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ll 中醫 ll 雜病論
userphoto

2023.11.04 内蒙古

关注

                    九州香主耕杏林

 

杂病 又名“杂症”通常指外感病以外的内科疾病。

宿疾 指旧有的疾病,又称“久病”,与新病相对而言。

(gu固) 是指久治不愈的比较顽固的慢性疾病。

咳嗽 咳嗽是一个症状,六淫外感,脏腑内伤,都可以影响于肺而引起咳嗽。前人区别有声无痰叫“咳”,因痰作咳 叫“嗽”。临床上常将无痰的咳叫“咳呛”,或“*干咳”;有痰而有声的统称“咳嗽”。咳嗽的原因虽多,但不离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一般是按风寒、风热、燥火、痰湿、劳伤等进行辨证施治。

干咳 指无痰的咳呛。轻 者连咳十多声才有少量粘痰咯出,重的虽多咳亦无痰,咳声高亢,喉痒干燥,胸胁作痛,舌边尖红,苔黄而干,脉细滥或弦数。多由于燥火伤肺,肺津受灼所致。

燥咳 指由于燥气耗伤肺津引起的咳嗽。临床表现有干咳痰少,咽喉干痛,口鼻及皮肤干燥,气息不利,骨节烦痛,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痰咳 亦称“痰湿咳嗽”。以咳声重浊、痰多且易咯出、痰出则嗽止为特征。伴有胸闷食少、苔白腻、脉浮滑等症状。多因痰湿内蕴,上干于肺所致,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病。

暑咳 感于暑邪,暑气伤肺而咳。主要症状有咳嗽少痰或无痰,身热口渴,心烦或胸闷胁痛,尿赤,脉濡滑而数等。

五脏六腑咳语出《素问·咳论》。咳 嗽是肺脏有病的一个症状。五脏六腑有病时,病气影响到肺也会引起咳嗽。另方面,咳嗽较久可以影响到其它脏腑的功能失常。因此,古人发现咳嗽的兼证多与脏腑功能及脏腑的经脉循行路线 有关,总结出咳嗽以五脏六腑分类辨证的方法,但不能误解为除 肺之外其他脏腑(心、肝、脾、肾等)本身会出现咳嗽。

心咳 指咳时心胸部疼痛,喉头似有物梗阻,甚则咽喉肿痛的证候。

肝咳,指咳时引两胁痛,甚则躯体不能转侧,转侧两胁部胀满的证候。

脾咳 指咳时右胁部疼痛引连肩背,甚至不可动,动则咳嗽增剧的证候。

肺咳 指咳时喘息有声,甚至咳出血的证候。

肾咳 指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唾涎的证候。

胆咳 指咳嗽时呕吐出胆汁或青色苦水的证候.

胃咳 指咳则呕,呕得厉害则呕出蛔虫的证候。

小肠咳 指咳嗽时放屁,咳、屁同时出现的证候。

大肠咳 指咳嗽时出现大便失禁的现象。

膀胱咳 指咳嗽时出现尿失禁的现象。

三焦咳 指咳嗽时肚腹胀满而不欲饮食的证候。

寒痰 以痰质清稀色白为特征。由外感风寒而致病的,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喉痒咳嗽等症状。由脾肾虚寒引起的,则见恶寒肢冷、神倦纳呆、脉沉缓等症状。

燥痰 以痰质稠粘、量少,或带血丝为特征。多伴见口干鼻燥、痰难咯出、咽痛、脉细数等症状。

痰火①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证,所谓“案囊之痰”。平时可无明显症状,如因外邪或饮食内伤等因素则引致发作。其症颇似哮喘,烦热胸痛,口干唇燥,痰块很难咯出等。②是颈部及耳后有痰核如串珠状,或 腋下有结核的病症。其核按之紧,推之不移,兼见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因其由于肝火、痰郁所致,故名。

伏痰又叫“宿痰”。指水饮由于内热的煎熬而成痰,停留在隔间较久,故名。伏痰与伏饮意义基本相同,但饮多伏于胸腹四肢,类于水肿和胸腹腔积液,痰则全身各处均可潜伏,除一般有咯痰症状的疾病之外,如癫、某些关节病及淋巴结肿大的病症等,在辨证施治方面往往与伏痰有关。

痰积 主要症状有胸隔痞满隐痛,痰涎咳咯不出,涕唾稠粘,吞咽梗阻,头晕目眩,腹中有硬块。是由于痰阻气滞,湿浊凝聚于胸隔间所致。

水饮水饮是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粘者为饮,名实异同,故常水饮并称。

饮证 是统指各种“"水饮”所引起的病症,其意义和广义的淡饮相同。参见“痰饮”、“四饮”等条。

四饮 指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饮证(《金匮要路》)。

痰饮 是根据病因和症状而命名,有广义和狭义二种;1)广义的痰饮是多种水饮病的总称,是泛指体内水液转输不利停积于体腔、四肢等处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多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而且是互相影响,尤其是脾阳失于健运,三焦气化障碍,为水饮留积的主要原因。2)狭义的痰饮,是水饮病的一种,分虚证和实证。虚证主要表现为胸胁支满,院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涎,头晕,心悸,气短,形体消瘦,这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水饮散在胃肠所致。类似幽门梗阻所致的胃猪留。实证主要表现为胃院部坚满,腹泻,泻后稍觉舒服,但胃院部又立刻坚满,水液流动于肠间,有沥沥的声响,这是由于水饮留伏于胃肠所致。

悬饮指水饮之留于胁肋部者。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主要表现为胁下胀满不适,或见微肿,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脉沉而弦,严重时咳嗽加剧,胸胁痞满而痛,牵引至锁骨上窝,伴有干呕短气、头痛等症。类于渗出性胸膜炎等疾患。

溢饮 指水液滞留于体表及皮下组织,与一殷水气病相同。主要表现为身体疼痛,四肢浮肿沉重,或见喘咳等症。类于心脏病水肿、肾炎水肿等。

支饮是指痰饮、水气停留于胸隔胃院部位的病症。由于上迫肺气,肺失肃降,气机的升降受阻,故胸瞩不利。主要症状为喘咳上逆,胸满短气,倚息不能平卧,甚则浮肿。类于慢性肺气肿及其所引起的肺心病等疾病。

留饮 指长期留而不行的水饮。皆因中焦脾胃阳脆,失于运化,津液凝滞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口渴、四肢关节痿痛、背部觉寒冷、气短、脉象沉等。如中阳不复,旧饮虽得排泄,但新饮又可再留积,故迁延难愈。

伏饮 指痰饮潜伏于体内,经常发作。其症状是 腰 背痛,恶寒发热,胸胁胀满,咳嗽呕吐,甚则眼泪自出,浑身颤动。哮喘 哮是指喉间声响而言,开口闭口皆有痰声;喘是指呼吸而言,气息迫促,升多降少。哮在发作期间,每与喘促相兼,而喘则未必兼哮。一般多以哮喘合称,实际是有区别的。

哮证 喘气时以喉间有呷呀声响(如水鸡声)为特征。常与喘互见。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本病以其有痰鸣咳喘的症状,故俗称为“呷(xi 虾)呀”或“呷(xi 虾)嗽”有些是自幼即患本病,则称之为“天哮”。其病因主要由于内伏痰饮,因外感、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等因素而诱发,尤其与气候变化关系更密切。病久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临床大抵分为冷哮和热哮两种类型:1)“冷哮”,以咳痰清稀、痰白呈粘沫状、口不渴胸隔室闷为主症,或兼有风寒表证。2)热哮”,以痰浊稠黄胶粘、难以咯唾、面赤、自汗、烦闷、喘胀迫促为主症,或兼有风热表证。

喘证 以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特征。可见于外感或内伤等疾患,临床上分实喘和虚 喘两类:1)实喘多由风寒或痰浊、痰热等所致。由风寒引起的,初起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由痰浊诱发的,症见胸中满闷,甚则咳引胸痛。二者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患。由于痰热的,症见发热、咳嗽痰盛、胸痛、烦躁等。2)虚喘多属肺弱肾虚。肺弱的以喘促短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为主症;肾虚的则以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神疲肢冷为主症。

喘急或称“喘促”。是形容气喘时呼吸急促之状。

喘鸣 指喘气时喉间有鸣声。若痰盛而作喘,称为“疲喘”;痰喘而兼见咳嗽,称为“喘咳”。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疾患。

肺闭喘咳 是外邪雍阻于肺,肺气郁闭不宣,而出 现 发热、气急、咳嗽,甚则鼻翼煽动、颜面苍白、口唇发绀等的病症多见于小儿。类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疾患。本病的发生,有因风寒外束,或风温犯肺,也有因火热迫肺。风寒·外 束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咳嗽气喘;风温犯肺的,寒轻热重或不恶寒,有汗,喘咳胁痛,舌红苔微黄;火热迫肺的,高热、自汗、烦渴、喘急、脉洪大。

少气即气虚不足。主要表现为气息低微,说话时感觉气不够用、懒言、倦怠、脉弱。多因中气不足、肺肾两虚所致。

短气即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之意。可见于很多疾病的过程中。有虚有实。实证多突然发病,伴有胸腹胀满、呼吸声粗,多由于痰、食内阻,影响气机升降所致;虚证多属久病,声低息微,形疲神倦,多由于元气大虚所致。下

上气①指呼多吸少,气息急促,是肺经受邪、气道不利的证候。②指上部之气(心、肺之气)。心肺在人体之上部,故名。

咳逆上气 指咳嗽气喘的病症。“上气”即肺气上逆之意此症临床上有实证、虚证的区别。实证主要症状为喘咳胸满、呼吸迫促、不能平卧、痰多粘腻、脉浮滑,是由于肺实气闭所致。虚证主要症状为咳喘面浮、脉浮大无力,这是“*肾不纳气”所致。

膹莞 (fen a愤郁)这里的“”与“郁”音义通,故“又称“聩郁”。是一种喘急痞闷的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睛郁,皆属于肺。”参见“病机十九条”。

