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化心理学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 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

人的心理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机制:

1、心理的自然机制,主要包括心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的普适性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等内容。它主要通过生物进化形成,具有较大的文化普适性。

2、心理的文化机制,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如自我、品德和价值观等)和审美心理机制等内容。它主要通过文化的积淀慢慢形成,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文化心理机制。

第二章 中国人的社会化观

一、“社会化”与“做人”:一对名异实同的概念

(一)“社会化”本是一个外来词

社会化亦称“教化”,是指个人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互活动,习得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即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做人”实相当于“社会化”

而中国古代学者则多强调以义、恻隐、仁爱、良知等情感或综合性的德作为划分人禽的主要标志,在中国人看来,德是成“人”的依据。换言之,人们需要德,主要在于德是“人”最起码的要求,人无德就不成为人。

中国先哲们普遍认为,“人”主要是靠自己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做出来的。

(三)中式做人与西式社会化的区别

西方社会化

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眼中,确定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依据是人的生物性,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为人的基本生物条件,不论你“做”与“不做”,都是人。

既然“成人”的条件如此容易达到(只要是由“人类妈妈”生出来的即可),“做人”又如此容易,那么“傲人”问题在西方文化传统里就不构成一个重要问题。于是,西方人将目光转向“做事”,导致“做事”问题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现代意义的科学最终在西方文化里诞生的深层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化

因此当中国人讲个体的社会化时,重点自然就放在探讨怎样使一个本与阿猫阿狗没有多大区别的“已具人形的生物性个体”,通过种种方式成为一个拥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德性的社会人上。

从很大意义上说,中国人讲的“社会化”是一个“质变”过程:个体在社会化之前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仅仅是一个已具人形的生物性个体,个体在社会化之后只有习得了必要的德性,才能真正“成人”。若仅仅是生物性的成长,则毫无意义。

做人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一个人在没有做好“人”之前,是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去做事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伦理道德型特点的深层原因之一。

二、“社会化”的中式理论

1、“慎染说”

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好坏与其品行的发展息息相关

2、童心失说

童心即是真我,通过社会染缸,慢慢变成一个假我。

三、中式“社会化” 历程的主要特点

(一)中式社会化历程多呈现出一条U字形曲线

1、西式社会化历程多是一条倒U字形曲线

2、中式社会化历程多是一条U字形曲线

(1)多数中国人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2)多数中国人有一个艰辛的青壮年

根据德国的哈克教授提出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六个断层问题:①人际关系的断层。②学习方式的断层。③行为规范的断层。④社会结构的断层。⑤期望水平的断层。⑥学习环境的断层。

因此,儿童一进入小学,就标志着他们进人了一个新的生命阶段,即进人了受约束期。自此之后,中国人才感受到生活中的真正约束,他们会发现父母与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要开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的潜能,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要去枷锁。去掉一层枷锁,中国人的潜能就能发挥一层;枷锁去得干干净净,中国人的潜能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国青壮年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身如三明治”的感觉,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国人往往“上”受年迈且经济条件欠佳的父母的约束(详见第七章“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中”受自己工作负担的约束,“下”受年幼子女的牵制,不得不四处打拼,努力奋斗,以便兼顾家庭与事业。

(3)少数中国老人拥有一个享清福的幸福晚年

(二)对未走上社会的个体与已走上社会的个体有不同社会化要求

1、理想:最低限度是做个道德的人,最高目标是做个圣人

2、现实:做个成熟人

换言之,在现实社会中,仅以有通德的做人标准来指导自己处世,常常难以行得通,而“做个成熟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认。那么,什么是成熟人呢?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一个标准的成熟人至少应具备较强的处事能力与较高的待人技巧这两种素质。

3、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做人难”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阴影

前阶段对成熟人所需才能培养缺失,造成刚走上社会的人对于做成熟人力不从心,另外,从家庭学校习得的许多东西,需要经过一番扬弃才可用于社会,从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矛盾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

同时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成熟二字太难把握。

(诗人、文人,如陶渊明,李白等等,坚持理想,对现实不满,怀才不遇的心理原因)

四、中式“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二)道德社会化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所有引文皆出自《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汪凤炎 郑红著。本文所做笔记出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的社会化
教育的主要功能
社会规范学习与个体社会化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
为什么中国人一上桌就要喝酒?
人的情感发展与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