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2)

曾经那么喜欢辩驳,如今才意识到,那时候是多么浅薄。越是浅薄,越是害怕被他人洞穿这种浅薄,所以辩驳才成为下意识中的掩耳盗铃之举。

仔细一想,世间又哪有那么多值得关注的事,又哪有那么多值得关注的人。

承认自己浅薄,去坚持不懈的读书,去仔仔细细的看风景,去诚意满满的向人请教,去认认真真的学习……浅薄应该成为助力自己成长和提升的动力,而不是彰显“无知者无畏”的借口。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我一直坚持阅读、思考、记录的原因所在。

继续分享《唐诗纪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今天是第二篇。


李峤这种人,是典型的有才无德之人,从唐玄宗对其评价及作者对其“三戾”总结可见,而中宗对李峤最后的定论尤其让人心惊——李峤无儿。在那个时代,“无儿”这种盖棺定论性质的评价,恐怕算得上“空前绝后”的评价了。仅此一点,李峤挺让人同情的。

说到李峤这几句诗,虽然无新意,却也句工字顺,耐人寻味。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往往容易被句子中蕴涵的无奈所打动,一个行将朽木之人,也更容易被句意感染,就像唐玄宗一样。

透过这些文字,品味古人的情绪和心事,也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所谓读书的乐趣,这也算其中之一。


计有功王之涣只言片语的记载来看,远在宋代,就已经很难寻觅关于王之涣更详细准确的史料了。在此,作者对王之涣相关记载之所以混乱,也确实情有可原。还好,王之涣墓志的被发现,让我们对这位唐朝伟大的诗人有了更多确切的认识。

首先,王之涣的父亲不是这位王景,而是王昱。王景应该是王之涣的伯父或者叔叔。

关于《出塞》这首诗的记载,也与现在通行本有很大出入。这期间的是非曲直,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楚。对比来看,我个人还是更认同现在的通行版本: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读起来更顺畅,也更有气势。

计有功记载的版本,仔细品味或者更符合塞外边关在我们脑海中先入为主的场景画面。想起塞外,就自然浮现出黄沙漫天的荒远边关,就自然想起那里春天来得实在不容易。

这种联想和思考,会让一首诗拥有更多内涵,也因此对诗人更多几分感触。阅读的过程也自然多了几分乐趣。

关于刘希夷宋之问之间的公案,注定是一桩永远找不到真正源头的“谣传”。一场谣传跨越千年,至少说明当事人都很不一般。同样是人,安徽那位被高中生抢麦怒怼的陈教授,估计三月半载之后就不会再有人关注和记起。差距大,是生而为人的宿命。

刘希夷和宋之问本身是甥舅之间的关系,在那个礼法相对严苛的时代,舅舅怎么可能为了霸占外甥的一句诗,做出如此有违伦常的龌龊事呢?

再说,宋之问的人品虽然不咋地,但说到才华也未必次于外甥刘希夷,根本没那个必要。

就我个人猜测,这种“谣传”大概率上是宋之问的宿敌为了诋毁他而罗织出的“段子”。我们切莫小瞧这种下三滥语言重伤的力量。

你看如今的现实,那些惯于实施网络暴力的下三滥们,几乎完美演绎了什么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哪里有什么历史!历史就是现实,现实不过是迟到的历史而已。

关于《唐诗纪事》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1)

 真正喜欢读书的可加开哥微信 

2023221二月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活在冒险中 刘 翔
王之涣在酒席上即兴写诗,信手拈来创作了一首名篇,惊艳四座
扒扒那些「表里不一」的唐朝诗人,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得有多好李白看过之后钦佩不已
武威未解之谜, 王之涣《凉州词》之谜
高适:“诗人之达者”的幸与不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