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东边疆铁驴行】第五天的行程

8月19日 从保康镇到通榆县 骑行88公里 总行程426公里

昨天到了保康镇,吃完饭,写完游记已经六点多钟。7点上床休息。

早晨醒来,一看手机,时间是3:10。起床,洗漱。

看了看天气预报:今天天气:阴,气温12度到22度。北风3~4级。看分时天气预报从早晨到下午5点,一直是阴天多云天气。这是好现象,可以不挨晒。但是三四级的大北风,一路顶风骑行,会比较艰难。看来今天又是一个辛苦奔波的日子。

因为时间还早,暂时不能出发,先吃早饭。

我就着保温杯里的热水,把昨天吃剩下的一块烧鸡吃了,又吃了一个饼。也不觉得太饿,就先这样了。

收拾好东西又磨蹭了一会儿,3:40,出发上路。因为今天要顶大风骑行,路途艰辛,所以只能早点出发。

外面天还没亮,我把自行车的前灯和后灯都安装好。照明和警示的效果都不错,出发!

早晨有点儿雨腥腥的,但是不一定能下。

我喜欢早起骑车上路。这是最舒服的骑行时刻。天气凉爽,空气清新,路上基本没人没车。早点出发赶路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减少白天在大太阳底下的骑行时间。避免太热挨晒。另一个是骑行中万一出现突发情况,比如找不着旅馆之类,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作出安排。

有的朋友喜欢晚点儿出发晚点上路,结果到晚上找不着旅馆,只能摸黑儿骑车继续往前走,既危险,心里又焦躁。我是不愿意受那种煎熬。

本来通常早晨基本上风力很弱,甚至没风,但是今天是个例外,一早晨风就很大。至少有三级。所以一上路就开始顶风骑行。

这么多年出外骑行,我算是摸出了规律。风婆婆确实对我有成见,极其不友好。如果天气预报这一天应当是顺风,一般不会兑现,不是无风就是侧风。而如果天气预报显示是顶风,那就肯定没错,一说一个准儿。今天显然就是这样。对于这一点我已经习惯了。

6:15,骑行了26公里,来到了真正的科尔沁草原的沙漠地带。大野洪荒,无遮无拦,瀚海沙丘,一望无际。一条路在空旷的原野上向前延伸。路两旁的树也没了踪影,倒是视野开阔,一片清明。

因为无所遮拦,所以风显得更为强烈。天上也飘起了雨滴。虽然连蒙蒙细雨都算不上,但是已经比刚出门时雨点儿更多了一些。我顶着风艰难前行,骑起来非常费劲。

没办法,无论情况怎么样,只能是一路向前。

骑过了半个多小时以后,天已经大亮。很快过了那一大片草原荒漠沙地,前面又开始出现庄稼和树木。

科左中旗这一带土地多为沙坨子地,通透性好,特别适合种植花生,西瓜和打瓜,打瓜是一种长得和西瓜相似的瓜类。是专门生产瓜籽儿的瓜种。我们平时买的像西瓜子一样的炒货瓜子就是打瓜的种子。据网上介绍,这一带的打瓜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本身的瓜肉多为黄瓤,含糖低,清凉适口,是纯天然绿色饮料。其瓜籽以片大、板平、无麻面、籽粒饱满、黑白分明、光洁油亮而著称。科左中旗和通榆县打瓜年产量都在四五十万吨,打瓜籽产量也达到1.5万吨以上。

我在路边不时看到有一些瓜秧已经蔫了,瓜还在地里没有采摘,估计那应该就是打瓜。

又骑了一会儿,我发现路边有一辆拉西瓜的长厢大货车。司机和助手正从车厢里把剩下的一些西瓜从车上拿下来,扔到路旁边的沟里。

司机看我骑车旅行,指着扔掉的西瓜问我,想不想要,想要就随便拿。拿倒是可以,但那西瓜都太大了,我根本带不了,我只好挑一个相对小点点的,也只切了一半放到自行车上。

我问司机这么好的西瓜,怎么扔掉了?司机说,不扔怎么办,卖不掉又不值当往外运。

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让农民把辛辛苦种出来的果实轻易扔掉。确实,西瓜是经济价值不高的作物。本地产量太大,在周边很难销售。可向外地运输,一方面各地的西瓜都大丰收,运到外地也卖不出价。而另一方面长途运输的过路费和各种罚款等费用极高。如果运输有价值的货物,可能还能挣几个,如果运西瓜这类货物,则可能连本儿都捞不回来。前年我骑车远途回来,在沈阳的西瓜产地新民市的小梁山,就看到瓜农用大汽车拉着西瓜在路边售卖。20斤左右的大西瓜,竟然卖到10元钱三个,还很少人有人购买。可见西瓜销售是如何困难?其实不只西瓜,这几年长途骑行,在南方,我经常看到路边有人扔掉的成堆的菠萝,成箱的橘子,成麻袋的柚子等等。可见都是因为销售不了,而不得不忍痛扔掉。

