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戴景琥丨大姑

大姑老了,听表兄说,有时候神志有些不清醒,可能是人们常说的那种老年痴呆症吧。春节时候我曾去看过大姑,那时候她还挺健康挺精细的,这才几个月时间,怎么就神志不清了呢?今天是中秋节,我要再去看看大姑,我记忆中的大姑可是非常精明强干的。

我父亲兄弟二人,就这一个小妹,她是我爷爷的老生女,从小就养成了争强好胜的脾性。因为在众多的叔伯姐妹中她排行老大,因此她便是我的大姑了。

我一路想着,就到了大姑家,表嫂迎我进了门,我就到大姑住的房间里去了。大姑一见是我,就直呼我的小名,并拉着我坐到她身边,问长问短,我觉得大姑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我们随便说了几句话,大姑忽然抬起头问我:“你妈们都好吧?”

大姑非常懂得人情世故,以往我母亲健在时,她一见我便要这样问候一番。可是今天,这突如其来的发问使我大吃一惊,我母亲已经过世十多年了,大姑怎么又像母亲健在时那样问候她呢?我意识到大姑是在说胡话了。她大瞪着眼,等我回话,我也明明知道这是一种礼节性的问候,却一时不知所措,哼哼哈哈地答不上来。

记得母亲病重时,大姑还去看过几次,有一次她还要我把母亲送往大城市里的大医院去再检查一次,看看能不能治一治。那年我母亲八十五岁,我告诉大姑,母亲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再也经不起长途颠簸了。大姑很疑惑地说:“人真是,好好的,怎么就会有病,我总想着她身体好,能活到一百岁呢,这不,才八十多岁,怎么一有病就治不好了?”

在大姑看来,好像人是不应该有什么生老病死的。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很快回答大姑的问话,她有些愠怒了,脸上的表情急剧变化,逐渐由愠怒变为暴怒。我问表嫂,大姑怎么变得这样了?表嫂说,她就这样,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整天喜怒无常,真是老还小,老还小。

我们正说着,大姑站起来了,她扬起脸,怒目圆睁,好像要同人决斗一样。她从屋里走到院子里,大声怒斥起来:“这堂屋房好好的,是谁给扒了?”  我感到大姑的发怒有点莫名其妙。

表嫂说,她这样不正常,也才月儿四十的光景,以前她可是一点也不糊涂,说话办事都非常精明。

说起大姑的精明,可是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小时候常听妈妈讲,我大姑办事通情达理,别看是个女人家,说话比男人家还懂事。也许是因为大姑太刚强了,姑父就显得能力差一些,他一辈子就只会做庄稼活,理家的事就全靠大姑了。大姑在她家当家主事,连我们家的有些事,还得要大姑出面去管。那年我父亲和我大伯争老业儿留下来的一份宅基地,闹得仇上仇,冤上冤,村干部们都说不下,两家人为此谁也不答理谁。住在一个院子里,亲弟兄两个,互相不答理,就显得特别别扭。老辈人反目,小辈人也不往来,鸿沟越划越深。老辈和小辈的妯娌们也记仇,连不懂事的小孩子们在一块玩耍也要时不时的遭到大人们的责骂,尤其是妯娌们,一骂小孩子就指桑骂槐地伤及大人,大家互不相让,往往酿成一场战争。开始是妯娌们互相对骂,对骂起来就超越国界,超越家界,超越现实,把家庭矛盾翻个底朝天。战争逐步升级,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妯娌们到弟兄们,从小辈人到老辈人,阵线分明,互相对垒,战场也从院子里波及到村子里。村里人也有向灯的,也有向火的,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没边没沿地纷纷议论。一场战争爆发后,往往要对峙年儿半载,双方才能慢慢压住火气,把狮吼一样的争吵变成眼睛冒火的怒气,再准备第二次战争的谋略。这样整整对峙了三年,村里的干部们谁也解决不了。

后来大姑来了,她为一家人闹到这种地步感到羞愧,就把互相对垒的双方主帅,就是我爹和我大伯叫到一起,进行三方会谈。其实叫到一块也非常容易,两位主帅就住在一座大堂屋里,一家一间半,大伯住上首,占东堂屋一间和中间半间,我爹住下首,占西堂屋一间和中间半间,两个人都从中间一间的正堂屋门行走通过,各家的东西也都分别放在中间一间的东西两边,只有一张放老爷牌位的八仙桌子,占的是中间正位,因为老爷牌位是无法分的,所以也就为两家所共有。逢年过节,两家人都向老爷牌位敬献祭品,好像这时候两家老人们应该能互相谅解吧。因为冤仇结得太深,总是一家人去敬献,另一家人就不动声色的等待,等到一家人离开了桌子,第二家才去敬献。这样以来,先去的一家就占了主动,于是每年敬献老爷牌位,两家人就争先恐后地争占主动。