下气①气由肠道中泄出者,俗称放屁。②指人身下部之气。③指降气的治法(参见“降气”条)。

息高 指呼气多而吸气少的喘迫现象,这是肺气将绝,真阳涣散的虚脱证候,类于潮式呼吸,如《伤寒论》:“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肩息 指呼吸困难,抬肩以助呼吸的状态。哮喘病人或其它原因引起缺氧时均可出现这种情况。

鼻掀胸挺 鼻翼煽动叫“掀”,气喘胸高叫“挺”。是形容小儿喘咳、呼吸困难的状态。

肺胀 即肺气胀满。是泛指喘咳胸满的病症。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邪气挛肺,肺气不降;虚证多由肺肾两虚,导致肾不纳气,而肺气上逆。可见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合饼感染等疾患。

肺痿 是阴虚肺伤的慢性衰弱疾患。主要症状为咳嗽,吐出稠痰白沫,或伴有寒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心悸气喘,口唇干燥,脉象虚数等症。本病多续发于其它疾病或经误治之后,津液一再耗损,阴虚内热,肺受熏灼而致。若病久伤气或肺中虚寒而致者,则表现为阳虚,患者多涎唾,常吐出涎沫而无咳嗽。可伴有眩晕、遗尿等症状。

肺痈 是肺部发生痛疡、咳唾脓血的病症,类于肺脓疡肺坏痘等疾患。多因风热病邪阻郁于肺,蕴结而成; 或因嗜酒或嗜食煎炸辛热厚味,燥热伤肺所致。病情变化一般分为三期:1)表证期: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咳嗽胸痛、脉浮数等症;2)酿脓期:主要表现为咳逆胸满、胸痛、时时振寒、脉象滑数等症;3)溃脓期:主要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也可续发于其它疾病。

虚劳 是“虚损劳伤”的简称,又有“劳怯”之称。也是五肿诸虚不足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正气损伤,久虚不复,表现各种虚弱证候的,都属脆劳范围。其病变过程,大都由积渐而成。病久体弱则为“脆”,久不复的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虚、损、劳是病情的发展,又是互相关联的。由于虚劳证的范围很广,所以前人对这方面的分类,有“*五劳”、“*六极”“"七伤”等名称。但总的病理变化,不离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方面。参见有关各条。

痨瘵(zhai 债)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 疾 病,或称“肺痨”。类于肺结核病。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某种因素使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从呼吸道感染痨虫(结核杆菌)所致,故又称“传尸痨”,以形容它是一种互相传染的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以阴虚为多见。在整个疾病演变过程中,开始则阴精亏耗,继则阴虚火旺,后期则阴损及阳、阴阳两亏。

痨疰 痨察 (zhai 债)的别称。“”有注入和久住之意,形容痨癌患者的病程长,又能转注给别人,故名。

心劳五劳之一。由于耗损心血所致。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心悸易惊。

肝劳 五劳之一。由于精神刺激,损伤肝气所致。主要症状有视物不明,两胁引胸而痛,筋脉弛缓,活动困难。脾劳 五劳之一。由于饥饱失调,或忧思伤脾所致。主要症状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欲减少,食则胀满,大便塘泄。

肺劳 ①五劳之一。由于肺气损伤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胸满、背痛、怕冷、面容瘦削无华、皮毛枯槁等。②即肺痨。

肾劳 五劳之一。由于性欲过度损伤肾气所致。主要症状有遗精、盗汗、骨蒸潮热,甚则腰痛如折、下肢痿弱不能久立等。

干血劳 虚劳证候之一。多见于妇女。主要症状有面目暗黑、肌肤枯干而粗糙、肌肉消瘦、骨蒸潮热、盗汗、口干颧红、易惊、头晕痛、月经涩少,或闭经。是血枯血热积久不愈,肝肾亏损,新血难生所致。

骨蒸“骨”,表示深层之意;“蒸”是熏蒸之意。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名。这种热型,每兼盗汗,是肺痨病的主症之一。有“骨蒸痨热”之称。

冷劳 妇女虚劳病之属于阴寒证者。多因气血不足,脏腑虚寒所致。主要症状有脐下冷痛、手足时寒、月经不调、饮食不化、间有呕吐、时寒时热、骨节痿痛、形体赢瘦等。

六极,指六种劳伤虚损的病证。“血极”则发堕善忘;“筋极”则拘挛转筋;“肉极”则肌削萎黄;“气极”则短气喘急;“骨极”则齿浮足痿;“精极”则目暗耳聋。

风消 古病名(见“素问·阴阳别论》)。指因情志郁结而形体瘦削的一种证候。妇女则见经闭,其发展可因血虚气郁而生内热,阴液不断被消耗,故形体日渐消瘦。《张氏医通》说:“风消者,发热消瘦。”

心悸 是自觉心跳悸动不安的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本病的发生,除精神因素外,多因心血不足,心阳虚弱,肾阴亏损,或因水饮内停、瘀血、淡火所致。心悸若因惊恐、恼怒而发作的,称为“惊悸”,但多先有心气内虚的内在因素。因心血不足的,则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因心阳衰弱的,则见面色胱白,头晕神倦,肢冷形寒,因心肾亏损的,则见心烦少寐,头目昏眩,耳鸣腰痿;因水饮内停的,则见心下胀满,小便不利,头眩晕,甚则浮肿气喘,形寒肢冷;因痰热上扰的,则见痰多胸闷,善惊,恶梦纷扰;因察血内阻的,则见胸闷不舒,甚或心痛阵作,短气喘息,舌色紫暗,脉涩或结代等。

怔忡 是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证忡。"跳动往往上至心胸,下达脐腹。是由于心血、心阴虚损,心阳不足所致。与心悸大致相同,但病情较重。心悸为阵发性,证忡多为持续性;心悸有虚有实,证忡多偏于虚;一般说,心悸多属功能性,忡多属器质性。这是二者在临床上区别的要点。但有些怔忡又是心悸的进一步发展,似又不能截然分开。故临床上常是心悸、证忡并称。

(chu 触)指受恐俱刺激而引起心跳不安

心动悸指心脏较剧烈的跳动,不但患者自觉心悸,而且从外观亦可觉察其搏动,所谓“其动应衣”。参见“心悸”“证忡”条。

心中檐 (dan 淡) 幢大动“”,空虚而震动之意。心中修惰大动,形容心脏剧烈跳动,有空虚感。多见于温热病的后期因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心神不能自主所致,常伴有手足蠕动神倦脉虚等心肾阴亏、肝风内动的症状。

真心痛 类似心绞痛。主要症状为心前区发作性绞痛,常兼有心胸憋闷感,甚则出现大汗、肢冷、紫绀等现象。为区别于心窝部位疼痛(即胃腕痛,古书或叫“心痛”“心下痛”),故名。

自汗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

盗汗 指夜间人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症状。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大汗 指汗出过多的现象。可因热盛迫汗、发表太过、病后气虚、元气欲脱等原因而出现。汗是津液所化,汗多则伤津,甚则“*亡阴”;汗为心液,汗多也可以“*亡阳”。参见“亡阴”“亡阳”“漏汗”、“热汗”、“冷汗”等条。

额汗 指头额出汗而身上没有汗出的症状,以阳明证兼有瘀血和湿热证为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发泄,故循经脉上越,热退则汗自止。如因病后,或老年人气喘,气逆于上,往往也头额多汗,属虚证。如重病末期,神倦肢冷,腹泻,脉微细,突然额汗大出,这是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液随气而脱的危象。

漏汗指表证发汗太过,以致阳气受伤,卫虚不固,汗液漏出不止的现象。由于出汗过多,不但阳气不足,而且津液耗损,故常伴有小便短少、排尿困难、四肢微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汗出濈濈(ji辑)然,水外流之意形容汗出连绵不断是因胃肠热盛、邪热蒸迫汗液外泄所致。

战汗、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这是热病过程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如抵抗力尚强,正能胜邪,则病随汗而解,是一种好现象;但如果正气不足,战栗而不能出汗,则是邪有内陷的趋势;或虽能汗出而正气也随之外脱,则是危重证候。故出现战汗时要注意严密观察,如患者汗出热退,脉搏和缓,是邪去正安,可让病人充分休息,使其元气逐渐恢复,不必惊扰;若汗出肢冷,脉搏躁动,烦躁不宁,是正不胜邪,有虚脱倾向,宜及时救治。

脱汗 又称“绝汗”。指病情危重,阳气欲脱时,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症状。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候,是阳气将绝的征象,故称。可见于休克、心力衰竭等。

汗出如油 指疾病垂危时,汗出不止,且汗的性状如油样粘腻。见于亡阳虚脱,如中风脱证等。参见“脱汗”条。

热汗指发热时的出汗,见于汗出热不退或退而复热时可伴有口渴、烦躁、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黄干,脉数等热性证候。多因风邪化热或内热蒸迫所致。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小便清长、脉沉迟、舌质淡苔白润等寒性证候。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腾理松疏而致亦可因受惊引起。

心汗 指心前区(包括前胸正中部位)一片出汗独多的症状。方隅《医林绳墨》认为:“皆因多虑,有伤心脾”所致。

阴汗 指外生殖器、阴囊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一片经常出汗较多的症状,汗味腥臭,多由下焦湿热引起。

眩晕 眩,眼目昏花;晕,头脑晕转。本证有多种称法,如因头晕而致眼花的,叫“巅眩”;因眼花而致头晕的,叫“目眩”头昏重而眼黑发花的,称为“眩冒”。多与体虚、肝风、痰气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虚、有实,以虚证为多。虚证多属肝肾阴亏或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属于肝肾 阴虚的,症见头目昏眩、精神不振、腰膝痿软、遗精耳 鸣等。属心脾两虚的症见心悸失眠、体倦纳减、面色就白、唇色淡等。实证多属肝风上扰、痰浊阻闭所致。属风阳上扰的,症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等。属痰浊阻闭的,症见头重、多痰、胸闷恶心等。

瞑眩本来是指头昏目眩、眼睛睁不开的症状,但古书往往把瞑眩和药物反应联系起来(《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瘦”)。即服药后出现恶心、头眩、胸闷等反应的,称为“瞑眩”。

