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考改变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检索“心智模式”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作者是一个IT工程师,名叫刘未鹏,这本书其实是他最近几年的博客文章的一个集合,所以整本书从目录上逻辑性不是很强,但是书中要阐述的观念是清晰和明确的——思考。作者探讨这个话题的目的是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深层次原因——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大自然进化这么久,才进化出这么神奇的工具——大脑,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和利用却知之甚少。(推荐看看《超体》和《超验骇客》这两部电影,都是和人脑相关的,且后者引入了互联网化的大脑,这个理念很好玩。)

围绕着深入思考这个观点,作者首先谈了自己的一些学习和思考习惯,然后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展示了人们思维的谬误,分析了这些谬误的产生原因,并指出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思考中怎么去避免这些谬误。因为作者是做IT编程的,所以最后对编程中的一些很有意思的算法及其数学原理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他的一些思维和学习的习惯,以及对于我们常见心理矛盾的解释,所以我将重点提到他的观点以及自己的体会。

一、为什么叫《暗时间》?

其实“暗时间”只是本书第一章第一部分的一个主题内容,讲的核心理念就是怎么去利用看似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思考,进而积少成多,提升自己。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他在一本书中见到的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牛人,平时看他不怎么用功,但是不仅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象棋也下的相当不错,作者就很好奇。后来渐渐领会到,其实表明上看,上帝给我们的时间是平等的,是公平的,但实际上每个人利用的不同导致结果是完全不同,而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去利用。作者给出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像一个沙漏,虽然开始沙漏上端的沙子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沙漏的腰粗细不同,导致每个人感受到的时间以及在既定时间内取得的成果是不同的。这使我想起了《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中提到了注意力的比喻,高的注意力就像是提高了我们的分辨率,可以感受到更为细致的东西,能听到内心那微弱的声音。而细的沙漏腰,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每个沙漏的流过,而不是“哗哗啦啦“时间全都流逝了,却发现自己毫无效果,就像我们经常感觉自己很忙,但是没有任何的成效,即碌碌而无为,或者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到哪里去了。

那么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后面会提到他的一些习惯,其中就提到了他怎么去利用看似无效果的时间,比如他会经常在走路、上厕所的时候,或等车的时候去思考和反思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一段时间后,有所得或者对某个主题觉得总结出一些东西后,就找个时间将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自己的思考力得到锻炼,自己的知识架构也越来越完善。这是显性层面的,即表层意思。他还提到,他的脑海中始终会挂着几个问题,当你一有时间就去思考它的时候,最后即使睡觉的时候,潜意识也会帮你去思考它,我们以前常常听到某个科学家在一觉醒来或者睡梦中想明白一个问题的时候,或者你以前为了解决一个数学题,反复思考而无果,但是在睡觉中,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在哈佛的《幸福课》中,Tal也提到了灵感的得来,当你沉浸(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在某个领域或问题中,有时候灵感会突然出现。

所以,总的来说,“暗时间”,就是充分利用那些“边角料”的时间。同时,不要陷入一个误区:舍本逐末——不管大块的时间,而去捡小的面包屑。作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现实中大块的时间比较难得(特别是上班的时候),所以要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此外,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希望自己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得比较深入,或则在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看问题更加接近本质,做事更加有效,能走的更远。

由“暗时间“作者想引申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怎么通过理性的思考来更加有效的生活。

二、亲身经历才能明白?——实践VS思考、OR 实践 VS理论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得出:不必。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这是作者的观点,我理解也是他深入研究人类的大脑机制、思维习惯的重要原因。他深信很多时候,我们不必通过亲自的实践才明白道理。举个极端的例子:我们不需要正真尝试从高楼上跳下才知道这会导致死亡

人类有很多的天赋,其中社会学习能力及推理归纳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天赋。很多动物生下来不久就能独立生活,而人类小孩要很久才能学会走路、讲话……。人类高出动物的地方便在于人类的学习能力很高。推理和归纳的能力使得人类具有科学和技术。

