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初名臣史天泽的文韬武略


2023年第067期||总第977期

艺海风│977期

力推汉法  以正纪纲

——元初名臣史天泽的文韬武略

王长华

史天泽(1202-1275),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河北永清县)人,其家族为金代永清豪绅。其父史秉直于元太祖八年(1213年)归附蒙古,是较早从蒙的地方世侯。史天泽长兄史天倪组建“清乐军”随蒙古灭金,元太祖十五年(1220)攻占真定(今正定)后,史天泽及其侄史楫、史权相继担任真定兵马都总管之职,主事真定,真定军政大权均掌握在史氏一门手中。

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

史天泽的事迹,在《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和苏天爵所著《元朝名臣事略》卷七之二《丞相史忠武王》中都有记载,尤其以后者的记述最为详备。

乙酉(公元1225年,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年)年,史天泽继承其兄史天倪的军职,成为都元帅;己丑(公元1229年),史天泽被授予真定、大名、河间、济南、东平五路万户(万户是金初设置的一种官名,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壬子(公元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史天泽被授予河南经略使。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史天泽被授予河南宣抚使,不久,又兼任江淮军马经略使。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史天泽从地方官任上被擢拔入职宫廷,官拜中书右丞相;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皇子燕王孛儿只斤·真金领中书省兼枢密使,史天泽被拜为中书左丞相,兼枢密副使;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与丞相伯颜一起领兵伐宋,到郢地(即今日湖北境内),因为病重而返还。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纵观史天泽的一生,他多担任地方和朝廷重要军政职务,而且深得蒙古贵族,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为蒙元统一立下了重要功勋。

蒙古大将

平叛武仙  攻克蔡州

史天泽的军事生涯是从庚辰(公元1220年)那一年正式开始的。

这一年,金国大将、真定知府武仙率领全城军民投降蒙古,太师、国王孛鲁任命史天泽的兄长史天倪担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镇守当地,任命武仙为副帅。史天泽当时年仅二十多岁,身长八尺,骑射精绝,武功超群,也在军中效力,担任帐前总领,管理弓箭器具等军械物资。

乙酉(公元1225年)年的春天,史天倪派遣史天泽护送母亲回归北京。岂料,归降不久的武仙突然反叛,将都元帅史天倪杀害。元帅府的臣僚王缙、王守道到燕地追上了史天泽,告诉他说:“真定府仓猝起变,部属分散在近郊,如果您现在立即回去,将士们一定会不招自到。”史天泽听到兄长遇害这个不幸的消息,毅然决然地说:“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就是慷慨赴死也应当去,何况不一定死呢!”于是,他立即倾其家财,购买铠甲器仗,动身南还。行到满城,沿路上就招集了很多人马。他派遣监军李伯佑将武仙反叛的情况向国王孛鲁(蒙古开国名将、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子,袭国王)禀报,请求派兵增援,讨伐叛军。孛鲁立即任命史天泽继承其兄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的职务,并命令部将萧乃台统领三千精锐甲士作为援兵,合力进攻卢奴(卢奴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

武仙麾下骁将葛铁枪率领万余军马前来救援。史天泽命令将士们撤除防御工事,主动迎敌。他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在敌阵中纵横驰骋,所到之处,血光迸溅,呼声震天!将士们在他的激励之下,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葛铁枪在史天泽的强大攻势下,逐渐感到力有不支。等到天快黑时,退军到泒水 (gu古河名,源出山西省,流至天津入海)一线,依靠河流作为天然屏障,阻挡蒙军。史天泽判断,如果不乘胜追击,叛军必定会乘着夜色逃跑。果然不出所料,史天泽率军乘敌撤退时奋力追击,叛军大乱,溃不成军,葛铁枪被生擒,军威大振。乘着初战取胜的形势,史天泽连续攻下了中山、无极和赵州等地,进驻于野头。武仙十分畏惧,逃奔到西山的抱犊砦。这一年的夏六月,真定府光复。

