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匆匆那些“年”

本文作者:郭利军


忙碌之中,忽而又一个大年来临,不禁问自己又要过年了,什么感觉?想想其实如食堂电锅里开锅的小米粥,小米粒熙熙攘攘上下翻飞,金黄浓香,但很多人离不了,很多人却弃得掉,虽说营养价值高,但总归是平淡无味,不如胡辣汤、麻辣烫甚至疙瘩汤来得浓烈来得激烈,让人回味悠长。

直白说来,现在的年过得简单无趣,新年来临之际,想触及这个话题,就免不了又要回忆过去,又要和过去的那些年做对比。提起过去的年,我想定能勾起每一个至少是我们甚至比我们还早些年的那代人的荷尔蒙。

年的记忆

过去的年很有年味儿,先忆吃的:油炸糕沾白糖是那么的甜,炸麻花是那么的金黄酥脆,大口啃猪骨头是那么的满嘴流油,年三十晚上火炉上的“年年有余”鱼汤是那么的鲜美……再忆穿的:一年一新的新衣服是那么的新靓,新鞋是那么的跟脚,新裤子新褂子见不得尘土,“穿上新褂子就别叫我抱柴火、扫羊圈、端猪食盆子”,朝父母说这句话是那么的硬气和天真。过年那几天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新年、心情一切美好溢于言表。

就拿我能够记得清楚的几件过年琐事来说。记得自己还小,村子里清冷得很,安静得很,天气也怪得很。往往会在过年之前下几场雪,直至过年那天断不会融化得干净,父辈们喜欢这场雪。有些文化的会有说辞“瑞雪兆丰年”,肚子里没几点墨水的,也会附和着“反正雪融化了,来年种地霜好”。孩子们听不大明白,但也认为过年之际下场雪或者是有些未融化掉的雪,撒在门前的山脊上、土地里、院里的背阴处,放眼望去风景甚好,总是些好的迹象。

山沟沟里的小村子,我在那里过了大约有二十多个年,记得太清楚完整的事不多了,连篇的记忆也不浓了,只清晰记得东边是不高的东山。就是那不高的东山,总是遮挡了每日清晨的阳婆,于是母亲的脑海里天刚蒙蒙亮总会认为阳婆已经露出头,一定要比别人早起,甚至必须要比东山西边的西滩、西坡村的人要早起。这个怕起晚了一天的营生都要拉后的概念渐渐刻进了母亲的骨子里,直至后来影响到了我们,早晨一定要早起,过年更要早起。粗略来说我们村子里的年应该是在立冬杀猪后就开始准备了,特别是临近年前十来天,母亲起得更早,刷家、洗黑水,我和哥哥在母亲的带动下做各种家务,父亲则挑水、砍柴、放羊、扫院,分工明确,各忙各的。

提起刷家,这个活计,我想和大家描述一下,因为我们这个年龄段往后的人基本不知道干啥,没干过,没见过,甚至都没听说过。以前村里人住的土房子,为了美观,家里土墙上会刷一层大白(白土个蛋)。这个白土个蛋,那时的乡村集市上会有售卖,论斤卖,买回去以后要放在锅里加水熬制,一直搅拌,待白土蛋儿全部溶解后,加入少许白面,为的是刷上墙去的白土不被衣服粘掉。开锅后开始转圈搅拌均匀盛到盆子里,用刷子先横后竖均匀刷到墙面上。这个工作说来简单做来着实不易,需要的是气定神闲,手劲儿匀称,一刷子压着一刷子,不能留接口,不能七扭八拐,要不然待墙面晾干后着实不好看。

