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即将忘却的记忆——献给八十年代的童年

本文作者:王文俊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没有重来。曾经的青春,如过往云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记忆最深处的柔软和炙热。忘不掉的过去,那些陈年老事抨击着灵魂,压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写出来记录在纸张上,华美的文字才能纪念即将忘却的记忆,才能诠释曾经的回忆。

曾经的回忆,令我思绪万千。昨天的以往已成过去,年轻时期的远大抱负、气盛居傲,现在都不屑一提。年过半百之人,已是圆滑世故的大叔,总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悄悄地换了一种性格。对留不住的过往,有时候我们怀念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过去的那段岁月。

后大滩,绵远流长的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淳朴的民风民俗,培育了多少博学多才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各个岗位。善良勤劳、艰苦朴素的生活,塑造了后大滩人高尚的思想品德。

大风沙吹来流浪的沙蓬,却吹不走牵挂故乡的情。贫瘠的黄土地,培育了我们倔强不屈的个性。山药蛋将我们养大,铸就了自强不息的灵魂。拌莜面的苦菜,这是游子对根的眷恋。清凉甘甜的井水,滋润了我们明镜似水的心田。白馍馍红点点,永远也忘不了老家的圪梁梁。

风景依旧在,人非正少年。

出门在外多少年,容颜已老,每当听到熟悉的乡音,倍感亲切。闲暇之余或睡梦之中,极力搜寻儿时点点滴滴的封存记忆,或多或少,忽明忽暗,朦朦胧胧,真真切切。虽然年久,尚然记忆。乃至常常感今怀昔,莼鲈之思,难以忘却。

如梦如烟的往事,几度忧伤,几度相思。

儿童时期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小人书。《刘胡兰》《小兵张嘎》等画风漂亮,非常吸引小朋友。一本一角多钱的小人书,大人是舍不得给孩子们买的。常常一个同学买了小人书,看完传遍全班。因为书比较小,在上课时把书偷偷藏在课本里阅读。

模模糊糊窗外悬挂着一个红五角星的木匣子,那是农村家家都有的广播喇叭,早上睡梦中就传来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歌声嘹亮,高亢激昂。喇叭一响,天空乍亮,鸡鸣犬吠,安静的小村庄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神奇的收音机,装上电池,拔出天线,就能收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神秘得让人捉摸不透,“好奇害死猫”,顽皮的我们将收音机大卸八块,拆开了一大堆零件欲探究竟,结果揽上了瓷器活,招来一顿巴掌。

盛行一时的彩灯双卡录音机,“燕舞、燕舞,一片歌来一片情”。咚咚锵锵,令人神魂颠倒。《童年》《乡间小路》悦耳动听,常常哼着不成调,为此耽误了学习,挨了不少的骂。

露天电影是儿时的最爱,邻村十乡八里放电影,现在回想着都能笑出声,哼着“解放军的天是蓝蓝的天……”一路小跑,风雪无阻,不吃饭也心甘情愿。《渡江侦查记》《少林寺》,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疾恶如仇的种子,玩伴们学着电影里的镜头,摩拳擦掌,为此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哭过不少鼻子。

第一台黑白“天鹅”牌电视机刚刚问世,这个不起眼的“圪蛋”竟然能看到人、听到声,惊艳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就这么一个神奇稀罕的宝贝东西,一个村只有几台,吸引了大人们的心,勾引了娃娃们的魂。天刚擦黑儿,家里已是票房上满,炕上坐的、地下站的,男女老少,说说笑笑。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香港武打片《陈真》《霍元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乐趣。尽管信号弱,屏幕雪花点点,家里也是人挤人,甚至门都关不住。抽烟的、喝水的,家里有台电视尽管如此遭殃,邻里乡亲的也没有怨言。

晃晃悠悠我们就老了,碎碎念念我们就流泪了。

马莲开花二五六、二五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我们吃过5分钱的冰棍、一毛钱一纸壳壳的瓜子、滚铁环、打缸、打宝、饲养院捉迷藏、下井上树掏鸟蛋、骑马骑驴放过牛、上房跳墙偷蔓菁、焖山药杵烂锅。抓羊骨头子、掏皮筋、踢毛毽、跳绳、玩丢沙包、老鹰捉小鸡游戏、打雪仗、堆雪人。哥哥背着弟弟,姐姐领着妹妹,前跑后追,跌倒了自己爬起,风里来土里钻,红扑扑的脸蛋,总有沾湿的泪水,擦不尽的鼻涕,衣袖口总有干巴结痂。天真无邪地笑过,笑着笑着就流出了泪;撕心裂肺地哭过,哭着哭着就笑出了声。

