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栾姓家人们看过来,栾城、栾邑、栾宾又是啥关系?
userphoto

2023.01.08 山东

关注

标题

栾宾,栾邑,与栾城这三者有何关系?告诉你,这三者有很大的关系。

要说清这三者的关系,就得说说晋国的来历。一部春秋,半部晋国。这得回溯到三千多年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候与周王室同宗同脉

当时的周朝有个皇帝叫周武王,姓姬,名发,就是《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的那位周王。武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诵,一个叫虞,诵,后来继承王位即周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叔叔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

周公旦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虞(后人称为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继位。燮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这就是称霸春秋的晋国。

这二位晋国国君在历史露了脸之后,其他后代就没有记载了。

到了晋国第六位君主晋靖侯的时候,晋国才稍微在诸侯面前露了一下脸,晋靖侯叫姬宜臼,是晋厉侯的儿子。看过东周列国志的朋友会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因为东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也叫姬宜臼,看来周平王还是盗版的他祖上的名字。(晋国公族和周天子同祖)。

晋靖候的嫡长子是晋僖侯,姬姓,名司徒,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七任国君。晋靖候还有两个庶孙(就是指旁妾所生)别看是庶孙,却也很十分了得。这二人一个名叫姬突,一个叫姬宾。

姬突,在晋献候(晋靖候的儿子,公元前822左右)时被封在羊舌邑(今山西省洪洞、 沁县一带),其后人以羊舌为氏。后人尊为羊舌突,羊舌氏的得姓始祖。

姬宾,在晋昭候(晋靖候的玄孙,公元前745年左右)时,被封于栾邑,其子孙因以栾为姓,栾宾成为栾姓的得姓始祖。

这问题又出来了,这里有姓?还有氏?到底咋回事?

咱们接着往下聊……

姓和氏的文化渊源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和父系氏族制度时期。那时,我们今天常说的姓和氏完全是两个概念。

要说清和姓氏有关的那点事,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姓氏的流变。姓,一是表明家族出身,二是有别婚姻。同姓不通婚就是这个道理。氏,是身份。一姓有氏。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到了秦汉时期,姓氏不再区别,统一称呼为“姓”。就以大家熟悉的屈原屈大夫来举例子吧。屈原不姓屈,屈是他的氏,姓氏的氏,而屈原姓什么呢?

他和秦宣太后芈月同姓,就是演员孙俪在《芈月传》中出演的那个角色。两人都是楚国王室后裔,所以,屈原有充分的理由为楚国的没落和败亡披发行吟,以身殉国,毕竟他是这个超级大公司的大股东。

弄清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为啥后世会有这么多姓了。

言归正传,再来让我们从三千多来的史料中,梳理栾宾和栾城,栾书与栾城的关系……

再议栾宾与栾城,栾城与栾书

《左传·桓公二年》: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

《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以邑為氏》欒氏:姬姓。晉靖侯孫欒賔食邑。趙州平棘西北十六里古欒城是其地。以邑為氏。欒氏世為晉卿。

以上两则文献,一个是战国时期,一个宋朝时期。这是记载的栾宾受封于栾,而后以栾为氏的事实。这是截止目前,千百年来比较权威的史料。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地域来分析,春秋时晋国的都城远在太行山西侧汾河流域的翼城(即现在山西省翼城、侯马一代),而当时栾城所在的华北平原为兵家纷争之地,有关史料记载为鲜虞国所辖。两国之间相距几百里之遥,且有巍巍太行相隔,晋国的疆域能达到栾城这里么?

悠悠几千年,这段故事只有距今来说已经三千多岁的栾宾能说得清,可他老人家就在历史上留下这么一段话就没动静了。我们后人们只能从一段段历史的记载中来大致还原当时的情况了。

当年的邢国、軧国、鲜虞国

现在我们查阅所有春秋初期历史,可以确定,在当时太行山以东,漳水以北,滹沱河以南,这一大片土地,大致有主要四个王国。

先说邢国。周灭商后,把商王畿分为邶、卫、鄘三个封区,设立三监,据考,邶包括太行山以东、漳河以北的地区,今邢台市当时为井方,在邶的封区,由武庚监管。周成王时,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周初铜器夬方鼎铭“王来正井方”、乙亥父丁鼎“唯王正井方”就是周公东征邢地的历史记载。周公辅佐周成王“封诸侯、建藩卫”,在商代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领土制秩序。《荀子》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其中邢国为姬姓封国之一。《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邢国即为周公第四子封建之国。《汉书》、《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邢侯为“周公第四子”,名姬苴,又称邢靖渊,邢侯的封地《汉书》说在襄国县,即今邢台市。《十三州志》也记载,邢州为“殷时邢国,周封周公旦之子为邢侯,都此。”《通典》说巨鹿邢州:“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这些古籍所说的襄国、邢州,即今邢台市。