人说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民的生活水准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准的底线。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个国家才显得有希望有奔头。可现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却无法销售出去,不得不忍痛扔掉。这不是简单的浪费问题,长此以往会从根本上动摇国本。不知道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想出办法解决好这一类问题。

7:24,顶风骑行了37公里。来到了一个叫太平川的集镇。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集镇。正处在交通要道上。向左拐去往白城子,向右拐车去往长春等地。因为地处交通繁华之地,所以镇子里有许许多多的宾馆饭店等等。一路过来,我看到内蒙稍微有点规模的乡镇都有许多旅馆饭店,看来这边的经济状况比辽宁吉林都要好一些。这也为我们这些骑车一族出门旅行提供了方便条件。

在太平川的镇上,我看见路边有一家药店。就停车走了进去。卖药的小伙热情的打招呼,我问他有没有痢特灵,他说有,我说那太好了,这是一种比装青霉素针剂的药瓶大不了多少的小药瓶包装,我问老板多少钱一瓶?他说1元8角。我说给我来两瓶。痢特灵是治肠炎的特效药,我每年出门长途旅行都会因为在外地水土不服或者是吃东西不洁净,闹一次肚子。吃痢特灵最见效。可这类销量极大的特效药,因为价格便宜,很多药店都不再经营,到处都买不到。如果闹肠炎到药店找药,卖药的会向你推销那些所谓的新药特药,不但不好使,而且价格奇高。这次出来我想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可能会买到痢特灵,果然今天在这里买到了,正好留作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今天一个意外的收获。

8:00,快骑出太平川镇时,因为街道正冲着北方。正北风一路灌进来,风力显得更猛,估计有4级左右。因为是一路顶风,不使劲儿蹬根本骑不动。我不知道出镇子以后情况会怎样,但是这一段儿风确实过于强烈。从旁边房子上的国旗形状可以看出当时的风有多么强烈。

9:30,来到边昭镇。这里有一片小区叫昭福家园。门口的标志石是一块大石头和一段奇木树艺结合而成的艺术品。还雕塑了一只正在磕松籽儿的大松鼠在上面,活灵活现,憨态可掬,非常漂亮。

离开边昭镇不久。大约10:30左右,路边出现了一家“辽宁快餐”的饭店,经营自助餐,15元一位,我看见院里停满了大车,很多司机都在这里吃午饭。人多的地方质量一定不错。虽然现在离中午还有一个半小时,但这里离通榆县城还有25公里。今天又是大顶风,我想等我骑到通榆县怎么也得是下午1点以后了。那时候还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饭辙。既然这里有自助餐,那就在这里吃好了。

长途骑行的时候,我喜欢吃自助餐,品种多样,丰俭由人,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看他们的路边广告牌上写着有五十种菜肴。我估计每次做不了这么多。不过只要可口有几样,也就足矣。

我停下车,走进饭店,虽然还没到饭时,但店里的顾客已经不少。都是过往的司机。

我交了款,拿了一个快餐盘儿,盛了几样菜和饭,有摊鸡蛋,烧鸡块儿,土豆炖猪肉,炒干豆腐等五六样。快餐盘太小,盛不了几样,我又拿一个二大碗,又盛了几样菜,然后端到靠窗的一个小桌旁吃了起来。

几样菜都很合我口味儿。尤其摊鸡蛋和几样肉菜。正好给我长途骑行的重体力劳动补充能量。总体评价,菜做的还行。就是蒙族地区的菜,一个个齁咸齁咸,只好对付吃。第1次饭我没打太多,吃完了又添了一些,这才吃饱。

