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忆奉献黄金事业的青春年华——记金矿二百名英雄好汉

本文作者:杨美林


翻开一页页记载,七十年代初,察右中旗金矿在创始人段如意,老书记赵杰,老矿长武根虎的带领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共同谋划,呕心沥血,工人们同甘苦,共奉献,使黄金产量不断增加,使中旗金矿事业逐渐发展壮大。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为祖国开采黄金的英雄好汉。

从1969年10月开始探矿找金,到1970年5月19日察右中旗国营金矿正式成立,他们为国家开采的黄金呈现出惊人的记录。同年12月17日由乌盟革委会生建部批准将国营金矿改为103矿。

随着金矿采金事业的蓬勃发展,规模一天天扩大,黄金产量日益增加,人员从1969年的17名工人,逐步增加到1975年的231名。

1975年6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视察察右中旗金矿,接见了为采金事业创下辉煌的全体金矿员工,并授予他们"二百名英雄好汉"的光荣称号。这光荣称号来之不易,是二百名战斗在采金一线的工人用青春年华谱写出来的。他们用铁锹、镐头揭开层层泥土,在砂层里找金,在石崖缝里抠金。用脚步丈量着辉腾梁的沟沟壑壑,探察品位较高的地段,试遍了各个沟沟岔岔的砂土。

建矿初期,无论是生产条件,工人的生活条件是非常的艰苦,大雪封山是常有的事,工人们断粮几经发生,拉不回吃面时,工人们只好吃马料(喂马用的饲料)。没有住处,居住过西菜园生产队的牛圈内。尽管条件非常艰苦,气候特别恶劣,但工人们的信念就是,只要能开采洗选出黄金,把地下宝藏变成外汇,能给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所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从矿领导到每个工人经常讲:“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铁人王进喜”。这是他们的口头语,也是他们多采黄金的动力。铁人的精神鼓舞着他们,当时采金生产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机械设备,更没有固定的洗金阵地,但工人们信心十足,根据探矿的品位高低来决定阵地的。有时是一条沟渠,有时是洼地, 凭着洗金工人们坚强的毅力和双手,默默吃苦的精神,在这片神密而人烟稀少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背着摇盘,担着水桶,扛着铁锹和镐,穿着至膝盖高的大雨鞋转辗在荒梁野漠中。在风蚀沙化,只有布满黑土黄沙,植被十分稀疏的旷野里寻找着、试探着。

春季里,沙尘暴袭来铺天盖地,纷纷扬扬,瞬间整个山梁,矿院,村庄被沙尘吞没。工人们依旧顶着沙尘行走在找金的路上。

夏季酷暑炎炎,尤其是辉腾梁的中午,阳光火辣,空气中弥漫着热浪,工人们头顶烈日,根据地形,临时挖个约一米右左洗砂池,砂池里倒进水开始洗金。变化多端的气候,荒凉的地貌,单调乏味的寻找,没有难倒工友们志坚如钢、连续作战的铁人精神。砂里泥里精选淘洗,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忘我的劳动,换来了极少的收获,有时甚至白干一天。绝不服输的工人们知道,因稀少而珍贵,因珍贵而付出。正如他们自豪地说“国家安排咱们当工人,就是为了多洗黄金”。他们坚持着,在他们看来,只要坚持就有收获,坚持就得凭毅力,坚持就有甜头。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寻找,日产量逐步上升,从一天洗黄金几十克,增加到上百克,甚至上千克的黄金。那金光灿灿的金粒,是用这些英雄好汉的汗水淘洗出来的。也是大地赋予这些年轻英雄汉最珍贵的礼物,在这些黄色的金粒里,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当秋分来临的时候,一场秋雨一场凉,采金工人们早出晚归,踏着露水,伴随着略带凉意的秋风,继续奋战在洗砂前沿阵地。每当洗出那些珍贵的黄金,他们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忘记了手上的老茧,忘记了被泥水和汗水侵透的衣裤。带着黄金凯旋而归,在夕阳的余晖中欢笑,高歌,只有在这个时候,青年的活力就体现在他们身上。

入冬,一层层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羊毛毯子,覆盖在辉腾梁上,在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天气变冷,外面不能作业,只好选择远离矿院的工地开始挖洞洞,好几米深的洞,全凭工人们用铁锹挖,镐头抛,辘轳吊,一桶一桶地将废土吊上来,一直挖到见了含金层。直筒子挖下去,再从里面挖个侧面洞向前延伸,再挖个洗砂池,横放一根铁锹把,洗金的人坐在锹把上,开始摇盘洗金。洞内空气潮湿而沉闷,让人感到窒息,光线非常昏暗,只有微弱的蜡烛光线一阵明亮,一阵暗。因为怕塌方,洞洞不能太高,工人们只能爬着进去将砂子慢慢地抠出,再放到摇盘里淘洗,砂里淘金难呐。工人们穿着矿上发的大雨鞋,劳动布料的衣裤,轮流爬进狭窄的洞洞里往外运砂。洗砂池上也相互替换双腿泥泞的工友,戴上胶皮手套,跨在洗砂池上,继续洗砂。洗下的废砂再一桶一桶地用辘轳吊上去。这样反反复复地劳作整整一天。晚上下班后,工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从洞洞里出来,扑面而来的是辉腾梁的狂风,冷得人们直打哆嗦。望着冰封万里的旷野,迎着凛冽的寒风,徒步回到住地时裤子上已结了冰。

