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川书院:赓续千年扬州文脉


2022年第048期||总第794期

艺海风│794期


龙川书院:赓续千年扬州文脉


王长华

2022年是扬州龙川书院建院160周年,恢复重建16周年。

若是从她的诞生之日,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算起,则人世间的每一位高寿者,都无法企及;如果从她在新世纪获得新生之日(2006年)算起,龙川书院应该成长为一位青春少年了。

     要了解龙川书院的前世今生,还得从书院的源头说起。

龙川书院

书院盛:扬州其三

中国的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私人讲学。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在元代得到进一步推广,在明代辉煌与沉寂并存,在清代发展至顶峰,却又戛然而止。

书院教育虽在1901年被迫而止,但延续千年的教育奇迹,在时间流逝中逐渐积淀和充实,汇聚成内涵丰富的书院精神。即便在书院解体后,书院精神却依旧不朽,惠及后世。千百年来,书院在官学与私学的夹缝中孤独求存,虽有朝廷不时插手,左右书院事务,却依旧梅花傲骨,不屈世俗,不畏强权,如孟子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注释一

“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这是人们对当时扬州书院兴盛状况的评价。

作为“淮左名都”、江南人文之地的扬州,其书院的发展沿革,也大致遵循了这一脉络。

扬州书院历史悠久,从明代中叶兴起到清末,绵延400余年。若从北宋真宗末年由北宋著名政治家、词人,时任西溪盐官的晏殊创建的泰州晏溪书院算起,则时间更为久远。扬州书院在清代康雍乾时期曾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谱写了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光辉的一页。注释二其时,扬州诸书院中,“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注释三


广陵书院

其中,广陵书院主要招收童生,而安定、梅花两院主要招收举人,名声更大,可以说安定和梅花书院就是当时扬州的高等学府。扬州书院和当时的关学互为补充,采取了官办、商办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由于盐商的强大经济实力支持,扬州书院延请了一大批博学之士来扬讲学,名师大儒如戴震、姚鼐、杭世骏、赵翼都曾讲学于扬州,培养的一大批真才实学之士。扬州学派中的领袖及中坚力量焦循、王念孙等皆出自当时的扬州书院,可见扬州学派中大部分人都有执教或求学扬州书院的经历。注释四

书院在扬州学派的形成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著名史学家柳诒徵说过:“段(玉裁)、王(念孙)、汪(中)、刘(台拱)、洪(亮吉)、孙(兴衍)、任(大椿)、顾(九苞)诸贤,皆出于邗之书院,可谓盛矣。咸、同以降,稍不逮前。然江南北之士,不试于扬州书院者盖鲜。濯磨淬厉,其风有足称焉。”足见扬州书院教育的成功。

     扬州学派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扬州学派的学者把辑佚校勘注释等研究手段熟练地加以综合利用,兼顾训诂义理,解经更具精确性。他们不仅讲究贯通群经,而且追求经学与诸子学及史学的融汇。扬州学派注重经世致用,为晚清经世派之先驱。


梅花书院

周太谷:蒙以养正

太谷学派的肇始阶段正是扬州学派开始崛起的时期,两者的时空环境几乎重合。

太谷学派的创始人周太谷一生,自18世纪60年代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这数十年间,前期他学师问道,后期立派开宗,可称为太谷学派的肇始阶段。该阶段太谷学派与扬州学派共享相同的时空人文生态,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与交流,同为区域文化之葩,太谷学派受到扬州学派的影响。注释五

太谷学派的创始人周毂(1771——1832),字星垣,号太谷,又号空同子,安徽池州府石埭(dai)县人。家产颇丰,喜游历,足迹遍海内。27岁悟道,撰《或问》13篇,皆为孔子不显传之秘。道光元年(1821),太谷寓居扬州,开始公开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太谷平易近人,传道不拘形式。宣教“不择时,不择地,不择人,有问必答”(《龙川夫子年谱》)太谷又能人以医术治病,解除民众疾苦,故深受民众爱戴,“从之者如归市……官商、市侩、僧尼道俗络绎于门”(同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社会学术团体。注释六

周太谷辗转来到扬州,传播他的学术及其思想。他在扬州设帐讲坛,一度遭到时人非议。扬州学派的一些人物开始也对太谷学派有所排斥。但是,周太谷以渊博的学术与厚重的文化基础,征服了扬州士人。许多文人与学者慕名来到帐下,求教学习,聆听讲述。