没过多久,南宋将领、大名府总管彭义斌私下里与武仙合谋,图谋偷偷攻取真定。史天泽同蒙古大将萧乃台一起,在赞皇(县名,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中段东麓)构筑防线,扼制住武仙大军不得前进。情势急迫之下,彭义斌下令烧掉山上草木,以求防守自固。史天泽命令监军孙某带领五十名精锐士兵从阵后袭击,自己率军紧随其后,以铁甲骑兵冲击!彭义斌战败被俘,拒不投降,被下令斩杀。从此,史天泽的忠义勇武之名,在燕赵之地传扬开来。

此后几月,武仙偷偷派遣间谍,结纳了一些亡命之徒,藏匿于城中大历寺中,作为内应。这些人趁着夜色掩护,斩杀了防守的士兵,占据了真定。史天泽猝不及防,急忙带着几十名步卒逃走。到了藁(gao)城(在今河北),向守将董俊求援。董俊将全部军马交给史天泽调拨。得到董俊的大力支援,史天泽重振旗鼓,再次与萧乃台一起,击败武仙军队,并迫使其逃走。蒙军主帅萧乃台对于当地军民的反复无常极为愤恨,率军万人出击,准备剿杀,以示军威,史天泽劝谏说:“这都是我们的子民,之所以出现反复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暂时不能顾及到他们。一旦把他们驱逐,如果为叛贼胁制,那才是最大的不幸!他们有何罪过?竟然要杀害呢?”萧乃台听了史天泽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将他们全部释放。接着,史天泽修缮城墙,储存武器物资,做长期坚守的准备。正逢荒年,食物匮乏,史天泽与将士们一起同甘共苦,共度时艰。他招集流散士卒,抚慰疮痍,披荆斩棘,励精图治。几年后,真定府一带人民安居乐业,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但是,高公、抱犊这几个军事堡垒,仍然被叛军盘踞着,这是武仙的巢穴,如果不拔掉,迟早是祸患,而且后患无穷。不久,史天泽就攻下了这些堡垒,武仙鼠窜而去。接着,史天泽又相继攻取了相州(古代州名,北魏置,位于今河南北部安阳市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卫州(古代州名,在今豫北境内,主要包括今河南新乡、鹤壁等地。因地处春秋古卫国地,故名卫州,治所长期在汲县,历代稍有变更)下属的蚁尖、苍峪、马武京等要塞。不久,相州、卫州也相继归降。

己丑(1229)年,窝阔台即蒙古大汗之位,史天泽入觐大汗。当时,朝议准备选出三大元帅,分别统领汉地兵马。大汗早就听说过史天泽的贤能之名,下诏命刘黑马、萧札剌为长,史天泽次之,为万户,其余之下者都为千夫长,统领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诸侯兵马。

庚寅(1230)年的冬天,武仙屯军于卫州,史天泽率领各路大军将卫州团团包围,金国将领完颜合达率领十万余众前来增援。两军交锋,战局逐渐对蒙军不利,诸将正要各自撤退。在此危急时刻,只见史天泽率领千余人马,绕到敌后,出其不意,突然袭击,首先将一名都尉率领的人马击溃,然后又与大军合力攻击。武仙见势不妙,弃城逃走,蒙军收复了卫州。

壬辰(1232)年,窝阔台大汗率军由白坡渡过黄河,传诏令史天泽率其本部兵马在河南会师。到了河南之地,大汗之弟拖雷已经在三峰山(在今河南禹州境内)大败完颜合达之军,诏命史天泽进攻汴京城东地区。史天泽率领所部,招降了太康、柘县、瓦岗、睢州等地,在阳邑追杀了金国皇族宗室将领完颜庆山奴。这年夏天,窝阔台大汗北还,拖雷留下,率领兵马围攻金国首都汴京。

癸巳(1233)年春天,金哀宗从汴京突围后向东移驾,命令完颜白撒自黄龙岗突袭新卫。史天泽听说后带领一支轻骑急驰赴援,到了新卫时金兵已将其团团围困。史天泽奋起戈矛,杀散金兵,突进到城下,大声向守军说:“你们尽管全力防守,援兵马上就会到来。”然后又拨转马头,杀出重围。金兵惊愕不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在万马军中自如来去。第二天,援军一到,内外夹击,金军只得败走蒲城,史天泽率军尾随其后。此时,金将完颜白撒的余部还有八万之众,竟然被蒙古大军杀掠殆尽。仓皇之间,金哀宗只得以孤舟渡河,向东逃往归德(归德府,中国六朝古都,治所位于商丘县,县城即今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史天泽追至归德,与各路军马在雎阳会合。新卫将领达鲁花赤撒吉思不花想近城背水扎营,史天泽劝说道:“如果敌人来进犯,我军将面临进退失据的危险境地,这恐怕不是驻兵之地!”但撒吉思不花根本把他的话不放在心上。不久,史天泽以其他事赶赴汴京,等到他回来时,撒吉思不花果然全军覆没。

