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年进行时

本文作者:任平



童年盼过年,老了怕过年,无论你是盼了还是怕了,这个年总得过,谁也落不在年前。

我记得小时候刚进腊月就开始过年倒记时了。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数完还要问一问父母或姐姐们生怕自己记错或者是数错了,就这样不厌其烦地数着问着,直到过年那一天。总感觉过年是一件最愉快,最能满足童心的事。因为过年能穿新衣服,能每人分一份糖块、水果,能吃饺子,吃肉,吃鱼……还能无拘无束地和玩伴们自由玩耍,大清早岀去直到天黑了玩累了才回家,大人们从不担心你饿着或玩丢了。那时候的孩子们都像自由飞翔的小鸟,天一黑就会归巢。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住在清水河县城关镇当时人口密集的花园巷三排窑。一排窑洞从头到尾共居住着17户人家,大通院,也没有院墙,三排窑加起来就有50多户,户户紧邻,关系都很密切,谁家有事大家都会帮忙。逢年过节、红白事宴更是少不了邻居的帮助。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压粉条是必不可少的,邻居们互相约好到谁家压粉条,这天都会早早起来带上雪白的山药粉面,这些粉面是她们秋季用手工磨出来的,就等过年拿出来吃呢。会和粉面的老师傅只管一大盆一大盆和面,不会和面的都称作打杂人员,负责压粉、捞粉、烧火、把粉,一个也闲不下,场面热闹非凡。有时侯我们小孩子也混进去凑热闹,大人们看见小孩子进来也不撵,便随手抓起一把刚出锅筋颤颤的粉条放在碗里,倒上酱油醋再滴一点素油拌一拌给我们吃。我端上碗毫无顾忌地连扒拉带吸溜倾刻就见了碗底,顿时感觉这是一年中最好吃的美味佳肴。

此外还要蒸馒头和米面窝窝,当时白面凭票供应,馒头蒸不了多少,但是米面窝窝要蒸好多,冻在坛坛里(清水河一种带盖的陶瓷容器)。冻米面窝窝就成了我们一腊月的零食,玩得饿了就取一块米面窝窝拿回家里化了冰,窝窝就会变得酥软香甜,轻轻一吸甜甜的水在里面,那个香呀至今回味无穷。一腊月忙得差不多了,接近尾声还要炸散子,清水河炸散子很独特,用糕面炸,先蒸熟糕,把白面揉进去,放在热水锅里一下午,面就会发出甜味,然后撖成散子形状,放在院里连冻带风干,这样炸出的散子又脆、又酥、又甜。还要烧肉炸丸子、丸子是用清水河豆腐放少许肉做的,外焦里嫩堪比现在的大餐。

腊月里父母、姐姐们除忙乱自己家的活儿之外,时不时还被邀请到别人家帮忙。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这时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几个大缸(清水河烧制的一种陶瓷容器),把过年准备好的肉类、粉条、馒头、窝窝分类放置在里面,但是从没听说谁家丢过年货。

大人们白天忙得做年货,晚上还得给孩子们赶做新衣服,那时侯哪家没有五六个孩子,甚至更多,夜里家家户户的灯熄得很晚很晚,有时会赶做到天亮,为的就是让孩子们过年都穿上新衣服。

腊月二十三一过,年货就准备完毕了,紧接着就是粉刷房子。那时候的房子都是自己粉刷,没有雇人的。街上有卖白土的,有卖石粉的,石粉比白土白好多,粘性又大,刷在墙上不易粘在衣物上,但是价格比白土略贵,人们粉刷家时在白土里少放几粒石粉,既美观又省钱。然后就是糊窗户,那时也没有卖窗花的,就是有也舍不得买,通常是把自己设计的窗花端端正正贴在窗户上,女人们还会忙里偷闲站在院里看看谁家的窗花好看,收取样板等来年糊到自己家的窗户上。最后一关就是洗涮,据说要把一年的尘埃都洗掉,什么铺的盖的穿的戴的一件不留都得清洗,几天里院里凉衣服的绳子上每天都挂得满满的,那时候也没有洗衣机,一律手工搓洗,可想劳动强度有多大啊。

作者女儿做的剪纸

腊月里女人们准备吃喝、穿戴、洗涮,男人们也闲不住,刚进腊月就琢磨着做灯笼,因为正月串门观灯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如果谁家的灯笼好看又有创意,说明这家的男主人一定心灵手巧。我从小最佩服父亲了,当时父亲独创的走马灯在全清水河县也是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

除夕这一天大早,男主人就开始为迎新年做准备,先把院扫得干干净净,再贴上红彤彤的对联,挂上喜庆的灯笼。午饭后开始垒旺火,垒旺火可是一件技术活儿,得找着平衡点,一堆垒好的旺火能燃烧好长时间,而且烧到尾声炭火会一层层往里掉;假如旺火垒不好,燃烧时间短且向外倒塌。而父亲垒的旺火从接神一直能燃烧到天亮。

那时候的人们勤劳,生活中充满情趣。二十九晚上大人忙完一天的活儿,睡觉前把做好的新衣服、新鞋整整齐齐摆放在每个孩子的枕头旁边。往往这天孩子们都睡得很早,因为除夕要熬年,那才是实实在在的熬年,两白天一黑夜(从除夕早晨到初一晚上),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尽情地玩,尽情地串,尽情地吃。大人们也不例外,从大年初一开始,单位同事,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会互相拜年。初一大早起来就吃饺子,一年少有的肉馅饺子,还得分着吃,大孩子分得多一些,小孩子分得少一些。大孩子的饺子早早就吃完了,却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弟弟妹妹的饭碗,这时父母就会把自己碗里的饺子挟出来一些给大孩子吃。饭后,家里留个人值班,一家人穿戴整齐,由大人带着出去拜年。那时候孩子们虽然不像现在挣压岁钱,但是很懂礼貌,一路上无论见了大人还是小孩都会问好,送上吉祥祝福的言语。到了家里首先由孩子向长辈问好,然后根据大小逐一问好。到了谁家主人都会热情接待,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人们都会把一年积攒的好吃的(也只是些瓜子、花生、糖块)拿出来待客,因此小孩子们吃坏肚子是常有的事。单位只有初一、初二、初三三天假期,三天后大人们都上班去了,孩子们还沉醉在过年的喜乐中,走家串户,吃着糖块,嗑着瓜子,显摆着新衣服。过了初五,叫破五,年就算过完了,大人们把好吃的收起来,告诉你不能随便吃了,孩子们也自觉把新衣服整整齐齐叠好放起来等开学穿。那时候我就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有多好啊。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名副其实的衣食无忧。备年货的档次也提高了许多,却没有从前年味浓了,山珍海味摆了一大桌子,气氛却淡了,有的干脆订几桌去饭店吃年夜饭,却感觉没滋没味。腊月也没有从前忙了,洗洗涮涮有全自动洗衣机,打扫家、擦玻璃有家政公司代劳。大人、孩子的衣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到商店买现成的,看对哪件买哪件,只要喜欢就行,尽管如此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年代过年的情趣,也许是我老了,也许是时代变了。



该文作者为内蒙古清水河人,1982年嫁到察右中旗,自此一直在这里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年时代的过年
有声读物丨忆年
【春节特稿】忆儿时过年/马 达
黄米粘窝窝
70年代的过大年
王成海/曾经的乡村年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