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研究】郝金龙:历亭县治位置变迁
userphoto

2023.03.21 河北

关注

今武城县本古老的县域,今坐落在明恩县的“旧城”,此“旧城”即隋初所设的历亭县,“历亭,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武城置焉”,县治迁移后到“今治本许官店”[1],已经是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的事了,再到1956年被分割,一直都在今平原县恩城镇,依此为基点,再根据不同的历史记载和古河道、古迹的考察,其他两个历亭县的地理位置也是不难确定的。下文以从明到隋的逆推方式论证县治位置。

(一)明恩县位置

根据“恩县,(高唐)州北七十里。西至直隶清河县百三十里”[2]的记载,首先核准明恩县治。高唐州即清历亭县的州治,其位置与今位置同,“州北七十里”系指清里,1清里合今466.5米,“七十里”折合32.6公里,以百度地图测距(下称实测),到恩城镇北关33.5公里。清朝的清河县在今清河县西的西关村,“西至直隶清河县百三十里”,折合60.6公里,实测为60公里。

比较数据得知:明清的恩县即今平原县属恩城镇。

(二)明恩县之旧城——金恩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到许官店设县治,人们称原址的恩县为“旧城”,不用过多的考证。位置在今武城县城南端的旧城村一带(下简称“旧城”)。

“金徙州治此。元因之,以州治历亭县省入。”[3]金代徙恩州治于“旧城”,历亭县治应该在原位置未动,因州、县一般不同城而治,所以历亭县治另有治所(下述)。到元太宗七年(1235年)恩州自东平行省析出直隶于中书省时,再将历亭县撤销,应该是合理的,恩州直接辖原历亭县民,历亭城入于恩州。

(三)金前历亭县治考

金之历亭县治地理位置在何处呢?

1.历亭在州东90里

距金初年代最近的《元丰九域志》是北宋庆历黄河北流过后元丰年间记载地理的文献,书载:“历亭。(州东九十里。四乡。安乐、杨村、礼固、漳南四镇。有永济渠)”[4]。“历亭在州东九十里”是说历亭县在1085年前北宋恩州以东90里,1宋里合468米,90宋里=42.1公里,仍需找到州治的位置才能测距。北宋有两个恩州城,一是北宋元祜六年(1091年)监官赵荐之修建的新恩州城,在今清河县西,东关村和西关村间;二是宋旧恩州城,是北宋杀王则后将贝州改称恩州的唐贝州城,位置在清河县西的南关村南与华家井村间,我们称“唐宋贝州”,《元丰九域志》所指“州”系1091年前之州,即唐宋贝州。在小穆家井村始,向东北的今武城测距42.1公里,到今武城县果里村南。走访当地居民得知“果里村”原名“郭里”,以居“城郭以里”而命村,远近并不清楚“郭里”之意,多以“锅里”称之、书之,因不雅而改称“果里”。此处系宋淳化四年(993年)迁来(下文有考证)的历亭县“城郭以里”是肯定的。下以“果里”称这一区域。

2.历亭在县西40里

离元末年代最近的有《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历亭城,县西四十里。”[5]清初恩县在今恩城镇,从恩城西关村40清里=18.7公里向西北测距,终点亦位于“果里”。

3.历亭城在历口渡南70里

北宋“历亭县,属贝州,遥取汉历县为名,在古历城南(原文误为“西”)七十里,今理是也。[6]“汉历城”为汉高祖封于功臣侯程黑的历侯国,并无异义。对“历”的地理位置解读并不一致,大致范围在今景县青兰乡西南方向的陈章村和张德厢村间。顾祖禹对《水经注》解读后认为:“清河自广川县(在枣强县旧县村)东北流,经历县故城南。县东有历口渡,为津济之所。晋太元十年,后燕慕容麟击勃海太守封懿,执之,因屯历口,即此。今景州亦有故历城,盖境相接也。”[7]表明汉历县城与北魏时清河上的历口渡不是一地。《寰宇记》所言“七十里”即景、故交界的古清河与今江江河汇合处,即“境相接也”。位置在故城县窦堡店村西偏北800米处江江河上,以此处定点向正南“七十宋里=32.7公里”,终点位置也在“果里”。

通过上述历亭与三地的距离框定,都指向果里。能确定此区域在北宋元丰年(1078—1085年)后是历亭县治所。

4.何时移治于“果里”

始著于北宋元丰初年(1078年)欧阳忞的《元丰九域志》说:“历亭,州东(北)九十里”,而著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则说:“历亭县,东北一百里”[8]。因为唐《元和郡县志》也说:历亭县“西南至州一百里。”,乐史此前曾在平原县作过多年的主簿,显然非乐史之误。那么一定是历亭县在淳化年间到元丰年间发生过重大事件而迁移了!

