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吾:宋乐陵城史略——一个村庄的1000年
userphoto

2022.09.14 山东

关注

乐陵市南部有个旧乐陵村,是宋金元时期的乐陵县治所在地,称作咸平城,又因建于宋代,也称宋乐陵城。那么,它是怎么一个来历呢?

据乐陵地方志记载,咸平城故址原址为咸平镇,位于今乐陵市郑店镇旧乐陵村,址长、宽各约五百米。当地还流传着“一夜搬城”等传说。除此,便没有确切记载了。但笔者经过爬梳历史文献,还是找到了咸平城的一些蛛丝马迹,有助于我们弄清其来龙去脉。

这一发现源于《宋会要辑稿》之方域志,原文记载:

沧州乐陵县咸平镇。咸平六年(1003年)改崔村为咸平镇,熙宁二年(1069年)废。

——《宋会要辑稿》

正是这一行短短的文字,为我们揭示了宋乐陵城,即咸平城由村而镇、由镇而城的历史沿革及具体时间。由此可知,咸平镇是由一个名为“崔村”的村落演变而来,地名源于宋真宗时的年号“咸平”,寓意天下太平康宁,这一年号共使用了六年(998年-1003年),这一时期也是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被称为“咸平之治”,乐陵咸平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置的。

宋真宗赵恒画像

值得注意的是,“镇”这一概念最早并不是行政区划单位,而是具有捍防守御功能的军事据点,往往分布于水陆交通要道,俗称“军镇”,始于北魏初期。至宋代初期,随着商业市集交易的兴起与繁荣,凡是“有课税而不成县之街市”则称为“镇”,故而有“市镇”之说,并且“大县置十余镇,亦有不置者”,由此“镇”正式被纳入到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系中,一直延续至明清和现在。

清明上河图局部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崔村,必定是地处要道,商贸交易繁荣,人口集中、聚落规模较大,是乐陵地方上重要的税赋来源之地,故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取大宋年号“咸平”之美意,设置咸平镇。

过了60多年后,到了北宋熙宁二年 (1069年)这一年,乐陵县城由县之北境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南岸一带(唐乐陵城)迁治至咸平镇,随即废镇设县,即为宋乐陵城,又称咸平城。

旧乐陵村地名标志

也许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乐陵要改迁县城呢?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宋史·五行志》中找到答案:

熙宁元年(1068年)秋,霸州山水涨溢,保定军(今河北文安县西北)大水,害稼,坏官私庐舍、城壁,漂溺居民。河决恩、冀州,漂溺居民。二年八月,河决沧州饶安(今河北盐山县南部),漂溺居民。

——《宋史·五行志》

也就是说,北宋熙宁初年夏秋之季,降水量过大,导致河北、山东的老黄河水泛滥成灾,黄河故道两岸的县城、民房、庄稼等均被大水所坏,居民损伤溺毙严重。

北宋时期黄河改道泛滥受灾区

我们不难推测,濒临鬲津河南岸的乐陵唐县城也在这次大水中被威胁乃至遭殃被毁,所以不得不被迫仓促迁城。而彼时的咸平镇,正是由于地形、交通、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被选为最理想的县城选址地。何况水患之后,人们从内心里盼望着能够过上太平康宁的日子,而咸平镇的“咸平”二字也正顺乎了人们的这一期许。

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 乐陵县治迁入今县址(土人又称富平镇)后,咸平城才被革省降而为村,并保留“乐陵”之称呼,在村名前加一“旧”字以示区别与纪念,旧乐陵村之名遂延续至今。

因此,咸平城作为乐陵县城所在地,存在时间满300年之久(1069-1369年)。期间,这里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南宋抗金名相吕颐浩,据清《乐陵县志》记载,咸平城内旧有萃贤亭遗址,传为吕颐浩年少时读书之处,“登第之后,扁其亭曰萃贤。”清乾隆年间,乐陵举人张缪曾作《吕相·萃贤亭》一诗,追记吕颐浩的事功:

吕相 “萃贤亭”

清·张镠

琴书漫灭几经秋,黄叶寒亭岁月幽。

千载金风鸣义气,森森节铖指苗刘。

吕颐浩画像

此外,宋末元初之际,乐陵县治甚至一度侨迁于棣州城,即今滨州市惠民县城北(境内有惠民古城墙)。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无棣县被取消,“并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也就是说,不久,无棣县又被恢复,乐陵县治也迁回了原址咸平城。这应是两朝鼎革之际,乐陵、无棣两县城池均遭到了重创,经过一段时间休整,才重新恢复元气,而短暂的侨迁不过是一临时性权宜过渡之计。

