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志四川•“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征文】油田化学的领航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
  编者按  2019年6月,四川省直机关工委、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日报社联合开展“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2019年12月25日,征集活动活动圆满落幕。本次征集,共收到文字和影像作品4454件。其中,文字作品1432篇,摄影作品2551件,视频作品73个,书画作品395幅,音乐作品3首。“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发布部分文字及摄影作品(视频作品、音频作品因较大,在“四川省情网”展示),敬请关注!
油田化学的领航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
向发全 曹正 张剑
石油被喻为工业的血液,而钻井泥浆,被视为石油钻井的血液。
说起钻井泥浆,不能不提泥浆研究的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南石油学院院长罗平亚。
50多年来,罗平亚永不停息,油气不仅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不凡人生的写照。
结下石油情缘 罗平亚的一生,与西南石油大学有着不解之缘。
1958年,18岁的罗平亚高考报考了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原本已达到录取分数的他,因为家乡的需要,放弃去北京读书的机会,留在四川,被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这所刚刚建立的大学录取,成为学校首届招收的600余名新生中的一员。
1963年,学校首批毕业生奔赴全国油气开发的各条战线,罗平亚留了下来,在化学教研室任教,成为一名化学老师。
当时,学校规定,给学生上两学时课后,教师必须进行两学时的答疑辅导,与学生一起广泛讨论不懂的问题。罗平亚与学生经常从晚7点开始,一直讨论到熄灯。为能很好地解答学生们不断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钻研教材,广泛阅读各类参考书,查阅各种文献……这为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也为他以后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更锻炼了他能准确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
喜爱读书的习惯帮助罗平亚掌握了一套正确指导学习和科研的理论方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更使他学会了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方法。扎实的基础和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罗平亚日后从事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搞研究险些双目失明 罗平亚接触泥浆,是在中国的非常岁月里。
1972年,我国第一口超深井“女基井”准备在四川开钻。利用现代钻井机具钻6000米的超深井,这在中国还是前无古人的事。当时,被列为我国第一口超深井首要技术难题的是泥浆问题。
1973年冬,承担超深井钻井任务的四川石油管理局成立了“三结合”泥浆技术攻关组,要求西南石油学院派出1名教师到钻井现场协同攻关,一年一轮换。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期,罗平亚不愿把自己的宝贵时光浪费到无聊中去,于是便报了名。
当时就有人劝他:“大家都在耍,你何必去钻井队自找苦吃呢?”但罗平亚有自己的主张。他希望能做点事,不要白过,同时,他认为科学源于实践,离开实践将一事无成,既然想做点事,就应到生产科研第一线去。所以,遇上这么一个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于是,罗平亚谢绝了规劝者的好意,卷上铺盖卷,揣着粮油关系证明下到了钻井队。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泥浆,交给了油田化学事业。
罗平亚来到武胜龙女寺钻井工地,迎接他的,除了野草萋萋的荒山,还有透肌刺骨的寒风。
组织上要求他负责泥浆攻关组主要技术工作,因为攻关组二三十人里,他是唯一的化学专业大学毕业生。
过去我国打井所使用的泥浆,处于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罗平业他们要研究的是抗高温深井泥浆。
在那种非常时期和非常年代,要搞科研,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理论上、技术上的困难还好说,难就难在没有搞科研的气氛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罗平亚明白自己的处境,也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所以,在工作中,他努力争取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他总是抢着干。白天和工人一起劳动;夜晚,他翻译外文,查找资料,研究泥浆配方。
在进行新产品试制和现场实验时,罗平亚曾几次遇险受伤。1975年,在泸州井队上,他开泥浆搅拌机,因闸刀短路,罗平亚右手被烧得缩成一团,至今手腕上还留有鸡蛋大的疤痕。还有一次,罗平亚在重庆化工厂做实验,100多度的高压苯酚把反应釜的安全阀冲掉,高温且带有腐蚀性的苯酚液体使他全身烫伤,险些双眼失明。
汗水和心血搅拌的8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罗平亚等人终于探索出了打超深井最关键的钻井液技术新途径。1975年秋,中国第一口超深井开钻成功了!井深6011米。许多外国专家都为之惊异:这是奇迹神话,又是事实。
雪片般的贺电、贺信、从四面八方飞到川中矿区。
1975年,我国第一口超深井祝捷大会。罗平亚研制的抗高温新型泥浆处理剂为这口井钻探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
1975年后,罗平亚主动请缨,要求继续留下攻关。他又担任了我国另一口7000米超深井——关基井泥浆攻关组的主要技术工作。1978年,他相继完成磺甲基酚醛树脂I型和II型的室内研制,为我国钻成第一口7000米超深井提供了可靠的泥浆手段。