太谷之学又称“圣功”之学。学派的宗旨在阐述儒家的“内圣之学”,强调的是个人自身的修养。“圣功”出于《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其意为,蒙稚之时就应加强身心性命的修养,能养得其正者,则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共明,这就是早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在周太谷看来,儒家学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讲“外王”之道,即治国平天下之术;二是讲“内圣”之学,即身心性命之学。外王之道显,内圣之学晦。太谷立志要上承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道统,阐明群经内圣之旨。因此,学派门人多称太谷的著作《周氏遗书》为“圣经”。

太谷学派的第二代传人,是创立学派北宗的张积中和创立学派南宗的李光炘。

张积中(1805——1866),字石琴,号雨溪,道号子中,江苏仪征人。簪缨世族,家庭富实。少好神仙,无书不读。道光十一年(1831),张积中与表弟李光炘一起往扬州拜谒周太谷,与太谷“辩难三昼夜,皆闻所未闻,因共受业于门焉”(《龙川夫子年谱》)。二人天资聪颖,诚实好学,深得太谷器重,被确定为承受衣钵者。次年春,太谷病革,向二人授心法,并遗嘱将来张要“还道于北”,李要“传道于南”。

咸丰七年(1857),张积中自觉学问成熟,开始实现太谷要他“还道于北”的遗愿,在山东黄崖山公开授徒讲学,创立了学派北宗。当时捻军与清军对峙,上黄崖山避难者日多。积中救济难民,施药治病。“远近感其惠,归附者益众”(《肥城县志· 黄崖纪略》)多至万余人。积中教养兼施,派人出山从事商贸活动,解决生活财源。山中则一边开荒种田‚一边讲学。民众皆视黄崖为乐土,归之如市,由此引起官府的敌视。同治五年(1866),地方官府诬称张氏为“教匪”‚,“将于九、十月间起事”(《龙川夫子年谱》),山东巡抚即以此为借口,派大军围剿。在山寨被攻破后,张氏全家自焚。从殉弟子甚众,无一生降,死者万余人。太谷北宗遭此大难,虽尚有孑遗,但道统几绝。此后为了避祸,活动一度处于秘密状态。


周太谷墓

李光炘:草堂初创

周太谷在扬州讲学期间,许多士人慕名而来,最后成为他的弟子,仪征人士李光炘便是其中之一。起初,他带着好奇的心境和对迷幻的太谷学术的探求,来扬州拜访周太谷,向他求学。李光炘来扬州追寻周太谷多次,最终成为其门下之徒。时至腊月,竟然忘归故里。其父来扬州找寻,劝其回家。而李光炘其时听讲于太谷先生,几近入迷,其父也随之入席聆听讲座,父子皆进入角色,成为扬州学界之一段佳话。太谷学术被外界认为迷幻、杂乱,又颇有传奇性,因此,一度不被认可。但学业有成的李光炘立志传承、弘扬太谷学派,特别是周太谷逝世后,他更加坚定了这一行动,遂成为太谷学派的南宗领袖。

李光炘(1808——1885),字晴峰,号平山,又号群玉山人,晚号龙川老人,仪征人。光炘原为素封之家,注释七为了实践师说,曾多次倾家赈济灾民。同治元年(1862年),光炘“传道于南”,在江都龙川建龙川草堂。龙川草堂的创建与讲学,标志着太谷学派南宗的形成。黄崖惨案后,为了避祸,光炘迁徙无常,及门星散。直至同治十二年,光炘居泰州,讲学复兴。光绪十一年,光炘病逝于泰州。在黄崖大难之后,李光炘通过讲学等活动,使太谷学派不绝如缕,并发展壮大。