金哀宗在归德时间不长,就进驻到城池坚固的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各路兵马将其围困起来。史天泽率其兵马从北面进军,但却被汝水阻挡,他打造船只偷渡过河,经过连日血战,蔡州被攻克,金朝亡国。

蔡州城破后,武仙麾下诸军瓦解,他只率十余骑逃至泽州,被守军杀害。

蒙古大军的攻伐能力堪称一流

革除弊政  仁智勇武

金亡之后,史天泽回师真定。自从乙未(1235)年登记户口、土地以后,朝廷政令烦杂,赋税繁重,而且催缴之令急如星火,民众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就向西北商人借钱,代为缴纳,而借贷利息则翻倍计算,称为“羊羔利”。天长日久,税收官员根据户口来征税,百姓即使出卖田地和妻儿,也难以缴清,苦不堪言。史天泽在大汗面前奏陈其事,请求官府为民代偿时,礼息只收取本金的十分之一而止;又奏请以中户为军,上下户为民,征收赋税时,根据贫富,区分数额,从此成为定额。大汗下诏,听从他的建议,各路依次办理,永为定制,从此,境内得以安宁。

戊戌(1238)、己亥(1239)年间,北方连年遭受蝗灾、旱灾,朝廷又恢复向商人借贷的惯例,以保障贡赋,利息竟然积累到一万三千余锭银两。史天泽考虑到民众不能再次被重赋所困,于是,他首先倾其家产,然后要求自己的家族、部属和官吏,都承担一定的数额以偿还利息,才算将此事完结。

忙哥撒儿任监郡(监察郡县之官)期间,将数万蒙古军兵的奥鲁(指征戍军人的家属。《元经世大典·军制》:“军出征戍,家在乡里曰奥鲁)分散安置在各州郡县。这些人任意砍伐树木,蹂躏庄稼,使所在之地民生凋敝。史天泽奏明太后,将他们全部迁移到岭北之地。从此,当地田园才恢复了生机,民众得以安居乐业。至今,真定一郡军兵、民众数量都多于其他州郡,都是因为史天泽恩惠于民,才所以如此。

蒙古国自从金亡后,每年只要出兵伐宋,史天泽都在出征之列。在进攻枣阳的战役中,因为此城虽小但防御工事坚固,蒙古大军攻势受挫,主帅曲出见此城久攻不下,愤怒不已,便给史天泽下了死命令!史天泽奋勇当先,乘宋军不备,先登上城墙,力战强敌,这才攻下了枣阳。在进攻襄阳的战役中,宋军在峭石滩以几千水军陈列布阵,以犄角之势,以牵制蒙军。史天泽命令勇猛精锐的将士,驾驶着两艘战船前往突击。宋军被蒙军的气势所震慑,两军交锋,蒙军奋槊挥戈,宋军渐渐力不可支,溺死者数以万计。在攻取光州(即今河南省潢川县)的战斗中,他牵着粗绳索攀援上城墙,大军随即跟进,很快就攻下了这座城池。在复州之役中,宋军用三千艘斗舰封锁湖面,又竖起栅栏作为屏障。史天泽说:“只要冲破栅栏,敌人自会溃败。”于是,招募勇敢士卒四十名,他手执鼓槌,擂皷助威,鼓励军士奋勇向前,宋军的防御栅栏很快就被冲破,毁坏无遗,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在进攻寿春的战斗中,宋军以为蒙军长途奔袭,远距离围困,势必军力分散,缓急之间首尾不能接应。果然,乘着夜色前来劫营。史天泽无所畏惧,单骑迎战,接连格杀数人!很快,其部下相继赶到,合力将敌人赶入淮水。至于战滁州,陷盱眙,取宝应,濒江临湖的城池,有的被攻破,有的投降,竟有二十余座。虽然是会同各路兵马共同作战,但其伐谋制胜,杀敌树功,一点不在主帅之下。等到战后论功行赏,则谦虚推让,即使部下有一寸之长,也不让其湮没,以故各位将领都竭其所能,尽其智慧,士卒也乐意为其竭尽死力。有论者认为,史天泽兼具智慧信义和仁爱勇武于一身,有古良将之风。