这里容易有个误区,可能会有人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这层意思。一直以来思考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行动可以验证思考的正确性,思考可以指导行动。注意这里要区别思考和理论,思考是一系列活动,而理论只是人们通过思考对实践的一个总结,所以这里强调思考,并不是不重视实践。而是要说明,在深入准确的思考下,可以避免很多无效的实践。在《21世纪工程人才》中,刘西拉指出实验的设计要先深入的思考,思考的深度和实验的次数成反比。之前我们公司有个日本的专家,他也强调少做实验,多思考,避免无效的实验,我们现在的总师指导我们开发新车型的时候,也要我们讲清楚原因,多问为什么,多思考,让后再实验验证,其实都是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很有必要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三、思维的误区——进化遗留的结果

在提升思维能力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怎么去避免思维的陷阱。比如下面的这个图,其实只是旋转了180度,而你看到的凹凸结果是不同的,为什么?因为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人们习惯了光线是从上面来的(太阳),所以造成的视觉结果是不同的。而房间中两个人,大小差不多,但是你看到的确是相差很大。人们对于这种视觉的误差有时比较容易察觉,但是思维习惯的谬误却很难发现。比如在足球场上,一个球可能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射入球门,且概率都是1/3,但我们看到球员扑向两边的居多,为什么?因为无论有效与否,你做点什么,总比呆呆的站在中间什么都不做好,至少不会那么难堪,即使明明知道没有效果。这种现象很常见,当事情不明了,人们总是要做点什么,即使结果无效,甚至使结果变得更差。

为什么是这样?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在一个狩猎采集的环境中,行动的价值远远大于思考的价值,比如你看到一个剑齿虎,最好的方式是撒腿就跑而不是像罗丹的思考者一样,先思考一下。

但是,环境变化了,我们这种进化的行为模式不一定适应新的情形,如果不改变以前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结果往往不理想,甚至头破血流。

针对环境的变化,有时我们能很快切换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比如你在不同的场合,讲话的方式方法要进行切换一样,但有些却很难做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你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你还是控制不住要这样做?比如在打游戏和做功课之间,你知道应该先做功课后玩游戏,但是你很多时候还是经不起诱惑。你和一个人闹矛盾,你的理性告诉你不要发脾气,但是你最后还是会受情绪的推动而对那个人大发雷霆。

再比如,你卖自己的车,一个人说现在就给你10万现金,还有一个人说如果你卖给他,他会在一年后给你11万,你愿意卖给谁?……

而刘未鹏在书中提到了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关于财富和幸福感的。当你在没钱的时候,有人告诉你其实钱多不一定就幸福,甚至是有严谨的研究表明(见《真实的幸福》),幸福感会随着金钱的增加,先上升再慢慢变得平缓。即使你的理性认可这个观点,但是你的内心还是有个强烈的声音在反驳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似乎有两个大脑——理性大脑(由进化年代较为新近的大脑皮层构成,具备自我意识、分析、计划、抽象等复杂的功能)和原始大脑(由进化较为久远的大脑区域构成,适应远古社会,主观情绪和一些原始需求及条件反射,如生存,繁衍、道德直觉等),它们并不是完全配合的亲密无间,很多两难决策都是它们在争吵。关于幸福和钱的理性论证可以说服你的理性大脑,但是另一个大脑不买单,它的工作机制是:没钱就用焦虑来驱动你,让你寝食不安,等你挣到钱后,就给你短暂的满足感,之后让你迅速习惯于这点满足感,迫使你把目光投向更多的钱。为什么你自己的大脑会跟你过不去?总是让你不开心?因为你一旦感到满足,就不思进取,在一个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环境中,你的这种不思进取的基因很快会被淘汰,经过漫长的筛选,剩下的都是挣钱的机器(《meangenes》)。用数学的语言说,自然选择的最优目标不是“幸福感”,而是“繁衍概率”。(以上摘自《暗时间》),我觉得分析的很精辟。

这里并不是说原始形成的本能和理性都是对抗的,也不是那个时候形成的思维模式现在都不适应新的环境(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而是指某些思维模式不适应,会导致谬误,我们要意识它,并进行调整。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