西周封建重要诸侯,都要举行隆重仪式,谓之锡命。称为册封。邢侯所受册命在《麦尊铭》、《麦彝铭》中被详细记载。大意为:周成王册封周公旦的儿子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这天,已经封国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见周王,周王在辟雍隆重接待邢侯,射礼完毕,邢侯登上红旗招展的彩船随王船而行,礼仪终了,周成王又在当天陪邢侯入辟雍宫休息,并在宫中赏赐给邢侯铜戈与臣属二百家,恩准邢侯“用典王命”,按天子礼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车马服饰。邢侯返国后,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亲周公,在邢国实行统治,屏卫周王朝。不久,周王再次赏赐邢侯,出土于邢台内邱的《邢侯簋》记载“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邢国版图和实力得到增长,边境一度东部达到山东聊城一带,北部达到石家庄正定滹沱河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滑县一带。

軧国。軧国不见于文献,是考古发现,证明了軧国的存在。1978年在河北省元氏县西张村村东,当地俗称“霸王岗”的西周遗址中部,发现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西周墓,为軧国贵族墓葬,出土了青铜器、玉器、车马器等重要遗物。尤其是出土了珍贵的铭文青铜器,青铜器铭文证实周初国的存在,及其地理位置。铭文中出现“軧”、“軧侯”,表明西周时期,至迟自成王时期起,邢国北部就存在着一个軧国,据考定,西张村周墓的墓主下葬年代应在昭王时期,则軧国起码一直存续到昭王时期以致以后。軧国是今石家庄地区的一个主要方国。从铭文所揭示的内容看,軧国与邢国的关系甚深,似乎是受邢侯所保护的小国。軧国的得名或许与地处泜水流域有关。《汉书·地理志上》常山郡元氏县条:“泜水(原文误作“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说文解字》:“泜水在常山。”《大清一统志》云:“槐河源出赞皇县西,东北流入顺德府境,迳元氏县南,又东流入高邑县界,即古泜水,讹为'沮水’者也,此为北泜水。”今日槐河就是古代的泜水,軧国正处于泜水之滨。軧国之都当在今西张村附近一带。

鲜虞国。鲜虞属华夏之外的夷狄之族,它的历史亦较久远。《国语·郑语》载,郑桓公任司徒与史伯论及周王朝的兴衰,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微,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经考,郑桓公任司徒的时间当在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那时,山、陕一带住有华族以外的狄人(分长狄、白狄、赤狄)及其别种鲜虞。。

鲜虞国为白狄别种建于现在的河北省正定、新乐、唐县一带的国家。鲜虞与中山虽相毗邻,但却是站在不同营垒的两个国家。中山国势弱,对鲜虞无多大威胁;鲜虞的作战重点是沿黄河北岸渐向北发展的晋国。

中山国。还有一个小诸侯国叫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狄人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国家: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西虢国历代国君世袭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同时又是三公之一,担负为周王朝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以惩罚不臣的任务,可能是周宣王时期虢国国君虢季子白北御猃狁(“猃狁”(xian yun):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春秋时称“戎”、“狄”,战国后称“匈奴”)﹐在内蒙古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后,其部分后裔就留在陕北了。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该书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姓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中山国包括今河北石家庄地区,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现在石家庄市大部分以及邢台市、邯郸市、衡水市部分区域,就在四个王国的管辖以及拉锯战的统治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史称东周。此时,王室日衰,诸侯纷争,进入春秋时期。这时,鲜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机南下攻。大约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后灭掉了軧国。

这一带有周封国郑、温、卫、邢、宋、鲁、齐、燕等国,卫、邢等国住居中原,域广势弱,成为狄人掠夺、猎取的重点对象。据史籍记载,当它们还在山陕活动时,早已有一部插足于这带 地区,拉开了华夏与夷狄在中原战斗的序幕,据《公羊传》载,前662年“狄伐邢”,前661年“齐救邢”,前650年“狄入卫”,前616年再度侵齐。狄者何?按《公羊传》的解释:“长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其之鲁者,叔孙得臣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春秋无义战”,但总的看 ,北方战争其营垒还是分明的:一方是戎狄,一方是华族。由于晋国的强大和霸主地位的形成,当晋与狄人的斗争重点转移到中原地带和黄河以北地区以后,由于拥有较高的文化和凭借政治优势,晋国不断加大对夷狄的打击力度,至公元前541年,白狄、赤狄均被消灭,使这一带夷狄之国只剩下现河北省中部的由狄族别种所建的鲜虞国、鼓国、肥国。

邢国与中山国、鲜虞国是世代的敌国,早在邢国封建初期,周王便有以邢国为纽带,联络燕齐、屏藩戎狄之意,因而特赐邢侯王命,肇建邢侯之台,统领周边诸侯,在黄河之西、太行之东有开征伐战事之权,西周至东周时期,邢侯以一己之力,数次打败戎狄,与狄人抗衡数百年,得到诸侯的广泛赞誉,很好的屏藩了周邦,东周末期,邢国衰落,狄人多次伐邢,邢国被迫迁都夷仪,成为邢国的耻辱。