在光炘的众多弟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有黄葆年、蒋文田等4人。黄葆年(1845——1924),字锡朋,号希平,江苏姜堰人,最受李光炘器重。太谷传人都有著述,而黄氏是著述最多的一位。黄氏曾奉师命,四上京师应考。光绪十二年,以进士任山东淄阳县令,后转武阳、朝城、莱阳等县。遵光炘遗嘱,黄氏利用自己的官方地位,致力于南、北两宗的联络工作。在黄氏努力下,南北学者书信往来,交流心得,并多次聚会恳谈。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了最终实现南北合宗的大业,黄葆年在泗水知县任上毅然致仕,南归泰州。这一年,太谷学派的南北学者在上海举行盛大集会。经过商讨,决定在苏州开讲舍,南北合宗,授徒讲学。同年九月,黄葆年移家苏州,讲舍开学。太谷学者取“牧马归群”之意,将讲舍命名为“归群草堂”。草堂由黄葆年和蒋文田共同主讲,黄正蒋副。归群 草堂曾多次举行大规模的集会活动,联络散布在各地的太谷弟子。在讲学过程中,收纳的弟子众多,散布在各地的太谷学人也在万人以上。太谷学派的发展又达到一个鼎盛时期。

李泰阶(1874——1927),字平孙,李光炘长孙。幼年常随侍其祖左右,深得庭训。其祖去世后,泰阶赴山东,随黄葆年受学。黄氏因光炘“托孤”之嘱,对他要求甚严,也很器重他。黄氏在山东为官期间,为太谷学派南北合宗所举行的所有重大活动和集会,泰阶均随侍参加。后黄葆年南归,泰阶亦随之回泰州。归群草堂开学后,泰阶成为草堂的首座弟子。1924年,黄葆年去世,泰阶承继道统,是为太谷学派的第四代传人。

李泰阶主讲归群草堂不久就去世了,归群草堂失去了法定的继承人。此时,草堂的经济支持者也先后去世,因此“草堂日渐不景气”(《太谷学派遗书·序》)。虽然草堂的讲学活动难以支撑,但对太谷之学的研究仍后继有人。归群弟子刘大绅,就是其中最杰出者。刘大绅(1887——1954),归群弟子刘鹗之子,早年从黄葆年受学,后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数十年潜心研究《易》学,成为太谷《易》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郭明道先生将太谷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以《易》学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以《易》学作为修身养性的基础,“立功立言立德”与“祈天永命”的统一。

太谷学派不仅主张教天下,而且主张养天下。养天下的途径,是引导民众从事经济活动,帮助群众聚财、理财。周太谷十分注重《周易·系辞》所言:“天下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仁?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张积中正是深刻领悟了太谷教养兼施的主张,在黄崖山一边讲学以教民,一边聚财以养民。在官兵围剿黄崖山之前,民众都视黄崖为乐土。这说明太谷学派“养天下”的做法正是急民众之所急,深受民众的欢迎。注释八

李光炘在江都龙川建立的龙川草堂,就是龙川书院的前身,其地就在今天的仙女镇。

清代的仙女镇(今名仙女庙镇),商业繁盛,以米木竹盐四业,尤以米木兴盛。李光炘选择此地,必然有他的目的。他住在当地富户顾氏家中,顾氏为龙川殷实之家,为其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李光炘钟情龙川镇(仙女镇),并取为他晚年的最后一个号“龙川”,后来人称他为“龙川先生”。龙川草堂后来演变为龙川书院,时间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7月)。

李光炘传道(太谷思想)于南,讲学地众多,但龙川镇无疑是其讲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基地之一。由此,太谷学传播向远方,李光炘行迹于他乡,太谷学逐渐地为民众所接受、理解,使太谷学派得以稳步扩大,并影响了当时社会各地的区域民风与习俗。时人赞曰:“浑化乎野人君子之风,而沐浴于圣人之泽。”

到了清末,朝廷内忧外患,不堪重负,急需找到改革现状的良策,朝臣奏请改革学堂,研习西方硕果,以拯救危在旦夕的封建统治。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朝野上下一片慌乱。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下,慈禧不得已接受各位大臣提出的推行新政之议,其中包括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变通政治人才为由而改书院为学堂的奏请。光绪皇帝于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14日)颁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注释九

据统计,全国至少有1600余所书院改制为大、中、小三级学堂。注释十

至此,延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被迫改为各式学堂,书院由此戛然而止。

从同治元年(公元1862)草创,延续了40年的龙川书院,也在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得不随着时代大潮的起伏而被迫中止。


李光炘书法

周正亮:龙川再造

20世纪,可谓是书院的沉寂期。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事业急速发展。从象牙塔走到社会中心的现代大学,对于中国而言,原是舶来品。在移植本土的过程中,受社会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深刻影响,大学趋于迎合社会需求,过分注重专业教育,俨然成为批量生产“人才”的工厂,致使“人才”同质化严重,“人才”质量低下。专业口径狭窄,使得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过少的文化熏陶,造成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致使学生个性难以得到释放。