(xun )蒙招尤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头晕眼花的症状。“佝蒙”是目瞬动而蒙味不明;“招尤”是头部动摇不定的感觉。

郁冒 指郁闷眩晕,甚则发生一时性昏厥,但旋即可自行苏醒。可由血虚而亡津液或肝气郁结、外邪阻遏等所致。《金匮要略》:“新产妇人·.··.·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巅疾“巅”,指头顶。巅疾,泛指头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种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脏腑血气皆上会于头部。故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均可发生巅疾。

头痛 常见症状之一。病因主要有风、热、湿、痰、气虚、血虚等几种。属于风的,头目眩晕,怕风,汗出;属于热的,壮热,面赤烦渴,多汗;属于湿的,头重如裹,身热不扬,四肢痿倦;属于痰的,头目眩晕,恶心,欲吐;属于气虚的,绵绵作痛,遇劳加重,倦怠气短;属于血虚的,痛在额上,下午痛甚,常与心悸、怔忡、眩晕并见。头痛一证,“大抵风则抽掣,寒则拘急(抽型、拘急是形容头痛的性质),热则烦心,湿则头重,痰则欲叶”(秋田散人《医学说约》)。这是一般常见头痛的病因辨证。此外,尚有“*肝厥头痛”“*瘀血头痛”“*偏头痛”,“*雷头风”等,各详本条。

瘀血头痛 头痛证之一。症见头昏而胀,头刺痛剧烈,痛有定处,时发时止,缠绵不愈,舌见瘀点或紫暗,脉涩。多因久病气滞血瘀或因外伤后遗所致。

肝厥头痛 简称“厥头痛”。因肝气失调而引起的一类内伤性的头痛证。其中,因怒气伤肝,肝气上逆,上冲于脑而发作的头痛,称“肝逆头痛”,疼痛常以左侧为甚,并伴有胁痛;若平素胃气虚寒,以致肝胃不和,肝气夹胃中寒浊之气上冲 厥 阴经脉,症见头巅顶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的,称“厥阴头痛”。

头摇 头部摇动、颤动的一种症状。病因各有不同。因胆火内郁而引动肝风的,见突然头摇、目眩耳聋、颈项强痛等。因阳明实热而引动肝风的,见高热面赤、腹痛便秘、胸闷烦躁等。因年老肝肾不足,病后气血虚弱,虚风内动的,头常不时摇动多伴有其他虚弱症状。此外,小儿急惊发作前也会出现头摇这是肝风内动的先兆。

头风 指头痛日久不愈、时发时止,甚至一触即发 的 病症。由风寒侵入头部经络,或因痰涎风火,郁遏经络,以致气血雍滞所致。症见头部剧烈掣痛,痛连眉梢、眼睛,甚则目昏不能睁开、头不能抬举、头皮麻木,有的患者可以兼见眼的症状。

真头痛头痛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头痛剧烈难忍,连脑户尽痛,手足厥冷至肘膝关节以上。前人认为此由邪入脑 户所致。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受邪则痛不可忍,为头痛中之危重病症。其中有些可能和颅内疾患(如脑室内肿瘤等)有关。

偏头痛、一种发作性的头痛证。临床表现以头痛剧烈为主。但其痛处相对固定偏于左侧或右侧。通常在比较疲劳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容易发作。多因肝虚、肝阳偏亢、痰热等所致前人又有偏左属风与血虚,偏右属湿痰与热之说,然亦不宜拘执。

雷头风 头痛时自觉雷鸣之声,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由湿毒郁结于上所致。

脑风风邪上入于脑所引起的病症。属头风一类疾患,主要症状:项背恶寒,脑户六(风府穴之上,为督脉、足太阳之会)局部冷感,恶风,头部剧痛,痛连齿频。

头重头部自觉重坠的症状,并觉头如被布带裹扎之感多由外感湿邪或湿痰内阻所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因感外湿的,有表证,头重而颈项痿痛;由湿痰内阻的,无表证,头重而眩晕,恶心,胸院痞闷,胃纳呆滞,四肢困倦。此外,气血虚弱或阳明经的实热证也可见头重,但前者以虚弱症状为主,后者以火热症状为主。

神思间病 泛指精神、神经活动(特别是思维意识活动)失常的一类病证。

癫狂 巅和狂都是精神错乱的疾病。癫,表现为抑郁 状态,情感淡漠,沉默痴呆,语言错乱,不知饥饱,甚则僵仆直视,属虚证。病由痰气郁结,或心脾两虚所致。狂,表现为兴奋状态,喧扰不宁,衣被不敛,打人骂人,歌笑不休,多怒,甚则逾垣上屋,属实证。病由阳气过亢、心神外越所致。故《难经·二十难》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但是,癫与狂在病理变化上仍有关联。癫病经久,痰郁化火,可以出现狂证;狂病既久,郁火渐得宣泄而痰气留滞,亦能出现癫证。故常癫狂并称。

又称“癫痛”,俗名“羊痛风”。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时突然昏倒,口吐诞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发出如猪羊的叫声,醒后除感觉疲乏外,一如常人往往不定时地反复发作。病因大惊大恐,伤及肝肾,肾虚肝旺;或续发于其它疾病,痰聚经络,致使肝气失于调和,气逆痰涌阻塞清窍,故突然发作。有由于先天因素而得者,多发于儿童时期临床上病证分为“*阴病”和“*阳”两类按病因又有分为“*惊癫”“*风病”“*食”和“*肺”等。各详本条。

 ①癫证偏于实热的一种类型。一般病人体质比较壮实,发作急骤,本倒啼叫,抽搐吐涎,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身热,脉弦数。②小儿急惊风的别称。

 ①证偏于虚寒的一种类型。一般病人体质较弱或癫证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痰结不化。发作时症见面色苍白,呆滞无知,不动不语,身冷,脉沉弦。②小儿“*慢惊风”的别称。

 ①证发作时项强直视,不省人事,甚至牙关紧闭。多因肝经积热所致。②由外感风邪而发生的病,实即小儿急惊风。

惊癎①指因受惊而得的病。②唐宋医书所载的惊即指小儿惊风。

 瘸证的一种。发作时面色灰白,目睛上视,惊跳,颈项反折,手松开,张口吐舌,声如羊叫等。由肺虚受邪,伤及肝肾所致。

癫证的一种,见于小儿由乳食所伤而诱发。

酒悖 酗酒后胡言安动的状态。

脏躁 是一种发作性精神病,以女性患者为多。在 未 发时,常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激动、知觉过敏或迟钝等先期症状。发作时自觉烦闷,急躁,无故叹气或悲伤欲哭,甚至抽搐,但面色不苍白,意识亦不完全消失,故与癫病不同。本证类于痣病,由心肝血虚,兼有情志抑郁,血躁肝急所致。

百合病 古病名,见《金匮要略》。是一种心肺阴虚的病症。临床表现为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欲食又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神志有时不宁,或作自言自语,伴有口苦、尿赤、脉数等内热见症。类于神经衰弱、病,或某些热病后期虚弱证。有人认为《金匮要略》用百合、地黄等滋阴药治疗本病有效,故名。

喉吤(jie戒)见《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阶”,即芥蒂,是喉中如有芥蒂状物阻塞的症状。

齘齿睡眠时上下齿摩擦有声的症状。多由胃热或虫积所致。

不得眠 又名“不寐”。指难以入睡,或睡而不熟。多由于劳神过度,阴虚内热,血虚不能养心,忧思郁结,老人阳气衰,胃不和或火炽痰郁,温病里热盛等原因所致。

郁证 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症。有实证、虚证之分。实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三类。肝气郁结则肝失条达,症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若肝气横逆犯脾,症见腹胀暖气,不思饮食等。气郁化火则肝火逆,症见口干口苦,头痛,急躁,胸闷胁胀等。痰气郁结的,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虚证可分久郁伤神与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则营血耗损,心神失养,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等;阴虚火旺则虚火上炎,症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等。

中风 ①“风”指“*内风”。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又称“卒中”,即“急骤的风证”之意。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嗜食肥甘厚味,痰热内爽而化风;或气血亏损而生虚风;或本内虚而骤然感受外来的风邪等等。古籍中按其症状分类中风和真中风两种。“类中风”:本倒昏迷,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言语障碍等,按病情轻重又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以中络最轻,中脏最重。除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病外,也包括了脑实质及脑神经的些病症。“真中风”除有类中风的症状外,初起即有发热恶风寒等症状。实际上,发热也常是脑血管疾病本身 的 症 状之一,故此说的鉴别意义不大。另一说认为,类中风只是暂时的知觉丧失,醒后无半身不遂或口眼喝斜等症,系 指“*气厥”“*食厥”“*血厥”一类疾病而言。以上两说只作了解古代医籍的参考。②“风”指“*外风”。即外感风邪的病症,症见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伤寒论》)。

中脏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临床上以卒倒昏迷为特征,分闭证、脱证二类。1)闭证又分阳闭、阴闭。阳闭者昏迷,牙关紧闭,握拳,面红气粗,或痰声漉漉,二便俱闭,舌苔黄腻,甚则舌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者昏迷,牙关紧闭,握拳,面白唇紫!痰涎塞盛,四肢冷,舌苔白腻,脉沉滑。2)脱症:深度昏迷,眼合,口开,鼻有鼾声,呼吸微弱,四肢寒冷,或两手撒开,遗溺,大汗出,或汗出如油,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中腑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卒然昏倒,苏醒后出现半身偏瘫、口眼歪斜、语言困难,或痰涎堕盛、不能语言、二便失禁或闭阻等症。

中经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病在经脉,不昏倒而出现半身偏瘫、手足麻木、口多痰涎、语言不流利、脉多弦滑等症。

中络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病在络脉,出现口眼歪斜、肌肤麻木等症,或伴有头晕、头痛等。

