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产教匹配问题研究
userphoto

2023.06.25 山东

关注

一、专业群产教匹配的概念诠释

本文的“产教匹配”中的“产”通常指“产业”,特定情况下也指“生产”,“教”通常指“教育”,特定情况下也指“教学”;“专业群产教匹配”则指专业群内的“专业教育”与对应的“产业发展”匹配。由此将“专业(群)产教匹配”界定为“一定时期内专业(群)在规模、结构与水平等方面与产业(群)发展需求达成一致的状态或过程”。与“产教匹配”相对的状态通常称为“产教不匹配”或“产教错配”,本文称之为“产教失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且主要是通过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来服务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也主要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产教匹配的状况,可以通过考察高职院校输送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数量、结构和规格等方面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状况来判断。当技术技能人才在数量、结构和规格诸方面与产业发展需求都达成一致时,我们就说专业群产教匹配,否则就说专业群产教失配。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我国产业发展进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产业发展需求变化是快速且非匀速的,因此持续完美的产教匹配是很难做到的。也就是说,产教匹配是相对的,而产教失配是绝对的,我们能够做而且必须做的是尽可能缩小产教失配的程度和时长。由此不难想象,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产教匹配是一种“动态匹配”,是通过不断矫正“失配”状态而得到的一种“匹配”。必须强调的是,能否及时矫正产教失配状态,尽可能缩小产教失配的程度和时长,不仅是确保高职教育与产业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打造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目标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教匹配度”是衡量专业群是不是高水平的根本标志。

二、专业群产教匹配的机理探析

这里所讲的产教匹配机理,是指教育与产业之间匹配的机理,具体地说是指形成并维持产教匹配状态的高职教育(学校)与产业发展(企业)之间(以下有时也简称“产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知晓这种机理,对强化产教匹配有效行为、提高产教之间匹配程度非常重要。从机理上分析,专业群产教匹配状态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产教之间以下“三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1.供需关系

在经济学看来,供给与需求是市场法则中的一对动力概念。其中“供给”指生产者(供给方)在某个时期某种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的数量,“需求”指消费者(需求方)在某个时期某种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当这两个“数量”在同一时期同一价格下相同(一致)时,就说此时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否则就说供给侧与需求侧失配。将经济领域的供给和需求概念引入高职教育领域后不难发现,产教之间实际上是以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供需标的物的供需关系,其中供给方是高职院校(学校),需求方是产业发展(企业)。由此可知,专业群“产教匹配”与经济领域“供需匹配”就有着完全相同的内在机理。反映在高职教育领域,这个机理就描述为:专业群产教匹配状态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高职教育(学校)与产业发展(企业)良好的供需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互动关系

众所周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决定和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结构、质量以及发展速度。因此,要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的产教匹配,一方面需要作为供给方的高职教育(学校)主动了解作为需求方的产业发展(企业)的需求,以便根据产业发展(企业)需求输送“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当劳动力市场向高职教育提出人才需求时,高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才能体现出来”,这又决定了作为需求方的产业发展(企业),也应该主动释放需求信号,以便高职教育(学校)“量体裁衣”,及时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很显然,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可以确保高职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性:高职教育输送“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过来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空间。可见,维持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是实现专业群产教匹配必须遵循的一条机理。

3.共生关系

从起源上讲,教育脱胎于生产实践,尤其是人类早期的教育更是与生产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经验教育。尽管后来教育与生产相分离并成为上层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的主要内容仍然来自生活世界和生产领域。由此可见,产教之间具有天然的共生基因,二者只不过是从经济领域分离出来的不同“业态”而已。这就提示我们,在专业群产教匹配的过程中,应该在共生理论指导下确立产教共生意识,探索产教共生模式,优化产教共生行为,营造产教共生环境,形成“专业课程共建、专业人才共培、师资队伍共育、专业资源共享、专业质量共管”的局面,推进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教匹配,这无疑是高水平专业群产教匹配所遵循的第三条机理。

三、专业群产教匹配的策略选择

解决专业群产教匹配问题,仅仅知晓其机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相应策略的选择使“产教匹配”从愿景变为现实。根据上文关于专业群产教匹配的定义,需要从规模、结构和水平三个方面寻找专业群产教匹配的对策。

1.强化“校地联动”,解决产教之间规模匹配问题

“校地联动”是指高职院校与学校所在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合行动。众所周知,地域性、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因此,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性专业不受区域限制不同,高职院校专业(群)应该主要是与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群)匹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专业群产教之间的规模匹配不是漫无边际的匹配,而是“学校”专业规模与“区域”产业规模之间的匹配,离开了区域范围谈规模匹配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毫无疑问,当各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模都与区域企业产业规模匹配时,我国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产教匹配问题也就从规模上解决了。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将高职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列为对各级党政考核的主要内容,不断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而作为高职院校,则应该将专业群建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将人才培养嵌入产业结构体系中,切实担负起支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只有这样,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产教规模匹配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确保“三业贯通”,解决产教之间结构匹配问题