生活就是,一半是忘不掉的回忆,一半是继续的生活,从来不肯真正停留。

握不住的铅笔头,写满草纸的正反面,密密麻麻。借过同桌的橡皮,滴过墨水,也越过课桌的楚汉交界线,偷用过同桌“铁盒”里的红蓝油笔。偷偷地装上几个鸡蛋,家贼难防,到供销社或者是代销点换牛奶糖,也换过零散的几根纸烟。过去的冬天嘎嘎冷,舔过玻璃窗户的冰凌花,吃过井口的冰圪蛋。放学了,几个同学留下来值日,不管三七二十一,灰尘滚滚,打扫班级卫生。学校里生火炉,我们拣树枝,打过炭,倒过灰,总是做不好事,手掌挨过不少板子。挎过花书包,背过绿军包,戴过仿制的绿军帽。“的确良”白衬衣,白网鞋,打着补丁的劳动布裤子,能穿出牛仔裤的节奏。四个明兜翻盖的中山服上衣,喇叭筒裤子,三接头皮鞋,当然也忘不掉千层底、硬绑绑、结结实实的家做鞋。

岁月,沉淀着时光,流逝着人生。一回眸,便是一处风景,一转身,就有一个光阴的故事。

儿时的冷水冷饭,正儿八经吃饭也没洗过手,不干不净,吃上没病。那个贫苦的岁月,吃饱饭是件很难的事。全村人的家境都一样,彼此彼此,贫富没有差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不堪回首的往事,纵使有千般的不舍,也抵不过万般的无奈。最难过的是“过去”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所有的心酸。

地平滩大的后大滩,贫穷年代的岁月,绵绵悠长的往事,像一张张黑白照片一样,每一张都弥漫着朦胧的美感,继而是隐隐作痛的辛酸,苦涩而甘甜的年华。

大锅饭,柴火灶,连锅炕,大红柜。放米面的泥瓮子,炕上铺的烂席子。木风匣“嗒嗒”响,长柴大火,烟薰火燎。那些旧物件至今记忆犹新,那些当年的随茶便饭即将忘却。将焖熟的山药去皮擦丝,盐、素油、花椒面,葱花各适量拌匀,和好的面包馅,放置锅里淋上油,上下一翻就烙熟,皮薄馅大,新鲜的油味,椒香葱香,那是妈妈的味道,熟山药丝烙饼。

以前,在我们后大滩有一种饭叫“稀饭”,现在很少有人提起它,也几乎没人在吃,基本失传。半锅水,一勺头小米,带皮山药或去皮切块,一同慢火熬,待熟时,一把莜面下锅,用勺搅拌均匀。一家人围坐炕上,炕中间铺一块塑料布,放一小瓷盆腌萝卜、蔓菁条,还有盛“炒面”的小笸箩或布袋子,每人一大碗稀饭。我的恩师郑荣宪曾在课堂上,抑扬顿挫,这样形容过稀饭:这个稀饭为了省米省面,稀哗哗的,端起碗,能看见鼻圪蛋的影子,那个影子、当山药蛋子的往出捞了。虽然有些夸张,但比喻形象逼真,笑过之后便是难过。

万物都有其自生自灭的规律,劳动人民对这方面还是拿捏得比较稳妥。将少油寡淡的稀饭吃得津津有味。从碗的一点用嘴吸溜,吱溜吱溜,转一圈回到起点,一气呵成,那架势从容而淡定,一碗稀饭几秒钟轻松下肚,不费吹灰之力。用筷子将剩余山药块的皮挑出来,再把山药块拧碎,掺入炒面,把筷子贴于碗,充分挤压炒面和山药,使其融合。软硬和多少根据自己的口味、饭量掌握。稀饭拌炒面,在当时已经风靡后大滩的每个早上,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家家都在熬一锅稀饭,人人都吃稀饭拧炒面。稀饭,在那个少吃没喝的年代是为了充饥,别无选择,和当今精米精面相比,那就是一顿养生的早餐。

小时候虽然拥有的不多,但很快乐。小时候觉得一学期好长,长大后觉得一年很短,一辈子也很短。小时候盼望快点长大,羡慕大人们,现在很怀念小时候,没人在意你穷、长得丑。小时候受了委屈撑着看到妈妈时掉眼泪,长大后再大的事都背着妈妈哭,擦干泪再回家。小时候不理解父母为什么早早起床,现在才明白,生活和责任足以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小时候我们总是等爸爸回来,现在爸爸总盼望我们回家。小时候我们玩“过家家”,不亦乐乎,现在才明白,婚姻最不能当游戏。小时候打破了一个碗,甚至一个杯子,就是犯下了滔天大罪,一瞬间就流出了眼泪。

洗尽铅华若得闲,山头迎风叙一程。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情,突然间发现,年轻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愿我们在有生之年,三冬暖,春不寒,不忘过去,不负未来,且行且珍惜!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是察右中旗铁沙盖镇义发泉人,微信名酒罢落笔。现居呼和浩特市,做建材生意。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小超

校对:图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毕峥 | 稀饭
散文||娘的厨艺
年轻时的我,经常被这碗朴实无华的炒面所拯救
乡间往事
讲究缘分的刀削面
【随笔】关于西安的饮食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