针对这层出不穷的人才培养问题,各个高校陆续采取措施,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部分高校将改革的着手点,寄予在书院制度的试行上,试图以此来弥补现代大学制度中以专业和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的不足。

中国内陆高校于2005年开始试行书院制度,其开端于复旦大学。注释十一

与书院制度在高等学校里的探索相呼应,民间也对书院在新时代的复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在此时代背景下,沉寂了百余年的扬州龙川书院,终于在此时迎来了恢复重建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龙川书院是在2006年恢复的,她的再造者,就是扬州本土的一位文化学者周正亮。

1960年,周正亮出生在扬州江都仙女镇,其祖先是从苏州阊门迁至扬州的。

周正亮的远祖,正是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与宋代书院德育思想一体化的新阶段,其仕宦生涯也可以说是另一种书院讲学生涯,为官一任基本上就是建造书院一任,讲学一任。

也许,远祖周敦颐钟情于书院的文化传统,就像一种文化因子,也在周氏家族中一脉相承下来。

周正亮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双亲。11岁时父亲去世,13岁母亲去世,和哥哥姐姐一起生活。他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听母亲讲三国,讲岳飞传,讲地方历史文化和名人轶事,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深厚的扬州历史文化的概念。上中学时,他在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时知道,中国经济史上的厘金税制,就开始于家乡扬州江都仙女镇,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识!

高中毕业后,他先做过代课教师,后来考进工厂当了一名工人。在此期间,他克服文化程度不高、学养不足的困难,以顽强的毅力,一直在撰写《江都今辖述古志》。后来,此书由陈立夫先生题写了书名,改定为《江都述古》。

在工厂做工期间,起初他还是一名普通工人,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1982年,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函授班,先后自学了方志学、考古学、建筑学、园林学、旅游学等,后来成为厂里的双基培训教师、生产调度、工会仲裁员。之后,他被借调至江都县人事局,编写组稿会议材料、县经委工业调查、县志编写。

古代书院的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周正亮在获取知识方面,可谓深得书院精神的精髓。

年轻时,他很想干一番事业,但因无社会关系,体制改革后回到原单位。2000年3月,他毅然辞职,回来专业搞地方文化策划,弘扬与宣传特色地方文化。他还配合江都县委宣传部编写《龙川文化概览》、《江都之旅》,参加江都城市文化建设研讨会,推介江都“龙川文化”,接受邀电视台邀请,策划“江都之旅跟我游”专题节目、策划组织京江之旅江都旅游首条线路、江都卲伯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策划纲要、组织江都郭村镇红色旅游开发策划纲要论证、江都水乡小纪古镇旅游开发论证等文旅活动。

但这所有的文化活动,因无资质,所以举步维艰。无奈之下,他将其本人在三余书屋基础上拓展的江都江淮文化艺术旅游开发中心即江淮艺苑,与历史上的龙川草堂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龙川书院!

书院创立之初,周正亮还不知道历史上江都早就有龙川书院!直到查阅有关江都的历史,他才发现。也许,正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天意!

由此,他团结带领一帮文化人,利用书院这块阵地,推介弘扬,交流研究扬州地方历史文化,俨然一位“扬州文化托命人”!

周正亮对扬州学派情有独钟,立志推介新扬州学派。他先后参加了扬州市江都市城市文化建设研讨会、扬州市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中国民族建研究会学术研讨会、鉴真东渡日本12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筝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扬州美术学会研讨会、中国书院学术研讨会等。

龙川书院初设于扬州江都老街乾泰源,后迁至风景名胜之地仙女公园浮春馆内,如今已成为一道文化风景。

16年来,龙川书院秉承传统文化,涉猎众多领域,在传播、创作、考古、策划、研究、展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力争使书院文化向纵深领域发展。书院先后与当地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了一系列旨在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研究了波斯文化、西方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诗词与西方诗歌理论、中国美术、西方美术创作等;还在区域文化、园林自然以及红色文化、古镇保护等方面进行策划与调研,与国内外书院进行拓展交流,以扩大龙川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龙川书苑》是书院的院办刊物,现已走出国门,成为一张推介书院文化的名片。

