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知为什么招人烦?

1

昨天有人给我留言,是聊莫言那期,骂莫言的人比较多,骂啥的都有,可怜了莫言一片心。

给我留言的人说:这个老杨有点像公知,动不动就说人你这种人可怜!哪来的优越感?

说实在的,我真不是啥公知,因为没有那种勇气。

至于我表现出的优越感,我确实没有体会到。听他这么一说,我真有些紧张,如果我真给大家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那就不好了。那就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我本来就处于社会底层,怎么会有优越感,不会是有几个人关注了我的公号,我就飘了吧!这当然也是我自己要警惕的。因为,人随时都会犯不知自知之名的毛病。在这一点上要谢谢这位仁兄。

我常说,我这个人不但公德不好,私德也不好,然后还表现出很自信、很傲慢的样子,其实那是无知。

正是因为知道了自己无知,才逼自己学习,把自己认知、想法上的一点变化放到了公号上,主要是当个事干,要不然就没有心思学习了,毛病就永远改不了。

我原来就说过,我追求正义,但我代表不了正义,更没能力为正义代言;

我身处底层,深知底层的生存不易,我能表达我自己作为底层的想法,或者是不满,但我代表不了底层,更不敢说为底层发声。

因为怕叫唤错了,反倒误事。所以,我不是公知。

如果在收听老杨品谈时听到了优越感,或者是读我文章时读到了优越感,那我得说一声抱歉,不是我故意的,是我年少时狂妄的毛病还没改干净。

2

说到公知,这倒是我很早就想聊的一个话题。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这个名词外国早就有,在中国大陆兴起自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栏目。

 

这50个人中有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科学家等专业知识分子。也有公众人物,方舟子就是当年被选为公众人物类的公共知识分子,被评为网络意见领袖。

名单一出,方舟子就发文表示“辞去网络意见领袖”一职,他认为这有点像封官,并且有人花钱卖,更像清朝的捐官。

那个时候,也包括现在,啥样的人叫公共知识分子,也很模糊,一般指意见领袖。

要知道啥是公共知识分子,就要知道啥是知识分子。

我不认为知识分子就是有文化、读了很多书的人,这只是知识分子中的一类,而公共语境中的知识分子并不是这个意思。

知识分子可以分成这样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有知识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人士,这个家哪个家都算这一类,更倾向于专业技术类;

第二类是能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他们不一定有多少专业知识,只是有一定的立场,他们能为社会服务,并能为自己代表的利益发声。作家、评论家、记者、社会活动家是这一类。

第三类上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这类知识分子纯属于给社会挑毛病的,并且永远挑,在他们眼里社会就没有好。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理想的社会没实现,并且,永远不实现。你比如鲁迅。

鲁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要比知识分子,没人说谁能在鲁迅前面。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可以看出,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倾向于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

3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鲁迅应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易培基之邀,在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创办的上海劳动大学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关于知识阶级》。

那时还没有知识分子一词,这里的知识阶级也就是知识分子。知识阶级是俄国作家爱罗先珂在北京的一次讲演中提出的。

鲁迅说,欧洲的知识阶级多出自平民,自然为平民说话、帮平民发声,因为自己就是平民。而大部分平民又都不识字,知识阶级自然就受到平民的支持和拥戴。鲁迅没有说中国不一样,但意思是。中国古代读书的都是士绅阶层,并不是平民,所以自古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目标都是为皇上服务,替皇上治理天下。

但鲁迅也讲了,即使是知识阶级可以为平民说话,可一旦这些平民出身的知识阶级有了名声、财富之后,自然就不觉得自己是平民了。“那时他们自以为了不得,到阔人家里去宴会,钱也多了,房子东西都要好的,终于与平民远远的离开了。他享受了高贵的生活,就记不起从前一切的贫苦生活了。”

鲁迅还讲了能行动的人,也就是上面知识分子的第二种,鲁迅的意思是,一旦有了行动,就知道了利害,思想就不起作用了,这些人也就成了利益的工具。

他这里讲的是,知识分子只能坐而论道,而不能成为实践者。

这就是好多时候,网上吵架时有的人就说,你去干呢?别在那儿瞎逼逼。

瞎逼逼、眼高手低的才是知识分子,一旦投入行为,就一定要趋利避害了。鲁迅说:“现在倘叫我去当兵,要我去革命,我一定不去,因为明白了利害是非,就难于实行了。有知识的人,讲讲柏拉图,讲讲苏格拉底是不会有危险的。”

很多人批评《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你啥都懂,为什么自己还犯那么多错误,所以,他书里的东西也不可信。

这就是因为思想和行为是两回事。

这个事,中国古代早就明白“坐而论道”论的才是道,才有公益性、公平性;“起而行之”要的只是结果,并且是有功利性的结果。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追求的是公益性、公平性而不能是功利性。这样的话就不能行动,不能下场。

4

鲁迅在这次演讲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真的知识阶级”。也就是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才是真知识分子呢?

鲁迅说:“是在指挥刀下听令行动,还是发表倾向民众的思想呢?要是发表意见,就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知识阶级的寿命倒比较长一点。像今天发表这个主张,明天发表那个意见的人,思想似乎天天在进步;只是真的知识阶级的进步,决不能如此快的。不过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

北大教授、研究鲁迅的专家钱理群教授说:“鲁迅认为的真的知识阶级,就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并因此永远处在边缘位置。

这样看,公共语境下的知识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清楚了。

知识分子指那些能为平民发声,但只说不做,能保持公益性、公平性的社会永远批判者。并且这类知识分子只能处在社会的边缘,不能跑到舞台的中央。因为一跑到中央就容易进入社会权力阵营。

这也是就是鲁迅自己。

鲁迅所定义的知识阶级,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特点就是被边缘化的,这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能被单独拿出来说的意义,他区别于舞台中央的知识分子和行动者。

因为他永远挑社会的毛病,当权者一定排斥他,把他边缘化;又因为他只说不做,整天瞎逼逼,他为之发声的平民也烦他。

平民想要的是解决方案,是行动,快点得到结果。所以,平民最容易上当,同时也会把公共知识分子边缘化。这样,他就只能永远痛苦了,鲁迅亦是如此。

2004年之后,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有一段活跃期。结果一大半有了名利之后成了精英利益的代言人;一些人变成了行动者,下场收割,把原来代言的平民阶层当了韭菜;还有一些人到了舞台中央之后,被招安,成了权力的小广播。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平民发现跟着公知跑破了鞋也啥利益都没有,还不如跟着御用文人反公知能得点小利益。结果,无论是真公知,还是假公知,都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喝打。

可以说,现在社会上根本就没有公知了。定义公知、打公知只是非公知识分子自导、自演的滑稽戏,用来博主人的欢心和大众的眼球。一面获得奖赏,一面收割流量。

结果是什么呢?

社会童稚化。

无论出个什么事,总是类似幼儿园小朋友的声音占主流,最后吵成一锅粥。

鲁迅的这篇演讲稿不到4000字,但内容特别多,解释了很多现在社会上天天吵的问题,百度百科里就有原文,搜《关于知识阶级》就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鲁迅谈知识阶级,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看到的永远是缺点
王晓渔:正能量充斥反而是负能量 有批评才会有希望|《洞见》|王晓渔
输入标题再读《孔乙己》:在鲁迅笔下,杀死孔乙己的凶手一共有三个
面对阶级分化,“社区营造”还能走多远?
军队知识分子的宿命
“中期鲁迅”研究刍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