史天泽的御营西军移师马鞍山

德威施行  恩惠广布

壬子(1252年)年春,忽必烈尚为藩王,他奉命出征,行营驻扎在岭上。此时,他很清楚,汉人之地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尤其是河南、陕西情况更为严重。这时,其长兄蒙哥大汗正倚靠和信任的是牙鲁瓦赤。于是,他在朝觐之时,请求分出河外所属之地,尝试进行治理,还请求牙鲁瓦赤对其进行限制约束,蒙哥大汗下诏准许。当时,河南民众无所依靠,时常遭到差役的催迫,被迫流离他乡,而且军无纪律,常常以暴力抢掠平民,人不敢过问。甚至,边防缺乏守备防御,宋人为害内陆之民,人民多被杀掳。面对此种情况,忽必烈举荐史天泽与赵璧,在汴梁设立经略司,以史天泽为经略使,进行治理。史天泽选拔贤才进入幕府,首先从吏治方面正本清源;其次,设置提领,处置各郡县事务,还明察奸弊,平均赋税,以解民众疲惫困苦;更改钞法,以通有无;设置行仓以供给军饷,民众这才得以免受掠夺。还设立边城以遏制敌寇的冲击,使民众得以保全性命。此外,还诛杀奸恶之徒以肃清吏治,建立屯田保甲制度以充实边防。就这样,有利则兴之,有害则去之,不到二三年,河南大治。民众即使出行在荒郊野外,也安然乐处;商贾出行,各道路都设有馆驿,避免了露天住宿。观其民俗,即使是庶民百姓都颇有教养;察其军情,则兵士们不为私事争斗而勇于为公而战。德威施行,恩惠广布,对外开明,对内整肃,内政外务都得到整修治理,略无遗策。河流安澜,滋润着广袤的田园,卫州也恢复了过去太平的日子,宋朝民众甚至为他在北门设立了祭祀场所。

癸丑(1253) 年夏天,忽必烈驻军在六盘山,召史天泽商议经略司事务,他趁机上奏说:“当初,臣承袭先兄总管军民事务的职务,先兄有两子,治民之权已归其长子史楫,兵权又归其次子史权,臣可以退休了!”忽必烈说:“没有丈夫的妇女,没有父亲的儿子,理当照顾抚恤,这是爱卿的良德”,并询问退休的理由。史天泽应对说:“臣一门人担任了三个重要职务,按照情理,应当辞让。”忽必烈说:“昔日成吉思皇帝封十名有功者为千夫长,而且告诉众人说:'今日所封之人中有年幼者,你们应当明白,这些人的父兄都有功于国,来不及封爵奖赏就为国身死,怎么能不回报他们呢!’像你们史氏,一家三子,其中一人承袭父职;次子多才多能,不能因为一人封官而不用;再其次者,已经立下了功勋,也不能因为已经有二人封官而不用。历史上难道没有一门人担任三要职的吗!”不允许史天泽辞职。

勇于担责 大败宋军

丁巳(1257)年春,蒙哥大汗下诏,命令左丞相阿蓝答儿勾较各路财赋状况。

“勾较”也称“钩考”,相当于现在的财政税务状况的审计。

这次钩考由和林留守、大汗亲臣阿蓝答儿主持,为此还专门组建了“钩考局",并在短期内连续发布142项条例,钩考对象为皇弟忽必烈所控制的陕西宣抚司、从宜所、河南经略司等,“钩考”出的主要罪状卫"擅权为奸利",将应归于朝廷的赋税擅自交付忽必烈藩府。阿蓝答儿等拥有便宜处置官吏的权力,所查非法支用钱粮,又一概强制偿还。阿蓝答儿钩考的目的是:夺回皇弟忽必烈对陕西、河南等地的民政、财赋大权,反对其用汉法治理汉地。后因忽必烈妥协让步,交出权力,钩考才中途停止。

