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鸡换种子,这么朴素的“技术转移”你听说过吗?

认知升级 丨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自从《年度得到·王煜全创新生态报告12讲》在得到APP上线,用户的反响非常热烈。许多用户听了王煜全的课程后,也纷纷发来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同时也作为案例,补充了我们的课程,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一位叫“伐木工”的得到用户,分享了一个土鸡换种子的故事。

看了王老师这几讲,深有感触,讲一个身边的例子。

我从小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近的一个农村长大。在七十年代末,我们村就出了个万元户,他的业务范围就是卖农产品的种子。他的优良品种基本上都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们的科研成果。那个年代还没有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机制,老教授通过科学实验精心培养的优良品种往往束之高阁。我们村这个人就用自家养的土鸡换来老教授们的科研成果,然后在自家自留地把这些科研成果转换成优良种子。他卖的种子比别人都好,他成了我们村的第一个万元户。

后来农业在我们国家受到重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们老家杨凌被命名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而且从1994年开始,在我们老家每年秋季举办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大量的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成果得以和企业合作。

我们村最初的那个万元户虽然一直还从事卖种子这个行业,但是并没有走得更远。也许是因为受的教育过低,他的思路一直还停留在土鸡换种子那个阶段,而老教授的科研成果早已成了企业家们追逐的香饽饽。

土鸡换种子,那个年代的技术转移。多么朴素,多么简单,深深的乡土气息。

在今年前哨大会上,我提到科技是改变社会的根本动力。这个例子的“万元户”在那个时候就知道如何利用科技来改进产品,自然就走在了那个时代同行们的前列。利用先进科技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长期持续发展,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高质量的技术创新,否则只能被后来居上者淘汰掉。


一位叫“Stone”的得到用户,分享了他对于制造业的看法。

制造行业是重资产行业,尤其是高科技制造行业,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时间:一座制造工厂的建设需要经历厂房建设,设备搬入调试,产能良率提升,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2年时间。市场上的产品日新月异,谁能够等待1~2年呢。

以我所在的液晶面板行业为例,京东方在重庆率先投产的8.5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从打桩到产品点亮仅用时16.5个月,建设速度为京东方历年项目之最,并创造了当时全球业内最快速度。即使这样,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说,也是很长的。

资金:一旦厂房建设完成,设备投资购买,就意味着每一天都有固定成本。如果工厂建设好了,没有产能的话,每一天都有固定支出。最主要的是人是可以解雇的,但设备不能被解雇,也很难重复利用,因为设备都是定制的,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报废。

在液晶面板行业,第8.5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在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建,该项目总投资328亿元,设计产能12万片/月。其中厂房建设140多亿,设备投资150多亿,假设以10年为回收周期,每一天的成本高达794万/天(290/10/365=794),而设备一般按照6年折旧计算,这样成本更好,光设备一项就高达685万/天(150/6/365=685)

这样长周期和高资金的投入,如果一旦遇到市场不好,产能减少或者停产,一般企业和投资者很难承受的住。所以,这么多年,很难看到风险投资投资液晶面板行业。

苹果手握大量的现金,也没有把钱投入到自己的手机的生产工厂和工艺设备上面,但是它直接或者间接投资或支持了很多设备厂商,它用承包产能的方式扶持关键零部件或设备厂商,来稳定和保障它自己的供应链,比如盖板玻璃蓝思,屏幕LG,还有无线耳机🎧制造商歌尔声学,立讯等,来稳定和保障它自己的供应链,不过只是在小规模的核心零部件上有进行。

苹果的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很像制造即投资,王煜全老师所讲的制造即投资,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有机会解决重资产的高科技制造企业和新技术量产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期待这样的创新方式在未来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这位是制造业的行家。除了巨大的金额投入以外,部署好了生产线也需要不断改进流程,拼效率,探索出一条高效率的量产模式。我在DSCC的数据上看到,即使像京东方这样领先的显示屏制造商,在2018年刚开始投产柔性AMOLED面板时良品率仅超过10%,进入2019年后良品率才开始逐步提升至50%。能够做到这样的提升,除了时间,还要有各种设备、流程和工艺上的优化,更要有足够强的产业基础支撑。由此可见,科技产品的量产绝对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


一位叫做“九州创投·黄药师”的用户,分享了他以前的创业经历。

看完这篇文章,回想起当年自己创业融资的经历。

2009年底,服务了6年多的电子商务公司被收购后,触动我北上创业。2010年初,跟一个阿里系的朋友合伙创办公司,先后做了电商、团购等项目,把启动资金花光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为新项目融资。

因为CEO兼创始人阿里系的背景,联系到不少天使投资人与VC,但融资过程依然不顺利。一来当时处于资本寒冬末期,机构比较谨慎,二来因为初次创业,对于商业、市场理解不深,加之对资本没什么概念,不知道怎么跟投资人沟通。后来通过关系,我们先后找了两家头部投资机构的朋友,作为顾问给团队进行辅导,帮着完善商业模式、团队、股权架构,打磨产品引入外部资源,又推荐适合的投资机构,这样大半年后幸运的拿到了一笔资金。

这段经历促使我后来转型,进入投资领域。工作关系,接触到众多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时至今日,初创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跟当初我们是几乎一样的。

个人感觉,对于初次创业者来讲,孵化器、联合办公这样的机构非常有价值,在引入外部资金与资源之前,创业者先要搞清楚经营企业跟做某个项目间的区别,有必要在行业专业技能外,再至少了解下如产品思维、财务思维、公司金融、公司治理、管理等知识,知道如何制订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如何使用好资源等,看到不少创业项目,融不到钱干不下去,融资成功了可能关门得更快。

看了这位用户的分享,你就知道今天的创业需要掌握非常多的知识、以及多年积累的产业理解了吧。

我们都知道“1955年现象”。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还有很多硅谷大人物都出生在1955年。他们20岁出头就成了企业创始人,30岁之前就成了世界级的富豪。今天国内非常推崇年轻人创业,就是受到这种风潮的影响。但我认为,“1955年现象”只是一个孤例。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现象此前没有出现过,此后也不可能再出现。
跟那个时候的IT产业不同,今天的先进科技挑战的都是老产业,一项新技术的市场有多大,跟既有科技相比的技术优势有多大,这些都非常确切。它更需要的是对产业的深度理解。而产业知识是实践出真知,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有20岁的编程天才,却没有20岁的产业专家。

这些用户的留言告诉我们,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创业者、企业家、科研人员的事情,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过去的科技创新,往往是个人行为,是稀缺的、偶然的、随机发生难以预期的。而今天的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行为,需要大家分工协作,强强联手,各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今天的科技创新,覆盖每个行业、每个领域。从新能源、新材料,到5G、AR、VR,再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你如果再看不到机会,错失了机会,只能怪自己没把握住,不能再抱怨这个时代没给我们机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签约亿数十项高端前沿技术落户北京
40年前万元户
科技苑 三大怪招养土鸡
[科技苑]三大怪招养土鸡(20120119)
养1000只鸡要哪些设备,多少钱?
Micro LED即将封神?“卷轴转移技术”尝试商用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