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外公的板桥‖袁勇

外公的板桥

袁 勇

外公,勤劳、节俭、行善,一个当地旧时少有的开明绅士。我还没有来到这个美好的人世间,他就走了,连一张照片也未曾见过,固然想不起他的音容笑貌,但对外公的善举——修建的那座百年板桥,却记忆犹新,它像通往乡愁的路,永难忘怀!

倏然觉得,一座悠悠木廊板桥,一条弯弯流淌小溪,是少年朝思暮想的“外婆家”,是游子永远的“世外桃源”。

外公,姓李名志祥,生于旧社会,长于旧社会,无偿修建的李家板桥也在旧社会。风雨近百年,板桥屹立不倒。矗立在低吟浅唱的石桥洞溪流上,桥长七米余、宽三米多,单跨木质结构。几根似盆粗的方木,稳稳落在石头砌就的墩台上,一排厚厚的木板铺设其中,上有廊道木架和风雨顶板,两根长条凳子立于廊板两边,且有栏杆防护。整座桥梁,绝对纯木打造,没有一颗金属元件,全部榫头卯眼,相互穿插衔接,牢固无比。历经数月,外公与能工巧匠们凭借传统技术与工艺,建成了这座独特的板桥通行+廊亭歇脚、纳凉+地标景观,成为名符其实的古式廊道板桥。

远远望去,恰似江南美景的风雨廊桥。烟雨蒙蒙,溪水淙淙,给人以无限临摹的“艺术空间”之感。

走进板桥,蜿蜒的小溪,从石桥洞下游缓缓流淌,在桥下溅起一串串浪花,晶莹剔透,像跳动的音符不停地翻腾着;畅游的小鱼,三五成群悠闲自在,不时地“吞云吐雾”;叽叽喳喳的鸟儿,或溪边觅食或桥顶“打望”;清澈见底的小溪,波光潋滟,倒映出板桥多姿的画卷,让你领悟到不同的迷人风采,如梦如幻。

站在桥上,一片片田野涌动着金色的海洋,麦香氤氲,入目皆是醉人的田园风光;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旧时廊道板桥

自古以来,板桥得到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赞赏。印象深刻的清代大诗人王士祯《浣溪沙·红桥》中有“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柳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己魂消”,观红桥景色,抒怀古幽思,几多含蓄、几多神韵。又如,唐代诗人的“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触景生情,如诗如画,似乎伴随我徜徉其中,身临幽境,找回原生态的乡村美感,品味那一座座木廊板桥的浓浓生活气息。

据说,那年(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外公的板桥落成。那天,云开雾散,久违的阳光镌刻在崭新的木廊板桥上,宛若一道绚丽的彩虹,格外耀眼,吸引附近村民纷纷前去“打卡”:他们踩着木板“咯咯”响声,和着善哉、美哉、壮哉的感叹,还有“哗哗”的溪流声,犹如一首优美动听的交响曲,荡漾在人们笑意满满的脸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外婆,那天居然穿着一双“三寸金鞋”(旧时女人裹小脚穿的),在外公搀扶下,“尖尖脚”迈着小碎步,也来到二里开外的现场,高兴得合不拢嘴。用手摸了又摸桥柱、栏杆,然后坐在廊桥长凳上,倚栏小憩,好不惬意。

一位耄耋董姓老人非常感慨,重拾记忆碎片:李家板桥是毗邻乡村的人们通往石安场与合兴场的必经之路,连接着几代村民的梦想与希望,曾被称为“连心桥”“吉祥桥”。过去出行,都是踩着水中大石头小心而过,时有溺水意外发生。遇到雨季或突降暴雨,人们只能望而却步。老人回忆说,旧中国的万般苦难,尤以农村为甚。谁来解决民生问题?谁会考虑出行难?那个年代,一般中小地主也是身穿自制粗布、常吃粗粮。外公虽为小地主、开明绅士(解放后划分的阶级成分),像肥皂、煤油、鸡鱼等也是受用不起的。社会地位较低、没有政治特权的庶民地主而已。外公外婆生育8个子女,只有大舅师范毕业当了人民教师,母亲和大姨还算读到小学毕业,其他5个姨基本都没有读过什么书。外曾祖父和外公勤俭持家,才拥有上百亩田地。老一辈辛勤经营,纺线织布,用多年积攒下来的钱,一染善心,修建板桥,造福一方百姓。

从此,溪流两岸村民、耕畜都能四季如一安全出入,畅通而过;远行的人们不再因大溪沟受阻,高高兴兴迎着晨曦去,披着星月回。

从此,板桥那头,是外公外婆家,板桥这头,是我们家。他像一条无形的“纽带”缩短了时空距离,拉近了与李家板桥那边的亲情、友情和气息,割舍不断。

可以说,外公的板桥,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七色光彩、无限快乐。那时,常缠着妈妈喊叫“我要去板桥玩”!记忆中,那条路很长,足足二十里乡村小道,虽说年幼步行,但从来没有感觉很遥远。因为在那里,有天真烂漫的童趣:表兄表弟、姨兄姨弟陪我滚铁环、练弹弓、学骑牛,教我捞河虾、扒螃蟹、抓黄鳝,在桥上追逐嬉戏……乐此不疲。上了初中、高中,学校一放假,就会跑去板桥,与他们一起解难题、一起做作业、一起看对错,那学习氛围,不亚于校园的“竞赛场”。后来,参军北上。多次回乡探亲,也忘不了去外公的李家板桥走一走、看一看。往事回味,依然灿烂。

88岁高龄的母亲,常常把最美好的念想与事物留给儿女们,蕴涵着对后代的百般关爱。她常告诫我们“要像外公那样多结善缘,积善行德,方能行稳致远”。每当提起母亲那一辈的子孙们,她总会把嘴一抿,扬起一抹明媚的微笑,显得非常自豪:咱们李家板桥人杰地灵,从那里走出了博士、硕士、学士,走出了名医名师、部队军官、政府官员、企业老总……时至今日,她老人家还心心念念:“娘家在板桥,婆家袁家塆,相距几十里,板桥最思念”!一座饱含我童年、青年到年逾花甲的记忆与情愫的老桥,更是母亲一生的念想与牵挂啊!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是呀,岁月无情人有情,怎能忘记外公的板桥呢?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百年李家板桥,心中的“非遗”,前些年被焕然一新的混凝土桥取代,颇为遗憾。但依稀还有外公的板桥痕迹与功能,十里八村的人们仍在念念不忘外公的恩德呢。

蓦然回首,外公的形象同他的板桥一样,仿佛越来越清晰高大,挥之不去,历久弥新,点点滴滴,将成为不朽!



作者简介

袁勇,笔名远鹰,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全国优秀建造师,中国优秀职业经理人,散文作家。从军铁道兵,转业任职于央企。热爱写作,多家协会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百名京城女喜嫁昨日兵》《两地书》《高路入云端》《这世界并不陌生》等百余篇文章获全国和省部级一二等奖,部分文章被收录于丛书,出版散文集《逐梦一路行》。


作者系列文章

【红色记忆】我与“红色文胆”廖井丹‖袁勇

【散文】我与“三线军工”有个约会‖ 袁勇

【励志故事】平凡人生放异彩‖袁勇

【散文】不夜九街,让人心动‖袁勇
【父亲节特辑】十年梦见泪无声‖袁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签约作家】袁明秀|一湖秀水 一湖诗文
是不是外婆家都会有一座桥?
外婆的手
《图说津门变迁——老红桥
我和我的外公
[黄石文坛]冯韦光的散文《四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