前面提到了做功课和玩游戏,以及卖车的例子。其实里面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推迟满足感。科学家做过一个推迟满足感的实验(可以上网检索关键词:小孩,棉花糖、后来成就),在《少有人走的路》、《把时间当朋友》等书中都提到了推迟满足感的重要意义。其实可以想象一下,在远古社会,没有存储技术的时候,打来的食物一定要立马吃光,因为你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在那种不确定性极大的环境中,立马享受眼前的东西(食物、快乐等)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环境变了,在安定的环境下(混乱情况另说),推迟满足感,将现金积累下来用于长远的投资,而不是立即消费反而是更好选择,我们必须要学会切换。所以,那种认为反正没准哪天就死了,不如现在想干嘛就干嘛,一味的满足原始欲望的行为我不认同的。

最后用文中的一句话总结:

上帝给了我们一个过了时的原始大脑,但同样也更新了我们的新皮层,能否不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取决于你是否认识到关于大脑的进化历史,和能否正确使用你的理性大脑。

四、学习力和思考力的提升

前面提到了思考的重要性及我们常见的一个误区。接下类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我们的学习力和思考力?我深感过往的教育中很少涉及到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自己也没有很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这个方面的能力,以致现在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这种能力是需要一点点去打磨的,需要时间和实践,养成习惯,才会渐渐有所成。下面分享一下作者的一些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一定的总结。

专注力——多则惑、少则明

专注力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它是提升学习和思考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当你关注的东西多了,自然而然很难深入。这是我想起“万科的减法”,万科以前什么都做,业务很广,但是后来王石发现面铺的太广,很难做成品牌和精品,于是大量的缩减业务,即使是当年很赚钱的业务,后来专注于房地产,而且只是房地产中的住宅业务。在《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也将专注力作为情商提升的前提,因为专注,你才能更好地察觉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变化。所以,专注力很重要。

专注力的质量可以三个方面去衡量:进入、持久、抗干扰。就是你能多块进入专注的状态?能坚持多久?收到干扰是否能快速回来?这些都影响到学习的效率。

1.1 充分利用整块时间

关于多久进入专注的状态,我们要提到另一个话题——整块时间的利用。其实这个和我们提到的“暗时间”是相呼应的。如果可能,我们要尽量在整块的时间中干一件事情。首先,这样省去了切换的时间。我们进入专注状态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频繁切换,会浪费这个切换的时间。其次,整块时间干一件事情可以保持连续性,比如研究一个主题,你可以集中看和它相关的资料,可以将很多东西串起来,而串起来发挥的效果要高于你分散的学习。在“冬吴相对论”的一期节目中提到,时间就像金钱,只有聚拢的金钱才是资本,13亿在一个人的手上是资本,分散在13亿人手上就不是资本,前者可以干大事儿,而后者则不行,这就是聚集效应。

在这里特别指出要学会要是第一,要先装大石头,再装石子和细砂,如果本末倒置,那么重要的事情就没有时间了。

1.2 专注的显性和隐性

为什么你可以高度集中精力的打游戏很久?为什么你可以废寝忘食的看一本小说?其实这里涉及到显性的专注和隐性的专注,显性的专注就是你知道你在专注,通过表层意识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于专注力强的,即使一个东西他不感兴趣,他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专注。但还有一种专注,就是底层的,就是潜意识层面,就像上面提到的打游戏,因为它天然贴合了人类追求快乐的本质,即专注的隐性。或者你对一个东西感兴趣,你也可以达到这种状态,而这也是“心流”常常发生的时候。所以,如果能将自己的显性和隐性专注结合,则效率将成倍增加。

1.3 抗干扰

这是前面提到利用“暗时间”的前提条件。

1.4 趁热打铁

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听了某一个的演讲或者看到一个很好的文章,自己很受激励,于是下定觉得去改变自己,但是由于没有在第一实践采取行动并坚持下去,最后不了了之,发现自己还是原来的样子。在《幸福课》的改变一期中提到了真正实现改变的人和没有改变的人的最大区别在于:知道一个东西后,趁着热乎劲,立马让行动跟上,而且不断坚持,让其成为习惯,最后实现改变。

