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爱民丨(​入则孝)详说《弟子规之六》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长辈很爱我,我也用爱回报长辈,也当然不是难事。关键是父母爱子女不成问题,而子女有没有感恩心,知不知道孝敬父母,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个母亲年轻守寡,含辛茹苦将三个儿子养大。现在三个儿子住着小洋楼,开着小汽车,算是当地有钱人。但在赡养母亲问题上,兄弟三人互相推诿,谁也不想多养一天。母亲用爱养大了三个儿子,而三个有钱的儿子怎么就养不了一个年迈的母亲呢?人如果没有道德,丧失天良,就连畜生都不如了。

“亲憎我,孝方贤。”如果因为种种原因,父母对子女不待见,甚至憎恶,而作子女的,绝能不计较父母的态度,仍然诚心诚意地孝敬父母。这才更能体现子女孝亲的贤德,才是更难能可贵的。古代这样的事情很多。如春秋时期的闵损,他的母亲去世早,父亲另娶一妻。继母起初待他还好,可等到生下自己的孩子后,开始嫌弃闵损,经常在闵损父亲前说闵损的坏话。闵父可怜儿子早年丧母,最初并不介意。冬天到了,继母给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装着棉花,而给闵损做的棉衣内塞满了芦花。芦花不挡风,不保暖。闵损冻得受不了,也不肯说继母半句坏话。一天闵父外出,闵损为父亲驾车,寒风一吹,闵损冻得浑身发抖,父亲看闵损穿那么厚,还缩着身子发抖,没一点年轻人的朝气。一气之下,拿起鞭子抽打闵损。一鞭下去衣面破裂,芦花随风飞舞。闵父因此知道儿子受到继母虐待,一怒之下,要休掉后妻。这时,闵损跪在地上为继母求情,劝说父亲不要休了继母。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寒冷,假如母亲离去,我和两个弟弟三人都要受冻。闵损的话感动了父亲,使父亲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后母也被闵损的孝行所感动,痛改前非,待闵损如亲生。

《二十四孝》的第一孝是“孝感动天”。舜是传说中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这三人多次想害死舜。让舜修补谷仓时,他们在下面放火,想把舜烧死,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他们从上面填土,想把舜活埋,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且把王位禅让他。舜登天子位后,依然对父亲和继母恭恭敬敬,还把异母弟弟象封为诸侯。

现在有的孩子喜欢和父母较真、记仇。父母批评得太严厉,或者有时批评得不准确,就一定要和父母争辩谁是谁非,有的甚至对父母的一次教训几年都耿耿于怀。还有的不和父母说话,不愿与父母见面。与古代先贤相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孝是做人的根本,儿女与父母间有了矛盾,儿女是要先认错的。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是人都会犯错误,长辈说错话办错事,再所难免。作为晚辈,对长辈的错误应持什么态度呢?《弟子规》说:“谏使更”。这个“谏”字用得妙。谏就是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这就有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问题。晚辈劝谏时,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这是态度问题,劝谏老人,一定要有恭敬的心态,脸上露出诚恳和悦的表情,言语缓慢柔和。长辈感到了你的诚意、你的尊重,他才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对待长辈应如此劝谏,对其他人也应如此。战国时,赵太后掌管赵国政务。这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就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太后的小儿子来当人质才可发兵。赵太后舍不得让小儿子去,许多大臣就反复劝说赵太后。赵太后生气了,就说:“谁再劝我让成安君去做人质,老妇就唾他一脸。”这就等于把话说绝了。这时,已退休的左师触龙来拜见赵太后,触龙资格很老,赵太后收起怒容,勉强接待了他。触龙见到赵太后,先是嘘寒问暖、问吃问喝,套近乎、拉家常。等赵太后态度缓和后,触龙又提出想让赵太后帮忙把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皇宫警卫队效力。由此为题,与赵太后展开了怎样做才是对儿女有利的讨论。赵太后听了触龙的话深受感动,当场就同意让成安君去齐国作人质。如果触龙也像其它大臣一样,板着脸给赵太后讲道理,赵太后会接受他的意见吗?

劝谏长辈还要注意场合,注意方法。长辈有长辈的尊严,劝谏时一定要避开外人,避开公共场合,要顾及和保全长辈的面子。中国人是很要面子的,有的人甚至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丢性命,也不愿丢面子。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不分场合就批评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说得再有理,老人也不会接受。不仅对长辈,就是对其他人的批评也要注意场合。有句古语说,人前教子,人后劝妻。不能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妻子,要给妻子留面子。人后教子也比人前教子的效果好。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某一个学生。一个高明的领导人也不会当众批评某一个属下。有问题叫到办公室谈,这就是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长辈的地位、年龄、经验决定着他们接受晚辈的批评并不那么容易。因此,劝谏长辈方法很重要。有时可绕着说,有时可借着别人说,让老人明白就行。比如父母乱用保健品,别给他们讲道理,更别说他们乱花钱,给他们讲一个乱用保健品中毒得病的例子就够了。有时可说别人给老人听。一位爷爷惯孙子,大热天给孙子买一大堆玩具,还背着孙子回来。儿子一边给父亲打洗脸水、端茶,一边批评自己的儿子:“你都多大了,让爷爷买这么多东西,还让爷爷背着,这么没孝心。要记住,以后不能随意让爷爷买东西,也不许再让爷爷背着,要从小养成节俭勤劳的好习惯。”父亲一听,噢,儿子讲的有道理,以后不能娇惯孙子了。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劝谏长辈,长辈听不进去怎么办?“悦复谏”。这个“悦”很重要。第一次劝谏长辈没有接受,那就要等待时机,要察颜观色,看长辈什么时候心情好,抓住时机再次劝谏。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说的占理就强迫长辈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经常看到:有父子俩为一件事抬杠,有的人对长辈态度很粗暴。这样不但不能到劝谏的目的,反而会增加长辈逆反的心理。同时,与长辈争执是修养差、违反孝道的表现。

