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认知差异(上)

作者:龍雲之子

中华哲学,是立于统一的“生生之道”下的“有形观”“无形观”。西方哲学,是分立的二元唯物观和唯心观。

《老子》把人对世界的认识,分为“有形”的认识,类似于唯物论,和“无形”的认识,类似于唯心论,这是中西方文化的类同性,但有本质的不同。

邵子的“渔樵问对”,畅谈“有无”哲学观

对“有形”的认识,是以“有形”之象为主,“无形”之意为辅;对“无形”的认识,是“无形”之意为主,“有形”之象为辅。把人对事物有形和无形的认识,抽象为“阴阳”概念,就是中华“太极图”模型,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可以互相转化,不是孤立的、是相对的,统一于自然的“生生之道”,这是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本文从人对世界认识的高度和广度,谈谈中西方文化的认知差异。

一、人对世界认识之本源

回思一下,在人类未诞生语言和文字前,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初生的“赤子”又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个体人对世界的认识一样,也有幼儿期、少年期和成年期。有形本体之“我”,是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大感官系统,来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并在本体内形成冷热、饥饱、痛痒等意识和感觉,在“吾”的意识中形成记忆。

《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老子讲不管人对五色的视觉是盲或明,都不如人的饥饱体感重要,在特别强调“为腹”体感的重要性。“赤子”的号哭,或在表达饥饿之意,或在表达困乏之“意”,“吾”字甲骨文上“五”下“口”,是人体五感的语言表达,即“吾”之“意”。“我”为有形的本体,“吾”为无形的意识,“我”和“吾”不是孤立的,“我”中有“吾”,“吾”中有“我”,这是形体“我”和意识“吾”的统一。中医无形的“五气”与有形的“五脏”相关联,统一于人的生生之道。中华文化关于人之“无”,既有意识之“吾”,更有无形之“气”,即人体中“无形”的信息和能量,神气和精神的意义远大于“无形”的意识。这是中华文化关于人的“有无”的哲学观。

西方的唯物和唯心理论思想,是分立的,对人有形的本体和无形的意识是孤立的认识,只有简单机械的寄存关系,并且没有人体无形之气的概念,意识和本体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是通过什么方式结合的?西方的唯物和唯心大师们,都没有回答这个大问题。尊“唯物”者,排斥“唯心”;尊“唯心”者,就反对“唯物”,是对立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这是主义之争背后的思想根源,我们中国人切不可掉到这个认知坑里。西方学说缺少一个统一的整体观,是有明显缺陷的。

中华老子思想的“有无观”,是全局的,是整体的;西方哲学,是局部的,缺乏整体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全局观、整体观上的差异,老子眼里是一个整体的面,西方人眼里是一个一个的点。

切不可把西方孤立的唯物和唯心论当作“宝”,通古知今的毛泽东同志,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讲可以把西方理论作为“武器”,但不能作为教条。今人绝不可束于西方之“教”啊。

中国人认为“吃饱了有气力,才有精神”,老子认为“为腹”的意义远大于“为目”的意识;西方人则认为“意识决定了精神”,所以需要信仰。这就是中华“无形观”与西方“唯心观”之差异所在。西方唯心观是狭隘的,是有明显缺陷的。一个恹恹病夫换个环境,念念经,精神就变好了?远古的祝由术而已,巫师的小把戏,有点小用。

二、当代物理学中“有形”和“无形”的认识

对物的研究,就是研究有形物质背后的无形机制和原理,是物理学。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从经典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今天的量子力学。我们看看其中“有形”和“无形”的奥妙。

有形有色的物质,有重量、体积和颜色等属性,“有形”物质的重量是通过“无形”的“力”来计量的,这是牛顿力学。

爱因斯坦的“E=MC²”,描述物质“无形”的能量与“有形”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量子力学的“粒子二重性”,是描述微观世界粒子的特性,人不可以检测到时,是“无形”的“波”;人可以检测到时,则为“有形”的“粒子”。这是当今物理学研究的最高阶段,量子力学。

信息论的“熵”,是专门研究“无形”信息的理论。是对事物认识的“有序”和“无序”的研究。关于这方面以后再讨论。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无论从经典力学,还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实都不是绝对的机械唯物论,不仅有物之“形”,还有物之“色”,是“有形”“无形”的统一。在西方人文哲学的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的唯心论中,是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得已再虚构一个“上帝粒子”的故事了。

释家的“色”,原本就是“无”,却被后人改为什么都没有的“空”,最好还是回归原本的“无”。这是《老子》说的,老子化胡之说应该是有些渊源的,只是无法考证了。

只有中华《老子》的“有形”和“无形”的哲学观,才能完整科学的解释这个世界。这就是当代西方科学和理论界,喜欢研读《老子》的真象,只有在《老子》中,才能找到科学的哲学思想。遗憾的是,当今国人却还在“玄空虚”中昏睡,国内的院士和大教授们,又有几个在读《老子》啊?是《老子》本意回归的时代了,这才是中华文化自信之根本。

2500年前的中华《老子》,对世界认识的“有无”哲学观,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是光芒四射。科技越进步,老子思想的光辉就越闪亮,而西方经典的哲学思想(唯物和唯心论),却是越来越暗淡。这是中华老子思想的广度和高度,是西方人文理论无法相比的。

本章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无形”和“有形”世界观(上)
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2)
量子纠缠被证实是否意味着唯心主义是正确的?为什么?
科学网—千年量子恩怨(全局诠释之十六)
《易经》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为什么?
在宇宙的尽头和周敦颐的《太极图》两端,转身得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