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嗨,贰零年代!|故乡的春节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的日期就这样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从此也成了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我的老家是鲁南的一个小乡村,童年与少年便是在这里度过,儿时故乡过年贴春联、辞旧岁、祭先祖、燃爆竹的习俗,像一幅幅水墨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家乡的民谣唱道:“兄弟们尽情的玩,过了腊八就是年”。此后人们购布制衣,置备年货,打扫卫生,张贴年画,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装点节日,美化生活。除夕这天,家家贴春联,又称“对子、对联”,由“桃符”演化而来,目的是为避邪。早在五代十国后期,蜀国主孟昶就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春联描写太平盛世、门第家风,祈求福泰安康,表达美好的愿望。贴上春联后,点燃爆竹去祭祖,由家中长子步行去林地(祖坟)祭拜,请先人们回家过团圆年。从林地回来后,大门前横放一根木棍,叫“拦门杠”以免灾。

除夕夜的零点是两年的分水岭,有“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之说”。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聊天、嗑瓜子、品茶,其乐融融,等待新年开始。零时一到,鞭炮齐鸣,烟花齐放,火光映天,大家共同欢庆新的一年。传说古时候,人们以烧青竹的爆裂声来驱赶叫做“年”的魔怪,当火药发明后,鞭炮便继承了这一“神圣”的任务,并不断翻新,成为华夏大地各种重要仪式的道具。在春节燃放鞭炮,不仅承载着人们祈福避祸、达天通神的朴素愿望,更抒发着人们胸中的欢乐,昭示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换上漂亮的新衣,给长辈拜年,甜甜的小嘴说道:“祝您老寿比南山、褔如东海”,惹得老人高兴不已,这时长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儿孙们,并念叨几句“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此刻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显得格外明显。特别是当年新娶的媳妇,有家族内的嫂子或婶子带着给本家族的长者拜年,大家相互认识、互致问候、共同祝愿,感受着人间情谊的欢乐与幸福。过节有诸多的讲究与说法,孩子们会用好奇与天真的眼光打量着周围发生的一切,而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会倾尽全副心力去迎接、庆贺。这时候,原本平淡、安静的生活便又增添了几分欢乐,几分祥和。

在中国民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一代代中华儿女创造出无数方式,使过年充满了喜庆、情趣与魅力,构成了庞大、深厚的年文化。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也是家庭、亲朋之间亲和力的自我加强。故乡的年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保持着传统、本色的基调,同时又不断注入创新的民俗元素,使之年的味道悠保弘扬、直到永久! 

 文:张健

微游枣庄   编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乡的年
谈过年
咀嚼故乡的年味
春节习俗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快乐的节日(参赛)
巴布阅读馆|曾经的年味,细细的品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