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晓辉丨杨六郎的三关与长城(之二)

三、功勋卓著话延朗,战神威名传四方

刘延朗初上战场征战是在宋开宝五年(汉天会十六年,保宁四年,也就是公元972年)那时,他只有15岁。19岁时随父守代州,(公元979年归宋之前,属于存在不光荣历史问题时期)。

公元979年6月归宋,走上了人生正确道路,开始恢复杨姓,成为杨延朗,才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开始,他配合父亲杨业,于980年取得雁门关大捷,杨延朗开始显示其过人的军事才华,而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在宋太宗大举攻辽的西路军中担任先锋官一职,是他在军中露出锋芒大放异彩的亮相。他宝马银枪带领军卒,与辽军激战于朔州城下,当时流矢穿臂,血染征袍,战斗愈勇,终于攻下了战略重镇朔州,西路军一路高歌猛进,短时间内夺下四个州,他功不可没,也因此而功迁升为崇仪副使。(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同七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的英勇与顽强的六狼星雏形显露,才引起北方辽国重视。986年杨业战死后,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开始,35岁的杨延朗连续六年并没有在与辽对阵的北方出现,而是担任江淮南都巡检使、出巡淮南东西两路各州等职驻防南方,后知定远军(今山东东光县)才开始重回北部边疆。

宋咸平二年(契丹统和十七年,即公元999年)七月,驻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30里)。傅潜当时为真、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杨延朗自定远军改调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注:杨延朗这个职务类似于今天市武警总队长。宋代巡检使日常负责巡逻、捕盗、缉私、消防等工作内容,战时参与作战),负责警备保州(今清苑)广信(今徐水西)、安康(今徐水)三州军,驻今安新(雄安新区的安新)。九月初,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过易水,九月初攻破遂城西北宋军前沿据点狼山,然后全力攻遂城(位于今天河北徐水西北)。十月杨延朗赶赴至遂城,一方面积极组织城防,另一方面火速向都部署(相当于军区司令同时兼管地方行政)傅潜请求援兵。傅潜是个贪生怕死之辈,惧怕辽国,不发兵增援,杨延朗只能孤军奋战,当时杨延朗手下军卒只有不到三千人,而辽军不仅兵力六十多倍于己,并且是辽国雄才大略的女强人萧燕燕太后御驾亲征亲自督战,让萧太后没有想到的是,遂城这个弹丸小城,在自己大军强攻之下,竟然坚如磐石,自己久攻不下还损兵折将伤亡重大。杨延朗披甲执锐,发动全城拚死守城,打退辽军一次次进攻,这一日,辽军强攻后,守城宋军已经伤亡惨重,疲惫不堪,而城墙也是多处残破,萧太后坚信,明日就可一举攻破遂城,搬开这个辽军南下的拦路虎。杨延朗亦是抱定城破人亡之心。谁知,这一夜来自蒙古高原寒潮袭来,滴水成冰,杨延朗大叫一声:“天助我也”。急忙命令军卒及城里居民,担水上城,沿城墙外侧倒下,一夜之间,遂城变成了一座水晶冰城,第二天,萧太后人马攻城,才发现,攻城云梯打滑架不上去,城墙溜滑无法攀登,辽兵在这座忽然冒出的坚冰遂城面前,望城兴叹,束手无策。萧太后无奈之下,分出部分兵力去攻打梁门(今之徐水县城,位于遂城以东30里),梁门守将魏能也是北宋出了名的猛将,再加之辽兵在杨延朗处攻打数十日,接连受挫士气低落,在梁门也讨不到便宜。辽国萧太后倾全国之力发动的这场战争,自然不肯空手而归,只得放弃遂城与梁门这两处坚城,大军向泰州(今满城)而去。企图劫掠一番,免得空手而回。而善于捕捉战机的杨延朗,自然不会给她这个机会,泰州城下,守城的杨嗣,也是宋初名将,他乃评书《杨家将》杨七郎原型,但实际上他比杨六郎年长24岁。二人均是勇冠三军的边关猛将,与尾随辽军而来的杨六郎南北夹击,打得辽兵抱头鼠窜,辽军损失惨重,首尾不能相顾,只能大军后撤,仓皇败退回幽州。萧太后一场精心策划出动二十万大军具有绝对优势的战役行动,就这样被杨延朗带领不足三千人马挫败瓦解了。杨延朗也在辽军心目中成为了战神般的存在。宋真宗皇帝也没有料到,让他愁眉紧锁国家性灾难,正在自己一筹莫展之时,被杨延朗一人而化解,不由称赞其:“治兵护塞有乃父风。”因此功劳真宗皇帝赵恒升杨延朗鄚州刺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今之市长。刺是监察的意思,使是派遣官御使)。也就是从此时起,北宋北方宋辽边境的主要关隘益津关及以西地区防务正式交由杨六郎负责了。