吃完饭已经11点多,骑车上路。这时候风小了一些,虽然还是顶风,但风力已经在三级以下。

吃完饭腿也有劲儿了,我骑着车顶着风。也不着急,溜溜哒哒,慢慢骑行。看到路边美丽的风景,时不时顺手拍一张。

下午1:25,骑行了88公里,终于来到了通榆县城。通榆县城又被叫做风电之城这里的风力资源很丰富。有很多风电场。半路我还看到运送风电机叶片的大卡车路过。

在汽车站附近找一个旅馆安排住下。让老板烧了一壶开水。就着热水洗了把脸,把好几天没刮的胡子刮掉。这下子清爽了,然后回屋躺在床上开始整理今天的游记。

今天没有特别的故事。来到了科尔沁草原。讲一段科尔沁最后的王爷僧格林沁的故事吧。

小时候家住康平县城南边儿。透过窗户向南眺望。远方有一座绿意葱葱的高山。我问父亲那是什么山,他告诉我叫王陵山。当时也没弄明白什么叫王陵山。王陵是什么意思?

长大以后才知道,那座山是位于康平南面的法库县四家子乡的巴尔虎山。因为满清最后的王爷僧格林沁埋葬在那里,所以又被叫做王陵山。

僧格林沁,姓博尔济吉特氏,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26世孙,黄金家族血统,他出生于今天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左旗双胜镇,少时家境贫寒。15岁时,经在雍和宫当喇嘛的伯父暗荐,僧格林沁承嗣了其远房亲族——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世札萨克、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而索王之妻,便是道光的皇帝的亲姐姐。穷孩子一步登天,从此,僧格林沁的人生伴随着大清国的国运,开始了他倍极荣辱的生涯。这一年的12月,15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24岁时,被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25岁时授镶红旗蒙古都统,成为统领一旗之士的年轻将领。道光30年(1850年),40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县剿匪,此战,僧格林沁谋篇布阵,亲冒锋镝,一举剿灭悍匪,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咸丰3年(1853年)8月,对清庭构成巨大威胁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9月,咸丰帝亲自将“纳库尼素光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这柄刀非同寻常,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遗物,干重之意,不言自明。不负众望的僧格林沁,先是率军在天津南的王庆坨一战击溃林风祥部,迫使其退守连镇,次战用计水淹七军,生擒林风祥。咸丰5年2月,恩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4月18日,再恩诏世袭罔替。此时,僧格林沁45岁。同年6月,僧格林沁再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

咸丰9年6月,在抗击英法联军的大沽口保卫战中,僧格林沁率水陆军兵,勇敢出战,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这是自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满清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为国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咸丰10年9月21日,退守京畿八里桥的僧格林沁及所率1万名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再次展开激战。清军手持长矛、大刀“悍不畏死”,一次次向拥有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发起攻击。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悲壮的一笔:八里桥上,抱定必死决心的僧格林沁,骑着心爱的战马,不顾身边尖啸而过的弹雨,和部下的勇士拼死与敌对决着,他身边,高大威武的蒙古旗手,手擎黄地黑字帅字旗,和主人一样,小山般在桥上挺立着。一颗炮弹飞来,旗手倒下了,握紧大旗的手痉挛着,眼睛怒视着前方。就连僧格林沁的对手——法军指挥官吉拉尔,在《法兰西与中国》一书中,对清军的英勇也做了充满敬意的陈述:“没有害怕,也没有怨言,他们甘愿对大家的安全而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

然而,僧格林沁败了,大清的国都沦陷在英法联军手中,圆明园也被一把火焚毁,“巴图鲁”式的勇敢,终不及现代兵器的威力。

1865年的5月,因战败被夺爵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诏出山,这一回的敌手是捻军。被同治帝谕为“忠勇性成”的僧格林沁,率蒙古旗兵在中原大地上“驰追匝月,日行百里,往返3千余里”,一如继往地为保卫大清的江山冲杀着,甚至10几天不离马鞍,最后累得双手连马缰也拿不住,要用布带拴住肩膀才能驾驭马匹。而这正犯了兵家大忌,久疲之师,终于落入蓄势而战的捻军伏击圈中。乱军之中,僧王与大队失散,又被一条飞来长矛刺中左肩,顺势跌下马来,坐骑受惊后逃得无影无踪。他扔掉了象征着尊贵身份的红顶官帽和官服,步行逃至吴家店的一处麦田中,在麦垅之间穿行,想要趁乱脱身。

一名眼尖的捻军娃娃兵发现了神色慌张,极度狼狈的僧王,从那双上好的官靴中断定此人一定是位大官。娃娃兵大喝一声:“妖头莫走!”冲上去举刀就砍。饿渴至极,身中数创的僧格林沁此时已无任何还手之力,眼睁睁地看着少年的大刀砍向了自己的胸膛……曾经威风八面,屡立战功的僧王就这样死在一名无名小卒的手中,时年55岁。

