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面对死亡?

  听音频拉到文章末尾,音频内容更全!
1

有朋友让我聊聊死亡,这是一个终极话题。

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是逃不掉的。” 

在中国因为很少有直接税,个人所得税算是直接税,但交的人不多。有可能要出台的房产税会是直接税,所以,大家对税无感,以为自己从不交税。

当然,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

不过,孔子他老人家说:不知生焉知死。那么大的一个明白人都不谈论死,我们谈啥?稀里糊涂活着算了。慢慢地,死亡就成了大家都避讳的话题,认为不吉利。特别是老人家,更会强调这一点。

现在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的生活也都原子化了,传统乡村社会的习俗不存在了,小孩子很少接触死人,总觉得和死的距离很远很远。

其实,原来的乡村社会并不这样,甚至是北京城里也不这样。我看过一段清末北京城街头的录相,大约十分钟左右,看到了两伙出殡的。

原因是建国后的移风异俗改变了丧葬文化,让死亡简单化、隐秘化了。

我小时候也就是七十年代,一到十冬腊月,就有老头老太太挺不过去。经常是一大早就有人到你家来磕头,说他家老人老了。

这样,这件事就是全村最大的事儿,小孩子们也都和过年了一样。只不过大人时时要训斥孩子不要太过于兴奋;一般办丧事的人家会说,孩子嘛,让他们随便玩。

谁家有老人老了,全村人都要过去磕头,女性不用。而在那个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大家去磕头也是有现实的目的,为了得到一条白布条,叫孝布。出殡时带孝,回家后做鞋用。如果谁家的孝布很宽,这家就会得到全村妇女大半年的赞许。

也就是说,那个年代的人,人们对死亡都不陌生,知道是人人必须经历的事,村里人叫早晚有这么一天。甚至是对死亡也没有什么恐惧,说是要去见张三、李四,也就是已过世的好朋友。

城市化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死亡不再是熟人社会的公共事务,变成了医生的一纸证明,从医院停尸冷库到火葬厂的所有流程。而这些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存在着龌龊的金钱交易,往往让家属非常不堪。而简单的遗体告别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流程,况且大部分人还不举行这个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尽可能地不让孩子们去,因为居住的原因,家里人都不全。从而产生的,除了人们对死亡的陌生,就是暗地里的恐惧感。

2000年下海之前,我是单位工会主席,工会主席经常代表单位的所有人去火葬厂送葬,齐齐哈尔市的火葬厂我都去过,印象是富拉尔基火葬厂建得像公园。

那时候在面对一个个死去的生灵时,感觉是在走流程,工厂化的流程。也就是死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它只是从医院到火葬厂这条生产线的一段流程。

相对于传统的农村丧事,这种死很冷很冷,甚至是让人恐惧。

传统农村的丧事就不一样的了,它用烧香、烧纸、磕头、叫魂、盖棺、摔丧盆,甚至是吹吹打打等等各仪式告知大家一个人的死亡,一个生命的正常终结,每个人都有这一天。

并且是所有人都参与的,从小就开始教育的。而城市化之后,这种教育几乎为零了,甚至有些孩子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无知而无畏,遇到点不如意的事就拿生命开玩笑。

2

死亡是各宗教必须面对的话题,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了自然死亡,才有了宗教,不同宗教为自然死亡描绘了大同小异的归宿。

这种描绘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用未来照亮现实,让生的现实变得更有意义,最起码不会觉得白活了此生。

不过,中国人大部分人是无神论者,认为死后的描述是虚无的、是假的、是骗人的。所以,就只能把所有东西都押在现实上,这样不但让人觉得活得很累,还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不接受。

其实,原来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

一般讲,中国是一个没有统一宗教的国家,特别是在解放前,所以,好像中国人原来就是无神论者。

不然。

中国人心中一直有神,这个神不是上帝、上天,而是自家的祖宗。祖先崇拜是儒教信仰的结果,从社会上层到底层,在生的时候总是要想到死后如何去面对列祖列宗。

这种信仰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更个性化、更先进。这种信仰带来的生命观一定是积极向上的。

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人很少有人能讲明白自己的生死观了。特别是如何面对死亡。

一般会讲,死就死了,反正谁也挡不住。

能这样被动接受的人都是生活条件好的,最起码是衣食无忧的。对于大量中国人而言,老了还衣食无忧的人并不多。

还有一种态度是,死了就死了,反正也没活好。

这种带有怨的死亡观是因为生得不如意,枉为此生了。

这是两种大概的情况,每个人又都各有不同,有怨别人的,有怨自己的,还有怨生不逢时的,更有怨死亡本身的。

那么,应该怎么面对死亡呢?

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怎么面对人生。怎么样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怎么样接受自己生命的终结。

我们不说“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这类的大话。我小时候见过很多老太太去世前的交代,说借了东家一瓶油、借了西家两瓢米还没还。

这里面就表现出了很积极的死亡观,那就是,等到要死那天,我不欠这个社会的,社会也不欠我,能安心地闭眼,或者是能快乐地闭眼。

活着时就要有这样的准备。当然,生死观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

生存环境越好的社会,人们面对死亡就更乐观;生存环境越糟糕的社会,人们面对死亡时就更沮丧、怨天尤人。

想要坦然地面对死亡,首先就要接受死亡这一自然现象,其实好多人是不接受的。

其次就是要活得无怨,无怨最难做到的是接受自己人生的种种失败,很多人往往在死之前也不接受自己人生的失败。

成也好、败也罢,大家都是世上走一遭。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到死了还不知道生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乱想之二
印度寺庙的震撼之美
谈信仰
注意!迷信和信仰的区别是这样的
信仰,人性最后的光芒!
可笑!谁说我们中国人丢失了信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