 底层代码

作者是编程出身,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碗青春饭。但是作者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质性的,一类是非本质性的。比如,对一个程序员而言,硬件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的一些重要实现机制等是本质的知识……,而非本质的知识是语言本身,是C++,还是JAVA

其实这个地方也是我感触很深的。记得第一次接触这个思想是在“冬吴相对论”的《跨界》中听到的,里面提到梁冬前后换工作的事情,在他看来其实都是一个工作——开会、发邮件等。其实对于不同领域的工程师,表面上看是不同的行业,但是归根到底都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组合。就像我们学习自然科学,表面上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但是背后的逻辑都是相同的,就像在挖井,表面上看是不同地方,但是到底都是通道一条地下水中的。而在我看来,思考力是一种重要的底层能力,至少对工程师而言。

对于表象的知识,我们可以临时学,但是对于底层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提前、深入、牢掌握

3读书的方法

3.1 由主题找知识

我以前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拿到一本书,总是喜欢从头读到尾,虽然也会从主题和框架上理解书的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记住的都是一本本的书,而不是一个主题。突然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书本只是书的载体,我们应该从载体中抽离我们需要的内容,然后按照我们的框架去组织知识,而不是离散的让知识分布在每个载体中。在《将才》中也提到了要以主题和问题去找知识,而不是相反。我认为“罗胖”(罗辑思维罗振宇)的有个比喻很恰当,我们要做蜘蛛侠,书籍就像一个个高楼,我们只需要在各个楼间去荡漾,获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不需要遍历每个楼层。

3.2 阅读顺序和速度

直接读自己感兴趣的,对于信息密度大的重点慢慢细读,密度小的快速略读。

3.3知识三问:

本质是什么?第一原则是什么?知识的结构是什么?

3.4问题——方案——例子;现象——解释——理由——例子

3.5学会提问:

Ø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提一下的几个问题,从而保证自己的阅读质量:

Ø  问题是什么?

Ø  到现在,你的收获是什么?

Ø  设想讲给别人听?甚至是不懂的人听?

Ø  反驳自己,你真的理解了吗?是表面的还是底层的?

总结和写作

我们的总师曾经说过,多总结,你会学到很多的东西。而总结个一个很好地方式就是写作。通过写作,你可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一个东西,而且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不断有新的想法涌现出来;通过写作,你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连贯起来,因为人们一次只能记住7±2个东西;通过写作,你可以锤炼自己的思维。最后,将你的思考分享出去,对别人也是一个帮助,因为你碰到的,别人也会碰到。

扩展和应用

前面提到了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虚拟别人的经历,具体讲,就是把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看看自己会怎么做?即要学会有代入感,因为这样可以让你更深刻地理解别人的处境,当你遇到相同的情况,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知道怎么做了,而不是自己碰到头破血流后才学会。还有就是和自己比,当你做完一个事情,无论结果怎么样,都去想想,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做的更好,因为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而我们自己也不经意地犯同样的错误。

定目标和计划并设定进度条

在我们的这个社会,常常说计划赶不上变换,于是人们就放弃做计划。其实这有点过犹不及。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的东西的本质是相同的,底层代码是一样的,而这种东西(比如思考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远的深根细作,一个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可以给我们确定感(这是人的一个根性)。

进度条,通俗的讲,就是每一步做完要知道自己离目标有多远?要及时的给自己反馈,这样可以让自己根据上一步的结果进行下一步的迭代,并以此调增自己的行动计划。否则容易耗尽自己的耐心,对外来产生怯意,或因为不知还需投入多少才达到目标而放弃投入。

总结:

作者的观点和兴趣点激起了我的共振频率,他的阅读量和思考深度值得我学习。整本书的信息量很大,本文只是对其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梳理,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梳理。我有电子版,有兴趣,可以联系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时间吗?看本书吧
如何利用《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转载]《暗时间》读书笔记和书摘
随笔| 延展生命厚度的《暗时间》,你并不知晓
告别平庸成为高手的秘诀
黄渡海荐书第十三期---《众神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