(wai)僻不遂 口眼歪斜,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口歪斜而目不能紧合的,称为“口眼喝斜”;若只见口角 歪斜的,称为“口僻”或“口喝”。多由于风痰阻于经络所致。受邪的一侧,因络脉之气痹阻塞,呈松弛状态;健侧气血运行如常,肌张力较高。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歪向健侧。类似颜面神经麻演、中风后遗症一类疾患,“不遂”主要是指“*半身不遂”。多由脑血管意外所致,常与喝僻症状同时并见,故名。

半身不遂 又称为“偏瘫”或“偏风”。指一侧肢体偏瘫或不能随意运动。久病则患肢比健侧枯瘦,麻木不仁,故又称为“偏枯”或“偏废不仁”。多属中风后遗症等疾患。

风懿(yi)又名“风”中风证候之一。指猝然昏 倒舌强不能言,喉中有阻塞感和痰鸣音。是由痰火闭塞所致。

风痱(fei费)“”与“废”同义。指中风后出现偏瘫。

(yin fei音费) 中风证侯之一。“瘩”语言不利或不能讲话。“痒”,四肢痿废,不能运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证是因肾虚精气不能上承。

四肢不用四肢痿软,失去活动能力的症状。

身不仁 身体肌肤麻木,失去各种皮肤感觉的症状。此因邪气中于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

暴仆 卒然昏仆的症状。多因肝风内动、痰涎攻心,或气火上冲所致。常见于中风、癫病、厥证等病。

僵仆 卒然昏仆倒地的症状。

(xuan 炫) 因眩晕而仆倒的症状。

直视 指患者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两眼向前凝视、目睛无神的症状。常与其他脑神经症状同时发生。多由肝风内动所致。见于中风、惊风、癫病等病。

昏愦(kui溃)神识昏乱、不明事理的症状。

口噤 牙关紧闭、口不能张的症状。

泄风①指腾理疏松而外感风邪,以致出现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症(《素问·风论》)。②皮肤长小挖瘩并有搔痒的病症。

偏沮(ju句)“沮”,润湿之意。“偏沮”是偏于半身出汗的症状,因患侧无汗,健侧有汗,故偏于半身润湿。由于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可见于中风或某些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han酣)俗称“打呼噜”,即入睡后发出的呼吸粗鸣声。正常人是属生理现象。病理性的鼾声多见于昏迷病人,属痰阻心窍的闭证,也可见于温病的热盛伤阴或肺气不利等。

(jian 剪)转动艰难之意。如舌蹇则语言不利,蹇膝则足不能行。

 ①逆气自下而上,通常是指从腹部上至心胁部,多属寒邪为病。@忽然昏晕,不知人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指肢体或手足逆冷,亦可同时兼见昏厥的情况。

昏厥卒然仆倒,四肢厥冷,昏蒙不知人事的证候。视病因的不同,患者可经短暂而自行复飚,也可持续而昏迷不醒包括今称的“一时性昏晕”和“昏迷”两症,前者见于“*郁冒”、各种“*厥证”和中暑等;后者见于中风,“*尸厥”等。

手足厥冷 四肢冷至时膝以上的症状,也叫“手足逆冷”或简称“四逆”。有寒热之分:寒证由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四肢得不到阳气的温暖,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脉沉微、舌淡等!热证由热盛伤津,热邪阻遏,阳气不能外达四肢,但常有胸腹灼热,口渴心烦,或神昏妄,舌质红绛,脉促或沉迟有力等。

厥气 泛指一些继发性病因。如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痰浊闭阻、食积停滞或暴痛等,因这些病理变化,在病变过程中又起了致病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指的就是血随气逆、脉道巫盛而致突然昏仆的病理。

厥证 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但不久能逐渐飚醒的一类病症。病因大致有两类:一由平素肝阳偏旺,饮食不节,精神过度刺激或剧痛等,使气机逆乱,血随气逆或痰随气升,均可蒙闭心神而发;二由元气素弱,或因病后气津受伤,或失血等,致使气血不能上承而发。《内经》论厥证,有“*暴厥”“*寒厥”“"热厥”“*煎厥”“*薄厥”和“*尸厥”等,后世又有“*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和“*暑厥之分。各详本条。

暴厥 古病名。是因气暴逆于上,而致卒然仆倒,不省人事,脉来躁疾如喘的病症。《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煎厥古病名。指内热消烁阴液而出现昏厥的病症。多因平素阴精亏损,阳气亢盛,复感暑热病邪的煎迫而致。临床表现:耳鸣,耳聋,目盲,甚则突然昏厥,病势发展十分急骤 (《素问·生气通天论》)。

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是指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

气厥 由于气病所引起的厥证。有气虚、气实的不同。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微等,类于低血压或低血糖的昏厥。气实而厥,每因暴怒气觉所致,与“*薄厥”同义。

血厥由于血病所引起的厥证。有血虚、血实的不同。虎而厥,多见于失血过多或久病贫血,因脑部一时缺血而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张自汗,呼吸缓慢。血实而厥,多因内有瘀血,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倒,牙关紧闭,面赤唇紫。

食厥 由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厥证,又称“食中”。见于暴饮暴食后,偶感风寒或因情志触动,食滞中院,气逆而上塞,使清窍闭塞而昏厥。症见腕腹胀满、暧出食物腐味、舌苔厚腻、脉清数等。但当食物吐出后即可醒。

寒厥因阳气虚微而引起的厥证。“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如因内脏虚寒的,症见神倦恶寒,下利清谷,四肢逆冷,口不渴;或见身冷路卧,腹痛面赤,指甲青暗甚至昏倒。因寒凝血脉的,则四肢厥冷,关节疼痛,脉微细等。

热厥 由于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的病症。热厥与寒厥的区别点是寒厥的腹部清冷,多伴有寒泻的症状,热厥则胸腹有灼热感且有目赤、烦躁、口渴、便秘、尿赤、舌苔黄糙等实热见症。

蛔厥 因蛔虫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冷的病症症见腹部绞痛,四肢发凉,痛甚则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虫时发时止,或伴有寒热、胃肠功能紊乱等证候。类于胆道姻虫或蛔虫性肠梗阻病。

肝厥 由肝气厥逆而上冲的病症。主要症状有手足厥冷呕吐昏晕、状如癫瘸、不省人事等。患者平素即有阴虚肝旺,常因受到精神刺激而诱发。

尸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患者呼吸微弱,脉极微细,或毫不应指,故乍看似死,须认真诊察和及时抢救。可见于某些气体如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窒息、脑震荡等病。

大厥 属“*中风”的病症。指中风卒倒,昏迷不醒的证候与“*厥证”昏倒不久即行复的症状有别。参见“中风”条。

气上冲心 指病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部的症状。多由寒邪客于下焦及胃肠,或肝胃之气上逆所致。

痿证又称“痿(bi)”,语出《素问·痿论》。是肢体萎弱废用的一类病症。初起多见下肢无力,渐至手足软弱,肌肉麻木不仁,皮肤干枯失泽等。也有在高热后而出现四 肢 痿 弱不举,或产后两脚萎软失用的。其病因可由于“*肺热叶焦”,邪热灼伤血脉;或阳明湿热伤筋,致筋弛不收;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使筋失濡养。在病理变化上较类似于弛缓性瘫痪,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及某些肌肉疾病等。按病因和症状还有“*筋痿”“脉痿”“*骨痿”“肉痿”等不同,各详本条。

脉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症见下肢肌肉类缩无力,胫部软弱不能站立,膝踝关节不能提屈等。由心气热,气血走于上,而使下部血脉空虚;或因失血过多,经脉空虚,使肌肉麻痹,进而发生本病。

筋痿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症见口苦,筋急而痉挛,阴茎弛缓不收,滑精等。本病系由于肝气热,肝阴亏损;或过度耗损肾精,使筋和筋膜失去滋养而致。

肉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症见肌 肉 麻痹不仁,萎弱无力。本病系由于脾气内热,胃阴不足,以致肌肉得不到营养的输布;或因久居湿地,肌肉为湿邪所伤而致。

皮毛痿 指痿证之见皮毛枯槁失去润泽的症状。《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蹙也。”

骨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症见腰背痿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 而 髓 减 所致。

痿厥 “*痿证”的症状之一,即手足萎弱无力而不温2痿证与厥证的合称。

痹证“痹”,闭阻不通之意。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但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临床上主要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类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分为“*筋”“*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等。这些痹证的发展,还可能引起“"五脏痹”。参见各条。

风痹 又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肢体痿痛,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故《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痹 又称“痛痹”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 为 肢体痿痛,且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病因为风寒湿邪中以寒邪偏胜,使气血凝滞不通所致。故《素问·痹论》说“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痹”又称“着痹”。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 为 肌 肤 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粘腻滞着所致。故《素问·痹论》说:“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热痹 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常伴有发热、恶风、口渴、胸闷等全身症状。病因素有蕴热,再感受风寒,热为寒郁,气机不通,久则寒亦化热;或风寒湿之邪留滞经络,日久化热而成。

脉痹 语出《素问·痹论》。是指以血脉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肤或见红斑。多因血虚,风寒湿邪留滞血脉所致。

筋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以筋的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因筋聚于关节,风寒湿邪气侵于筋所致。

语出《素问·瘪论》。指以肌肉症状为主的痹证,又称为“肌痹”。临床表现为肌肉麻木或痿痛无力,困倦,汗出等由风寒湿邪气侵于肌肉所致。

皮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为肤冷麻木等。由风寒湿邪气侵于肌表,使卫阳之气不能温养所致。

骨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症。主要症状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

五脏痹 因痹证日久不愈,复感风寒湿邪,使痹证从筋脉、骨、肉、皮等发展至与其相合的内脏,致内脏受伤,而相应出现“*肝痹”“心痹”“*肾痹”“*脾”“*肺”等。也可由于气血内虚,阴精亏损,或阳气不运,邪气乘虚而袭,积聚于胸腹所致(参见《素问·痹论》等篇)。

心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心悸,气喘,咽干,常叹气,烦躁,容易惊恐等。由“*脉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疾病深人发展所致。《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一说因思虑过度,心血虚损,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

