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潘

本文作者:樊忠信


老潘全名叫潘全奎。潘全奎是察哈尔右翼中旗三义兴村人,1972年12月毕业于察右中旗一中。我们是同届不同班的同学,都是察右中旗有史以来的首届高中生。班级编号是高一班、高二班、高三班,共三个班,一共150个同学。那时候是文革后期,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虽然有很多一中的名师给我们讲课,但是没有正规的课本,高中两年也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1972年12月我离了校。当时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青年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城市户口的同学们大部分都下农村了,叫知识青年。我们农村的孩子更是回农村劳动,叫返乡知识青年。潘全奎是农村户口,当然也是回村劳动了。

一个有志青年,总想走出大山,闯一个天地。潘全奎也是这样的,但那时候高考还没有恢复,当兵是唯一的出路。他选择了当兵。当时的毕业照片上,我们三个班就有十多个同学穿上了军装,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时当兵是很艰苦的,每个月只有七块钱的津贴。当时国际形势严峻,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每天都是紧张的训练。还有的是工程兵,在大山里开矿或者是挖洞,一干就是几年。

因为是农村户口,他们转业后,就又都回到农村劳动。这样,潘全奎就又回到了三义兴,这个生活的原点。

当时的察右中旗一中叫红卫中学,学校有农场,几十亩农田,还有校办工厂。这让潘全奎的才能有了充分发挥的机会。潘全奎凭着他的聪明苦干在一中的农场和校办工厂一干就是四十多年。锄、搂、收割,拖拉机司机,钳工,铸工,电焊工……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他是一中后勤部门的骨干力量。

潘全奎靠着他的辛勤劳动,加上村里还有十几亩耕地,过上了“三十亩地拖拉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中旗一中也是快速发展。学生人数达到了三千多,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科技楼。潘全奎靠着他的刻苦努力,承担起了学校的水、电、暖以及下水管道各种各样的工作。各个楼层的水电暖以及锅炉房都离不开潘全奎的维护和维修。他成了中旗一中不可或缺的后勤处人才。

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这么一个人才,最大的缺点就是爱喝酒。由于他经济收入有限,不可能经常喝高档酒,只能喝几块钱一瓶的普通酒或者是散装酒。他工作忙,又爱喝酒,所以经常看到他喝了酒又开着拖拉机到处跑。在上个世纪是没有酒驾这一条交通违规的,科布尔又是一个小县城,人口也不多。进入二十一世纪,潘全奎由小潘变成了老潘,拖拉机变成了电三轮。国家把酒驾立法,他的酒驾次数多了,有时甚至是醉驾,他也就成了交警队的常客。

我也是爱喝酒的,我们又是同学,我们经常在一块儿喝酒。次数多了,我受到了校长多次批评。因为,喝酒毕竟是要误事的啊。但他是零时工,不受学校的制度约束,学校对他的批评是收效甚微。

潘全奎,老潘,也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在科布尔,甚至是各个乡村,谁家里有点事,他都会热情帮忙。挣钱多少无所谓,有酒就是朋友。我总认为他是好人。

我也曾衷心希望他戒酒。可是他不在了,享年68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察右后旗大街人流拍摄《酒中情》往日时光
察右后旗红旗庙知青篇● 慰问团来了【全篇结束】
董栓珍
特66 知识青年在农村
【1964】知识青年在农村(特66 4-4)
知识青年到农村大有作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