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滕州风物|道一书院,一脉书香润滕城
userphoto

2023.03.22 北京

关注

滕州书院最初为时任滕州知州尚敏于元大德四年创办的义塾,后于延祐元年由滕州籍监察御史任居敬上书,被朝廷赐名为“性善书院”。滕州性善书院历元明两朝,几经兴废。书院的发展对文化的普及、对滕人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滕州“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以及“搢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景象出现与书院的设立亦不无关系。性善书院虽最终不复存在,但它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名人故事:知州曹铎勇斗乡霸并立碑保护书院学田,学正李德昭远赴京城为书院求取文章,山长丁振重修书院并建“存心堂”等。更有现存典籍中的历代名人雅士为滕州书院留下众多的名篇和碑刻:元代大学士虞集的《滕州性善书院学田记》,收录于《全元文》中的湖南郴州学正刘逢源的《存心堂记》,还有《滕县志》中记载的元代大书法家班惟志的四块碑刻……

性善之后,道一为继。据《滕县志》中记载:明天启三年,性善书院在知县李自蕃的主持下重建于南门外的东边,新书院前门三间,中间的讲堂五间,左右两边各三间夹室,后面为孟庙三间,两边各列号房七间。而在书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书院的讲堂,在此之前,性善书院的讲堂一直叫“存心堂”,而新书院把它更名为“道一堂”。“道一”两字第一次与书院联系在一起。乾隆十年,毁于清初大地震的性善书院被时任滕县知县王志曾复建,地址再次搬迁,这一次书院移建到了滕县城内西南隅,并被正式命名为“道一书院”,今天,大家熟悉的书院街及书院小学,其得名皆源于此。

道一书院相较性善书院有了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特点:

第一,书院讲学内容发生大的变化,由程朱理学转为经史考据之学,汉学兴起。这是因为乾隆十年殿试策问中加入了经史内容,官方开始提倡博习经史词章之学。

第二,书院的地位得到加强,与科举的结合趋于取代官学。道光以后,面对随着坚船利炮闯入的西方文化,道一书院也积极改革应对,在内容和形式改造后,西学与新学也被引入其中。

清代道一书院的办学方针为“立品勤学”,即内益身心,外补民物,成就人才,以“备朝廷任使”。书院山长也改称为“院长”,院长由官府选聘“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的“老成宿望”之儒,三年考核,六年议叙,优秀者奖励。

不过官府选聘的情况在后期随着民间力量参与到书院管理而打破,聘任权力也转到了主持地方公论的绅士手中,“若有品望不孚众论者,不得延请”。滕县当地的士绅力量参与道一书院及学田的管理,这在当时是一种大的进步。

清代道一书院初置学田650多亩,多在滕州校场街一带,学田收取的田租银被书院的管理者特别存到“西商”处生息,“西商”一般为当时在滕县发展的晋商,相较于滕县本地商人,“西商”的财力更加雄厚,这样做,使书院租金生息“供师弟子束修膏火费”得到了有力保障,单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看出书院管理者的良苦用心。

道光二十年,知县彭斗山倡导筹资对道一书院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增设门屏,植嘉树,其学宫为茅茨者覆以瓦”,并主持厘定了道一书院的学田收入。至此,道一书院迎来了发展历史上一段黄金时期,清代黄来麟先生在《滕县道一书院公田碑记》曾对此由衷感慨:“二十年来,弦诵为盛。”

不过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差点就断送了道一书院的发展。咸丰十一年,山东各地捻匪盛行,滕州当然也未能幸免,四月份,山东省府檄令滕县要求将道一书院存在西商处生息的办学经费上缴以充军饷。当时这种情况,“滕之斯文一线危”。后在知县赵敏功向省府据理力争下才得以免除。等到西商归还本金时,赵敏功召集当地士绅商议长久办法。

有人提出:“滕县刚刚被捻匪侵扰,地方上十室九空,田地荒芜,土地价格低廉,可以趁此良机多买些学田,将来收成好的时候,地租也会更加有保证。”于是大家议定,遂于“忠六保”的董家庄买田计802亩地,总共花费“京钱四千二百五十一千有奇”,官府对这些学田进行了逐一登记,并专门设置董事进行严格管理。

一切妥当后,赵知县发布文告,对此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今之滕犹古也,斯院自元迄今,曰性善,曰道一,一也。孟子策滕以筑凿同井相守望,其要则在有恒产以有恒心。今兹小蠢不逮齐楚七国远甚。滕则左山右湖,广轮数百里,非褊小比。邑人士诚顾名思义,无失性以悖于道,以养君子治野人为善国,事半功倍。虽谓孟子之告文公有待于今可也,即不然旧德先畴于此焉在?古之人投戈讲艺,使士就闲燕居业而进德,其必有蔚然秀出于儒雅之林者矣。”文告中的大概意思是:书院无论叫“性善”还是“道一”,都是一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而已。

孟子向滕文公提出的“乡田同井,守望相助”的治国良策的要点其实就是遵循了“有固定产业的人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的原则。今天的捻匪动乱相比起战国时的七国战乱差远了。滕县东山西湖,方圆几百里,并非狭小之地。滕地人性善,故有“善国”的美誉,这应该是当年孟子与滕文公为滕州古老土地留下的恩泽。古人尚且知道偃武修文的道理,我们这样做就是要使读书人能够静心修德业,相信不久的将来滕县一定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

后来恰如赵敏功所希望的那样,在同治元年九月的壬戌科考中,滕县参加乡试的士子金凤梧、孟瑞林、赵毓芝、王士楠等四人就同时考中举人,当真是“蔚然秀出于儒雅之林者矣”。同治十二年滕县知县洪用舟倡导在道一书院建造东、西考棚各18间,并于光绪元年竣工,后东考棚在1910年前后毁于意外大火。

有清一代,道一书院属于官办的经馆,学生在此学习主要是为准备科举。道一书院的教师也均为儒学名流,滕县卸任知县吴华、张国泰先后曾在道一书院任教,拔贡赵来麟曾主讲于道一书院。同治年间,滕县知县洪调笙“每书院考课生徒,指使理法,皆心领会,砉然以解”。拔贡赵来麟、举人殷献昌、黄来麟等均曾先后在书院主讲,他们“考课士,奖拔真才,终日涂乙试卷,至老不倦”。

这一时期的书院人才辈出,灿若星辰。黄来晨、任斗南、郭印瑚、赵毓芝、张尚鼒、王廷栋、高熙喆等皆出自道一书院。这也许像太阳落山时那抹最后的艳丽霞光,“风流也总被雨打风吹去”。光绪27年八月,清政府诏令停止武科及童试。光绪29年,滕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在道一书院成立,存在了158年的滕县道一书院的历史自此画上了句号。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文脉所系,滕州生辉。一部书院史,半部滕州文化史和学校教育发展史;一部书院史,是反映滕州科举历史的一面镜子;一部书院史,是历代滕州官民筚路蓝缕、宵衣旰食办学兴教的一个缩影。一部书院史,更是留给其继承者的一笔最为丰厚而宝贵的文化财富。一脉书香润滕州,从此滕人好读书。

作者 杨仲东 冯君斌

滕州融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走进滕州老县衙,感受千年历史的古滕文化
界河驿的前世今生
山东滕州文公台有块“功德石”,据说是一位清官一生收下的唯一一件礼物
南北大官道上的古槐树
易石园徐氏大事记
黄山与滕州城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