肝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头痛,夜睡多惊梦,渴饮,多尿,腹胀,腰痛胁痛,足冷等。古人从脏象学说的观点,认为本病由“*筋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邪气内积所致。如《素问·痹论》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脾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四肢倦怠,胸闷,咳嗽,呕吐清涎等。古人从脏象学说的观点,认为本病由“*肉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疾病深入发展所致。如《素问·痹论》说:“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一说由于四肢运动过度,汗出当风,邪气积在腹中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

肺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由外邪闭阻肺气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发展所致。《素问·痹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一说由于生活失于调摄,精气内损,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

肾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骨萎弱不能行走,腰背弯曲,不能伸直,或关节肿胀、强直不能屈曲等。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疾病深入发展所致。《素问·痹论》:“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一说认为邪气积于小腹 和外阴部,内伤肾气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

挛痹语出《素问·异法方宜论》。筋脉拘急为“挛”;肌肤疼痛麻木为“痹”。泛指痹证的筋脉拘急、肌肤麻木、疼痛和关节活动不灵的一类症状。

阴痹①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湿属阴邪,故痛痹、着痹为阴痹。②指痹证发于阴分。如“*五脏痹”等。

痹气 指阳气虚,内寒盛,使营卫之气失调,血行不畅,而致气血闭阻不通的病理。《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远痹 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指日久不愈的证。

血痹 语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是身体局部麻痹、疼痛的一类内伤病症。主要症状为身体麻木,游走性的痹痛,脉微而滥紧。病由气血内虚,因劳倦汗出,或当风睡卧,邪气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

胸痹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因阳气不能正常运行,致水饮或痰浊闭阻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为胸背痛,胸中气塞,呼吸喘促,咳嗽多痰等。

肠痹 古病名,语出《素问·痹论》。内脏证之一,即证影响于大小肠所出现的一种证候。主要症状为渴饮而小便 不利,腹胀泄泻。因大小肠之气痹阻不行,致水道不通、糟粕不化、清浊不分所致。

胞痹 语出《素问·痹论》。“胞”,指膀胱。“痹”,指气机阻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小腹胀满,小便艰潘不利,小腹部有压痛.是由风寒湿之邪侵犯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失常所致。

鹤膝风以膝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为特征形如鹤膝,故名。病由肾阴亏损,寒湿侵于下肢,流注关节所致。大多由“*历节风”发展而成。

历节风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简称“历节”。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因其主要病变为关节剧痛,发展很快,又称为“白虎历节”。如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于急性风湿性 关 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患。

筋骨懈堕 筋骨松弛无力,难以支撑身体的症状。

身体烦疼 指肌肉关节疼痛、烦扰不宁、周身不适的症状。

支节烦疼 四肢关节烦热疼痛的症状。

折髀 “髀 ”,即股部。指股部疼痛如折的症状。如坐骨神经痛等。

(lou 楼)“偻”,屈背之意。“附”,同俯。偻附是行路时曲背弯腰,头向下俯的体征。是肾气衰而筋脉虚疲的表现。

天柱倒 指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的体征。多见于小儿发育不全,或年老体弱者。若见于病久,是肾气大虚,精神气血俱衰之候。

胃痛又称“胃院痛”。因胃院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所以又叫“心下痛”。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而发病。初则肝胃不和,胃气郁滞;久则气滞血瘀,损伤胃络,由气及血而成此证。临床主要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之分。属于肝胃不和的,如胃院胀满,痛连胁肋。兼有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苦的为火郁;若痛处固定而拒按、便黑、脉涩的,为血瘀。属于脾胃虚寒的,症见隐痛喜按、泛吐清水、形疲肢冷、大便不实等。

九种心痛其名称原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九种心痛”是泛指上腹院部和前胸部的疼痛,主要有两种分类法:1)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千金要方》卷十三)。2) 饮心痛、食心痛、气心痛、血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悸心痛、虫心痛.准心痛。

至于“真心痛”,则类似心绞痛,详见“真心痛”条。

食痹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胃病的一种。主要症状为饮食入胃后上腹部觉闷痛,吐出则觉舒服。多因肝气乘胃,胃院气滞所致。

腹满 即“腹胀满”。是指腹部胀满的症状。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脾阳失运所致,每兼下利腹满痛而喜温、喜按,苔白,脉缓弱。实证多因热结胃肠所致,每见便秘,腹痛拒按,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chen嗔)“膜”,饱胀之意。即上腹胀满的症状。多属脾失健运,消化不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呕吐由于邪气在胃、胃失和降、气反上逆所出现的 症状,前人以有声无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但实际上很难截然划分,一般都统称为“呕吐”。临床常见有胃寒、胃热、伤食、痰浊等四种。胃寒的,呕吐清水,口中多涎,喜热恶冷,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胃热的,食入即吐,吐出物酸苦夹杂,口有臭气,喜冷恶热,舌苔黄腻;伤食的,胃院胀闷,暖气吞酸,呕吐物多属酸腐宿食,吐后稍觉舒畅,舌苔厚腻;痰浊的,平素多有头眩胸闷、心悸等症,呕吐粘痰或清涎,舌苔滑腻。

干呕 指呕吐时有声无物。多由胃虚而邪气上逆所致。

(wan 宛,或读作ye) 即干呕。呕而无物之意。

心下温温欲吐语出《伤寒论》。“心下”,指胃院部位。“温温”,恶心之意。全语形容胃院间有恶心感,欲吐而又吐不出是因胃中寒饮上逆或胸中痰气阻塞所致。

泛恶 也叫“恶心”。指胃院间由于痰浊、湿邪、食滞等原因而出现欲吐难吐,泛溢清涎或酸水的症状。

哕(yue) ①因胃气上逆而发出的呃声,也即“呃逆”。参见该条。②与“碗”同义。王履《医经溯涧集》:“夫碗与唠,盖字异而音义俱同者也”。

呃逆 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连续不断的症状。有由于过食生冷或过服苦寒药物引起的,有由于过食辛热或 过服温燥药物引起的;有由于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胃气郁逆引起的;也有由于久病、重病脾胃虚寒而引起的。这些因素都会使胃气上逆而出现呃逆,辨证上宜分清寒热 虚 实。“胃 寒 呃逆”,呃声沉缓,得热呃减,得寒呃增,手足不温,食少便塘,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胃热呃逆”,呃声洪亮,连续有力,烦渴口臭,面赤便秘,舌苔粗黄。“胃虚呃逆”,呃声微弱而缓,很人才呃一声,厌食,食下易胀,形倦神疲,舌淡红、光剥无苔。久病、重病出现虚呃,呃声短频而无力,多属危重证候。“胃实呃逆”多因暴食伤胃,食滞胃腕,或痰浊阻滞所致,呃声较频而有力,暧出腐败酸臭气,常兼见腹痛、胸院痞闷,或呕吐涎等。

噫气 又称“暧气”。《景岳全书·杂证》:“噫者,饱食之息,即暧气也.....”。多因肝胃不和或饱食、胃气阻郁所致。其症状为胃中似有气上冒,微有声响,但与频频作呃的呃逆不同。

噎隔吞咽有梗阻的感觉谓之“噎”;胸隔阻塞、饮食不下谓之“隔”。壹常是隔的前期症状,但多合称为“噎隔”。可见于胃癌、食道癌、食道狭窄和食道痉挛等病变。多因长期忧思郁怒、嗜食酒辣油煎硬物,而致脾伤气结,津液不能转输,聚而成痰;肝伤气郁血滞,积而为瘀;痰瘀互结,内阻食道,胃失和降而成。久则津血枯竭,胃气虚败,脾阳不振,出现衰竭证候。临床分三种类型:1)痰气交阻。症见吞咽梗阻,胸隔痞满隐痛,大便艰涩,口干咽燥。2)瘀血内结。症见胸隔疼痛,痛如锥刺,食人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呕吐痰涎紫血,大便干黑。3)气虚阳微。症见饮食不下,面色就白,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

反胃 食后院腹胀满,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的食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以其食入反出,故名。《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作“翻胃”。主要是脾胃虚寒所致。

上隔下隔 上隔是食人即吐,下隔指朝食暮吐。

嘈杂 是一种胃腕、心口部位的症状,虞搏《医学正 传谓:“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侬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院作痛··....”其痛往往得食即止。多因痰火、肝胃不和、胃热、血虚等所致,是溃疡病和胃炎等病较常见的症状。

吞酸 方隅《医林绳墨》:“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噬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亦即胃中泛酸。多因肝气犯胃所致。有偏热偏寒之分。偏热兼见心烦,咽干,口苦,苔黄;偏寒兼见胸院隐痛,呕吐清涎,舌苔淡白。

嗳腐 胃内带食腐的气味从口中排出,叫“暧腐”,《伤寒论》称为“干噫食臭”。多见于消化不良。若从胃内排出的气体无味的,称为“"暖气”。《伤寒论》称作“*噫气”,俗称这种暖气为“胃风”。多因中焦气滞,胸隔胀满,故暖出才觉舒畅。多见于胃病及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的患者。

宿食或称“宿滞”“食积”或“*伤食”。由于脾胃运化失常,或脾胃有寒,食物经宿不消,停积胃肠,故名。初起多有胸院痞闷,恶食,暧腐吞酸,舌苔厚腻等症状。

纳呆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 饱滞之 感的,称为“胃纳呆滞”。

阴结 指脾肾虚寒所致的大便秘结。临床表现:病人多体质虚弱,大便多日不解,虽有便意,但难于排出,腹中一般没有胀满感觉,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多沉迟。

关格 ①病名。“格”是格拒;“关”是关闭。上见吐逆 叫“格”;下见二便不通叫“关”。在上由于三焦之气不流通,寒遏胸中,饮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于热结下焦,津液干涸,气化障碍,故关闭。②“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 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诸病源候论》卷十四)。③脉诊术语。《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意指阴阳之气均盛极,形成阴阳离决之势,故名。

