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忆当年,耳畔响起校歌声(丰镇一中)
userphoto

2022.09.03 内蒙古

关注


        原创 丰镇同乡会 北京丰镇同乡会
                   作者:马景秀
作者:马景秀,丰镇籍人,大学本科中文系毕业生,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退休后,钟爱于地方的史料搜集与研究。

     一九五五年,我考入丰镇中学(现丰镇一中),这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学校。由小学生变成一名初中生。在上学时,走起路来,人显得神气,脚显得有劲。

   从1955年入初中,到1961年高中毕业,在这里我经历了整整六年的求学生涯。丰镇中学,是向我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拉着她,从此,我渐渐地成长、成熟。
   入初中后,每周有一节音乐课,上音乐课必先学唱“校歌"。学唱的“校歌"当时叫《绥远省立第一中学校歌》,为什么呢?追溯丰镇中学的历史,曾多次更改过校名。
   一、“丰镇中学”校名几次变更
   1945年8月15日,日冦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同年10月14日,丰镇获得了第二次解放。当时驻扎在丰镇的“绥蒙政府”,为了适应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的各项事业建设人才。根据贺龙司令员“规模不宜过大”的指示,动议在集宁或丰镇创建一所学校。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这项议题,直到1946年,由“绥蒙政府”高克林政委责成武达平在丰镇创建学校。
   武达平同志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学校于1946年7月1日成立,校名定为“绥蒙中学”。校址设于原“丰川书院旧址,并将“书院西的“南阁(玉皇阁)和佛教寺院“正觉寺以及附近的部分民居和菜园,统统纳入“绥蒙中学的校园。
   学校创办不久,国民党傅作义的部队占领了丰镇城。解放军作战略转移,校长武达平率领部分师生随军撤出丰镇城,先是驻城西的马家圐圙村,后又撤至山西朔县、平鲁一带山区,校名又改为“绥蒙训练队。学生“一手拿书,一手持枪,既当战士,又是学生。这些学生中,有不少同学,或则奔赴解放战场,或则投身到其它部门的建设工作中。
   1948年9月23日,丰镇城彻底解放,“绥蒙政府再度进驻丰镇城。“绥蒙中学于11月19日复校,原校长武达平调任“绥蒙政府的教育厅副厅长,冀丕扬接任校长。
   不久,接中央“政务院指示,“绥蒙政府改名为“绥远省人民政府。1949年6月19日“绥蒙中学更名为“绥远省立第一中学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不久,绥远省人民政府迁至归绥(呼和浩特)。冀丕扬校长被派出接收归绥的几所中学,“省立一中由葛自立接任校长。1950年3月13日,“省立一中奉命改名“丰镇中学,葛自立调任归绥中学副校长,丰镇城内的名儒范文华接任校长。之后,此校名一直沿用到1972年。其时,丰镇城内又建成多所初高中,“丰镇中学才改名为“丰镇第一中学
绥远省立第一中学第一个校门,在原“丰川书院”旧址,门前高耸的石狮子,估计是从玉皇阁前移过来的。
绥远省立第一中学的第二个校门,校门前曾悬一块大木匾,上书“绥远省立第一中学”

   绥蒙中学改名为“省立一中后,绥远省政府领导人责成当时驻在丰镇城的绥远省文工团为“省立一中编创一首校歌。省文工团副团长张涵同志经过辛勤创作,这年9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杨植霖主席下指令,把张涵同志创作的这首歌曲定为《绥远省立第一中学》的校歌。
   二、《绥远省立第一中学校歌》的作者
   校歌的词、曲作者名张涵,山西省五寨县人(1926年-2000年)。
   民国27年(1938年)12月参加革命,曾在晋西北抗日宣传队任宣传员。民国28年(1939年)秋,调任牺牲同盟会洪赵中心区(山西临汾洪洞县一带)吕梁剧社编创人员。民国29年(1940年),随剧社赴延安入“鲁艺、“部艺学习。民国30年(1941年)结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第358旅宣传队任演奏人员。同年,调入八路军第120师战斗剧社,参加为延安军民及党中央领导的汇报演出。
   之后,他返回晋西北根据地,考入“鲁艺晋西北分院学习音乐,并加入晋绥部队“七月剧社二队担任演奏员。
   民国33年(1946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军北上绥蒙解放区,后在晋绥军区文工团二队从事音乐工作。民国37年(1949年)调任绥远省文工团副团长,驻丰镇城北的土塘村。
   期间,他奉命创作了《绥远省立第一中学校歌》。这首校歌,昂扬、奔放的旋律,流淌出作者的音乐才华;而充满时代气息的歌词,也留下了作者为丈量丰镇这块人文热土的脚踪……
   之后,张涵曾为绥远省文工团大型歌剧《翻天覆地》创作乐曲,为绥远军区文工团演出的歌剧《刘巧儿》配曲……
   此外,他广泛收集地方民歌,编创了《晋绥民歌》并出版发行。在解放初期,他在内蒙古文艺界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绥远省和内蒙古合并后,他一度从事新闻工作。后调至巴彦淖尔盟先后任临河县委书记,巴彦淖尔盟文化局长,盟委宣传部长。离休前,曾任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离休后,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内蒙古分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
   2000年,张涵去世,享年74岁。
   三、闫老师,教我们唱校歌
   1955年,我入初中时,初中一年级一共八个班,男女生分班,男生六个班,女生两个班。(当时凉城县、兴和县、察右前旗没有中学,上中学都得到丰镇;察右后旗和集宁的部分学生也得来丰镇上中学,集宁只有一所师范学校,没有中学)。我们初中一年级有六个班的教室,是设在原“正觉寺"的庙院内;而另两个班,则分到新盖的教室内。庙院里的原“天王殿"是教师休息室,庙院的正殿是图书室。
教师休息室,也就是下课休息十分钟,教师不方便跑教研组,临时在此休息。
正觉寺原大雄宝殿改造成图书室,在六零年校礼堂未建成前,学生部分的集会都在这里。