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灭宋之心不死的萧太后,又策划了一次南侵,十月契丹进攻遂城以西五十里的羊山,杨延朗审时度势,用诱敌深入、合围聚歼的方法,大败这支辽军并斩首其领兵大将。再次挫败辽国侵宋图谋。史称为羊山大捷。当地百姓为纪念这场大捷,将羊山改成了杨山。杨延朗也因此功被加封鄚州团练使(负责一方或一州的军事武官,相当于今天军分区司令)。而在辽兵眼中,事实再一次证明杨延朗是天上六狼星下凡。杨六狼的传言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在辽军中迅速蔓延开来。没有辽国兵愿意与威震天下的杨六狼对阵。这之后,还有一个插曲,当时三关之一的淤口关,位于杨六郎镇守的益津关以东大约五十里的地方。驻守此地的破虏军,见杨延朗负责的西线破敌有功,荣耀有加,被人追捧,心中难免有些嫉妒恨,于是也想在对辽作战中弄些功劳扬眉吐气一番。在杨延朗镇守的西线羊山获胜的一个月后,也冒然在东线出兵攻辽,自以为是的认为,辽兵必然望风而逃,自己干点脸上争光享受些掌声荣誉十拿九稳,没想到,惧怕杨六郎腿软心颤的辽国兵将,对破虏军却是发挥出了应有的技战术水平,大开杀戒,毫不客气。给予这支宋军迎头痛击,破虏军偷鸡失米,大败而回。此事,令真宗皇帝十分震怒,也为三年多以后,真宗皇帝将杨延朗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将淤口关划归杨延朗管辖埋下了伏笔。

这之后,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杨延朗军职变化十分频繁,正月,萧太后又欲大举侵宋,真宗命杨延朗屯保州(今保定市)魏能屯遂城(今徐水县遂城镇)田敏屯北平砦(今河北定县)、泰州(今河北满城)各领兵五千防守,三月,宁边军都部署孙全照奉命南调天雄军(今河北大名),杨延朗接替他的职务统领八千骑兵守宁边军(今河北蠡县)作为河间地区的前沿的一支机动部队。六月宋真宗对沿边将领重新调整,杨延朗出任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这段时期杨延朗武将官职变化频繁,驻地调动家常便饭,使杨延朗对整个河北地区的防御形势、地理特征了解的愈加清晰,亦为他今后巩固边防建设三关大有好处。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杨延朗46岁,这一年是关系到大宋生死存亡关键的一年。辽国萧太后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于九月,发动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侵宋战争。萧太后调动了30万大军分两路南下,形势十分危急。杨延朗率领自己手下的万人骑兵部队,并没有与辽军开展正面阵地战,而是机动灵活展开运动战,在保州城下,一仗大败辽国元帅萧达凛,使辽军死伤偏将以下数千人,接着杨六郎大胆北进,从今北京房山区插入敌军后方,横扫敌后,威胁辽之陪都南京幽州安全,萧太后在后方大本营吃紧的情况下,军心士气受到动摇,后勤军粮也因此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大大迟缓了向南推进的速度。杨延朗跳到外线深入敌后作战,也给北宋负责阻击的部队创造了战机。使萧太后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虽然最终在黄河岸边的澶州宋辽两国首脑签定了令宋不爽的“澶渊之盟”,但是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北宋朝中文臣无寇准,武将无杨延朗,恐怕北宋的历史就可能提前寿终正寝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六郎确是从天而降的战神。当然这个战神是镇摄契丹大辽国的。澶渊盟约签订后,宋真宗传旨,辽军回撤时,任何宋军不得骚扰,而公开违反旨意的只有杨六郎一人,他率领自己的骑兵部队一路追杀,打得辽兵抱头鼠窜丢盔卸甲,为了逃命,被迫抛下了大量南侵中抢劫的财物。一路一直追杀到幽州城下甚至到了山西境内的灵丘。由于杨六郎的威名震摄契丹,这样公开违约的行为,萧太后并没有发出外交照会,表示抗议,宋真宗不仅没有对抗旨不遵的杨六郎降罪,反而还褒奖了一番。