走哺指上见呕逆、下见二便不通的病症,汪必昌《医阶辩证》认为系“由下不通,浊气上冲而饮食不得入”所致。

吐矢 呕吐物中混有粪便。是由于胃肠阻滞,阴阳错乱清浊混淆而出现。可见于肠梗阻等疾患。

除中 古病名。语出《伤寒论》。“除”,消除之意,“中”,指中焦脾胃之气。疾病到了严重阶段,本来不能饮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称为“除中”。

热中 ①热邪留滞肠胃的意思。②“*消”的别名。③风病的一种。因风邪侵犯阳明胃经而化热,以目黄为主 症(《素问·风论》)。

脾约 语出《伤寒论》。指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的一种 病症。多因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故大便干结难解。

交肠 大小便易位而出,即大便时有尿流出,或小便时有粪水流出,故名。多见于膀胱、阴道损伤后与直肠形成直肠膀胱痰等疾患。

膨胀 即“鼓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症。致病原因有:因于情志郁结,气失调达,肝脾受伤者;有因于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脾胃受伤,运化失职者;有因虫积或其他传染病损伤肝脾、阻碍气血者。病变多在肝脾、肾三脏,而且互相影响,以致气血、水浊瘀积腹内,故腹部日渐胀大而成膨胀。如患者头面四肢消瘦,只腹部胀大的,称为“单腹膨”;因其形状类似蜘蛛,故又称“蜘蛛膨”。

气臌膨胀类型之一。1)因于脾虚气滞者,症见胸腹胀满不适,按之仍觉柔软,伴有气逆、暖气等症状。2)因于七情郁结、气机雍塞者,症见腹大,青筋显露,肤色苍黄,四肢消瘦等血膨 膨胀类型之一。亦称“蓄血膨”。主要症状有吐血、血、便血或大便色黑、小便赤、身发瘀斑等,腹内可摸到 肿块,并逐渐增大。病因主要由于瘀块阻滞,影响水湿的运行。本证可见于肝硬化,亦见于子宫或卵巢肿瘤等病。

 由寄生虫如血吸虫等引起的膨胀称“虫膨”,又称“蛊胀”,或简称为“蛊”。临床表现:初起时腹部胀满,胁下有痞块,以后腹水逐渐增加时,面色苍白或萎黄或晦黑,肌肉消瘦,食量减少,倦怠无力。病因是虫毒结聚于内,肝脾受伤,脉络瘀塞,升降失常,清浊相混所致。

 膨胀类型之一。主要症状有腹胀大,皮薄而紧,色苍,小便难,两胁痛。多数患者面色萎黄,或伴黄痘,身上有时可见红点(蜘蛛痣)。此由肝郁伤脾、肝失疏泄、脾不运化、水毒结聚所致。

肿胀 全身水肿谓之“肿”;腹部胀满谓之“胀”。前人有分头面四肢先肿而后腹胀的属水,先腹胀而后四肢肿的属胀。但是,水亦有兼胀的,胀亦有兼水的,一般把水肿腹胀满的症状统称之为“肿胀”。

肤胀语出《灵枢·水胀篇》。是寒气留滞在皮肤之内而出现肿胀的病症。其临床特点是腹部膨大,叩之中空不实,身肿用指按压腹部,被压处凹陷不应手而起,皮厚而色泽无异常变化等。

气胀 腹部胀满的症状,叫做“胀”,因气滞而引起腹部胀满,叫“气胀”。病因多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有关参阅“气膨”条图。

酒胀 胀之因于酒积所伤而得病,故名。主要症状为腹胀如斗,或见便血、尿血,脉数或涩。病由酒毒所伤,湿热蕴结肝脾,气血逆阻,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所致。

中满 指腹中胀满的症状。可因气虚、食滞、寒浊上挛、湿热困阻等原因,使脾胃运化失常,气机痞塞而致。

五积“积”是指胸腹腔有形块的一类病证。《难经·五十六难》就它的发病病机、部位、形态等用五脏来区分,如心之积叫“*伏梁”,肝之积叫“*肥气”,脾之积叫“*痞气”,肺之积叫“*息贲”,肾之积叫“*奔豚”等,合称为“五积”。原文对五积所描述的各种症状,可能包括肝脾肿大,以及胸腹腔的肿块、积液、脓肿等病变。由于缺乏具体而实用的治法,故五积这类名称,现已少用。参见各条。

伏梁古病名。主要是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 块(或气块)形成的病证,大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古代文献描述本病症状主要有三种说法:1)五积病之一,属心之积。症见脐上至心下部位有包块,大如手臂,久不愈,令人心烦,睡眠不安(《难经·五十六难》)。2)下腹部坚硬胀满,有包块在腹腔肠胃的外面,推之不移,内有脓血瘀积,脐周围疼痛,身肿,下肢浮肿,忌切按(《素问·腹中论》)。3)在心胸之下的部位,能升能降,有时垂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肥气 古病名。五积病之一,属肝之积(《难经·五十六难》)。左胁下有肿块突起,状如覆杯,久则咳嗽呕逆,脉弦细。本病多由肝气郁结、瘀血停聚所致。类于脾脏肿大等疾病。

痞气 五积病之一,属脾之积(《难经·五十六难》)。右胃院部位有肿块突起,形状象覆着的盘子一样,日久不愈,会使人发黄痘,营养不能吸收而使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等。多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积气留结所致。

息贲古病名,见《灵枢·经筋篇》、《难经·五十六难》等五积病之一,属肺之积。症见右胁下有包块,形状如覆着的杯子,呈急迫感,有见胸背痛、吐血,伴有寒热、咳嗽、呕逆、呼吸迫促等症状。这是肺气郁结,痰热挛遏所致。

息积 古病名。语出《素问·奇病论》。病因肺失肃降,肺气长期郁积所致。症见胸胁胀满,呼吸气逆,但不妨碍饮食。类于肺气肿等病。

奔豚(tun饨)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豚,即小猪。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惊,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仔驿纱缄殁卦佗慧。

肝着古病名。见《金匮要略》。着,邪气留着之意。由于肝脏气血郁滞,出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经过摸按后才觉得舒服,并喜欢热饮的病证。

虫积是指寄生于腹腔脏腑(以胃肠道 为主)的 寄生虫病,以儿童为多见。主要症状有“*嘈杂”,腹痛,时发时止,久则面色萎黄、消瘦或腹部膨大等。

癐瘕积聚 癐瘕和积聚,都是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瘦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积聚中焦病变为多,灏下焦病变及妇科疾患为多,因而有不同的名称。臧疲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等,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而正气不足,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聚 妇女任脉受病的证候。主要症状为腹部脐下有 硬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①属妇女一类疾病。多因月经期间,邪气与血结聚,阻于经络而成。主要症状:少腹有积气包块,急痛,阴道内有冷感,或见背脊痛,腰痛不能俯仰等。②“血瘦在少腹及左胁下,假物成形,无常处”(汪必昌《医阶辩证)。

语出《灵枢·水胀篇》。本病多因月经期间,寒气入侵、恶血停积所致。主要症状为子宫内有块状物形成,日渐增大,如怀孕状,并有闭经等,以包块坚硬如石,故名。类于子宫肿瘤。

癐 由血瘀积滞,逐渐形成,主要症状:胸腹肋间疼痛按之觉硬,推之不移,身体日渐消瘦,体倦乏力,饮食减少,妇女患者可有经闭。

痞块 指腹腔内的积块。

(虑瘦)古病名。语出《素问·气厥论》。“虚”与“伏’音义相通。指一种邪气伏于大肠的寝证。下腹部有时鼓 起 块状,但有时却消散,可伴有腹痛、便秘等症状。多因大肠热气郁积所致。

 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是胃肠病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大便先硬后塘,或硬粪和稀粪夹杂而下,这是因肠间寒气结聚所致。

(xuan玄) 古病名。“”与“癖”是两种证候,但习惯上通称为“痞癖”“痞”是形容脐的两旁有条状筋块扛起,状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是指潜匿于两胁之间的积块,平时寻摸不见,痛时摸之才觉有物。前人分为食癖、饮癖寒癖、痰癖、血癖等多种,其病因多由于饮食失节、脾胃受伤寒痰结聚、气血搏结而成。

肠覃(tan潭) 古病名。语出《灵枢·水胀篇》。主要表现:初起时腹内有块状物如鸡蛋大,以后逐渐增大,腹胀如怀孕状,块状物坚硬,推之可移,月经照常来潮。是由于气阻血瘀,癖积留滞所致。类于妇女卵巢肿瘤。

水气 即“水肿”。水气是从病理而言,水肿是从症状 而言。体内水分的运行,主要依靠肺气的通调肃降,肾气的开阖调节,脾气的运化转输,其中一脏的功能失常,都能导致水不化气、水分停留而发生水肿。《金匮要略》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类型,又按五脏证候分“*五水”但临床上一般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参见有关各条。

水胀 语出《灵枢·五津液别篇》。①水肿的别称。以水溢于肌肤而肿胀,故名。多因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②认为水胀有别于水肿。汪必昌《医阶辩证》:“水肿之状,或先足附肿而上,或先眼案肿而下,或面目足附一时并肿,渐至于胸腹,甚者外肿而内胀。”“水胀之状,先腹内胀,而后外亦大,渐至四肢亦肿。”

虚肿 指水肿的虚证,多属于阴水,有由于脾阳虚的,有由于肾阳虚的。主要表现为肿势缓慢、气弱声低、面色暗淡、倦怠泄泻、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等。

附肿 “附”一说与“肤”字通。全身肌肤浮肿叫“附肿”。参见“阴水”“阳水”条。

跗肿 附,即足背,肿乃指足背浮肿。

五水 语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水肿病因五脏受水气的影响,出现不同的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其主要症状为:“心水”,身重而少气,烦躁不得卧,下阴肿;“肝水”,胁下腹部胀满而痛,不能转侧,尿量时多时少;“脾水”,腹大而小便难,少气,四肢困重;“肺水”,呼吸不利,身肿而小便难,大便鸭塘;“肾水”,腰痛,排尿困难,腹大而脐肿,下阴常有水湿渗出,足冷,面形消瘦。