阿蓝答儿本性苛刻,这次又打着朝廷“钩考”的旗号,无中生有地编造、构陷和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往往转功为罪,当地官吏横遭凌辱,蒙受不白之冤者比比皆是,唯独史天泽因为是有功勋的旧臣而幸免。他说:“经略司的事务实际上是我来主持的,是非功罪,理当由我来承担。今日不追究我而迁罪于其他人,我的心怎能安然呢!”由于他的出面澄清,获得释放者很多。

戊午(1258)年秋,史天泽随从蒙哥大汗西征。第二年(1259)夏天,驻跸在合州钓鱼山。秋天,军中瘟疫发作,正在商议是否撤军之际,南宋大将吕文德指挥着千艘战船,沿着嘉陵江进犯,船队塞满了整个江面,气势汹汹,蒙军迎战不利,蒙哥大汗命令史天泽防御。他将军队分为两翼,发挥蒙军强弓硬弩的优势,夹江而射!史天泽则亲自率领水师,顺流纵击。宋军渐渐力不能支,蒙军夺得巨舰数百艘,一直追击到重庆,三战三捷,最终全师凯旋而还。

元世祖忽必烈

执掌中枢  匡正纪纲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首先向史天泽询问治国安民的办法,他专门写了奏疏,大体有:“朝廷应当首先设立中书省和六部以匡正纪纲,设立监司以监督各路,使民众承恩泽,消顾虑,安其心,斥退贪婪残暴者,任用贤明能干者,颁布俸禄等次标准以养廉,禁止贿赂以提防奸佞之人,这样才能上下相应,使内外都得到休养生息。”忽必烈非常赞赏并予以全部采纳。不久,就命令史天泽前往鄂州,撤回长江一线军马。回来后,下诏任命史天泽为河南宣抚使,兼任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

中统二年(1261)夏五月,史天泽被拜为中书右丞相。执掌着如此重要的大权,他却小心翼翼,但凡国家大小事务,无不尽力而为,务必做到言之初必先考虑其所终,施行之时必须兼顾到考虑不周的地方,不强行当时不能行之事,不强禁民众必然会触犯的规矩,体察情势,顺应时势,随情顺变,因地制宜。设立中书省以匡正纪纲,分设六部各司其职,设立宣抚司以整肃州郡,斥退贪婪残暴之徒,选用清廉贤能之士,使民众享受到朝廷的恩泽,让他们安心,防止反复有变,颁布俸禄标准等次,以养成廉洁的官吏,禁止贿赂以杜绝佞幸之徒上进之门。还为中书省制定了十条规章制度,使他们能够规范地处理军机事务。

蒙哥大汗即位之初,清查出户口一百余万,其中拖欠赋役者有一大半,史天泽上奏,全部免除了这些人的赋役。他还在赋税制度和五户丝制等方面统一规划,力求均衡。在商议思谋军国大事之际,史天泽身处国相和儒臣之间,他力求做到协调和谐,弥合不同意见,必使情通理得,达到事毕功成,泽被生民的目的。从此,上下互相信任,国家大业蒸蒸日上,中书省没有滞留积压的政务。以故中统建元以来,文化兴盛,物资丰富,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图景,这其中,史天泽出力居多。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中统二年秋九月,史天泽随从忽必烈北征,大军驻扎在昔木土,与阿里不哥的军队相遇,世祖命令线真率领右军,史天泽率领左军,两支大军分进合击,阿里不哥力不能支,溃败逃走。