人们习惯说杨延昭是三关大帅,但实际上北宋的军队官职中并没有元帅官职,元帅职能的官职是XX路都部署(也可理解为马步军大总管),此时担任高阳关路正都部署的是杨六郎的老上司,也是私交甚佳的张凝老将军,他对副都部署杨六郎充分信任,大胆放权,使杨六郎在边防线上可以放开手脚,做出一番成就。杨六郎成为了实际上负责三关军事防务的最高长官,也就是相当于三关大帅。北宋时期朝庭管辖共有15路,而这当中军事责任最重大的就是河北高阳关这一路,统辖西自太行山东到天津大沽口,长达九百里的这条事关北宋生死存亡的边境防御线。虽然说,让杨延朗担任此职是寇准的提议,便宋真宗也算是头脑清醒,大事上不糊涂,将这副千斤重担放心的搁在了杨六郎肩上。于是在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五月,杨元帅正式走马上任。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三关巩固边防的大幕拉开了。

六郎镇守是何方 纵览古今话关防  

若问杨六郎官居何职?许多人都能脱口而出正确答案:是三关大帅。如果接着问,是哪里的三关呢?相当多的人都会说出雁门关来。人们之所以首先想到雁门关,并非是专门研究过杨六郎的履历,了解当时历史,更多的原因是受到评书《杨家将》及影视作品影响。由于雁门关在中国长城防线上“天下九寨,雁门为首”的特殊战略地位,使其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留给人们无数英雄故事与传说。而杨家将在雁门关留下的故事,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的之一。除了雁门关之外,如果继续询问,其他两座关隘是哪里,则得到的答案就会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笔者曾做过粗略统计。基本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雁门关、瓦口关、雄关;其二:瓦桥关、益津关、草桥关;其三:益津关、淤口关、高阳关;其四: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其五:雁门关、倒马关、紫荆关;其六: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其七:梁州遂城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

为什么说法会这样多?标准答案是什么?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则有必要先行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关是什么。三关的历史本身就如中国悠久历史般背景复杂,坊间存在多种说法。若要想弄清楚杨六郎镇守的究竟是哪三关,有必要先搞清楚中国有多少个三关?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关?

关就是关隘。指险要的关口。一般指在交通要道利用地理位置地形设立的防务设施,所以也称之为关卡。可根据军、政、外交、等需要对此地实行封锁、关闭,保卫国土主权及经济利益不受侵犯。关隘不仅是保境安民的军事设施,同时也是国计民生的贸易通道,是国家财政征收税赋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所谓的“三关”,顾名思义,就是由三座重要关隘构成的一条军事防御线。

众所周知,我国建设有世界上最宏伟的万里长城,不仅拥有世界长度最长、跨地域最广泛的长城,而且修筑长城的历史也是世界上最久远的。从战国时期开始,直到清朝连续三千年筑城不止,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壮举。沿长城设置了众多诸如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不同历史时期,由于行政版图不同,军事斗争对象不同,政治形势不同,双边及多边的对峙紧张度程度与互动背景错综复杂,这诸多因素反映在关卡建设上,使之侧重与偏废、修筑与荒頽随时出现。也因此漫长的长城史上形成了多个以“三关”为称谓军事设施联防体系。这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关防线约有5或6个。它们分别是:

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此三关位于山西境内,上党关一说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东北;石径关位置尚没有权威性说法,但有资料表明此三关都处于上党以东地区,许多人认为它就是现在位于石家庄以西的井陉关。这三座关隘,在《后汉书》中就已有记载了。

