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科技史】竺可桢与科学史
userphoto

2023.05.09 山东

关注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地理学、气象学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旁听过“科学史之父”萨顿(George Sarton)的课程,表明那时他对科学史已有兴趣。也正是在美留学期间,他在《科学》月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学史文章《朝鲜古代之测雨器》。

新中国成立之后,竺可桢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他对科学史的情愫丝毫未减,更直接推动了我国科学史事业的发展。1954年8月,竺可桢在《人民日报》发文《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他已经认识到科学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并指出我国古代的科学史还是一片荒芜的田园,有待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开辟草莱。

1955年12月28日,竺可桢致信在中科院编译局担任《科学通报》编辑工作的席泽宗(兼任1954年成立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成员),询问《史记·天官书》中一条史料记载,是否表明司马迁已知变星(恒星亮度的显著变化)。

1956年,竺可桢率团赴意大利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正是在竺可桢的直接推动下,1957年元旦,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现科学史所前身)正式成立,从此我国的科学史事业走上了建制化的轨道。在1958年《科学史集刊》创刊号上的“发刊词”中,竺可桢又对国内的科学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

为纪念竺可桢对我国科学史事业的卓越贡献,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设立了以其命名的“竺可桢讲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推荐·人物】竺可桢:自然国学奠基人
科学史周历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作与出版的幕后故事 | 深度书评
读《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 》(竺可桢,1954)
细菌与微生物:菌保会的前世今生|科学史小画
“万婴之母”林巧稚 | 科学史小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