我国第一口7000米超深井“关基井”钻探成功
1978年,罗平亚结束在现场历时5年的研究工作。回到学校后,继续潜心研究,在深入研究深井高温泥浆作用机理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高温改善泥浆性能”这个新颖的科学观点。
沿着这一思路,经过几年不懈探索,1985年一种“井越深,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性能越好,工艺越简单,成本越低”的先进新型超深井泥浆体系(抗高温磺化泥浆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形成了思路完全不同于国外泥浆系列的基本概念、实验方法和理论,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为解决我国深井钻井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时至今日,该技术仍在在全国深井泥浆中被广泛采用。
有生之年的三个愿望 1995年,罗平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当时我国石油系统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罗平亚院士与青年教师进行学术探讨
工科院校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使命,更要成为原创型技术发展的源头,高校要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占据技术前沿,预测技术发展难题,通过对问题本质的抽提和归纳,凝练出基础的理论。
针对现场复杂问题,进行超前性的储备研究,以更好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从而促进技术进步,这是他对科研一贯坚持的原则。罗平亚敏锐认识到复杂地层深部高压、高产、高含H2S气层钻井中可能会遇到的重大危险和技术难题,并带领他的团队坚持有针对性地研究,储备了一套解决这类难题的材料和技术。
在业内,有种说法是,包括川气东送在内的西气东输,被看作是继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之后的第五大重点工程。西气东送在四川的油气田大量开发后,四川的天然气将通过管线输送到湖北、湖南甚至长三角地区。
四川的油气田大多处在碳酸盐岩层中,油气中硫化氢的含量较高,同时伴生二氧化碳气体。在学术界,将含硫化氢量超过5%的油气均定义为高含硫油气,而四川的很多气田含硫化氢量都超过5%。硫化氢的大量存在,不仅威胁人的生命健康、影响环境,其高腐蚀性还使开采变得异常困难。罗平亚储备的这一套解决这类难题的材料和技术在川气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平亚院士和他的团队  罗平亚在泥浆研究方面的另一项创造是聚合物泥浆技术。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两性离子聚合物作泥浆处理剂”观点,并由此研制开发出一系列新型聚合物处理剂和配套技术,成为我国聚合物泥浆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之一。这一研究解决了国内外聚合物泥浆一些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其成果得到迅速推广和普遍使用,成为目前我国聚合物泥浆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发展方向。
在保护油层的钻井液、完井液技术上,罗平亚院士提出“保护油层的屏蔽式暂堵技术”观点,并组织研发出系列配套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正压差条件下用泥浆打开油层时的油层保护问题,一直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罗平亚在抗温、抗盐、抗剪切、高效增黏的水溶性聚合物的研制与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解决适用于我国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用各类驱替液体系(聚合物溶液及三元复合驱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物质保证。此外,他还在井壁稳定、水平井钻井技术、化学驱油机理研究、渗流物理化学应用、采油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理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罗平亚自行研制的“智能凝胶”和应用技术在相关事故发生的危急关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效果和作用,并立下“汗马功劳”,也让他在业内声名显赫。
2006年3月,重庆开县罗家2号井出现恶性井喷事故,现场汇集了全国多名相关知名专家。在多个抢险方案没有取得封堵效果情况十分紧急的情况下,现场指挥部决定采用罗平亚院士等专家制订的“特殊凝胶堵漏压井技术施工方案”。这种封堵作业的关键材料就罗平亚自行研制成功的特殊化学处理剂——智能型凝胶堵漏剂系列产品,这是一种黏稠性极强的新型材料,能够对泄漏层进行较好的渗透和封堵。在现场抢险人员通力合作之下,封堵一次成功,化险为夷,为开县压井抢险立下汗马功劳。
面对自己也数不清的科研成果、奖项与荣誉,罗平亚虽已年过古稀但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他的心中还坚持着三个愿望。
在70岁寿辰上,罗平亚讲述了自己的三个愿望:为我国大多数适用于化学驱的油田探索一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途径;为解决复杂地层深井、复杂井“井下复杂问题”提供可能的途径;推进新一代油田化学工作液处理剂的研发。他说,“我希望这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都能深入做下去,见到它们应该呈现的效果,如果这些难题解决了,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化学与石油工程专家罗平亚:未来油气产业技术交叉与融合愈加明显
21世纪钻井技术展望
特深油井钻机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能达到什么程度?钻深井研究地球内部有没有意义?
深井打井技术的发展——钻井公司
[首藏作品](8689)进军超深层,钻出“地下珠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