阳平关、江关、白水关。阳平关位于陕西宁强西北,江关位于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位于今四川广元西北。此三关在《三国志》中即见记载。显然此三关位于今天的川陕地区。

义阳三关,指位于今天河南与湖北省交界地区信阳辖域三座关隘,分别是南平靖、黄岘、武阳三关,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属义阳郡,所以被称之为义阳三关。这三座关城与郡城势如首尾,历史上也是一处南北兵争要地。此三关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区。

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位于霸州以东50里的信安镇,益津关位于河北霸州市内、瓦桥关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境内的雄县西南。很显然,此三关位于河北中部平原地带,有资料显示此三关均兴建于唐朝末年。

5、6则是指著名的内三关及外三关。其中外三关分别是指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内三关是指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按史料所载:“京师视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虽然有关“内三关”与“外三关”的说法盛行于明代,但实际上这些关隘的最早的建筑年代要比后人知道的早许多。比如雁门关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建关的千年古关,被人们广为知晓则是宋辽时期的事情。同时内三关与外三关这些关隘也并非同时建起来的,但只是在明代时,这几处关隘发挥的防止蒙古南侵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用非常显著而已。

从上述介绍,今人不妨这样去理解历史上的“三关”现象。关隘任何时候对于国家安全都是重要的,但是不同背景下,关隘的作用及地位会因时势而变化,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军事斗争与对峙形势下,具体到某处关隘重要性及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中国人习惯于将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发挥最重要或代表性的三座关隘所构成的军事防御线称为“三关”,因此不同时期的三关及其构成的防线是一种动态变更组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三国时期发挥最重要的三关是阳平、江关、白水;东汉时期的三关是上党、壶口、石陉;宋朝的三关是河北平原上瓦桥、益津、淤口三关,而大明王朝由于面临的外来威胁、防御方向更多更复杂,因此用一条三关防线已无法正确描述,于是就出现了外三关内三关两条防御线的说法。

结合杨六郎所生活的年代及抗辽作战足迹,经过与上述各个历史时期三关的比对,我们发现,能与杨六郎发生交集并留下他战斗足迹的关隘共有5个,分别是:雁门关、益津关、瓦桥关、高阳关、淤口关。下面就这几座关隘的情况进行介绍: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具体地点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此雁门关在历史上亦有:西陉关、雁门塞、西隆关等称谓。雁门关历史悠久,自战国时就开始建关。雁门关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此关位于两山夹峙之间,而两座山峰恰如两扇打开的大门,而总是有大雁与两门之间飞翔,此等壮观美景,为此关赢得了雁门关之名。雁门关地势险要,骑兵难以突破,背倚西太行(五台山)成为拱卫晋中盆地和中心城市太原最为重要的关隘。在纵贯中国东西长城防线上,雁门关的地位也十分重要,自古就有“天下九寨,雁门为首”的说法。雁门关与忻州的宁武关(也称楼烦关)、黄河边的偏头关,构成了山西北部东西走向的一条约200公里长城防线,这就是明代以来驰名天下的“外三关”防线。

益津关

益津关,亦被当地人称为“草桥关”。经考证原址位于今天河北省霸州市区内。此关为唐朝末年兴建设关,当时此地早期属益昌,唐朝时属永清县(注意,与今天廊坊地区的永清县行政区划尚有区别)益津关的名称取益昌之“益”字,因此关扼守一南下北上的重要的渡口故又取一“津”字,津就是渡口的意思。北宋时期此关位于宋辽边境上,其即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一处重要的边贸市场。此关亦被称为草桥关,据说当年杨六郎镇守此地时,宋辽之间的界河就位于关北一里远的地方,杨六郎在界河上修建了一座桥,被当地人称为草桥,所以有了草桥关之别称。(注意中国境内历史上被称为草桥关的有多处,分别位于河北陕西等地,仅在河北就有两处草桥关)。《旧五代史·世宗纪》中记载:五代周显德六年四月,帝自乾宁军“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十里。辛丑,至益津关-----以益津关为霸州。”这段史料说的是后周柴荣于公元959年从沧州出兵北伐 ,意在收复被石敬瑭出卖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并于当年5月份,成功将被契丹占领二十多年的益津关收复,并改其名为霸州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就从这一年开始,益津关成为了后周及北宋长期与辽国对峙的边防线上的重镇。

