国中云。”

不仅如此,据传说,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也是藏在赵高家,才躲过了秦廷的追捕的。   

从情理上讲,赵高的故事理由充足,更有实际的可能。中国人一向钦佩卧薪尝胆的人物,讲究“忍”,讲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赵高的故事完全符合这些标准。假如有根据,奸臣一变而为英雄,如今“卧底”、“潜伏”不绝于耳,那么追根寻源,中国最早的大卧底,大潜伏,女的--也是按照传说--当推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男的,则非赵高莫属。

问题是,清人笔记辗转抄传的惊世奇谈,却至今查无实据。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是有的,但书中却没有赵翼所引的那段话。欧阳轩的诗题中说,他是从《古逸史》中读到赵高的故事的。然而这《古逸史》,没人知道是什么书(不知是不是梁启超所说的那本明人刻的伪书)。博学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就此事征引了能见到的各项资料,巨细靡遗,洋洋大观,然于《索隐》和《古逸史》二书,只能惋叹“皆不经见”,并说“自惭陋不之知,又疚懒未之觅。”《拾遗记》的校注者齐治平说,他“遍检北京图书馆书目,亦无之。”

天壤间是否真有这两本书?没人说得清。或者纯粹出自好事者的梦幻,也未可知。钱钟书在质疑赵翼之言的根据之后,又说了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很有分量的话:“此说似在赵乡里人中流传。”中国人喜为亲族或乡亲辩护,这是很有传统,而且可以走得很极端的。武大郎本是小说中的虚构,居然有自称武氏后裔的,说武大并非矮子,也不是卖烧饼的,是个饱读读诗书,造福乡梓的好官。他的夫人更非淫妇,实是一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水浒传》的作者若还在世,对此实在不知该说什么。

为亲者讳之外,中国的文人,又爱翻案。越大的案,翻得越离奇,哗众效果越好。翻案比起在故纸堆里做学问,更容易一鸣惊人。所以历代的人不断地试,不断地获得一时的成功,一时的利禄。有些早已被揭穿骂臭的,过了几十年,有人重炒,照样成功。

记得前几年看到消息,说新发现的《犹大福音》,证明犹大并没有出卖耶稣。相反,犹大背负了耶稣的重托,故意告密出卖主人,好成全耶稣的舍身成仁。这消息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相当权威。但罗马教廷不认可,大众信徒也不接受,是耶非耶,没人理睬,慢慢地就被淡忘了。

卧底之说先抛在一边。赵高究竟是不是太监,还有争议。都怪司马迁没有专为赵高立传,相关材料散在各处,读书一不小心,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的一句话,成为各方立论的根据。隐宫如果解释为施行宫刑的“蚕室”,赵高就是太监;隐宫如果拐一道弯,被认为是“隐官”之误,隐官是因受刑而伤残者做工的官府作坊,则赵高只是因为母亲犯法受刑,而在作坊出生,并非太监。后一种说法即使成立,并不能证明赵高长大后就一定没有被阉割而成为太监。而赵高是不是太监,和卧底并无必然关系。不是太监照样可以卧底。

争议虽然这么多,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不管赵高主观动机为何,大秦之亡,他的倒行逆施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且引王夫之的两段话: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

这一段说,国家大事托付于赵高这样善拍马屁的小人,继位的即使是中等资材的君主,也难以幸存,何况是胡亥这样的糊涂虫。

  “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戌之徙之而寡其妻孤其子者,郡县之民也;而剸二世之首,欲灭宗室,约楚降而分关中者,赵高也。故怨在敌国,而敌国或有所不能;怨在百姓,而百姓或有所不忍;狎及小人,而祸必发于小人。……小人之心,智者弗能测也,刚者弗能制也。料其必不能,而或能之矣;料其必不欲,而或欲之矣。”

这一段说,秦灭了六国,六国想报仇,未必有能力;秦欺压天下百姓,百姓心中愤恨,未必一定揭竿而起;而亲近小人,一定出乱子,因为小人的心计和作为,完全不合常理,不可测度,虽有大智慧,大魄力,也未必制得住。

犹大是假告密,秦桧身为大宋的宰相,却是金国的间谍,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据说大科学家沈括当了卧底,骗去苏轼的诗集,用来作“罪证”。很早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说一国的国王是敌国的卧底,原来他地位并不高,几十年,一步步,最终登上权力宝座,但间谍的身份不变,必要尽一切努力灭亡自己的国。听起来荒诞得很,但在道理上,并非不能成立。

奸臣,神仙,超级间谍(他还是一流的法律专家,书法家,文字学家),赵高集这样的三重身份于一身,旷世罕见,匪夷所思,也许只在中国历史上才有可能吧。

本文选自《不存在的贝克特》,向度微店有少量签名版,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



向度文化:renwenxiangdu

致力于做当代都市进程中的新人文读本

联系邮箱:renwenxiangdu@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秦始皇为什么要重用一代佞臣赵高?
赵高是秦朝的太监,他篡权夺位,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史记》第三天练习~继续加油!
赵高:赵国最伟大的复仇者?
赵高,历史上究竟是不是一个太监?
赵高这个宦者到底是不是阉人?说一说我认为的真实赵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