刷墙

还有一个趣事儿是写对联,最早的对联完全是笔墨纸砚伺候,真刀真枪写出来的,父亲书级不高,但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光会写还不行,得有对联的内容,于是不知最早从何处流传进来的一些很优美押运的对联内容,以手抄的小纸条形式出现。父亲照着小纸条,记得刚开始墨是磨出来的,而且使用腌菜的腌汤磨出来的墨,再倒到扣过来的吃饭用的碗底子里。然后父亲用毛笔蘸着,一笔一划开始写,后来出来专用的瓶装墨汁后才不用磨墨汁。那时写对联一旦张罗起来就要写几家人家的,我很崇拜父亲会写毛笔字。我会坐到方桌旁,看着父亲一笔一划或者是偶尔连上几笔,一幅幅带着墨香的对联,红纸黑字放到了阳坡照着的地方慢慢晾干。父亲认真书写对联的样子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经常回忆起那个画面,或多或少是对我有些益处和启发的。

写好后的对联是要等到年二十九的早晨才能张贴的,我拿对联,父亲和哥哥张贴。后来我和哥哥长大了,我们弟兄二人张罗这事,父亲只是站在远处指挥高低歪正,再后来父亲老了,哥哥成家了,这事儿完全由我操办。再后来,搬到中旗,过年只需买好的一副对子就搞定了。贴对子再也不需要起大早,再也不用母亲熬制一锅白面浆子了。还记得有一次,熬制好的白面浆子被羊吃个精光,母亲火冒三丈,我们几人被骂得面红耳赤。后来母亲也加入了贴对子的行列,就是为了保护熬制好的浆子不被羊或者猪吃掉。

以前过年必做的几样美食,包括:炸麻花、搓山药鱼、包饺子、煮猪头等。做这些美食细节自不用多说,但有一个至现在记忆很深的细节,那时家里做好的一些肉食、熟食,父母总要留一些给拜年的亲戚。记得每次亲戚走后,我和哥哥总要风卷残云,消灭掉仅有的几个单调的炒菜或者是几块骨头,那叫一个香,剩菜剩饭更香。

年三十晚上,我们换上新衣服,在村里六七户人家“跑大年”串个门,大人们屋里炕上扎堆儿打打牌;我们一茬为数不多的几个同伴嗑着瓜子说说话,看看春晚,打工的一茬聊聊一年的工作,晒晒一年的收入,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等到快近十二点的时候,各回各家迎接农历新年。每家人家都会在各自院子里拢起旺火,早年是柴火旺火,后来是木柴,听说现在条件好的也有碳旺火。团聚的一家人等待零点钟声敲响后,点燃旺火,燃放鞭炮、烟花,迎接新的一年。

那时清晰记得我家院子里的柴旺火跳动橘黄色的火焰,照亮母亲乌黑的头发和父亲年轻的脸庞,依稀听得见母亲的叫喊声,顽皮的哥哥使劲儿拽着年幼的我,“别靠旺火太近,小心烧着衣服……”匆匆数年,母亲头发已花白,年前抽空给母亲染了染,又给父亲理了一下,问了问哥哥的消息,还是回不来,其实不用问我也知道他过年回不来。是啊!已经好多年没有在一起过个团圆年了,哥哥工作辛苦且忙,我前几个年回赤峰过,今年正赶上疫情防控能够在家陪父母过个年,却又少了哥哥一家。事情就是这样不完美,只能深深怀念曾经在老家过得每一个团圆年。

年味

时过境迁,短短十几年,现在的农历年大家正在经历,从衣食来说,生活条件好了,平时想吃啥饭馆里均可食,想穿啥商超里均可得,于是乎过节吃不进去,怕吃胖了,成了大众心理;情感交流方面,过年过节见面无趣,真心话不能聊,与其尬聊,还不如不聊或者微聊。基本上一切全都被手机代替,也不如宅在家里,看看电视刷刷手机,发个朋友圈晒个年夜饭,晒个炮声隆隆,晒个张灯结彩,晒个全家福,晒个合家欢。于是慢慢地就成了网络过大年。

时代变迁太快,春节如是过,方式变了,味道淡了,但我心中对于过年珍藏的那份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怀,是永远不会变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读 | 孙荣:追寻年味
故乡的年味儿
【老事旧人】年味就是和父母一块过大年
年味,是什么
与对联有关的那些事(兼忆故去的爷爷、父亲和老狗)
【春节味道.散文】程磊磊||年的味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