瓦桥关

瓦桥关也被称为雄关,位于今天的国家重点建设雄安新区境内,具体地点位于雄县县城的东南。此处地势低洼,是一处重要的南北贸易通道,唐朝后期,契丹崛起,开始向南扩张,北方对中原的威胁日益增大,唐朝为保障此地安全,开始修筑关隘。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这座关隘同燕云十六州一起成为辽的领土,从此位于中国长城沿线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总共约12万平方公里土地,一起被石敬瑭出卖划归辽国契丹。曾经有人从瓦桥关的字面去理解,认为此地早期必有大型砖瓦窑,但始终没有发现窑址遗迹。实际上这样的考察是徒劳的,因为,此关名上的“瓦”与砖瓦没有半毛钱关系。此关原址位于白洋淀重要渡口赵北口以北十二里处,原关北有一条河,被称为瓦济河,河上有座桥名为瓦济子桥,瓦桥关是因此桥而得名。河之所以称为瓦济河?则与当地风俗风物有关。唐宋时期,往来于此地的商人称为“瓦子”,因时常有商人由此过河与契丹人通商,所以此桥被当地称为“瓦济子桥”。此地与益津关的命运相同,也是先被石敬瑭出卖,后由周世宗柴荣于公元979年5月份北伐夺回,执行此次任务的是后周军队的水军总管赵匡胤(即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后由柴荣将此地命名为雄州,柴荣同一天命名的两个新的州名分别是“雄”“霸”,意在表现自己收复燕云雄霸北方的决心。曾经有人认为,雄州之名缘于此地东南方向曾经有个叫雄山的土丘,因而得名雄州,实为歧解。在宋辽对峙的近200年里,瓦桥关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是宋辽交兵的一个主战场,同时也是两国进行政治与外交谈判场所。

淤口关

淤口关故址位于今霸州市东约50里的信安镇 。五代晋初地入契丹,与益津关、瓦桥关同时被周世宗柴荣于公元959年成功收回。当时在此地设寨为淤口寨。后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被升为破虏军。(边境地区特殊半军事化行政单位,属下州)近代的淤口信安是个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而在唐宋时期,此地则是一片泽国,曾经是重要的桷场。十分繁荣的一处水陆码头。  

高阳关

高阳关故址在今河北高阳东,因位置处于古淤口、益津、瓦桥三关之南,宋初本名关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改置高阳关。其地接辽境,为军事重镇。宋代庆历八年(1048年)所置高阳路,就是所置河北四路安抚使路之一。治所在灜州(原为州,后升河间府,属于次府一级,府的行政级别高于州,类似于今中央直辖市),其所辖区域相当于今天天津市,河北容城以南、白洋淀、武邑、南宫、清河以东和山东武城、无棣二县。

在这里,有必要就北宋时期的行政管理作一简要介绍。北宋朝庭实行的是:路、府、县三级管理制。路:相当于今天省级军政一体管理单位。北宋全国分为15路;府:相当于今天的市级军政一体管理行政单位;县:为最基层一级军政一体行政管理单位。府根据其管理区域大小、人口多寡及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性,亦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在路、府、县这三级基本体制下,北宋还有两种特殊行政管理单位,那就是府与军。府的行政级别高于州,分为正府与次府。北宋有五座都城,都城一般为正府,如开封府、河南府为正府。非都城的府类似于今天的中央直辖市为次府。如河间府为次府。军则是另外一种特殊行政单位,一般设立于边境地区,属于半军事化地区,在军管区内,日常从事屯田农耕、生产养殖、手工业及纺织制造等民生工作,但在战事发生时,参与支援作战、后勤保障或直接参与军事作战行动。军亦分为大军和小军,大军行政上与州平级,属路直接管辖,小军行政上与县平级属州管辖。北宋时,杨六郎为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时,手下管理约有十个军州。

