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时光(三):煤油灯及停电的夜晚

本文作者:郝虹


前篇:

旧时光(一):老屋
旧时光(二):土炕

在没有通电的村庄或停电的晚上,煤油灯就是一个救星般的存在。

煤油灯是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照明工具,通常是由油灯和灯台组成。当地人把灯台形象地称为灯树子,一块方形或圆形的木板,从中间固定一个尺数长的木棍,木棍的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小小的圆形带有凹槽的台座,煤油灯就放在这个小凹槽内。煤油灯通常是用圆柱型墨水瓶做成的。将瓶盖中间打个眼,再将薄铁皮卷成的细细的圆柱体穿过这个眼儿,一头留在瓶身内,一头稍微露出瓶口。白色的棉线来回地折叠成一缕,穿过这个铁皮圆筒,只留着一点儿线头露在外边。墨水瓶灌满煤油,棉线也就被煤油浸润湿透,用火柴轻轻一点,露在外边的棉线就可以燃烧了。烧久了,棉线头短了,灯光就会暗下来,这时候,只要用一根缝衣针,将里面的棉线稍微往外挑一挑,火苗就又开始一跃一跃地跳动起来,光线也就又明亮起来了。

若是碰巧家里没有煤油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手电筒出来救急了。手电筒是一个文雅的叫法,小时候我们都把它叫做电棒。大号的电池正负极相连,是手电筒发光的能源所在。不使用手电筒的时候就要把电池倒出来,把最下边的电池上下颠倒一番,切断正负极的连接。大人们说这样是做为了避免“走电”,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电池用久了,手电筒里小灯泡发出的光就会变得暗淡起来,这时候,人们就会把电池拿出来,用牙齿在上面咬几下,然后重新装进去。还别说,灯光真的变亮了!反复几次,终于把能量耗完,这电池也就要退出“人生舞台”了。不过你可别小瞧了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能力,这废旧的电池,还有潜藏的功能等着人们发掘使用呢。记忆里用久了的上面布满坑坑洼洼齿印的电池会变软,这个时候把电池外边包着的那层塑料皮撕下来,里边粘粘糊糊的化学物质就可以当做浆糊使用了。顶端的塑料盖和底部的金属片儿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玩具。中间那根黑黑的碳棒,还可以用来在石头上写字。

记得小时候停电是常事。农忙时节的晚饭都吃得比较晚,有时候正吃饭中间,忽然就停电了。然后你就会听到家庭主妇的声音:“不要乱动,我给取煤油灯去。”这时候吃饭的孩童大人,都像得到了一个什么命令,好像在黑暗里吃饭,能把饭吃到鼻子里似的,齐齐停住筷子,一动不动地等着煤油灯亮起来。也有人在黑暗里说:“赶紧把火柴也拿出来!”这时在炕沿边坐着的人就开始摸索着从风箱和灶台的空隙间去找火柴了。

有时候,妇女的手里正做着针线活儿,小孩也趴在炕沿边上写着作业,忽然就停电了。有些孩子心里刚要窃喜不用写作业时,母亲就已经把煤油灯点着了。昏黄的火苗轻轻地跳动着,大家都默不做声,各自在这如豆的灯光下继续做着自己手里的活儿。安静的夜里,偶尔会听到小小的火苗里发出轻微啪啪声,那是灯花炸裂的声音。这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把头抬起来望向油灯,然后又不约而同地低下头,继续做着手头的事情。如果此时忽然来电了,那必是大快人心的事情,孩子们总会发出“哇,来电了!”的惊呼。但此时的电总是不稳定,来一下停一下,停一下来一下,母亲就会赶紧嚷嚷,快拉熄灯,看把灯泡闪了!过了一会儿,约摸电稳了才会开灯。开灯后也要等那么小小一会儿,确保不再停电了,才会吹熄这油灯。

若是无事可干的话,停电就让它停着吧。在黑暗里,大家静静地坐着或躺着,开始说一些话。我特别喜欢这种大家都没事又停电的夜晚,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躺在母亲的身边,听她给我们讲她或者我们姐妹们儿时的趣事,故乡的风景,还有那些民间奇闻异事……或者听母亲唱她学过的歌谣。

母亲讲着讲着就困了,忽然就不说话了。而我听故事正听在兴头上,总要把已经快要睡着的母亲叫醒:“妈,后来呢?”母亲就会问,刚才讲到哪儿了?一个故事讲完了还要让再讲一个,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让我越来越兴奋,母亲和姐姐们的睡意正浓,我却睡意全无。如果我再纠缠下去,姐姐们就会说:“悄悄儿,不要做声,你听外边是什么?”我是素来胆小至极的,一到停电的夜晚,总会觉得黑暗里像有无数的眼睛在盯着,本来听故事已让我忘了这种黑暗带来的恐惧,此时听她们一说,好像真觉得外边的窗台下有什么响动,顿时屏气敛声,赶紧把头蒙在被子里,直到汗涔涔,慢慢也就睡着了。

从我能记事起,窗台外先是有一种叫麻叶猴的吓人东西,后来姐姐们又开始用新的东西来吓我——他们总说窗户上趴着个“红眼绿指甲,又咬又扣掐”的怪物,它们总是用许多自创出来的莫须有的形象来吓唬我,以至于我都不敢望向窗户,只好闭着眼睛,蜷着身子装睡。

有时候母亲也给我们背她曾经背过的毛主席语录——“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起来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母亲唱的歌是极好听的,黑暗里,她给我们唱“东方红”,唱“小河的水清悠悠”,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母亲的方言发音,以及自己认知跟不上,导致我常常会因为歌词而陷入某种思考与纠结。

记得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麦浪滚滚向四方

棉田一片白茫茫

丰收的喜讯到村传

社员个个心欢畅,心欢畅”

因为方言发音“滚滚”就同“公公”一样,我就自己把这段歌词曲解为一个叫麦浪的老公公要出门走四方。至于“棉田”,家乡没有的东西,在我儿时的认知里,就是不存在的东西,我一直认为是母亲唱错了,一定是满天一片白茫茫。

80年代包产到户之后,已听不到“社员”这个说法了,倒是邻村有个叫社员的大叔,所以最后一句我就认为是,有一个叫社员的哥哥心里很高兴。所以我当时一直在纠结,满天白茫茫,一定是下雪了,这个麦浪老公公大雪天的是要去哪?哦,丰收的喜讯到村传,他是去把好消息告诉给各个村了,然后名叫社员的那个哥哥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心里就很高兴。沉浸式地听歌,让我忘了去纠正母亲把满天唱成棉田的错误,但过后又因为凭着自己的能力,把这歌词内在的逻辑理顺这件事让我暗自窃喜不已,着实高兴了许久。直到上学之后,学了棉花这个词才知道,原来,除了麦田之外,还有一种田地叫棉田,也才对歌词有了真正的理解,对过去的自以为是,哑然失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70后用过的6种照明工具,你用过几种?还记得那些场景吗?
煤油灯下的日子
王晓飞作品《难忘老家的灯盏》
家事春秋:遗物手电筒是父亲一生拥有的唯一电器(作者 马其亚)
【每天老照片】-2万-797- 70、80年代农村照明工具老照片
乡村之灯,照我回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