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精神”的要义
userphoto

2023.02.05 山东

关注

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精神”异常复杂,除了应具备崇教爱生、敬业乐业等职业态度与特性,还应具备特“专业精神”。对此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精神”可根据教师专业精神内涵的三个发展层次深化分析。

一、弘扬“劳动精神”,坚持劳动平等

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应认同“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劳动精神是“一种以因劳称义为原则建构的人们共同的精神系统”。可从“劳动”和“劳动教育”两个维度的认同感进行分析:关于“劳动”的认同,就是要正视劳动、正面理解劳动。劳动的主体性体现在社会的全纳性,即每个人都是劳动者,都要具备普遍的劳动精神,每个人都要在劳动中尽职尽责,“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劳动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活动。在职业教育中,以“蓝领”为指代的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为主,不管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还是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还是服务性劳动都同等重要;关于“劳动教育”的认同,就是将劳动教育当作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离开了劳动,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同样,在职业教育中,还附加了与劳动操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教育,职业院校教师在正视劳动教育的同时,还要正视职业教育中与劳动操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教育。

其次,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劳动精神”,并将其作为美德追求。职业院校教师对“劳动精神”的理性探究和审美欣赏,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劳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还要由内而外表现出对劳动者的尊重态度。劳动者在社会中居于主人翁地位,在劳动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做事风范与做人高度。通过这种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教学互动等具体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平等尊严、神圣与尊贵,切忌一边宣扬劳动精神,一边又流露出对劳动的高低等级观念和劳动者的贵贱身份偏好倾向。

再者,职业院校教师应倡导“劳动精神”,并将其作为使命担当。高尔基曾言:“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李大钊也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纵观古今,品格高洁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思想境界表达劳动与社会文明和幸福的关系。职业院校教师授课的主要对象是“面向职业”的学生,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要有对“劳动神圣”的捍卫与坚守,不能轻易被社会上暂时的商业化带偏,要努力突破外界泛化的影响,将“劳动神圣”看作人类劳动正义的“灵魂”,将“劳动精神”上升为人格的稳定状态。

二、落实“职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

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应认同“职业精神”,重视职业和职业精神。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职业和职业精神的本质是生产和服务。一方面,要对“职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知晓职业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的产物。《教育大辞典》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种类”。杜威也曾言:“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继续不断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能为别人服务,又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另一方面,要认识“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要多维度、全方面去理解职业精神。一般而言,职业精神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物质世界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文明成果。从社会分工和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精神可以不断演变,职业精神的产生被打上了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烙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人类提高职业活动效率的内在动力,人类不仅通过职业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在职业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意志;从个体存在价值的角度看,职业精神内在地影响着个体职业活动的性质和方向。

其次,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职业精神”,外显为对职业道德的追求。很多研究者将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工作伦理等混淆,实际从哲学领域看,精神可以涵盖道德和伦理,所以,职业精神也能涵盖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从属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又反作用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既是社会对职业人提出的综合性要求,也是职业人应该明确认知的与职业相关的道德。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精神,不仅是教师这一职业应具备的教育精神,还应教育学生具备各行各业基本的职业精神。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既要承担特定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即要教育学生具备敬业诚信公道等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都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宏观角度而言,敬业、诚信、公道等表现和规定的是全社会共同的职业行为要求,职业人都应遵守;从微观角度而言,敬业、诚信、公道等,既可以保障职业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可以帮助职业人发展健康的人格。

再次,职业院校教师应信奉“职业精神”,上升为稳定的职业信仰。信仰是职业精神的稳定状态,信仰产生的逻辑支点就是人的生存状态、价值意义的追寻和自觉,“建立一种信仰即意味确定了一种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意味着确立了相应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心理学中,信仰的形成具有阶段性,信仰一旦形成,就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并作用于人生实践。所以,职业信仰作为人类在工作中特有的精神状态,其形成需要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职业信仰一旦形成,可以成为人类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指引人们按照理想规范自己的工作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赋予工作更崇高的意义,推动个体职业的发展。每个社会个体在扮演职业角色时,对个人所从事职业的确信或认同是可以逐渐上升为职业信仰的。职业院校教师只有真正认同“职业精神”,才能真正将职业的认识、情感、生涯、意志过程等高度统一,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信仰,同时,才能引导学生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也作为一种信仰。

三、崇尚“技术精神”,推动技术创新

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应认同“技术精神”,明晰技术和技术精神。发展技术要先理解技术。技术本身存在和发展于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技术精神则是人类借助一定技能进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和从事技术发明、技术改进、技术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并且,技术精神强调“做”的方法和技巧,在追求技术过程中,会追求怎样更省时省力、更耐用美观、更方便快捷。可以说,追求技术精神,实质就是追求效率,追求技术带来的效率,这是现代技术的精神灵魂。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自身要具备技术精神,还要在教育学生时,熟练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技巧,追求效用、重视手段、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等。

其次,职业院校教师应确立“技术精神”,提高技术道德能动性。技术既能给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也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亚里士多德指出:“技术中有德性,技术是一种以善为目的的理智德性。”我国古代传统有“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观,也是强调道德伦理要约束技术活动的实践活动。21世纪,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不断有新的突破,技术哲学发生了伦理转向,确实需要加强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思考。技术精神可以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道德化,技术可能会影响人的道德决策,产生一定道德影响,这些主要通过技术设计者和应用者实现。那么,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未来技术设计者和应用者时,需要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确立技术精神,从而高度重视技术对人类道德生活的促进作用,能深入理解技术的道德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育这些技术设计者和应用者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他们对技术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尽可能促进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再次,职业院校教师应发扬“技术精神”,培养技术创新力。技术精神不仅包括对技术的求真务实,还包括对技术不断创新的追求。新技术与新科学在思想方法上具有同一性,都需要发挥人的生理能力、智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给劳动和生产实践提供新的方法,达到实现某种技术的目的。职业类院校主要就是培养人的技能,讲求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要重视受教育者创新力的培育,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力认识和技术创新力思维;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提高学生技术创新力的方法和途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精神”的生成路径
培养职业精神 打造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怎样做新时期师德高尚的教师
聘请扫地阿姨为高校 教师,是一次创新还是对“劳动”的误解?
教师职业道德反思
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