工人们的宿舍,是用就地取材的石头砌起的窑洞。窑洞里生着火炉,从洗金工地回宿舍,近的要走五六里路,远的工地十来里。回到宿舍后,把满是泥泞的衣裤和雨鞋脱下来烤在火炉旁,第二天穿上继续下到洞里洗金。

建矿初始,职工工资每人每月只有40 元,其他待遇什么也没有。然而为了多洗黄金,工人们没有任何怨言,就连上下班也没有准确时间,只靠日出和日落来决定上下班。日出东方时出发,去迎接新的挑战,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日落西山时回归,不靠天意,凭着勤劳,满载收获而归。

从一九七零年六月起月工资标准,女工为二级 36.5 元、男工为三级 43 元。此时逐步开始给职工按工种发放工作服、水鞋、毡袜、雨衣、线手套、毛巾、肥皂劳保用品。冬季发皮袄、皮帽、大头鞋。

有一种财富跨越时空,承载地位与实力,而他们就是把青春年华留在辉腾梁上,留在大自然的沃土里,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气侯斗。一种坚持,历经岁月轮回依旧动人。这种高贵,任凭时光蹉跎,亘古闪耀。他们刚强的身段,青春的活力,远大的理想全部融入到找金、洗金的劳动之中。               

多少年过去啦,凡在金矿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二百名英雄好汉,天天和泥、水打交道,为祖国开采黄金奉献半生,经历过艰辛岁月的拼搏,艰苦奋斗创下了永存史册的辉煌。2017年7月,金矿老友欢聚续旧,回顾金矿的发展史,歌声、笑声、问候声响彻酒店上空。当年那些帅哥靓女们用实际行动撰写了这段真实历史。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在平均海拔近二千米,全年无霜期只有八十多天的辉腾梁上。战严寒抗冰雪,水里来泥里去,在非常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气候生产条件下,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曾经的他们有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至今难忘,仍然历历在目。他们用汗水,泪水,有的人甚至用生命,共同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赞歌!想起白天八小时的强体力劳动,晚上集中开会学习的那种精神面貌和紧张快乐的生活节奏,真是回味无穷。还记得那时候,在窗台外面晾晒的砂金,社员们看见放金的铁碗漂亮,便倒下砂金拿走铁碗等等事件,想起来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吧,真让后人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老友们共忆当年峥嵘岁月,重游洗金故地,依然留恋那片熟悉的土地,留恋曾经住过的窑洞。那条走了又走的盘山路,引起老友们的思绪万千,苦辣辛酸已是昨天。1972年9月至11月,在完成了当年的生产任务后,抽调了大部分工人用两个月时间修路。这条路是工人们用铁锹、洋镐、手推车、肩挑筐子兴修的。已是深秋的辉腾梁寒风呼啸,又到了晚上结冰的时候。工人们为了赶工期中午不下班,饿了吃口冷馒头,渴了喝口凉开水。利用两个月的时间修通了这条盘山路。盘山公路的修通不仅彻底解决了金矿生产和生活物资的运输条件,而且为辉腾梁上的各个村庄也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条盘山路长达4.2公里,节约资金七万多元。当时的七万并不是个小数目,让人感慨。

砂洞中结下的友谊永生难忘。再相聚,互相对视,每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上添满了皱纹,记下了岁月的痕迹,满头的白发,展现了岁月的沧桑。但采金人的精神不老,历史不会忘记他们,而他们更不曾把辉腾梁遗忘。因为那里见证了他们奉献过的青春年华,锤炼了他们战胜艰难险阻的钢铁意志。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深情的回忆!

(感谢牛常海、白文秀、张孟荪、段胜军等为本文提供资料。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58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年轻时曾在金矿从事挖沙、驾驶工作,后退休于中旗人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97年,青海门源工人捡到6577.5克狗头金,哪些地方盛产狗头金?
钩沉 | 李金镛与漠河金矿
在俄罗斯淘金的经历(下)
这个地方处处是黄金,可是当地的百姓却穷的揭不开锅!
我国黄金矿业历史渊源、资源特点和主要分布
黄金系列漫谈(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