中统三年(1262)春,李璮暗中勾结宋人,在益都(今山东青州,别名益都)发动叛乱,率军占据济南,世祖诏命蒙古亲王哈必赤统一调度各路兵马平叛。起初,李璮叛军势力强大,气焰嚣张,史天泽接受命令后不去家中告别,而是径直带领一支轻骑兵直奔济南。到了后他紧急修筑工事,树起木栅,以防止叛军向外突围,使其内外不通消息。过了四个月,城中粮食已尽,军心动摇,只得出城投降,史天泽生擒了叛军首领李璮,将其斩杀于军营门前,还诛杀了一同作恶叛乱的数十人,将其余胁从者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家。第二天,领军东行,还未到青州,城中人已开门迎降。当初,史天泽受命后将行之际,忽必烈亲至殿前授诏,赋予史天泽以受命征伐、临机专断的特权和重任,让各路将领都听从他的调度。但史天泽从受命出征到班师回朝,从没有拿出诏旨给众人看,其谦虚谨慎思谋周密之情可见一斑。回朝后觐见世祖,忽必烈大加慰劳,但他却将全部功劳归功于各位将领,好像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系。

三齐(古地区名,泛指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大地恢复了太平,史天泽又向朝廷上奏说:“统兵治民的大权,不能独揽于一姓之门,这应该成为制度。要执行,请先从臣家开始。”史氏子弟从即日起,都解下印绶,辞官而退。

至元三年(1266),皇太子、燕王真金领中书省,兼判枢密院事,以史天泽为左丞相、枢密副使。史天泽向朝廷建议,应该建立三卫制度以及留兵寓农之策,即军队屯田开垦制度。不出几年,国力逐渐充实,军队实力得到扩充,成绩蔚然可观。

至元六年(1269年),朝廷合议攻取襄阳汉水地区,诏命史天泽与驸马忽剌出经略谋划。大军到达后,史天泽详细观察当地的地形,在要害之处,构筑起一字城池,将各个堡垒联接起来,并贮藏了大量的军需物资,断绝了宋军的向外联系通道,表明了长久驻守,务必攻取的决心。第二年(1270年),因为疾病发作而回到家中。

至元八年(1271年),史天泽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朝廷令丞相安童传达圣旨说:“中书省、尚书省、御史台,或者一月,或者一旬(十天),遇到大事,可以与爱卿商量,小事就不必劳烦爱卿了。”

至元十年(1273年),南宋大将吕文焕率领襄阳一城军民归降。这时,忽必烈雄心勃勃,赫然有扫清六合,一统天下之意。第二年(1274年)春,诏命史天泽与丞相伯颜总领大军,自襄阳水陆并进,从鄂州渡过长江,不料,大军在行进途中,史天泽因为疾病加重,不能继续进军。忽必烈听说后,派遣特使慰劳,并宽慰他说:“爱卿从朕的祖宗以来,就为国家出力很多。这次又率领大军南伐,他日功成,都是爱卿之力。千万不要因为小病阻挠行军便担忧劳累,可以暂且北归,好好调养休息。”史天泽回到真定老家,忽必烈派遣史天泽之子史杠与太医赶来探望,史天泽上奏:“臣自知大限已到,人生有始有终,就是死了也不足惜。只愿大军渡江后,一定不要滥杀无辜。”话说完后溘然而逝,一点没有言及家事。

出将入相  百官师表

史天泽忠诚磊落,素有大节,他出将入相近五十年,可谓大功大德,多年担当重任,堪为百官师表,类似于古代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重臣,但其气度风貌却善良温婉、谦虚谨慎,好像无所作为的样子。可一旦面临大事,讨论大政,平定大乱,却毅然以天下为己任,竭尽全力,尽忠报国,尊君护民,以至诚之心,全力而为。他面对富贵权势,则自我约束,主动畏避,唯恐被这些东西玷污了自己。他善始善终,世人把他比作唐代名将郭子仪。他器识不凡,雅量高致,见识高明,思虑长远,又似乎是因为天性使然。

史天泽孝敬友爱,忠信诚笃,明理包容,宽厚严肃,言辞简约,事理周到,气貌温和,神色庄重,即使被人诬蔑,也从不辨解,有人赞誉更不窃窃自喜,出了力而不自我夸耀,有了功而不自以为有功德,遇到利益从不随便就取,遇到危难更不躲避。所作所为知时识势,面临大事能随机应变,因事制宜。

史天泽在四十岁的那一年,才开始一改平素尚武的志行,潜心读书,尤其喜欢读《资治通鉴》,日积月累,自然对书中的义理十分精通,且融会贯通。一旦谈论到历史上的成败是非,往往立论出人意外,即使是学养深厚的名师和博学宿儒,也没有他的仔细周详和见识高超。至于献策于庙堂之上,运筹于军帐帷幄,良策和美意契合融会,并且善于落实在行动上,这实在是无愧于古人。