阴水 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脾肾虚弱,不能化水制水而成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皮色淡白或晦暗,口淡,便塘,脉沉迟。一般多属慢性、虚证。

阳水 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肺失宣降,水不下行而引起的呈热象的水肿,称为“阳水”。临床表现多见上部先肿,皮色黄赤,便秘口渴,脉沉数。一般多属急性、实证。

正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浮肿,腹满而喘,脉象沉迟。多由于脾肾阳虚,水气不能输化,猪留胸腹,迫及肺脏所致。其标在肺,其本仍在于脾肾。

风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脉浮骨节疼痛,发热恶风,浮肿以头面较甚,多由于风邪侵袭,脾肾气虚,肺气失于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水气不行所致。皮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病缓慢,全身性浮肿,肢体疼痛沉重,无汗,皮肤冷,四肢凹陷性水肿较重,脉浮。多由于脾虚湿盛、水溢皮肤所致。

石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腹满而不喘,或引胁下胀痛,水肿偏于腹部,脉沉。多由于肾阳虚弱不能化水所致,但与肺脾也有一定关系。

蓄水证 即太阳膀胱腑证。主要症状有小便 不 利,小腹满,睡眠不安,心烦,喝水仍觉口渴,微有恶热,头痛,脉浮。是由于发汗后表邪未净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水停下焦所致。

血证 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的 病 症。如咳血、咯血、吐血、呕血、蛆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致病原因很多,凡外伤、饮食、情志、内伤虚损等均可引起。有虚实之分。虚证为伤阴虚火妄动,或气虚不摄;实证为火盛气逆,血热安行。参见有关各条。

鼻衄 俗称“流鼻血”。多由肺热上枣,或胃热熏蒸所致。也有因肝火偏旺或肺肾阴虚而引起的。因肺热致妞的,症见鼻燥,咳呛,痰少等。因胃热致妞的,症见鼻燥,烦渴引饮,口臭等。因肝火引起的,症见头痛眩晕,目赤,善怒等。肺肾阴虚则虚火上升,血随火升而妞血,常兼见咳嗽、盗汗、低烧、头昏耳鸣等。

咯血 指未经咳嗽而喉中咯出血块或血点,或痰血一饼咯出,因一咯即出,故名。如偶然咯血,或略有咳嗽,是肺有燥热。若咯血较频,面赤心烦,咽喉干燥,舌质红,脉细数,是阴虚火亢,多属肺肾阴亏、心肝火旺所致。咯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癌等病。

吐血 血液从口而出,包括呕血和大 量 咯血。参见“呕血”“咯血憩宥秘棱牟篮条。

呕血 指血随呕吐而出,色紫暗,量较多,并常夹有食物残渣。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逆乘于胃,脉络瘀滞,阳络损伤所致。以门静脉性肝硬化、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病较为常见。

溢血 ①即出血。泛指血液外溢。②指咳血、咯血、吐血、血等由口鼻等上窍的出血。《张氏医通》:“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从膀胱下达耳。”

夺血 ①指血液丧失。②夺,夺之意。血和汗同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对于血虚患者,本来津液不足,若强发其汗,势必伤营动血,称为“夺血”。

咳血 指随咳嗽唾痰而出的血。血液来自肺与气管,往往色泽鲜红,痰血相兼,或痰中带有血丝,故称“痰血”。因其随唾而出,又叫“唾血”。多由于咳嗽损伤肺络。因风热燥邪的,见喉痒咳嗽、口干鼻燥;因肝火犯肺的,见胸胁牵痛,烦躁易怒;因阴虚内热的,见骨蒸潮热,咳嗽气短。

亡血 是吐血、血、便血、尿血等出血证的总称。

血枯 ①古病名。语出《素问·腹中论》。主要症状有胸胁胀满,甚至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臭的气味,鼻流清涕,唾血,四肢清冷,目眩,时常大小便出血,病名“血枯”。病因主要有二:一是少年时曾患大出血症;二是酒色过度,伤了肝肾精血,妇女则见月经衰少或经闭。②指大失血后血液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便血 泛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的证候。本病有因脾虚不能统摄;有因湿热下注大肠 而 损伤阴络。血色紫暗的,多属气虚或湿毒;血色鲜红的,多属热证。

肠风便血 因风热客于肠胃或湿热蕴积肠胃,久而损伤阴络,致大便时出血,故名。临床表现:大便前出血如注,血色鲜红,肛门无肿痛,舌红,脉数等。

脏毒便血 由肠胃积热或湿热郁滞引起。临床表现:下血多呈片块状,污浊色暗,大便塘而不畅,胃纳不振,身体倦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qing青) 又叫“清血”“清”古通“圈”,即厕所。上厕时即大便出血,故名。参见“便血”条。

远血 指先排大便,后出血,血色暗黑的病症。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近血 指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肠或肛门,血色鲜红,大便时先有血液流出才排大便。为大肠热毒所引起。多见于痔疮或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溲血 即“尿血”,也叫“溺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排尿时无明显疼痛,虽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不象血淋的小便艰涩,疼痛难忍。因此一般以有痛的叫“血淋”,不痛的叫“搜血”。临床上分虚证和实证。实证多突然发作,尿血鲜红,排尿时尿道有热涩感觉,如兼见身热面赤、心烦、口渴的为热扰血分或下焦湿热;兼见神疲、目眩耳鸣、腰腿痿软的,为阴虚火动。虚证多属久病,尿血淡红,排尿时多无痛滞感,而食少神倦、面色萎黄、腰脊痿痛、头晕耳鸣等,多因脾肾两虚所致。

衄 口鼻一齐出血,甚至 眼、耳、口、鼻、二阴同时出血的病症,有因血热妄行,也有因气虚不摄所致。

舌衄 即血液从舌体渗出。多因心火炽盛所致,也有因脾肾二经虚火上炎的。

 又称“齿血”。多由胃火上升,血随火动,或肝肾阴虚,虚火上浮所致。齿龈红肿疼痛、口腔发出臭味、大便秘结的,是胃火上升;龈浮齿摇而微痛的,是阴虚火炎。

血泄 即便血。血由大便泄出,故名。参见“便血”条。

血脱 ①指大出血而引起的虚脱。②指慢性出血病人而有面色苍白无华、形体瘦弱、脉象虚的证候。

阴斑①斑之属于虚寒性的,或称为“阴证发斑”。主要表现为胸腹部微见斑点,斑色淡红,隐而不显,伴有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虚大无力或沉微等。②皮下慢性出血而呈紫 暗 色的。

肌肤甲错 又称“肌若鱼”,乃形容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故外观皮肤褐色,如鳞状,通常是体内有瘀血的一种外候。临床上常兼有身体赢瘦、巩膜呈青暗色等病状。亦见于烟酸缺乏病的皮炎等。

消渴病 ①指渴而饮多,食多而反消瘦,尿多和出现尿糖的一类病证,类似于糖尿病。本病多由于嗜酒和恣食甘肥,中焦积热;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或因纵欲过度,虚火妄动,肾精耗损。阴虚和燥热两者互为因果,消灼肺胃津液 及肾 的阴精。因为阴虚的重点在肾,阴伤及阳,病久往往导致肾阳亦虚,②泛指以渴饮多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疾病。

三消“*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型的合称。是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消渴病的三种分型,故名。

上消又称“肺消”或“高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有偏热偏寒的不同。如见口干舌燥、小便多、舌红苔黄的,是偏热证是因胃火或心火熏灼于肺,使肺阴耗伤所致。如见饮一澳二迅速消瘦、倦怠无力、气短、脉沉迟的,是偏寒证,是因气津两伤所致。

中消 又称“*消中”“胃消”或“脾消”。以多食易饥而形体反见消瘦为主症,兼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频数、舌苔黄燥等。多因胃火炽盛,消耗水谷精微而精血受伤所致。

下消又称“肾消”。以多尿小便如膏如脂为主症,常兼见烦躁,口干引饮,舌红,脉沉细而数。本病系因肾阴亏损,虚不固摄所致。也与脾失输化有关。如小便频多,面色暗黑,阳痿!脉沉细而弱,是阴阳两虚之象。

消瘅 原出《内经》,又名“热痒”。即“*消渴病”。“消”指消耗津液而见消瘦;“瘴”指内热。消就是邪热内炽,消灼津液,而见多饮食而消瘦的证候。

消中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篇。指消食善饥的病症,即消渴病的“*中消”证。参见该条。

食亦 古病名。语出《素问·气厥论》。即“中消”证。“亦”作“你i亦)”解,怠惰之意。因善食易饥而身体反消瘦倦怠无力,故名。是中焦燥热所致。

善食而瘦“*中消”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内热消耗阴津所致。参阅“食亦”、“中消”条。

消谷善饥 消渴病主要症状之一。“消谷”,指消化食物“善饥”,即容易饥饿。是形容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胃阴损耗所致。

解㑊(yi亦) 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解”即懈怠“你”即困倦。是指人体感觉困倦和肢体骨节懈怠的症状。可见于虚损、消渴或热性病后,是肝肾虚弱、精血不足所致。

淋证 凡尿频、尿急、排尿障碍或涩痛,淋沥不断的证候统称“淋证”分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等五种类型。包括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乳糜尿、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多属湿热积于下焦,渗入膀胱,或由于肾虚而湿浊下注,气化不利所致。五淋中病因又各不同,详见各条。

五淋 即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的合称。详见各

条。

石淋亦称“砂淋”。主要症状有脐腹拘急,腰部一侧疼痛,或有阵发性绞痛,痛连小腹及阴部,排尿不畅,或中断,或频急涩痛难出,有时尿中杂有砂石,尿色黄浊,或呈血尿,多因湿热蕴结下焦,使尿中杂质凝结而成。属于泌尿系结石。

气淋 主要症状见下腹至阴囊胀痛,小便涩滞或尿后疼痛,多因膀胱气滞所致。若久病不愈,反见少腹坠胀急痛,排尿闲难,尿有余沥,则是脾肾气虚所致。

膏淋 主要症状见小便混浊如米沿,或如脂膏之物,尿出不畅。尿道热涩而痛的属实证,不热不痛的多属虚证。实证多因湿热下注,蕴结膀胱,以致气化不行,不能约束脂液所致。虚证多因肾虚不能蒸化和制约脂液所致。