1、杨六郎与雁门关的渊源

在三关当中,雁门关与杨家渊源颇深,这还要从头说起。

杨家自杨令公开始,作为主帅镇守雁门关数十年。具体来说,(自乾佑三年至北汉广运六年29年时间里,杨令公多数时间驻屯代州、保卫太原、巡防边界,为保北汉土地镇守北疆,而雁门关作为太原的北大门就座落在代州境内。自宋太平兴国四年至雍熙三年这八年多的时间里,杨令公基本上都是以建雄军节度使身份知代州,并兼职三交兵马都部署,可见在当时,杨令公是同时担代州市长、建雄军司令和三交兵马元帅等多个军政职务的驻当地最高的行政及军事长官。始终未离开这片土地。三交位于太原西北,作为杨令公的长子,少年杨六郎从5岁开始就生活在代州军中,从15岁开始随父亲在雁门关上阵杀敌,直到28岁以先锋官身份出雁门血战朔州城,为大宋西路军攻辽连取四州获得首战胜利。杨六郎在雁门关及附近地区生活了24年,征战了14年。有了这些历史背景,加之广泛流传的杨家将传说故事。雁门关也自然与杨六郎结下了不解之缘。提起雁门关,让人们迅速脑海中反映出杨六郎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史实是,杨六郎在雁门关时只是一员普通将领,并非主帅,镇守雁门关的主帅是他的父亲金刀令公杨业。

杨六郎到过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高阳关吗?

回答是基本肯定的。杨六郎自公元983年开始,因令公牺牲而丁忧三年后,又在江南浙淮工作了大约六年时间,自公元999年开始,重新被征调到河北中部一线,这之后就一直奔波在河北抗辽战场上,未再回过山西。虽然曾经有过追杀辽兵入山西境内的事情,但只到达了灵丘,并未到达雁门关地区。而杨六郎首次官封高阳关路副都部署(相当于元帅)时是在公元1005年,也就是说,是杨六郎离开雁门关20多年之后的事情。换句话说,杨延昭直到此时才直正以三关主帅的身份镇守三关。这样杨六郎三关候选名单中,应该排除雁门关。也正是缘于此,所谓杨延昭为三关大帅时镇守的是外三关(雁门、偏关、宁武)、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以及是外三与内三混搭的雁门关、紫荆关、倒马关或雁门关、宁武关、紫荆关几种说法在历史真相面前都站不住脚,均可以排除了。可以确定的说法是: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实际上涉及到四座关,就是宋辽边境前线上的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以及位于此前线三关战略支撑点兼总司令部总后勤基地高阳关。

五、冀中矗立三座关  中原安危一线悬

在中国文明发展上有一条分界线,而这条分界线基本上与自然界年降水量400mm相一致的,这一点就决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自然现象,年均降水高于400mm的区域可以进行农作物特别是谷物的种植,而低于年均降水量400mm的区域,不适于农作物种植,因此只能以畜牧业为主。总体来讲,自神农氏教化万民种植五谷以后,以农耕为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了中原主流,人民基本上以谷物解决了果腹充饥问题,而对于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业经济的北方游牧民族来讲,因受自然法则无情制约,基本生活资料得不到保障,民以食为天的压力之下,他们在食品匮乏时期对于农耕人民的抢夺劫掠也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项,成为了一种霸道丛林生存手段。因此几千年来,游牧劫掠农耕,农耕反抗劫掠,就成为了华夏大地上发生战争的主轴和基本常态。经济条件相对优越,果腹之后才能发展到讲礼义,这种上层建筑阶段奢侈品。而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由于基本生存尚未得到保障,自然也就没有发展到相对更理想与精神化的道义层次。掠夺的目标主要是食物、女人及钱财和劫持大量百姓做奴隶。在反劫掠的斗争中,三关及将其连接起来的长城就成为了一道卫护广大农耕区域安全线。千年来正是因为长城的阻挡,才给农耕民族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生存环境,农耕民族以长城为屏障,有效的阻挡了北方走马灯式崛起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南下,威峨的长城关隘有效克制了他们速度与力量的优势,同时发挥了南方农耕人民聪明智慧与手工业制造发达的优势。

