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维龙丨那一年我差一点夭折了


袁家老塆旧貌換新颜

我的老家在豫南的一个小山村,叫袁家老塆。属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塘埂村,仅我和侄子两家相邻。住的是过去地主的四合院,正屋是土墙布瓦房。我家住在坐北朝南的后堂屋及坐西朝东的西屋,加上一间草房是七间屋。虽然东倒西歪,在当时还算的上一流的农舍。现在的袁家老塆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大部分房子翻修一新,侄孙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楼”。

我家门纳逶绵延的大别山之魂,背接滔滔东去的淮河之气。屋后是一座小山,长满松树、麻栎树、桂竹,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夏天,山风吹来,松涛呜呜滚动,竹叶、树叶唰唰作响,夹杂着蝉鸣,组成了一曲美妙的天然乐章;门前是一个月亮塘,塘的里岸,种满了杨树、柳树、虞树、枣树、柿子树、石榴树、桃树和刺玫、百日红,果真是柳暗花红。池塘里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微风轻抚,涟漪阵阵,鱼儿列队成行,在水中游来游去。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每逢下雪,塘里便结有半尺厚的冰,孩子们或对阵打雪仗,或携手滑冰,充满了北国风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天气逐渐变暖,塘里很少结冰,孩子们少了很多情趣。外塘埂上是一排茁壮挺拔的杉树,宛如沈雁冰笔下顶霜冒雪的白杨,日夜守护着我的家园。池塘的前面是五十余亩见方的稻田,视野开阔。秋收时节,黄灿灿的稻谷,随风摇摆,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池塘的西边,自古有一条小溪,杨柳护岸,细水长流。我幼时曾和玩伴们在小溪中捕鱼捉鳖。一九五七年我父亲任袁庙高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组织农民肩挑背驮泥土片石,拦腰在小溪上修了一道水坝,形成一座人工“瘦西湖”。从此,两岸的农民再也没有遇到旱灾绝收的荒年。

我一九四四年农历八月初一日就出生在这风光如画又贫穷落后的袁塆。我呱呱坠地时,不知道东南西北,不知道冷暖炎凉,不知道亲疏远近,不知道酸甜苦辣,也不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据父母讲,我排行老四,前面两哥一姐都因为贫病交加而夭折了,我便成了长子。

我是生存下来的第一个男孩,父母视为掌中珍,十分疼爱。父母给我做了个小布袋,里面装着狗毛,缝在后背衣服上,说是为了“辟邪”,脖子里挂了个项圈,项圈下坠着“长命锁”,说是可以“长命百岁”。母亲还天天烧香许愿,让神灵保佑我。父亲多次请来算命先生给我查查祸福,算算流年,以防不测。算命先生总是鬼话连篇,好话说尽,饱餐一顿,悠然而去。

诸多的保命措施,到底也没能避邪,我三岁时差一点夭折了。一天吃桃子时,一不小心,桃核滑进嗓子里了,卡住在嗓子眼里,出不来气,我一头栽在地上,只翻白眼。母亲见状,吓得魂不附体,嚎啕大哭。我奶奶更是哭得昏天黑地,因我是她老人家背着长大的。父亲急中生智,将我的头提起来,用手把桃核捋到喉咙下面了,才保住了我的小命,。这一严重事件,使我好多年没有吃上水果。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袁维龙,原信阳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9月退休。现任信阳广播电视台老党员支部书记、《老记者视野》杂志总编辑。从事新闻工作五十余年,先后撰写新闻等各类稿件6500余篇,发表论文40余篇。有71篇(件)作品在省级及国家级获奖,公开出版《一滴集》等10部个人专著,计400万字。主编和与人合作主编《多彩的岁月》等14部书,计500万字。2015年被评为河南省模范老新闻工作者, 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离退休优秀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喜读《薰衣草的绽放》(袁维龙)
老家,老屋,亲人
【方志四川•诗词】袁秀丽 ‖ 池塘记(外一首)
2021.4.11方家河头村
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
【陆河记忆】摘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