邢国与卫国关系复杂,由于同为姬姓封国,又同为齐国的联姻之国,也都得到过齐国的救助,邢国还曾收留卫国的太子,助其登位,长期以来两国关系密切,后来因卫国与齐国反目,当时已经衰落的邢国毅然选择了站在齐国这一边,并曾在邢陪都夷仪城与齐国歃盟谋卫,使得卫国怀恨在心,并处心积虑,派去间谍入邢,最终灭掉了邢,然而邢卫反目的结果,固然使得邢国国灭,却也使得卫侯背上了灭同宗的骂名,史称“卫灭同宗,春秋无义战”,开启了一个很不好的没有正义可言的中国混乱时代,卫侯也得到了“毁”这个中国历史少有的几个否定性的谥号之一。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为邻,而远于王室”(见《左传·昭公十五年 》)。狄人逐水草而生活,重财物而轻土地(见《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狄人具有牧族的特点,善骑射无定居,作战剽悍勇猛,流动性极强,成为晋国的劲敌。晋国在与狄人不断战争中付出了很大代价。前651年(鲁僖公八年)晋国里克曾率军在采桑(今山西省多宁西)打败狄人,翌年夏,狄人攻打晋国,以报采桑之战。为对付狄人,前629年晋国设置了五军。前627年,晋国与狄人在箕大战,晋帅先轸战死。晋国也曾于公元前601年与白狄媾和。公元前593年春,晋国士会率师灭亡了赤狄的别种甲氏(今山西屯留境内)以及留吁(今山西屯留南)、铎辰(今山西屯留境)。公元前579年,晋人败狄于交刚(今山西隰县境)。前541年,晋中行穆子(荀吴)败无终(戎人所建之国)及群狄于大原(今太原)。在晋国连年重兵的打击、逼迫下,狄人及其别种鲜虞等在山陕失势,渐渐转移到太行山以东及黄河中下游地带。  

公元前494年,晋国赵鞅率军围朝歌,齐、卫、鲁、鲜虞联军攻晋五鹿(今河北大名县东)以救范氏。随后,齐、卫、鲁、鲜虞联军攻占晋棘蒲(今河北赵县境)。公元前492年,齐、卫联军围戚(今河南濮阳),当时戚邑是站在赵鞅营垒的卫公子蒯聩的占地(蒯聩,卫国人,卫灵公太子,因遭卫灵公夫人南子陷害逃亡在外),卫公子蒯聩遂向中山求救(《左传·哀公三年》“三年春,齐、卫围戚救(求)援于中山。”)战争的开始,鲁、齐、卫、鲜虞联军得势,晋之邢(今河北邢台)、任(今河北任县东南)、栾(今河北栾城境)、鄗(今河北高邑东)、逆 畤(即曲逆,今河北顺平县东南)、阴人(今地缺)、壶口(今山西长治东南)、盂(今河北邢台南)均遭夺取。中山救戚不成,遭联军惨重打击,遂致亡国。这场战争,不只是晋国强宗之间的矛盾,亦是侯国之间、种族之间的矛盾交叉错综激化而爆发的。战争持续十年(公元前500至490年),以赵稷、中行寅、范吉射失败而告终。那些站在他们营垒一边,为其出过力的齐、卫、鲁、鲜虞等国一一遭到了晋国赵鞅等的打击、报复。公元前489年,赵鞅率师大举讨伐鲜虞,公元前487年,晋智瑶统重兵对鲜虞再度讨伐。之后,又有晋赵襄子对鲜虞的讨伐。在晋军连年重兵打击之下,鲜虞遂亡。

通过以上史料记载,基本可以断定,当时的古栾城一带在邢、軧之间,一度在晋国管辖之下。当时,晋昭候封其叔叔姬成师于曲沃之地,让当时的贤哲姬宾辅佐他。此时的姬成师已经58岁了,但按照辈分,姬宾是成师的叔祖,晋昭候的曾祖。姬成师受封后,其后人成为曲沃桓候。姬宾受封后,就另立宗庙,以受封的栾地为为氏,世人称栾宾。

再后来,晋国的栾家出了一个更加彪炳史册的伟人,栾书。

栾书,姬姓,栾氏,名书,人们将其称为栾伯,即栾武子。栾书的爷爷栾枝是晋文公时期的大臣,父亲栾盾也是晋国六卿之一。栾枝的父亲是栾成,栾成的父亲是栾宾(当然也有栾枝就是栾成的说法等其他说法,待商榷)。

公元前597年,栾书开始进入晋国朝堂的时候,担任了下军佐的职位,也是六卿之一。公元前589年,栾书从下军佐升任到下军将,参与了晋齐两国的鞍之战,且取得了胜利。公元前587年,执政大臣郤克去世了,他破格提拔了下军将栾书为正卿,位于众卿之首。栾氏发展到鼎盛。这一年,栾书受封于其先祖的封地栾邑。因栾书位居上卿,栾邑之称得以传承。此乃栾城县县治的肇始。

综合古籍及当今考古发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栾宾封于栾地,而得栾姓;其后人栾书再封栾邑,而得栾城。这就是今天的栾城县(现在的石家庄市栾城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姓氏——栾姓
14昭公十四年
先秦史话丨50.春秋(15)曲沃代晋
周朝诸侯之晋世家
邢姓起源
历史荣耀与文物传承下的西周诸侯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