劳淋 淋证日久不愈,遇劳即发,故名。主要表现:小便淋沥,尿后下阴部隐痛,肢倦腰痿,缠绵难愈。此证多因淋证经久失治,或调治失宜,致脾肾两虚而起。若面色胱白、少气懒言的,为脾气虚;形寒肢冷、脉虚弱的,为肾阳虚;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的,为肾阴虚。

血淋指血尿而伴有尿道热涩刺痛,下腹部疼痛胀急的病症。多因下焦湿热蕴结、迫血妄行所致。若无热微痛的,属阴虚火动,不能摄血所致。

热淋 淋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有小腹拘急疼痛,小便赤涩如血,尿时灼痛,或伴有寒热、身痿等症状。是由于下焦热结所致。类于急性泌尿系感染。

癃闭 是尿闭或排尿困难、下腹胀满的一种证候。“罹”是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下腹缓缓胀满;“闭”是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病势较急,一般统称为“闭”本证包括由于膀胱、尿道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所造成的排尿困难和尿猪留;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减退或衰竭而造成的尿量极度减少等。导致瘾闭的原因很多,临床所见则不外虚证和实证两类。如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的,多属实证;如因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津液内虚的,多属虚证。

遗溺即“遗尿”。①指经常夜间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即俗称“尿床”。多见于儿童。大都由于肾气不足,以致膀胱之气不固,属虚证。偏寒的尿色清白;偏热的尿黄而臭。②指小便失禁。

泾溲不利 即小便不利,也被用来形容大小便不通利。

不得前后 前指小便,后指大便,即二便不通。

失溲 即“小便失禁”。有因脾肺气虚,肾气不足,膀胱无力控制者,多见于老年人、病后体质虚弱病人,其症状为少腹时觉坠胀,常有尿意、量少、滴沥不禁等。有因于神志昏迷、膀胱失去控制者,可见于中风、热性病邪陷心包的病人,病情多属危重。

溲数 即小便频数,排尿次数频多。

小便淋沥 即排尿次数多而短涩,滴沥不尽。本证有虚有实。虚证多因肾气不固,或脾肾两虚所致;实证多因下焦湿热或尿路结石所致。

遗精 亦名“遗泄”,或称“失精”。有梦而遗精的,叫“梦遗”;白天精自滑出者,叫“滑精”。主要是“*心肾不交”,“*相火炽盛”,“*肾气不固”等所引起,也有少数由于湿热下注的。心肾不交的,梦中遗精,头晕,心悸神倦,小便黄短有热感; 相火炽盛的,阴茎易举,口干舌红,头昏目眩,耳鸣腰痿;肾气不固的,精易滑出,面色胱白,精神萎靡,头眩腰痿,脉沉弱;若由于湿热引起的,多有口苦、小便赤,苔黄腻等兼症。

早泄 指行性生活时排精过早的现象。多因肾虚、相火过盛所致。

精冷男子因真阳不足而引起精气清冷,无生育能力者类于性神经衰弱、精子缺乏一类病症。

阴冷 ①即阴寒。指妇女阴户有寒冷感,甚至腹内也觉冷,往往影响生育,多因下元虚寒所致(《金匮要略》)。@指阴茎或阴囊冷而不温,多因命门火衰或寒气凝滞于肾所致。

阴缩 亦叫“阳缩”,即阴茎痿软上缩的症状。多因肾阳亏虚所致。

阳痿 又称“阳事不举”。指阴茎不举的病症。《内经》称为“阴痿”。多由于性欲过度或误犯手淫,致损伤精气,命门火衰;或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或恐惧过度,损伤肾气所致。命门火衰的,多见头晕神倦、腰足凌软。思虑损伤心脾或恐惧伤肾的,每见胆怯多疑、睡眠不安。

夺精 ①夺,耗损之意。即精气严重耗损。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耳聋、视物不明等。②指脉跳在一呼之间跳一次或四次者(《难经》)。

强中 指阴茎无故而坚硬勃起、久久不痿,精液自泄的证候。常伴有小便多,唇、口干燥等,是一种阴虚阳亢、命火妄动之象。多因性欲过度,肾气受伤所致。

不育,通常指男子无生育能力。可因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后天病变引致肾气亏损、精气虚冷而致。

五不男指男性的天、漏、键(in艰)、怯、变五种不育症“天”即“天官”,泛指男性先天性外生殖器或睾丸缺陷及 第二性征发育不全。“漏”即精液不固,常自遗泄。“键”即阴茎或睾丸切除。“怯”即阳痿。“变”又称“人病”,类于两性畸型,俗称“阴阳人”。

 ①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 痛的症状,故称为“痴气”“小肠气”“小肠气痛”或“盘肠气”。如突出于腹壁、腹股沟部位,或从腹腔下入阴囊的肠疵等。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的部分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溃肿流脓,溺窍流出败精浊物,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病症,有的可兼有腹部症状。③指腹部的剧烈疼痛,兼有二便不通的证候,如“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日症”(《素问·长刺节论》)。“督脉为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指大小便秘结),为冲疝”(《素问·骨空论》)。

七疝 古籍中把气分为七种的合称。D指 厥 疵,寒癌、气疵、盘痴、附疵、狼症(《诸病源候论》)。@指寒疵、水癌筋疵、血疵、气症、狐疵、癞(tu) 。(《儒门事亲》)@指冲疵狐疵、癫庙、厥疵、艘疵、瘦(twj ) 、(《医宗必读》)。

狐疝 古病名。或称“狐病风”。小肠坠人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于阴褒,如狐之出入无常,故名。类于腹股沟癌。

寒疝 ①一种急性腹痛的病症。见《金匮要略》。由脾胃虚寒,或产后血虚,复感风寒外邪,结聚于腹中而致。症见脐周绞痛、冷汗、四肢厥逆、脉沉紧,甚则全身发冷、四肢麻木;见于血虚者,腹痛连及两胁,小腹挛急。②指寒邪侵于厥阴经的痛证症见阴囊冷痛肿硬、痛引睾丸、阴基不举、喜暖畏寒、形寒肢冷。

水疝 症见阴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状如水晶(类于睾丸鞘膜积液等症);或阴囊燥痒流黄水,或少腹部按之有水声(《儒门事亲》),多由肾虚、复感风寒,湿流囊中所致。

脐疝 又称“脐突”。多见于幼儿。主要症状为脐中有包块突出,皮色光亮

(tui颓) 古病名。①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②指妇女少腹肿的病症(《素问·脉解篇》)。

(tui颓) ①阴囊肿大,疼痛或硬结麻木。指男女外生殖器溃肿流脓的病症。②“瘦症,足阳明筋病,内有脓血,即巢氏(指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附,子和(指张子和《儒门事亲》)之血癌也”(《医宗必读》)。

气疝 古病名。主要症状为发作时阴囊偏坠肿痛,上连腰部(肾俞),每于恼怒过度或过劳时发作,气平静即逐渐缓解。

血疝 ①指阴囊部位的瘀血肿痛,痛如锥刺,痛处不移又名“察血疵”。多平素有瘀血,因劳累过度或受寒而诱 发。②指小腹近外生殖器部位的痛肿。“儒门事亲》:“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痛。......气血 流溢,渗 入脖囊,留而不去,结成痛肿,脓少血多”。

筋疝古病名。指阴茎疼痛急缩,或痒或肿,或溃破流脓或兼阳萎,并有白色粘液随小便排出的病 症。多由肝经湿热房室劳伤所致。

附疝 古病名,为脐下部有硬结肿块的病症。

盘疝 古病名。指脐周绞痛的病症。

癓疝 古病名。主要症状为腹中之气骤然胀满,胃肠膨胀隆起如手臂状,胃院部疼痛。

厥疝 ①指厥气上逆的症证。症见脐周绞痛胁痛,恶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多因寒气积于腹中上逆所致。②《济生方》:“厥症则心痛(指胃院部痛),足冷,食已则吐。”

疝瘕 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或称“痰”。是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的病症。

心疝 古病名。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等。是因寒邪侵犯心经而致的一种急性痛证。症见下腹有形块 突起,气上冲胸,心暴痛,脉弦急。

肺疝 古病名。因邪气侵犯肺经,肺气不化,使水道不得通调,致热郁膀胱所形成的一种症病。症见少腹与睾丸 胀痛小便不通。

狐惑 古病名。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主要症状有咽喉部及前后阴溃疡,因患者有神情惑乱不定,卧起不安,敌名。病因伤寒失于发汗,湿毒无从排泄所致。

两胁拘息两胁部牵引不舒的感觉。多因水饮 聚结于两胁,或肝气郁结所致。

戴阳 阳气因下焦虚寒而浮越于上,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证候,称为“戴阳”。患者见气短、呼吸迫促,倦怠懒言,勉强说话即感上气不接下气,头晕心悸,足冷,小便清,大便稀塘,舌胖嫩,苔黑而润。这些都是真寒的表现。但面色浮红,口鼻有时出血口燥齿浮,脉浮大,按之空虚无力。这些是假热的症状“戴阳”与“格阳”都属真寒假热的病理变化。格阳证是内 真 寒而外假热,戴阳证是下虚寒而上假热。实际上病情发展到这严重阶段,两者常可互见,不能截然分开。参阅“阴盛格阳”条。

阳旦“阳旦”指阳旦汤所治的病证。阳旦汤即桂枝汤(见《金贾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如孙思说的《千金方》及王焘《外台秘要》等,也有阳旦汤,乃桂枝汤加黄梦一味组成,治微恶寒、发热、自汗、心烦、小便数、脚挛急等太阳表虚证夹阴虚内热,虽名阳旦汤,但与《金匮要略》的阳旦汤略有出入。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qwEaS9exQD5rxleWUPjNg

(发表於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富力湾小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诊断学》总结
疾病的鉴别诊断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术语(下)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问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