又元朝末年,咸平城因年久失修、战乱之故,有所衰弛,后由寓居乐陵的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余潜据棣州旧城重加修筑,“乐陵土城周围三里许,高二丈三尺,辟东、南、北三门。”并于北郊筑“看花台”一座,因修于元代,故又得名“元台”,“台高丈余,上可容百人”,为地方官员、群贤观花饮宴之所,后因于城外加修瓮城而被侵毁。明清时期,“看花台”为乐陵古八景之一,明万历年间乐陵名贤宋槃曾作《元台春草》一诗感怀追忆。

元台春草

明·宋槃

草色芊芊春色回,平常台榭此中开;

千家缥缈烟云下,撮土沦消岁月来。

铜雀管弦人易世,柏梁仙掌泪成灰;

乘春暇日频瞻眺,杨柳低垂伴绿苔。

明初,关于乐陵县城由咸平镇迁入富平镇,民间有“一夜搬城”之传说,大意是说搬城时,知县请来一位神仙帮忙,趁人们半夜熟睡之际,围着咸平镇转了一圈就把乐陵城搬走了,当时只有南关三户做买卖的人家因起得早而没有被搬走,一户是炸油条的,一户是打铁的,一户是煮下水肉的,这三家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旧乐陵村。

传说归传说,其实背后隐藏着历史线索。为何乐陵县城会再次改迁?据清乾隆《乐陵县志·艺文志》记载,元末明初之季,“(乐陵)县之公馆、民舍,悉毁于兵火,民兔窜鼠伏,弗遑宁处,千百存一二。”当时,乐陵全境“土旷民稀,户甫四百十三。”据此可知,经战乱、自然灾害洗劫后,当时的乐陵咸平城几乎被摧毁殆尽,全县之人口也只存四百户人家,一千多口人而已,可谓生灵涂炭、四野萧条。

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何恒、县主簿郭遵、典史岳得升三人“承檄治乐陵,见土地污下,申请迁县,蒙准迁于旧乐陵北五十里许。”乐陵县丞薄等三人带领百姓“同心协治”重建家园,施工中十分注意节省民力、节俭用材,“乃创草菅,畚瓦砾,度用材,规模布置,不敢有所逾”。最后,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春,建成了一座崭新而又简陋的乐陵县城,“城池草创,周围三里许”、“缭以周垣,正直轩豁,可以出治而为民观瞻之地”,同时县城人口也得到了增长,“不期年,增两千户”,为后世乐陵县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明清乐陵城池图

自此,乐陵县城正式从咸平镇迁入富平镇,并延续至今日。据传,最初的乐陵新县城之规制布局,如府衙、街巷、庙宇、城门等,几乎完全仿照咸平城所建,而“富平”“咸平”两名之寓意也都一以贯之。时人历经战乱,似乎更懂得安定生活的可贵与来之不易,遂写下“富贵三春景,平安两字金”的楹联教诫后人,富贵犹如三春之景,难以长久,平安才是福。

由是观之,乐陵县城之所以能够做到“一夜搬城”,实是当时乐陵县城内的人口已经寥寥无几,故易为之。而旧乐陵村,可推知由明初咸平镇旧址上遗留下的几家土户,加之后来移民的迁入,才逐渐恢复为一完整聚落。村内至今存有崔姓居民,或为北宋崔村之遗民亦未可知。

老城留旧迹,我辈复观临。除了宋元时期写入诗歌的萃贤亭、看花台遗迹外,通过翻阅清《乐陵县志》的寥寥文字还可知道,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还有过荷花池、甘泉井、悬钟槐、真武庙、三官庙、观音寺等地方古迹,至今尚有迹可寻,并建立起人气兴旺的集市,不失为乐陵南部一村墟要地。

旧乐陵村超市

世事有代谢,日月照古今。现在在乐陵境内,旧乐陵村除了村名独特之外,已与其他村落无甚区别,古城记忆也已化作远方传说,于老少口口相传之际,除却唤起几分自豪之外,总不免趋向扭曲与淡薄,幸有史家留下几行零星文字尚存。

旧乐陵村村民在下棋

坐拥于古城、古镇之上,旧乐陵村犹如一道历史的丰碑和坐标,不断诱人前来追慕吕忠穆之亭、余平章之台、何县丞迁城之事。透过崔村、咸平镇、咸平城、旧乐陵村这组前后赓续千年的地名与建制流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沿袭变迁,更是乐陵作为神州大地之一方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缩影。

行吾,2022年2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十三卷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
同治年间的丰城县治图
河北辛集市境内两任短暂的县城———安古城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探访“福安寺”及新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