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丨白居易入了佛境,君子入了仁境

白居易有一首诗,写他七十一岁时,行住坐卧都在念佛,诗中说:“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佛家信众念佛的这种执着精神与孔子理想中的君子追求仁的执着情怀,可谓是佛儒双璧。一声佛号,招引了多少古往今来心向彼岸;一枚仁字,更指引了无数志士仁人梦归圣仁!

仁,引领着人们完善人格、成就君子,这是仁第二大益处和功德: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其中两个“不以其道得之”,往往让人不得真解!

我们把“不以其道得之”放到全章中去掂量:挣大钱、当大官,这是人所希望的;但是,如果“不以其道得之”,就不接受这种富贵,'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常常理解为不按正道获得的富贵,这样还算说得通。再往下来:没有钱、没有地位,这是人所厌恶的,又来了一个“不以其道得之”,并且要“不去也”——不丢掉这种贫贱。这个“不以其道得之”不好解释,古今注解多多,但似乎难以信从。我们选杨伯峻《论语译注》,看看他的解读:

“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却不是人人想“得之”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译文只有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得之”,可能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在这上面做文章了。

对经典这样对待,有失武断和臆造。我们先去看看其中的关键:道,是什么?'其道',指的又是什么?

杨伯峻、李泽厚都把'其道'看作'正当的方法',道是方法手段,这是主流解读。朱熹解“不以其道得之”为“不当得而得之”,钱穆解“其道”为“当得之道”,朱穆两人一致。道是规律、定律。

'当得之道',大概最符合本意,可惜没说破“当得之道”就是“因果之道”。

对于'因果之道',《尚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认为,人行善就应该得到吉祥得到富贵,做不善就应该得到不幸遭受贫贱。与孔子大有渊源关系的《周易·坤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后来被狭隘理解为'因果报应'并带上些迷信色彩,掩盖了早期对因果之道、因果规律认识的理性光辉。

从这章来看,孔子是要指导人们,想要完善人格,修养君子,追求安仁,就要从富贵贫贱的因果关系中把物质外物看破看透,才能真正奔向仁,以安于仁,与仁相伴。在他看来,富贵贫贱这个结果和状态,自有它必需的原因和条件,有它的规律和定律。比如,你想要致富达贵,自身条件要好,还得选准方向路径,做对了做合适了,一切自身善因具足了,才有可能得到富贵,这是它的因果定律,这样得到的富贵就叫做“以其道得之”,是按照有其因得其果的因果定律来的,这里的“其道”就是指富贵的因果规律。

如果原因条件变成了无善无德、无才无能,只用歪门斜道去挣钱求官,结果富贵,这就叫做“不以其道得之”,因为它不是按照富贵的因果定律来的,是自己乱来得来的。或者是,自己没想升官发财,也没有往这方面努力,突然天上掉下了馅饼,意外地富贵了,这样的结果,也是“不以其道得之”,因为没去种富贵之因,却得到了富贵之果 。像这样“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对于要成就君子、追求仁的人来说,应当“不处也”——不要沾边儿!

贫贱也是这样。人如果一无所长、一身恶习、不务正业、求上进,等等,因为有这样的因,就理应得贫贱之果,这就是“以其道得之”。如果不是这样,本来想升官发财,一切善因也都具足,但怎么奋斗,最终只得了个贫贱,这就是“不以其道得之”,它没有前因后果的必然,是本人之外的比如大环境、运气等身外原因。再比如,修养君子、追求安仁,一心讲仁、求仁、行仁,理应得到富贵或安祥,但,却有颜渊那样的贫穷,更有孔子师徒流亡列国那样的困顿,这就叫“不以其道得之”,对此,孔子说:“不去也”——接受它,心安理得地与之相伴!

这种自身无因的富贵或贫贱之果,修养君子、追求安仁,最需面对和修炼:'不处'自身无来由的富贵,'不去'自身无来由的贫贱,能够心安于此,就是得到了仁的入门功夫。

接下来,孔子又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修养君子,如果让富贵贫贱这些利益左右了心地,这就是'去仁″——抛弃了仁,就不是君子。并且,君子应当'无终食之间违仁″,即使吃一顿饭那么长的时间或者闲着的时侯也不忘记和离开仁,是'造次必于是',即使怎么忙、仓促(造次)也心在仁上;是'颠沛必于是',即使如何困顿(颠沛)也心在仁上。这就是君子要修养的目标!

读完后半章,才知晓孔子关于修养君子、追求安仁的两大关口:

先要过'有物关',对于'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要能够'不处'——不理它!对于'不以其道得之'的贫贱,要能够'不去″——相伴它!

在此基础上要过'无物关',超脱物质上的因果定律,根本就不觉乎富贵贫贱这些物质利诱,不觉乎长时短时、闲时忙时等外界束缚,而只有一个仁与我自由自在。

这种境界,正如文章开头白居易的诗那样:'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不过,白居易入了佛境,君子入了仁境!

朋友,我是清如静如,力求按照'义理'全面系统地'照着说'《论语》,很高兴与你对坐经典!

(图片借用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重新发现论语之美(29)
论语连载(68)《里仁篇》第2章,“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再读《论语》:学而第一.16
安德义德行卷5——快乐篇解读
《论语》里仁篇第四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