大姑把大伯和我爹叫到一起,也就是坐在八仙桌子的两边,大姑坐中间,大伯坐左首,我爹坐右首,三个人面对面坐着,气氛很紧张地对峙了五分钟。大姑说话了:“你们都是哥哥,我算啥?看在亲情份上,咱们是一母同胞的亲生姊妹;不看亲情了,我不过是个出门闺女,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别人家的人了,只有娘家人为闺女撐腰壮胆儿的,哪有出门闺女回娘家管闲事的?我也是看不过,才敢面对两位哥哥说说家里的事。”

大伯和我爹都没吭声,大姑就继续说下去,“我看见村前边咱家庙后的五亩地,快被人家划宅基地划完了,你们也不去划一处宅基地,再盖一所宅子让娃们搬出去,老院里也松活一点,非要在老院里挤,就这一所老宅子,一家一半,分的清清楚楚,再挤再争还是这么大的地方,外边的地都让别人家占完了,你们还在院里斗得乌眼鸡一样?要是再过几年,小辈人又要分家,你们还叫他们在院子里争?”

大姑的话说得很重,老弟兄俩开始还都气呼呼的样子,气焰很嚣张,大姑不说了,又是三双眼睛相对而视。对视的时间长了,大伯和我爹慢慢地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把脑袋低了下去。 

停了一会儿,大伯先开口:“那五亩地早入社了,现在是集体的耕地,咱恐怕批不上。”

我爹也说:“批宅基地的都是没有宅基地的户,咱总算还有一所宅基地,也就没敢申请。”

父亲说的宅基地就在我家的院子东边,是一所很完整的四合院空基地,分家时也是两家各一半,宅基地东边是又一家的房子。两家都急于盖房子,可这所宅子两家都不想去盖,因为再盖起来还是一个半所院,两家人住在一起,免不了惹是生非,可都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那一半,几次议论协商都没有好办法。

大姑斩钉截铁地说:“为这事你们争吵几年了,现在咱就快刀斩乱麻,两家的宅基地都不要了,交给队里,你们都让队里在五亩地批一所新宅子。”

老弟兄俩都还没有想过让出自己的半所宅基地,再出去批一所宅子,就是下死劲争老业儿,有时候也就是为了争口气儿,争个我是你非,要知道人活一口气呀!

大姑看看两个哥哥都不吭声,就说:“我这个当妹子的也不怕你们说我多管闲事,我这就找队长说去。”

大姑说罢就风风火火地走了,留下大伯和我爹都在想自己的心事。

大伯家已经娶了两个媳妇,当年老弟兄分家时,村上人都很羡慕我们家有这一所四合院,一家一半就已经不算少了,可是小辈人两个媳妇一娶,就有些容纳不下,如果小辈人再分家,光一家一个灶屋就没地方解决,何况大伯家是三个儿子。我家地方和大伯家一样多,也是弟兄三个,两个嫂子已经过门,房子也就和大伯家一样的紧张了。

大姑走了很长时间,老弟兄俩都有些着急,可坐在那里谁也没有动。论宅基地,全村就属我们家祖上留下的那五亩地风水好了。当年这块地前边有一座奶奶庙,每年三月三的奶奶庙会,好大好大,把庙前庙后的麦地都占满了,在我们这方圆作近几十里是很有名气的。战争年间奶奶庙被拆了,可是庙会还很大,到五八年大跃进以后,不兴赶庙会了,奶奶庙会才没有了。小时候常听爷爷说坟前庙后都是盖房子住人的风水宝地。现在全村人都去占宅基地,用不了几天就会把五亩地占完。大姑说我爹他们放着大天大地不去同别人家争,就光看见老宅子那屁股样一块地了,谁也不能多争出一寸宅基地来。都没想想我爷那时候是怎样把这三间堂屋房给盖起来的。

经过大姑一番话,老弟兄两个也听出来一些门道。这些年村子里不少人家都批宅基地盖新房子,眼看着村前边原属于自己家的五亩地都变成了村上别人家的宅基地,人家都把新房子盖起来了,老弟兄俩还在争老业儿的一片宅基地。转社前,我们家的这所宅子还是三合院,只有两厦和南屋,爷爷盖堂屋的材料都准备好了,要不是爷爷强,这所四合院就盖不成了。那时候全村还没有一所完整的四合院,爷爷准备了好些年,盖房子的几十棵大树都锯倒了,木料堆起来像一座小山,所需砖瓦也买回来了,也是一座小山,还有石头、土坯都准备就绪了,又是一座小山,连下地基用的沿石板和堂屋房门前的石阶――几十根青石条都拉回来了,就等着盖堂屋房了。那时候我家喂了一犋大牛,那些东西都是那辆牛车拉回家的。转社时村上的人家都转社了,我爷爷就是不转社,他非要把堂屋房盖起来不可,一转社牛犋车辆都成社里的了,盖房子拉东西就不容易了。开始社里动员他转社,他不转社,后来开会要斗争他,他说我家是中农,不是地主富农,政策上说是自愿入社,我不自愿,也不犯法,村上还有几户地主,不也是单干吗?你们就当我家是地主吧。后来连村上的几户地主富农都转社了,我爷爷还是不转社,他又强了一个冬天,硬是把堂屋房盖起来了,他才说这地主我也不当了,转社我也自愿了。