当初,武仙叛乱时杀害了其长兄史天倪,史天泽继任其兄的职务,等到侄子史楫长大,他立即奏请将职务归还于侄子。窝阔台大汗说:“只听说争官者多,让职者少。爱卿此举特别值得嘉奖推崇,朕自有官职给予他。”此后,大汗立即下诏,任命史楫为真定路兵马都总管。史天泽又上奏,请求另外两位侄子临时替代唐州、邓州军万户。蒙哥大汗驻驾在六盘山地区时,征发民众为兵,拟使史天泽之子为统帅,他说:“我们兄弟三人,长兄之子都身居显要之职,二兄的儿子尚未任职,请先任命他们吧。”使者对其礼让之德感叹钦佩不已,最后让其侄子史枢担任了新军万户一职。

史天泽曾经告诫他的子侄说:“我们史家躬耕陇亩,兴起于山野之间,不过是因为风云际会,才积了一点薄德,有了一点小功而已,这算什么呢?如今身名显赫,宗族昌盛,拿什么报答天地大造之德,以及历朝天子之恩宠呢!如果因为国家大事而身死荒野,马革裹尸归葬,这才是我平生的夙愿。你们要谨遵此训,如果违背了我的言语,就和把我从坟墓中挖出来暴尸一样。”

当初,史天泽攻取了卫州,得到卫州士人蒲察辅之。史天泽询问道:“金朝有才干的人,你认识的有谁?”蒲察辅之推荐说,近侍局副使李正臣可以算一个。等到攻破归德,蒙古军兵将几人绑缚着要杀害,史天泽急问其中一名被缚者是谁,此人说:“我是李正臣。”史天泽连忙命令刀下留人,并派人护送到真定,后任命李正臣为参谋,归德一路事务全部听从他的筹划和出谋献策。每次南征北归,觐见大汗之时,史天泽都会请求朝廷赐给几十张没有署名的委任状,但凡遇到可用之人,就立即填写后交给他。有人对他这种擅自任命的做法很为不满,想以谗言离间他,但他一概不听。朝廷赏赐卫州成为史天泽的食邑后,他立即命令军前参议王昌龄去治理。在此之前,卫州为萧乃台元帅所节制,凡是萧乃台任命的狡诈残暴的官吏,所施行的害民弊政令一概罢除。这些失去官职者自然不服,就造谣诬蔑毁谤不已,但他却置之不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知人之明,用人之专,大致如此。

权为公用  何为私有

金朝末年,时局动荡,名士们多流寓失所,听说史天泽喜好贤良,乐于交游之名,都来交游依附,如王滹南(即王若虚。金亡,若虚以家在滹沱河南,自称滹南遗老)、元遗山(即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李冶(字仁卿,自号敬斋,金正大末进士)、白枢判(白华,字文举,金贞祐间,中进士,为应奉翰林文字,累官枢密判官)、曹南湖、刘房山、段继昌、徒单颙轩等人,史天泽都为他们料理生计,且以嘉宾之礼对待,待遇丰厚。稍有闲暇,就和他们讲经论道,探究历史,精研治国之道。其中的张颐斋、陈之纲、杨西庵、孙议事、张条山等人,都是由他推荐而被擢用,才得以显达的。

蒙哥大汗驻军合州之时,有一天晚上,诏命从巩昌总帅汪德臣所率军以及东路各诸侯军中,各选拔精锐士卒若干名,以备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令史天泽统帅他们。边将蒲察琚,平素骄横傲慢,盛气凌人,不肯为下,但史天泽还是对其十分宽恕包容。第二年,浑都海之乱被平定后,尚书省上奏立功者名单,惟独没有蒲察琚的名字,史天泽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有人以其之前傲慢无礼的事情回答他,史天泽说:“如果他的战功最多,行赏时怎能落在人后呢!”最后,和其他有功将领们一样,蒲察琚也获得了赏赐!史天泽在为人方面的忘过记功美德,可见一斑。