当时只有16岁,名叫张皮绠的娃娃兵这一刀不仅终结了晚清一位名将,而且在历史上流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皮绠由此立下大功,获得重赏。后来回到老家娶妻生子,开了一间粮坊成为一名生意人。8年后,山东巡抚丁宝桢经过密访,抓获了已经是米行老板的张皮绠,并在其家中搜出一串僧格林沁所戴的朝珠。于是将其押赴京中,凌迟处死。

僧格林沁一生辅佐了大清三朝皇帝,道光、咸丰、同治,堪为鹰獒之士。身为武将,其人忠勇刚烈,冲锋陷阵,敢为之先。咸丰帝听说他在战场上勇冒矢石的事迹后,特赐其“湍多罗巴图鲁”称号,意为急流一样不可阻当的英雄。其身在清庭40年,膺亲王之爵,食双倍俸禄,多次挽狂澜于危机之时,生前身后,倍极荣耀。就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分别迎娶的是清室贵胄女子为妻室。作为从科尔沁草原上走出来的忠勇之士,他也实现了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慈禧太后偿言:“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想来,慈禧所言非虚,僧格林沁统率的是大清国最后的精锐之师,吴家店之战后,满蒙铁骑不在,大清军队的统辖权,也渐归汉军中的曾国蕃、李鸿章等人所属。昔日的“南曾北僧”,成了南曾的独角戏。又过了47年,大清国也在风雨飘摇中终结了。

当年僧王阵亡后,失“柱石”之痛的大清国慈禧太后和同治帝这一对“孤儿寡母”,对僧格林沁恩恤有加,著僧格林沁的儿子伯颜纳谟祜承袭王爵,孙子那尔苏赏为贝勒,世袭罔替。凡僧格林沁征战过的地方如河北、山东等5省之地,皆建忠王祠,以示悯恤,并在北京专修一座显忠祠,在僧格林沁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今辽宁省昌途县再建一座僧王庙,其战死的地方吴家店,也改名为落王庄。同治帝还诏谕:“著赏给陀罗尼经被,照阵亡以亲王饰终,准其入城治丧。其灵柩返旗时,著沿途地方官员妥为照料”,并派乾清门侍卫专程护送。最后在僧王的家乡,当时属于科左后旗的白虎山上为身亡修建了豪华的王陵。

当时的僧格林沁王陵占地约70亩,位于公主陵村东一处面阳的山脊上,当地人称马鞍山,系巴虎山余脉。据史书记载,僧王陵园建筑极具工巧,气势恢弘,分为内墙、外墙,前殿、后殿,几进院落。墙里墙外,松柏参天。沿山脊而上约百米之处,立有三个宝顶,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其陵前碑楼,高三丈余许,四周各有券洞门,楼内青石铺地,上雕波浪纹,正中端坐一硕大赑屃,头至尾全长3.3米,高1.23米,最宽处1.35米,四足撑地,头颈高昂,张口瞪目,似有向前之势,其身上驮的便是同治帝所题的青石盘龙碑。

这就是当年的王陵和同治皇帝御题的青石盘龙巨碑,其碑高一丈七尺,合5.66米,碑首刻圣旨二字,碑身上书大清同治四年乙丑十一月二十日建。碑文为同治帝手书,用满汉两种文字篆刻而就,全文310字,记述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战事。

可惜这座豪华的僧王陵在建国之初被毁。如今,僧王陵所居之地,只遗留下那块圣旨碑,陵园成了一片玉米地,半山坡上,两只石狮子歪在一侧,狮子的前腿已被砸裂,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世事的沧桑。

据说当地为了旅游需要,如今又花重金重新修复了僧王陵墓,没有去看过,不知道修的怎么样。从网照片看,不减当年的繁华。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希望以后能变得聪明些,少做这种毁了建,建了毁的蠢事。

好了,今天的游记就是这些内容。就到这里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放牛娃当上铁帽子王,此人去世后,清朝再没打过一场胜仗
一直以为黑瓜子就是普通西瓜子没想到这9种常见食物是怎么长出来的真心长见识了
博王僧格林沁
北京的八座清朝蒙古王爷府——僧王府及僧格林沁传奇的一生
中国影像方志| 科左后旗:马王之乡 雕花马鞍做工精细,民歌悠扬 大青沟风光旖旎
唐僧庙清御书福字斗幅浅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