作为龙川书院在新时代的创设者,周正亮认为,书院是文化人的园地,是一种野性文化的拓荒之地,是一种文化自由的土壤,也是人性自由的根基!人性自由,首先是文化的自由。当今,“四个自信”中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其中一个要义,就是要展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同样,文化的载体也应该多种多样!相比之下,教育的载体也应该是多元化、多样性的,而书院则兼而有之,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与教育结合的载体;同时,书院又具有学术研究的职能,是一个文化、教育、研究的高地。从古至今,书院的图书收藏与教育教学的功能没有改变,但在新的时代又有了充实和提高,体现在当代书院,不仅仅是单纯藏书、校书、著书上,而是要在教育生徒、传习研究、弘扬广大上又有新的突破!


周正亮(右)在为参观者介绍龙川书院情况

为此,龙川书院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2014年10月,经退休老校长孔令礼牵线搭桥,龙川书院明道分院在正谊中心小学挂牌成立;

2015年4月,龙川书院“诚仁分院”在江都职教集团图书馆挂牌成立; 

2015年5月,龙川书院牵头在禹王宫社区举行“仙女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专题研讨会;  

2016年5月1日,龙川书院《乡音乡韵油画展》在仙女公园开展,共展出书院会员梁朝富创作的油画作品30余幅; 

2017年12月,龙川书院成为上海东华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

2018年7月,应龙川书院邀请,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走进江都,举办“波斯文化与扬州”座谈会;

2018年10月,龙川书院中国文化阅览室揭牌仪式在上海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举行; 

2019年4月,应龙川书院邀请,在东华大学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王华教授率领下,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代表走进江都;

2021年3月,龙川书院组团参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研讨共建学科实践平台、学生实习基地。

16年来,龙川书院参与编纂了《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都卷)资料汇编》《印象江都》《扬州仙女老街》《扬州地名掌故》《龙川学苑》等地方历史文化丛书,多次举办江都非遗保护、古镇名镇推介、地方旅游开发等学术研讨会,为保护历史遗存、弘扬地方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龙川书院在重建之初,就把开放办学作为办院的宗旨,与社会各界进行了多次文化交流。

2010年夏天,在中海造船江苏基地工作的广东龙川县籍工程师叶志江参观仙女公园,当他走进龙川书院时,仿佛回到了龙川故里。在江都工作期间,这位广东龙川人多次撰文介绍江都龙川老街、龙川大桥、龙川广场,并参加龙川民俗文化研讨会。2020年,叶志江偕夫人故地重游,再访龙川书院,留下一段感人肺腑的龙川情。

2012年,省书法协会会员薛毓青与龙川书院院长周正亮促膝长谈、引为知己,自撰一副楷书对联相赠:“倦学知无境但凡开卷有益,做事诚平衡总之实干兴邦”。2016年,恰逢龙川书院成立十周年,83岁的薛毓青再次挥豪相赠:“十载为文书香四海多其善者唯笔而已矣,百年沧桑伟业千秋不忘初心共兴中华哉”。 

2014年,在江都创办澳仕朗酒店的闽商黄中利先生与周正亮结为“忘年交”,成为龙川书院唯一一名福建籍会员。3年后,黄中利先生因患癌症,不得不返回福建。临别前,他将自己在江都创作的书画作品全部赠送给龙川书院;

2017年5月,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会研究员王立斌,河南登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宫嵩涛考察龙川书院;

15年来,龙川书院会员涵盖书法、油画、美术、文学、摄影、园林、诗歌、武术、教育、音乐、文史等10多个大类,出版会员专著20多本。书院会员多次参加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 与上海、江苏、山东、江西等地书院学者开展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书院的后起之秀。龙川书院人对中国文化的一往情深和孜孜以求,获得著名国学大师楼宇烈及清华北大学者的一致好评。

“扬州是个好地方!”扬州书院与扬州学派形同双星,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奠定了不朽的人文基调,扬州书院已成为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注释十二

中国书院学会的领导、国内外同仁和专家学者,对龙川书院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欣然为龙川书院题词:学海钩玄探奥秘,艺林拾趣撷芬芳。

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哲学学会创会会长成中英教授为龙川书院题词: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原中国财经大学副校长陈明为龙川书院题写了院名,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为龙川书院题写了院名院联: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龚鹏程为龙川书院题写的诗联

