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解技术: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适应性,实现“技术—教师”相生相长
理解技术: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适应性,实现“技术—教师”相生相长
“人工智能+教育”赋予传统教育教学新内涵和新使命,特别是大量新理念、新技术嵌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衍生出开放课程、微课、微教学视频等新型教育教学资源载体,给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人工智能+教育”产生的技术滥用、技术泛滥、技术异化等不适应性问题,职业院校要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适应性,实现“技术—教师”相生相长。
首先,教师要在“理解技术”的基础上,厘清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素养的内涵和范围。无论从知识体系还是从实践体系来看,技术都不是万能的,技术是附着于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如果技术脱离了人,将出现伦理、环境、文化等问题。为此,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卢尔就以“适用技术”这一概念,强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该与人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状态,以便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效应。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改革原有课堂教学的重要利器,但是技术是双刃剑,其既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也增加了技术异化、教师能力弱化、学生创造力受限等方面的问题。为此,“理解技术”应该成为“人工智能+教育”认识论的基础,厘清数字化素养的概念和使用范围,以便更好地使用智能化技术。《全球教育检测报告》提出,数字化素养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信息搜集和交流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所谓“'数字化素养’一般是指通过数字设备和网络技术,安全、适当地访问、管理、理解、集成、交流、评估和创建信息,以具备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此,职业院校教师应从掌握计算机素养、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信息和媒体素养等维度来认识技术,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形成数字化素养,进而可以有效地通过智能化教学设备进行高效、灵活的教育教学。
其次,要着力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适应性,实现“技术—教师”相生相长。职业院校教师要从“数字移民”转化为“数字土著”,熟练掌握各种智能化的教学技术和工具,不断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设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出育人理念和价值,同时也需要将智能化的教学技术在可控制、可理解、可运用的框架内运用,增强使用智能化教学技术和设备时的创造性、移情性以及启发性,使教师与智能化技术协同并进。
——教育与职业《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进路》
4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基于互动学习平台构建结构化创新课堂
黄荣怀: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大语文时代,信息技术如何助力阅读教学
教学数字化转型:表征样态与实践路径
信息技术素养必将成为教师的根本素养之一
未来教师的角色与素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