专业与产业之间仅有规模上的匹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结构上的匹配。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院校要“根据产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专业”,按照“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为我们厘清了产业、专业、职业之间的逻辑关系。随着现代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加速,产业的基本特征已由传统简单的产业细化分工和生产组织过程的社会化,转变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产业层出不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种转变导致职业结构和岗位要求不断改变,进而倒逼专业(群)结构发生改变。从“群”的视角讲,这种改变的逻辑是:产业变革催生职业变革、职业变革倒逼专业(群)创新,专业群支撑职业岗位群、岗位群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可见,专业群与产业之间不是直接相连的,二者之间隔着一个职业岗位群。也就是说,专业群和产业之间的匹配不像映射意义上的逻辑关系那么简单,需要通过职业岗位群的传递反映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因此,要实现专业群与产业之间的结构匹配,首先必须实现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之间的结构匹配,原因是职业岗位群由产业派生,与产业是一种映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确保产业、职业、专业(群)这三者的双向贯通,否则产教之间结构匹配问题无从解决。

3.携手“头部企业”,解决产教之间水平匹配问题

之所以将“携手头部企业”作为解决产教之间水平匹配问题的策略,是因为头部企业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并肩负着创新科技、开拓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代表着产业集群发展的最高水平。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加持,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产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水平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实践证明,要及时精准对接当前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最好的策略莫过于携手“头部企业”。其中的益处至少有两点,一是可以将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内涵的建设水平;二是便于吸引头部企业的技术精英和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教学,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教学水平。当前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之所以总是比产业发展“慢半拍”,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与头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解决产教之间水平匹配问题,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区域经济产业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必须携手“头部企业”。

四、专业群产教匹配的机制建设

由于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已成常态,教育主体多元化局面快速形成,在专业群产教匹配过程中应该加强专业预警、产教协调、多元治理等机制建设。

1.专业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能否应对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能否与产业结构性变革所引起的职业岗位能力结构的动态变化相适应,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我们能否对相关专业进行“事先预测”“质量评估”和“动态调整”。因此,建立完善的专业预警机制十分必要。学校应该在人社部门、行业协会和头部企业的支持下,搭建全景式产教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共享数据资源中心,准确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人才标准、人才供需等内容。政校行企应定期联合开展专业群建设质量评估,对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切度、协调度、贡献度作出评价,提出诊断与改进意见并限期整改。学校应基于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专业在规模、结构和水平上与产业发展需求同步,并实施专业退出机制,及时停办“夕阳”专业,优胜劣汰“扎堆”专业,“形成主动适应产业集群变化的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实现当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跨界开放、动态融合、持续发展”。

2.产教协同机制

产教之间的“三种关系”,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不是仅凭学校一家努力就能形成的,需要产教双方联合行动。产教联动的核心是“协同”,是“基于目标导向和主体职能的同步化”。从产教匹配的实现过程看,产教协同的内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合作目标协同: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定期沟通协调愿景目标,使产教之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工具理性”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间达成平衡;二是合作方式协同:由于学校和企业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是不同的,它们合作流程中有许多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校企双方必须通过沟通磨合,形成协同的长期稳定、高效有力的运行方式;三是合作内容协同:虽然说产教匹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合作不应该是仅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应该从人才培养延展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使产教之间从点共生过渡到到一体化共生。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只有建立产教协同机制,才能有效整合各类要素和资源并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新的稳定秩序,最终实现产教匹配效益的最大化。

3.多元治理机制

由于在产教匹配的过程中产教之间是供需、互动和共生三种关系,因此政校行企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产教匹配”是一项公共事务,不宜采用行政管理的办法来处理,必须建立并实施多元治理机制,包括校内治理机制和校外治理机制两个方面。从校内治理上看,应该建立校领导联系专业群和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方联动决策指挥机制和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扩大教学院系权限,促使它们直面产业,开拓市场,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发专业;建立专业群绩效管理、考评及奖励办法,使专业群产教匹配工作成为一项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的专项工作。从校外治理上看,要以治理理论为指导,打破传统学校管理的三个藩篱,一是突破传统管理理论“一元管理”观念的束缚,使产教融合呈现多元治理格局;二是冲破传统管理“囿于校园”的封闭系统,将产教匹配工作变成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责任;三是改变传统“直线职能制”的管理结构和“上令下行”的运行模式,通过多向交叉的运行规范和制度设计,确保治理结构具有“互相监管”的功能。还要在治理格局下,按照“机构共建、过程共治、资源共享”的原则,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人才共育”的产教共同体,使产教双方在优势聚集、利益耦合及能量交换上持续处于有序高效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
学习《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思考
高职院校如何“精准”优化专业设置
【教育之声】关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四个问题
王博: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