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   酒   新   论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酒文化国家,自古以来国人好酒者众多,是人们在交往发挥特出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日益繁荣,酒的消费日益增加,各种与酒相关的疾病日益增多,对酒所造成的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有着悠久历史,自从先秦以来,各代医家就有酒病的论述,以后都有发挥,并且从、病因、病机、辩证、症状舌脉象、治法、进行总结。在诸多病名中,有“酒悖”、“恶酒”、“酒厥”、“酒醉”、“酒风”等,多为饮酒过量导致的酒精中毒一类的病症。而“酒疸”、“酒癖”、“酒积”、“酒瘕”、“酒鼓”、“酒鳖”则为长期饮酒伤肝,导致的一系列病症。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酒精性肝病的各个病情阶段。导致酒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病因是酒本身的偏性:性热、有毒、味苦、甘、辛、质湿。

历代医家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酒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正邪抗争的过程,各期病机不同,初起以标实为主,病位重点在脾胃,主要为气滞、气逆证候;中期则邪实而正虚不著,病位重点由脾胃及肝胆,主要为肝脾俱伤,气血同病;后期则本虚标实互见,气、血、水俱病,肝、脾、肾皆损。治法方面与病机辩证相应,酒病初期,重在解酒,而近代研究发现解酒方中最常用的单味药为甘草、陈皮、葛根、茯苓、砂仁、肉豆蔻、人参、木香、生姜、白术、白蔻仁、半夏、丁香、神曲、葛花、黄连等,最多这些药物的配伍符合,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中专门论饮酒过伤:“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热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的观点。化湿、利湿,上下分消,发汗是酒病的主要治法。

酒,性味辛甘,大热有毒,所以称为“气味俱阳”酒有发挥作用,故又称为“无形之物”如果饮酒致醉,解酒的方法一般是用发散药,如葛根、葛花,汗出则酒性解散而愈,其次是利小便,因为发汗利尿是上下分消其湿,是因势利导的正常治疗方法。

而现如今很多医生对酒伤的患者给予大热的药物导泻肠胃,也有用牵牛子、大黄辛利苦寒的药物给予攻下,这些都是错误的治疗方法,因为酒伤是无形的元气受病,应该治以轻清。今用药反而攻击有形的阴血,这种治疗是明显错误的。况且酒性大热已伤元气,反用泻药使元气更加受伤,同时过度的泄泻伤及阴液,损及肾水。这种治疗方法,使阴血愈虚,肾脏的真水愈凅,阳毒之热大旺,反之其阴火上乘。“状火食气”,导致元气日益消耗,成为“虚损”导致大病。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当今对酒伤患者的治疗错误方法,认真学习脾胃论对酒伤的认识,明确了解酒的研制理念,使之内清外解,上下分消,起到解酒的作用。

中医认为:酒,性热、有毒、味苦、甘、辛、质湿,饮酒会导致湿热,主要是饮入的食物,在胃中和酒混合,酝酿成湿热,胃恶湿,导致脾胃湿热,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造成脾胃受伤,脾胃的功能不能正常运转,是最容易醉酒的。设想如果在饮酒前进行干预,服用一些温中健脾、和醒脾的药物,就可以减少醉酒,湿热内蕴,故应用肉豆蔻有温中行气,固肠止泻,消食之功。葛根解酒,醒脾和胃,生津止渴,发汗的作用,味甘益脾,气温能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润心肺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之阴气也。以上诸药相配起到,温胃健脾,清利湿热,发汗解肌,生津止渴解酒之功效。

酒有益处,也有害处,少喝可以健身,多饮可以损命,中医中药虽然可以解酒,在饮酒前服用起到解酒的功效,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靠天天服用解酒的药物去大量饮酒,只要饮酒适量加用解酒饮品,才起到保健的功效,有效的防治肝损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方剂可“行气,利水,补虚,和胃,醒脾”,最适用于解酒
中医古籍中“酒癖”的病因病机探讨
中医论酒及酒客病(附解酒神方)
节前巨献:葛花解酲(cheng)汤
看《医圣》学中医之 解酒
李东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