入社以后,爷爷已经很老了,他啥事也不管,就爱看他亲手盖起的这座大堂房。那时候在我们这方圆作近的几个村子里,这座堂屋房还真有些眼气人呢。丈六扶子揷五尺前檐,两山上砖抱石头心,前檐一砖到顶,墙里还有木柱子,属于墙倒屋不塌的立架房,铁圪娄一样的结实,那可是爷爷硬拿老命顶上去,才盖起来的。爷爷到死的时候还感到很自豪,说他一生中办最大的一场事,就是盖了这座大堂房。到分家时,爷爷把一所院子很公平地平分成两份,他就很放心地走了。

刚转社的十几年,村上没有一家盖房子的,可是这些年不行了,人多了,各家的房子都不够住,盖房子就成了风气。不管当年有宅基地的,还是没有宅基地的户都要盖房子,队里的干部们也要盖房子,于是大家就去五亩地抢占地方,眼看着快抢占完了。要不是大姑来说,我爹老弟兄俩还在为那一份老宅基地争得不可开交呢?

大姑跑了两个多小时才回来,她一进门就说,“说好了,说好了,你们把那一份老宅子让出去,由队里安排,队里在五亩地给你们两家各批一所新宅子。”

老弟兄俩听大姑这样一说,一时还对放弃那半份空宅子有点舍不得,可是他们也怕惹脑了我大姑,她如果丢下这事不管了,谁家也别想把新房子盖起来,于是老弟兄俩就跟上大姑去找生产队长了。

经过大姑的一番周旋,我家和我大伯家各批了一所宅基地,就在我家的五亩地,大伯家和我家都盖起了一座新房子。后来我们一个个都长大了,各自又成了一家,每一个小户人家就又批了新宅基地,又盖新房子。因为盖房子木材缺乏,也因为爷爷盖的那所老宅子住人多不方便,父亲和我大伯经过协商,把爷爷盖的大堂屋房扒了,东西分成好多份,分给我们,每个人又增添了一些木料,盖起了好几所新宅子。

记得扒那座堂屋房时,大姑还来阻挡过,她说那么好的房子扒了太可惜。我们都劝她说,现在人们盖房子虽说不用那么多木材,可是盖的房子好多了,都是四面墙一砖到顶,上盖也不用小瓦了,都用了水泥楼板,有的还盖了两层小楼,比起以前的老堂屋房住着舒服多了。大姑经大家一劝也就不再反对扒那座老堂屋房了,她还自解自劝地说:“我不过是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自家的事也多得很,哪里还管得了这许多。”

我们都盖起新房以后,还请大姑来看看。大姑说:“还是这新房子好,我真是老糊涂了。”

我以为大姑看见了我,就想起了爷爷盖的那座大堂屋房,对我们扒那座老堂屋房,至今还耿耿于怀呢。表嫂说,她就是这样,净想那些过去的事。

大姑发怒以后,又平静了一会儿,神志又开始清醒,她像忽然发现我一样,拉住我的手,问我什么时候来了,吃过饭没有?又让表嫂赶紧去给我做饭吃。这时候表兄回来了,他问大姑:“你认识他是谁吗?”大姑又呼了我的小名,看来大姑真的又清醒过来了。

表兄坐下以后,大姑就指着他说:“我儿命大,那年当兵,没有死,还当了解放军的医生,真是老天有眼,人叫人死死不了,天叫人死活不成。”大姑说着说着,脸色又开始变得愠怒起来,对我表兄说:“你那个当保长的伯伯,没长好良心,他自己四个儿子不让当兵,硬把我这一个儿子送去当兵,他真是黑心烂肺的大坏蛋呀!”