2017年,在第四届中国书院学会年会上,龙川书院被中国书院学会吸收为会员单位,龙川书院院长周正亮被吸收为个人会员。2018年,在中国书院学会第五届年会上,江都龙川书院升格为中国书院学会理事单位,周正亮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书院学会理事。现为中国民族建筑研讨会理事、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龙川书院,现为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体验基地。此后,龙川书院访问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并和师生们进行了交流。

龚鹏程:博雅通识

周正亮认为,龙川书院在对外交流交往过程中,龚鹏程先生对他的影响,最为深刻。

周正亮和龚鹏程先生相识于21世纪初,那是在举行“扬州八怪国际研讨会”期间,他和另外一个学者受大会组委会邀请,专场从从台湾赶来,他们才有缘相识,并进行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扬州八怪”的艺术进行了宏观与微观方面的观点交流。龚鹏程曾经说过,对“扬州八怪”的研究,要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时期来进行,尤其是当代研究不能局限于狭小的范围,要从中国跳出来,在更大领域里对“扬州八怪”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他还认为,扬州人要跳出扬州及扬州八怪人士的区域范围,将扬州八怪艺术与世界艺术结合起来,对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当时,他们的讨论比较融洽,尤其使周正亮受益匪浅。后来,他们之间的联系少了。然而,十多年后,书院之缘,又将他们联系了起来。在书院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共同对书院文化进行了各自的探索思考。

“特别是龚教授的学识及其理论,在书院文化领域,有着深刻而厚重的影响力。他谦逊,博学,为人真实厚道,令我钦佩,非常值得我学习”,周正亮深情地说。

龚鹏程先生,作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和思想家,融通儒释道三教,兼治中外古今之学术,曾任台湾佛光大学与南华大学的创校校长,《国文天地》总编辑、台湾学生书局总编辑等。

2004年起,龚鹏程先生定居大陆,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龚鹏程国学院院长、杭州马一浮纪念馆馆长。


龚鹏程先生近照

2018年10月,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杜华伟访谈龚鹏程先生,向他请教当代书院及相关问题。在谈到当代书院的定位时,龚先生明确指出:“书院的任务,就是改造学校教育!”

龚鹏程认为,当代书院,若能真正继承传统书院大儒主持、自由讲学、质疑辩难和师生关系融洽的教育精神,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则可以大有作为。兴办书院不是为了复古,书院教育是对现代教育的提醒。

台湾于九十年代开始尝试将传统书院和现代大学相结合,以经典教育、通识教育和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近十多年大陆的书院重建、孔庙复活等现象也有类似的脉络,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但在书院热的同时,名不符实是目前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书院精神是什么,我们要向古代书院学什么。

古代书院是为反对科举而创设的。当时,官学的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备,有州学、府学、县学等各个不同层级的学校,但为什么还要办书院呢?就是为了反对学校、反对科举!因为科举把人导向利禄之途,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扬名。所以,大儒才兴办书院,藏书刻书、讲学论道,让大家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后来清朝时,书院被国家收编而成为官办,书院不得已与政府妥协,也去应对科举,但这不是书院的精神所在。现在我们创办书院,就是因为体制教育有很多顽疾,所以我们要继承古代书院精神,改造现代学校教育,在国家教育之外真正走出一条学术之路,这才是书院值得我们今天发扬的地方!如果都像清朝那样培养科举考试人才,那又何必要办书院呢?有人说,书院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这种观点根本就是错误的!学校的教育体系已经很完备、很详细了。所以,我们要用书院教育来反对学校教育,改造学校教育。

我们的体制教育是没有生机、没有出路的。“眼前无路想回头”,所以,我们现在办书院,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现代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朱熹早就说过:“学校废而后有书院。”读读明末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就知道,书院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学校教育。

书院教育所有的环节、细节都是对现代教育的提醒,兴办书院不是为了复古,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龚鹏程于1999年创办的南华大学,其独特之处在于:一是经典教育,二是通识教育,全人格教育,三是管理学的人文化。

当被问到当代书院可以向传统书院学习什么时,龚鹏程指出,首先,书院是要有宗旨的,每个书院,即代表一个学派或一位大师在此讲学。

其次,书院是要讲学的,要有大儒主持。第三,书院的活动是有仪式感的。第四,每个书院还要祭祀,这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学脉的延续、学术宗旨的确定。第五,注重自学。

