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说中华文明的内核是治水

前些天在一个评论区和别人争论的时候忽然得到了启发。

事情是这样的:有人发了几张图片,说中国古代华北平原乃至江淮平原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我对历史和地理都比较感兴趣,按照地理常识来讲,自有人类文明不过几千年时间,对于地理纪年来讲简直不值一提,我印象中自从中华文明有记载以来,也就是黄河动不动就改道,洞庭湖和鄱阳湖因为围湖造田而缩水,渤海和黄海的海岸线因为黄河冲积向外略有扩张,其他地貌形态似乎没什么变化。

历代黄河改道示意图

为了严谨起见,我专门去搜了百科,果然华北平原至少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后来我看发这个帖子以及评论捧臭脚的好像都是缺乏基本的地理常识、喜爱附庸风雅的一群人,就不搭理他们了。但是我自己随着这个问题去想了想,以前困扰我很多年的问题却突然灵光一现,所有线索串联,全都说通了。

以前我总是困惑:明明华北平原(主体在现今河北省,还包括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面积更广大,也没有黄河不时泛滥成灾,但是中华文明最初的起源地却局限在在黄河流域的洛阳——郑州——开封一线较为狭长的地带。这究竟是为什么?

华夏文明可考历史始于夏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史前时代的平原地区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地球上现存最接近原始平原形态的是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平原,那是一片原始森林➕沼泽➕河流的区域,原始人类在这里很难生存。

原始森林的土著人

在这种原始条件下要想发展出农耕文明,必须要先用刀耕火种的方式,把原始丛林烧掉,把沼泽水排掉,修整土地再播种,还要防备各种蛇鼠虫蚁和其他动物的骚扰,艰难的环境会让人类更加倾向于渔猎而非农耕。但在中华文明的腹地——黄河中下游平原,情况则有所不同。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沉积的厚厚黄土,被间歇性的黄河泛滥冲向下游,原本由北向南穿过黄土高原的黄河,在风陵古渡转过一个夸张的转弯后向东奔涌而去,借着地势突然的下降,经常像万马奔腾一般,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现今河南省境内的洛阳——郑州——开封一线,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所到之处树木倒伐、沼泽漫溢,等大水退去,大地上只剩下漫漫黄泥。这时候,居住在森林里渔猎采集的史前智人,也就是古代华夏民族的祖先就来到这片平整、肥沃的黄土地,因为这里的耕种农作物比在森林里饥一顿饱一顿强,所以就发展出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洪水过境,黄土沉积

之后,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产生了分工,出现了城市,开始了青铜器冶炼,并出现了原始崇拜,诞生了最早的华夏文明。这个时候,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是一片沼泽丛林,泛滥的黄河水到这里基本被森林阻挡、沼泽吸收,丛林密布的地形仍然不适合耕种。

平原地区的原始形态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渐渐不够,所以新增人口会沿着平原向东逐渐开垦,农耕区逐渐推进,蚕食了森林和沼泽,并以泰山为分水岭,向北和向南扩张,农耕文明才逐步遍布整个华北平原和苏北平原。关键在于:正是最初有黄泛平原作为一个核心,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才使得农耕文明获得了一个逐步扩张的机会,进而形成了古代华夏的农耕社会,并在‬春秋‬战国‬时代基本‬完成‬了‬对‬华北平原‬的开垦‬。

战国疆域基本覆盖了华北平原

在这之后‬,华夏文明‬继续‬向外‬扩张‬,最终‬形成了‬幅员辽阔‬的中华‬疆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她以浩瀚洪荒之力为中华文明的发端扫清了道路!

然而,一个伴随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诅咒,也是同样因为我们的这条母亲河——黄河。既然黄河泛滥时能把森林和沼泽埋葬,那她就同样能把华夏先民的农田和村庄淹没。而且随着平原向东开垦,更大面积的水土失去了森林的保护,黄泛区从西到东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腹地,向东直到大海,水患也就成了华夏先民的头等大患!

黄河决口

这意味着:谁能治理水患,谁就能获得华夏文明全体先民的无上敬仰!

对于大洪水,人类的本能反应是堵,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惜这个路子走不通,黄河水势过于浩大,靠堵治水无异于螳臂当车。一个叫禹的人开创性地提出了靠疏通引导来治水的方案,实践证明非常有效,原本几乎每年汛期都要遭遇灭顶之灾的华夏先民在大禹治水后受灾程度和频率都大大下降,基本能把生产成果保留积累下来了,出现了粮食生产的剩余,这才为社会分工创造了条件,也为专职的行政、祭祀人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终于在大禹后代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建立了第一个统一政权——夏朝。

大禹治水

虽然考古发现仍未出现夏人使用文字的证据,但是二里头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则清晰地证明了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尤其那条精美的绿松石龙,是‬“龙‬”这种‬幻想‬生物‬的图腾‬第一次作为‬明确‬的符号‬‬出现在‬华夏‬先民‬的‬原始‬崇拜‬之中‬!

二里头绿松石龙

自大禹治水以后,历来能治水的统治者都能得到万世颂扬,中华民族也在千百年追随治水英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服从权威、拥戴中央的文化倾向,同时主管下雨和洪水的龙王则在中华文化里演化为一个劳动人民又敬又怕,又爱又恨的形象,虽然村村都供着龙王庙,但写起小说来,龙王不是被猴子敲诈,就是被哪吒抽筋。

哪吒闹海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胡宗宪在新安江决口之后当机立断,下令向淳安、建德两县分洪,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有为父母官,胡宗宪内心愧对两县百姓,但这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宿命——在决定死一人还是死百人的难题里,我们作为旁观者尽可以侃侃而谈、称大义举大旗,但起爆按钮真的握在自己手里时,有几个不会像《三体》的程心那样,心态崩掉,逃避推脱责任了事?

胡宗宪

说回主题:自大禹治水以来,华夏文明兼容并包、交互融合,生生不息数千年之久,而我们勤劳朴实的精神传统源于母亲黄河把厚厚黄土馈赠给华夏先民,我们勇敢抗争、凝心聚力的精神内核同样源自于同黄河洪水的抗争和对治水英雄的崇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河流域为何不会是夏朝夏文化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淮河才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并列世界四大文明的河流
中国也叫华夏,但你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
山阴张侯:中国人的性格,是由黄土高原塑造的
四大文明古国中华夏文明为何出现最晚但是发展后劲最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