然而,重要的三关及长城天险被石敬瑭于公元936年拱手让与契丹后,这一切都发生的质的变化,中原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保护,门户大开,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北方入侵者面前,代表北方游牧势力的契丹辽国,面对南方广阔田野沃土一马平川,可以任意肆虐劫掠,无所顾忌,比如,耶律德光就是在公元947年,占领中原腹地开封后,在开封登基的。这种难以忍受的长期被动,实实在在的生存威胁,促使中原统治者,迫不急待的想到重新夺回三关及长城防线的控制权。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北宋灭亡北汉后,宋辽直接对峙。双方接触线大体上东起泥姑口(即今天天津大沽口)西沿拒马河流域的信安军(今天河北霸州市东50里)霸州、容城(今河北定兴东南)然后折向西北至飞狐(今河北涞源县北)及灵丘(山西灵丘)。此线以北是辽控制的幽云地区。当时习惯把燕云十六州中,位于太行山北麓东南的檀、顺、蓟、幽、涿、莫、瀛7个州,称为山前;把太行山西北儒、妫、武、新、云、朔、寰、应、代9个州称为山后。

辽对这一地区非常重视,除了派大丞相、南京(即现在北京地区)留守韩德让和大将军耶律斜轸率兵防守幽州外,还在宋军进攻北汉时增派北院大王耶律希达、将领萧托古和伊实萨哈加强防务。并在隋唐蓟城的基础上对幽州大规模扩建,从而使幽州成为了方圆36里,城高3丈、宽1.5丈、人口30万的陪都和军事、政治重镇,也将幽州变成了全国最重要的军粮生产基地。在这里有必要就契丹国实行的农业政策进行些许介绍。在契丹控制燕云十六州之后,契丹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一个传统的畜牧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演变成为了蓄牧与农耕并重兼部分手工业混合型的多样化经济体。为了便于统治管理,契丹实行了农牧分开的两院式管理模式,牧区则继续保持他们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并实行了群牧制集约化管理,使马匹饲养总量达到了百万巨量。而在农耕区则实行了鼓励农业经济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使原来在该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特别是米粮仓南京析津府并没有因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动荡而给农耕经济造成较大损失。幽州南部今固安、高碑店地区就是曾经令秦始皇垂涎的米粮仓督亢地区。众所周知的“图穷匕首见”的荆轲在秦庭所献之图就是督亢地图。由于战国时期,燕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建成了领先世界的农业灌溉系统,这里成为了罕见的旱涝保收之地。而这一系统一直到明朝因督亢湖的消失才最终失去作用。而在宋辽交对峙时期,督亢仍然是一块重要粮食产区。多年来北方大辽动辙就能兴全国之兵南侵,幽州这个粮食基地发挥了重大作用,给了萧太后足够底气。这里成为了进行军事扩张的前进基地作用不容小觑。北宋建国初期,辽国对于宋要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图,还是颇为担忧的,因为,围棋上有名言“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如果宋能够成功收回燕云十六州,就能将扼守富庶的华北农耕区的主动权拿回来,打击辽的扩张野心,形势的主动权就会重新掌握在大宋手里,北方对南方的劫掠与侵袭难度就会大大增加,相应的大宋国境安全系数就会大幅度提高。反过来,这与辽国家战略正好相反,辽控制着边境一线天险,南下用兵就会居高临下轻而易举,面对千里沃野,以骠悍骑兵为主的辽军,就会长驱直入,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将会处于完全被动、防不胜防状态,而辽前进基地显然就是幽州,所以对幽州不仅在行政级别上大幅度提升,基本建设也大规模展开。前期,后周柴荣第一次北伐成功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州、鄚州收回,将华北北部平原上瓦桥、益津、淤口三个重要关隘夺走,兵锋直指居于核心地位幽州。如果没有历史上周世宗北伐留下的平原三关这个地盘,若非杨六郎之辈在此三关基础上顽强抗辽,苦心经营打下坚固防御线,那么,北宋历史恐怕不会传到徽宗赵佶才灭亡,更不会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苟延残喘。很有可能大宋在宋真宗这代就寿终正寝了。这种假设推想是相当有道理的。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




声明:由于后台小程序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雁门关古战场 (十)
“杨家将”遗事故址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五
宋辽二十五年战争述评(四)雁门瓦桥关诸战
(原创)雁门关,想起当年杨家将【说走就走】
辽军直逼雁门关,宋太宗不得已启用降将杨业,将士们会服从他吗?
④ 长城著名关隘之四:雁门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