关于当代书院发展的具体运作,龚鹏程认为,首先建议书院主事者要提升自己及运营人才的素质。因为我前面说过,古代书院是要有大儒主持的,是要讲学的,要讲学首先自己就先得读书,有学问,才能去教别人。其次古代书院是有课程的,每天大家自修、自习,自习不是自由散漫的,是有读书分年日程的。第三,要善于联合同道,协同发展,且要坚持信念、立稳脚跟,才能迎接书院发展的大时代。第四,要很好地发挥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释十三

2022年5月21日,龚鹏程先生在接受四川大学文学院专访时进一步指出:我不稀罕成为学术人才,学术人才多迂于理、拙于事、困于学、澹于情,所以要以通识博雅救其弊。许多人以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其实读书最终极的目标正是成为通人、雅人。通人不蔽,雅人则有深致,非学术工人可比。

这和他大力推崇的书院教育的宗旨一脉相承。

 港中大:中西兼美

在对书院这种独特而古老的教育模式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龙川书院探索的目光,没有仅仅局限在内陆。他们以世界性的眼光,在为中国当代教育寻觅一种出路。而香港中文大学的成功实践,无疑对于内陆高等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大)采取的运行模式是:双院并行,协同育人。港中大成立于1963年,最初由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及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三所书院组成。后在1986年至2007年间,又先后成立了逸夫、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及和声书院,目前书院共计九所。同时,中大在保持书院独立地位的基础上设立了文学、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科学、法学等八所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矩阵式运行模式。

港中大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继承了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英美著名高校的住宿学院制度,始终坚持推行独特的书院和学院并行的制度,“大学中的住宿学院不承担教学职责,而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的社区,为学生提供完备的设施和全面的辅导,与负责专业知识教学的学术学院相配合,共同培育优质的精英人才”。在港中大,学院是按照专业组成的学习实验教学机构,而书院是学生住宿、生活、成长的场所。学生入学时根据专业划分进入各专业学院,而学生又根据各自的意愿,申请进入各个书院。学院负责“学科为本”的专业教育,提供知识、技能和素质训练,而书院负责“以生为本”的第二课堂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拓宽视野。学院和书院并行的制度,很好地协调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间的关系,学生既能从学院中学到各种专业知识,又能在不同书院进一步完善自我,完善人格培养。虽然内陆高校不可能完全复制港中大的书院制,但这种独特的“双线并行”育人理念,值得我们思考。


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使命是“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

港中大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途径多元。该校的校训为“博文约礼”,即坚持“德智并重”的“全人教育”方针,除了着重学生的专科训练外,还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文化意识和成为未来优秀世界公民的特质。因此,港中大的各个书院也将“全人教育”放在重中之重,挖掘出尽可能多的育人途径,最值得一提的是通识教育与非形式教育。

港中大已经形成的育人氛围是:文化熏陶、社区管理。在港中大,书院不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社区,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集体荣誉感与心灵归属感之地。港中大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将书院放在学院前面,许多毕业生成名后依然会以自己是书院学生为荣,怀念当年的书院生活。如此深沉的感情,来自与港中大各书院独特的文化熏陶。

港中大推行的导师制度是:以生为本,服务至上。港中大继承和发扬了英美高校住宿学院中“导师制”的精髓,各个书院均配有一定数量的导师,这些导师均为专业教师,他们既隶属与某个专业学院,又被聘请为某个书院的导师。在书院中,导师与学生们同吃同住,随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引和帮助。学生们在与导师的朝夕相处、共同成长中,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导师们也通过言传身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个人修养。这一制度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在学生事务方面的指导作用,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注释十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何使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模式,在新的时代,发挥更好的教育功能?也许,将台湾、香港等地的成功实践,与大陆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书院热潮恰当地结合起来,或许能为中国教育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这样,我们今天纪念龙川书院创建160周年,才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王长华,甘肃陇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一家媒体。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鹏特刊——龙川有个龙川书院
水镜相思凭我诉,云山盟誓待谁愁|?董正元诗选
爱竹莫除当路笋 惜花常护碍窗枝
赵昌智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江都,好久不见……
扬州仙女公园楹联选-搜艺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