劝谏长辈、上司或者给同事提意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加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水平。这样别人才会信服你,才会重视你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信而后谏”。就是说劝别人首先要取得对方的信任。如果没有得到对方的信任就去劝对方,对方很难听进你的建议。有的甚至会以为你是在攻击他、中伤他、瞧不起他,或者以为你在显能。

如果再次劝谏长辈仍不接受怎么办呢?“号泣随,挞无怨”。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子女要有耐心,还要做好接受父母斥责甚至鞭挞的心理准备。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许多人都很难真正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哪里。父母碍于面子,固执己见,不愿认错,不肯改错的情况是现实存在的。对这种情况,子女要不怕受委曲,即使遭了骂,挨了打,也要哭着劝谏。只要父母能够改正错误,遭受打骂也毫无怨言。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创立唐朝的战争中,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南征北战。有一次李渊确定了一条行军路线。李世民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作战经验,认为这条路上肯定会有敌军埋伏,如果走这条路,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李世民就建议父亲改变行军路线。但是李渊觉得自己多年带兵,历战无数,自己确定的路线没错,不听儿子的建议。第二天,部队就要出发了,李渊突然听到帐外有人哭泣。他走出去一看,是儿子李世民坐在地上大哭。李渊问儿子:“马上就要出发了,你在这里哭什么呢?”李世民哭着说:“父亲,这条路上肯定有敌人重兵埋伏,千万不能走这条路使我们全军覆没啊!”李渊见儿子这样坚持,就再三考虑,接受了儿子的建议,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大难。

劝谏别人改恶从善是一种美德,能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是一种艺术。唐朝时的魏征是个很能劝谏的人,他在刚辅佐唐太宗时,就对唐太宗说,我不要当忠臣,而要做个良臣。唐太宗一听不能理解,就问做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呢?魏征说,做忠臣的虽然对皇上忠心耿耿,但他们都要被砍头,做良臣同样对皇上忠心耿耿,但他们没有被杀害的危险。在辅佐唐太宗的时候,魏征对唐太宗的过失,总是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有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也不给太宗留面子。在魏征的帮助下,成就了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的美名。因此,在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才发出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感叹。其实,唐太宗晚年陶醉于升平日久,逐渐改变了即位之初的那种虚心纳谏的作风,对魏征的批评也挺烦的。一次魏征进谏,批得太宗哑口无言。回到后宫,太宗说想杀了魏征,幸亏长孙皇后深明大义,又是换上朝服恭贺太宗江山万年长久,又是说君正臣则直,赞扬太宗是个英明皇上,才使太宗转怒为喜,反省到自己不虚心纳谏的错误。我们说魏征是遇上了李世民,如果换个昏庸强暴的君主,能否善终还真不一定。

古代善于进谏的例子非常多。我们再讲两个小故事。战国时吴国国王想攻打楚国,为了防止大臣进谏,国王告诫大臣们说:“谁敢劝谏就处死!”门客中有一个青年人想劝谏又不敢,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每天早上拿着弹弓在王宫后花园游玩。早晨的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鞋子。第三天早晨,吴王看见了这个青年,就问他:“你在干什么,有什么必要把衣服弄得这么湿呢?”青年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一边放声唱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身后;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想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子举着弹弓在树下正要把它打下来。这三种动物,都想着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他们身后的祸患。”青年人讲的正是当时吴国面临的形势。吴王听后受到了启发,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齐景公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匹马交给养马人喂养,马突然得病死了。景公大怒,命令侍卫拿刀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伴着景公,就问景公:“古时候尧、舜肢解人,先从人体的哪一部分开始呢?”景公听到这样的话,猛然醒悟自己的作法不当,惶恐地说:“肢解人的事从我开始。”于是就不再肢解养马人。景公又说:“把他交给狱吏治罪啊。”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要被处死。请让我替你数说他的罪状,让他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交给狱吏治罪。”景公说:“可以。”晏子对养马人说:“你有三大罪状:君主让你养马,你却把马杀了,这是第一条应处你死罪。(杀御马是罪,这马是病死的。晏子故意这样说错)。你杀死的又是君主最喜欢的马,这是第二条应处死你的罪。让君主为了一匹死亡的马而杀人,百姓听到后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杀死君主的马,使老百姓积下对君主的怨恨,使我们国家的军队比邻国弱,这是第三条应当处死你的罪。现在就把你交给狱吏治罪吧。”景公听明白了晏子话的意思就说:“先生,您放了他吧!不要为这件事损害了我仁德的名声。”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焦爱民,笔名艾子.河南灵宝市人,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公务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成熟做人 相约成功》、《秋天里》等八部作品集和回忆录。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公公道道处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半世夫妻三生缘,足矣感动你
二十四孝
第二章 第三节
“百善孝为先”,精美图文,重温24孝的故事,值得您收藏
#每日学论语#11.5【2017-4-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