入宋以后黄河一改东汉以来近千年安流状态,《宋史》记载的“河决澶州”多是在今濮阳向黄河以北决口,北宋淳化年前的“河决澶州”发生过5次,其第5次在淳化四年(993年)冬十月,“是月,河决澶州,西北流入御河”[9],应是影响历亭县的大事件。御河历亭县段正在是隋唐永济渠北侧,系宋时系输运抗辽军需物资的大动脉,永济渠发洪水是影响朝廷的大事,所以《宋史·本记》作了记载。

历亭县东境有过今平原县西的《汉志》河高地,西境和北境有定王河高地,中部有称为“西山”的高地,县治南与“白马湖”相连,北与“恩县洼”为邻,黄河水通过永济渠灌注历亭南北洼地,永济渠又不能及时泄出,势必洪水淹城。县治迁到西山将是唯一选择。这次决口朝廷也很快“诏发卒代民治之”[10]。虽然很快杜绝了灾难的延伸,距州城100里的历亭治所被水毁应是史实。“西山,县西四十里。有岩壑之胜,旧县遗址在焉。或曰:即紫微山也。”[11]也证明“旧县遗址”在“西山”,即上述考证过的“果里”附近,宋淳化四年(993年)移来的历亭县治所。州城与县城相邻,历亭城在“西山”北,恩州城在“西山”东,非同城而治也。

5.移县治于盘河位置的推测

唐“万岁登封初,移县治盘河,去信都废历县城七十里,寻复旧。”[12]“万岁登封(696年)”为武则天年号,这年曾移县治到盘河,一般解释为由永济渠南移到永济渠北,“寻复旧”是说:不久即恢复到原址。仅《方舆纪要》有“寻复旧”,因无更多的资料求证。根据后人对《方舆纪要》的评价“纵单词只字,皆考核再三,力求引据不诬,义类可据”,和他的行文特点来看,对未深究的引文多以“云”“或”标出,显然“寻复旧”是严格考究后得出的结论。历亭县地貌,7000年以来都受济阳拗陷西缘和埕宁隆起西南端高地控制,北接黄骅拗陷,(见图)御河水虽不同于古清河,但与古清河流向一致,主要沿屯氏别河的绎幕支向绎幕南,由古黄河冲、淤,水成风积的“丘陵”与“洼地”并存。临清有贝丘,清河有广丘,历亭有西山,故城有胥陵,皆此类高地。历亭的“西山”应是隋唐前即已存在的“紫微山”,隋在“山”之东侧置县,故有“西山”之称。傍西山有盘河与隋永济渠相通,水缓盘曲正是旧时“良港”的特征。

以卫星地图考察旧城的四关间有海拔24米处,比今西刘村、张庄间高地的海拔30米仍低6米。据此推测:西刘村仍有未被铲挖的“西山”残存,“旧城”邻“盘河”。“旧城”即移于永济渠北的唐历亭县,与金恩州同一区域。

6.隋历亭县治的位置

根据本文对永济渠的论述,今武城县城东南的庄科、马良庄、高庄,东侧的前后屯、诸河沟村即隋永济渠一线。“于今县东永济渠南置历亭县”,[13]“西南至州一百里”。[14]可知隋所置历亭县在今武城县东南高庄村附近。

历亭县于高庄村附近始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到宋淳化四年(993年)移县“西山”共历397年。

历亭县自建制经历三次位置变迁,即今高庄、旧城、果里。恩州迁“旧城”后再迁许官店,直到1956年3月6日批准分割恩县止,至此冀鲁两省在此地才完成了有史以来的地域交错,再也找不到王莽河、屯氏河、鸣犊河了。再到1973年武城县入驻元初历亭县近侧,即今县。

注释

[1]《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山东。

[2]《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五,东昌府。

[3]同上。

[4《元丰九域志》卷二,河北路,东路西路河北路。

[5]《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五,东昌府。

[6]《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河北道七,贝州。

[7]《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北直五,真定府冀州。

[8]宋·乐史(930—1007年)共著述32种1142卷,《太平寰宇记》系其1种的200卷,记北宋太平兴国到端拱末地理。估计端拱末(989年)成书。淳化四年(993年)历亭移县,与州的距离未变。

[9],《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

[10]《宋史》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

[11]《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五,东昌府。

[12]同上。

[13],《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河北道七,贝州。

[14]《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一,魏郡贝州清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五
文脉 | 行走大运河——穿越千年繁华的临清古城
隋大运河永济渠,在冀南一县的前世今生
张玉良 || 隋唐运河与胜芳
临清运河文化系列(3)——临清运河的中兴
路易斯安那州各县的县治(路易斯安那州各县的县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