当初,史天泽被拜相之时,朝野上下交相庆贺,但他的门前却一片萧然清静。有人当着他的面劝说道,为何不利用这样显赫的威权自我张扬呢!史天泽举出唐代周墀任宰相时,向韦澳询问权力的例子来说明。周墀问道:“能力小而所任重,如何才能办好大事?”韦澳回答说:“希望相公无权。”周墀愕然,不知韦澳说的是什么意思,韦澳说:“刑罚赏赐封爵利禄,只能与天下人共同享有,相公何权之有?”劝说他的人闻听此言,不禁悚然折服,羞惭而退。

自从忽必烈奠定大元帝国后首次建立中统年号以来,中书省的官员,少则五六员,多至七八员,列坐于一堂,议政论事之时,所见多有异同,互有高下,最终等待宰相决定是否实行。史天泽参于其间后,对于大小事务的每一项决策,都要仔细斟酌,只有认定其施行后于国于民无害,才坚定不疑地去执行。如有失当之处,则心平气和,坦诚地一一罗列出来,查明原因,最终达到合情合理的目的,从不妄随他人,以诡诈善变之术谋求成功,更不以循常随俗而不表示意见为识大体。因此,在中书省的十余年,他奉旨执行上意,因事制宜,改弦更张,都能做到弥合罅隙,善于调处不同意见,故此,天下之人在不知不觉之间蒙受其恩惠者,不可胜数。

有人上奏称,历史上有封谥的先例,请按照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宋代济阳王曹彬的先例,为史天泽封谥,世祖说:“朕想郭子仪、曹彬都立有显赫之功,且终身无大过,才有封谥之荣。今日所奏正符合古之先例,朕所知道,史天泽就是这样的人。”

史天泽是元代官职最高的汉人,也是元代的第一任右丞相和第一任枢密院副使。元朝以右为上,右丞相就是宰相班子中的首席宰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枢密院是全国的军事指挥中心,正使由太子担任,副使是枢密院实际的管理者。忽必烈把行政大权和军事大权同时交给了史天泽。《元史》评价他说,史天泽为官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能够得到这样的信任,正是得益于史天泽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为官之道。

史天泽能够成为一代名臣,这与史氏家族的家风不无关系。

史天泽祖上财力雄厚,为乡里大姓,其家族为金代永清豪绅。其父史秉直喜爱读书、讲求义气,在当地很有影响。

史天泽为史秉直第三子,他和他的前辈为史家后人树立了优秀的表率,留下了良好的家教家风,史氏子孙数代为官,始终保持着一心为民、克己奉公的传统。史天泽之孙史燿(1254——1305),官至江浙行省左丞,一生为官刚正,不徇私情,而且“廉于财”,在各地为官,“所至赁屋以居”。也正因为保持着这样良好的家教家风,史氏家族才能创造“一王一相一尚书、二十一侯、三十三将帅、五十二高官”的辉煌。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元史》的编撰者宋濂,如此颂扬史天泽:

谔谔忠武,有力如虎。斩将搴旗,疾行如飞。统诸侯大兵,前无坚城。马不留影,士不留行。枭李擒葛,氛祲肃清。凶鸷既锄,残惸亦宁。春生秋杀,以奠邦经,以严邦刑。维忠武有勇,大敌不恐。惟忠武有慈,服即弗诛。维忠武有节,始终弗湼。纪功旗常,为邦之光。(《国朝名臣颂》)

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之师朱轼评价说:“天泽材兼文武,为开国元臣。身出入行间,不下百战,然其志与众异。观其临没之奏,则平生之所存可知矣,当时曹、郭之誉,有由然也。元取天下诸将,惟天泽知大体,如阿珠、李恒、张弘范等,皆不过战将。”(《史传三编》)

     王长华,甘肃陇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一家媒体。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汉将李璮,他用一场轰轰烈烈的叛乱,终结了蒙古汉化的进程!
蒙古帝国初期汉族第一名将史天泽:连战大金大宋两个帝国军威赫赫
您知道杨家将、呼家将,也许不知道史家将,皆因其功高而名声不佳
史天泽
元朝名相史天泽:出将入相五十年,如何助元统一,成为忽必烈的郭子仪
100个关键词讲述的极简蒙古史66·罢黜汉世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