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城的来历及历史记忆

诸城为山东省的一座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

《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这是关于舜帝出生地的最早记载,诸城也因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 ,被誉为“舜帝之都”。

诸城

西汉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此地置东武县,宋代为密州治所。

东武县因境内的东武山而名;密州则因密水而得名。

为何称为“龙城”

诸城有一个叫“龙骨涧”的地方,距离市区西南不足20华里。

早年间,这里的村民经常在农田地头里会捡到一种形状奇怪的石头,据说如果身上什么地方被划破了,就将石头碾成粉末,敷在伤口上,伤口的血就会迅速止住,而且不会发炎。

由于村民在沟底经常能见到裸露在地面的巨大无比的龙骨,因此把这里叫做龙骨涧。

或许是见怪不怪吧,历经数千年,龙骨涧一直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直到1964年,古生物学家们的到来,此地才一夜成名,因重大发现而引起轰动……

这里埋藏的大型恐龙化石纵横交错,互相叠压,蔚为壮观,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令人叹为观止!

鸭嘴龙生存于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通常活动于湖泊沼泽地区,以岸边的植物和水中的蚌类、水藻为食物。

既然这里有龙骨,又是 舜帝故里,所以诸城被称为“中国龙城”还是说的通的。

龙骨涧目前是我国晚白垩世陆相地层中含恐龙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研究晚白垩世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课题的重要基地。

龙骨

苏轼:“扶贫干部”到密州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了变法派领袖王安石。

曾经大红大紫的苏轼,在京城的日子渐渐不好过起来,于是他请求出京任职,很快被批准,授为杭州通判。

杭州是富庶之地,身为地方长官,苏轼过得很舒适,出门是豪华平稳的舟楫,住的是有雕墙的“豪宅”,满目是迷人的西湖美色。

不过,这也许不是苏轼想要的生活。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熙宁七年(一○七四)秋,37岁的苏轼主动要求到密州(山东诸城)任职。这下可把朝廷乐坏了,为啥?因为没有官员愿意往密州这个“火坑”跳。

密州的州治在诸城,宋时辖胶西、高密、安丘、诸城、莒县五县,苏轼就是到此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

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这里与天堂杭州有着天壤之别。

更糟糕的是,密州遭遇了旱灾和蝗灾,庄稼几乎绝收,盗匪四起,监狱抓的犯人都要盛不下了。苏轼在《超然台记》一文中写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大家知道,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但此时为了节省粮食救人,他以身作则,在公务之余,天天带领同僚一起,到城边荒废的菜园中挖野菜吃。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有一次,苏轼带人沿着城墙根挖野菜,忽然在一枸杞丛旁边发现一个弃婴。他怜悯地捡起弃婴,抱回府中抚养,他深知当地地百姓生存的艰难,于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四十名弃婴,他把这些弃婴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

苏轼采取积极措施,恤民救灾。

他一方面开仓放粮,一面上书丞相韩琦,请求朝廷选派官员下来视察,对百姓减税,并给予补助。

苏轼亲自出马捉蚂蚱,带领农民用火烧、深埋等方法铲除蝗害,并奖励捕蝗有功人员。

他还针对当地“盗贼渐炽”的现状,及时上书朝廷,对盗贼产生的根源做了精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经过苏轼带领官民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灾情基本得到控制,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社会秩序也明显好转。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神秘的“京漂”:张择端和他的画

《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宝级文物,历次展出都能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

而对于这幅巨作的作者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大家仅仅知道他叫张择端,北宋末年的画家。目前,有关张择端的资料,只有区区几十个字的信息: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这点宝贵的信息来源于金代人张著的跋文,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

由此跋文可见,张择端是东武人,供职于翰林书画院。

东武就是现在的诸城。

张择端自幼读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做了“京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开始学习画画。他的宫室画的很棒,而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更是一绝。

《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如同创作他的主人一样充满了谜团。关于画名画意的争论从未停息。

作为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清明上河图》嘛,所绘的自然是清明时汴京人“上河”的景象,你看画中许多树木还是秃枝光杈,并未长叶,只有杨柳的细条已经浅浅地泛出嫩黄色来。

那么,《清明上河图》卷所绘,是否真的就是汴京清明时节的景象呢?

很快就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反对的意见:画中运送木炭的车子;中秋前后才有的新酒;空场上放着三只石磙,似乎刚刚打过庄稼,哪里有春天的意思,分明是秋季也。

事实上,《清明上河图》引起纷繁的争议,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画卷。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我们自会发现,图上不只有春景和秋景,似乎还有冬景和夏季的迹象。

因此,有学者最新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含纳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画卷,伴随着时令季节的推进,排布出人世间的沧桑与繁华。这是一副动态画,延展出中国画家特有的时空意识。

宰相刘罗锅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不阿,清廉爱民,在民间口碑极好,有着“刘罗锅”的爱称。

1720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是诸城的望族,其曾祖父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是康熙年间进士,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为雍正年间进士,更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 。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因刘墉才华横溢,试卷名列第一,但乾隆心血来潮,想提拔一位平民出身的才俊,刘墉由此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不过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

据说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

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八十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有力证据。

刘墉:清代帖学大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潍河和超然台

潍河是诸城的“母亲河”,自古以盛产鲤鱼而驰名,境内全长78公里,辗转流水孕育了诸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超然台系北魏时所建的城墙土台,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管理密州时扩建,为登高远望、饮酒赋诗之所。

最后,节选苏轼的大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以纪念为诸城这块土地做出过贡献的人们。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爱布谷
「今日名人」宰相“刘罗锅”与诸城刘氏望族
【觅画记】张择端: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下)
刘墉的书法,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