   上音乐课要到原“丰川书院院内的音乐教室去。要远离上主课的教室,是为了避免对其它班上课师生的干扰,所以学校在此院的第一进院内的西房开设了一个音乐教室。
   音乐教室的墙上有水泥抹了一块很大的黑板,黑板上抄写好“校歌的曲谱和歌词。讲台比一般教室宽大。讲台上摆着一架钢琴,据说,这架钢琴是学校用捌佰元大洋向一位私人购买下的。捌佰元大洋,在当时的丰镇城内,足可以买下一处不错的砖瓦四合院,可见,当时,校方对音乐课的重视。
   音乐教师叫闫子云,山西阳高县人。北京师范大学音体系毕业,早年曾在安徽的中学任教。落叶归根,年纪既长,闫子云老师在将近花甲之年返回北方。他先在集宁师范任音乐教师,之后,又被丰镇中学聘用。
   我们上音乐课,学的第一首歌便是“校歌。每上音乐课,闫老师一进教室,按贯例的礼节,学生起立,闫老师点头还礼,然后用讲座上的鸡毛掸子扫扫教桌和钢琴盖上的尘土。之后,这只鸡毛掸子就是他的教鞭,手倒持鸡毛掸子,点着黑板上的曲谱,先让学生练唱校歌的曲谱。当歌谱唱熟之后,然后再随着歌谱的弦律学唱歌词。教唱歌词时,而他则坐在钢琴前,一边弹琴,一边领唱。
   当时,闫老师已不年轻,再加身子板显得较为瘦弱,所以,唱到一定时候总要咳嗽一阵。闫老师教我们音乐课,我会联想到一株黛色参天的老树,它曾有过绿荫如盖的辉煌,虽然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渐入老态;待到冬尽春来,重又被人发现,虽然老境婆娑,依然焕发着生机。这,恐怕就是我印象中的闫老师。
   闫子云老师至丰镇的“省立一中后,为学校组织起一支军乐队。我上小学时,曾经看过“绥远省文工团的军乐队表演,他们乐队的乐器显得十分陈旧,大概都是接收国民党军队的军乐队的乐器吧?而“省立一中的军乐队拥有崭新的乐器。这军乐队一直在我上初中后,依然是丰镇城内各机关、学校中独一无二的军乐队。
   进入丰镇中学时期,闫子云老师依然是学校乐队的“主心骨。他培训出一批又一批的乐队的乐手:有的吹大号,有的吹小号;有的吹长笛,有的吹短笛。而教导主任刘耀周擅长拉管号,闫子云老师则擅长吹黑管。
   这师生组成的军乐队,演奏的乐曲中,经常会响起当年“省立一中的校歌的弦律,当然,更多的是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
   一首校歌,在“丰中咏唱了几十年。铿锵的旋律,熨贴的歌词,令人难忘……我们该庆幸张涵先生为“丰中创作了这首校歌,我们也难忘教唱我们学校歌的闫子荣老师!
   几十年过去了,想起母校,便忆起这首校歌。这时校歌的弦律便在我的耳畔萦绕,母校的校歌,令人难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vHsv6UEVXB0TaPZVZe4YQ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丰镇一中高考捷报
艰难延伸的张绥铁路
曹晋 | 曾经的集宁
1936年侯仁之的旅程日记:北京到呼和浩特沿途的地理形势及历史
绥远省的来龙去脉|内蒙古|民国|绥远|山西
开国上将杨成武回忆挺进塞外解放包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