大姑一说这些事,又由愠怒变得暴怒起来,她还像当年开斗争会一样开始诉苦了。把表兄被送去当壮丁的事细细说了一遍,连那些很具体的细节都讲得一清二楚。

表兄是旧社会被送去当壮丁的,提起这事,大姑的火气就不打一处来,她为这事整整诉了一辈子苦。

我姑父弟兄两个,姑父排行老二,他还有个大哥。姑父生来老实,只会做庄稼活,老弟兄俩早就分家了,家里当家主事的还是他大哥。姑父的哥哥,人很能干,就是有点心术不正。他家有四个儿子,有比我表兄大的,也有比我表兄小的,我表兄就一个人,算是独子。解放前姑父的哥哥当过国民党的保长,在地方上算个人物。就是他当保长的时候,派壮丁轮到他家,村上人都瞪着眼看他咋办,因为地方上恶人不光他一个,如果他的四个儿子都不去当壮丁,派别人家当然就派不下去了。后来姑父的哥哥就欺侮弟弟为人老实,把两家的五个孩子硬往一块拉,按说大姑家一个儿子,那时候独子是不当兵的。可是当保长的硬说他们老弟儿俩是五个儿子,派一个去当壮丁就可以了。当时正是兵慌马乱的战争年代,当兵就意味着去送死,别人也不管他怎么说,只要他家派一个人出去,也就没啥说了。他就把侄子派去当了壮丁,保留住他的四个儿子都没再去当兵。旧社会没有女人家说话的权力,大姑气得要死,可是姑父老实,心里也知道他哥办那事不对,就是面情太软,口里说不出来。

解放以后,姑父的哥哥因为当过保长,又买了不少地,土地改革定成分时,大姑说,姑父是他哥哥家的长工,有做的活,没说的话。姑父的哥哥就成了历史反革命分子和地主分子,算是坏人了。农会里的人都同情我姑父,他家也没有剥削过人,就定成了中农,算是好成分。开斗争会时,大姑上去诉苦,她又气又恨,把姑父的哥哥斗得低着头认罪还来不及。表兄出去当壮丁以后,一直没有消息,大姑就向姑父的哥哥要人,村上每开一次斗争会,大姑就上去诉一次苦,全村人都骂那个地主保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四个儿子去当兵,就变着法儿把亲兄弟家的独子送去当壮丁,真不是东西。

后来表兄来信了,说他被抓壮丁以后,就上了战场,他们那个部队投诚到共产党的部队了,他就成了革命军人,还当了一名军医,部队上又送他到军医大学学习,已经是部队医院里的一名高级医师了。解放后地主家的四个儿子都因出身不好,一个也没有出去,都呆在农村当农民,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姑的心理上也得到了一些安慰。可是大姑认死理,说表兄当军医是解放军的政策好,也是老天爷有眼。他大伯拿他不当人的事,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姑父的大哥在农村挨斗二十年,大姑就向他诉苦了二十年。每次诉苦,大姑都用手指着地主保长的脑门顶,骂他禽兽不如,骂他长的是狼心狗肺,那个地主保长就低着头,承认自己禽兽不如,承认自己长的是狼心狗肺。那个地主保长死了以后,姑父的大嫂,就是那个地主婆,想讨好大姑,有一次大姑着凉了,她给她送去一碗姜糖茶,让大姑趁热喝下去,发发汗就好了。大姑警惕性很高,硬说地主婆在碗里下了毒药,要害死她,吓得那个地主婆赶紧把姜糖水端走了。大姑始终不与那一家人往来,坚决同他们划清界线。后来,地主成分取消了,大姑还不给那一家人往来。再后来大姑就离开农村,去城里跟表兄在一块生活,有时候也回家来住一段时间。表兄退休以后,在城市里安了家,大姑就在城市和农村两边跑着住,表兄也就随大姑不断回家来照顾大姑。即使到了这时候,大姑也决不与表兄的叔伯兄弟们往来,大姑的固执是出了名的。

大姑虽然有时候有些神志不清醒,但是一提起表兄当壮丁的事,她记得却非常清楚,当时表兄的那个伯伯是如何把姑父哄骗的,她如何反对,如何在家哭闹,表兄如何不愿意,后来又是如何被人带走的,她都能叙述得一清二楚,就像是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一样。表嫂说:“我妈也真是,提起过去的事,都记得那样清楚,可是说起眼前的事,她就糊涂起来了,她好像倒退回去了。”

表嫂的话一点不错,大姑就是这样,说起眼前的事和最近三五年内的事,她什么也不记得,在她的记忆里好像这些年就根本没有发生过任何事一样,成了空白。可是说起过去的事,特别是过了几十年的那些老陈事,大姑的记忆又恢复了正常,是不是人老了都会是这样呢?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戴景琥,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河南省民俗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史志协会会员、三门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三门峡市史志协会理事。出版有长篇小说《七合米》、《东篱无故事》,中短篇小说集《愿君平安》、《轶文夕拾》,散文集《悉尼生活散记》等文学专著。主编有《义马市志》、《义马市民俗志》、《义马村志》、《三门峡市农村合作金融志》等史志专著二十余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实:她,一生蛮横无理,百般折磨我的姑姑,如今终于走了
二十九期:复兴场往事
回忆录:大姑哄抱着我长大
微笑的菩萨——略记我的大姑
镜头下的真实:我熟悉的村庄垂垂老矣
知足者多福!(写在光棍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