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一、突出适应性,打造“扎根地方、服务产业”的区域性产业学院

1.增强对区域产业的适应性。产业学院应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主体产业的发展而建,区域性产业学院应紧扣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需求,结合生源来源、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因素,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同时,区域性产业学院要履行育训结合职责,面向当地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多渠道提升区域内相关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区域性产业学院要对接区域企业需求,实施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培养,以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2.增强对区域实体经济需求的适应性。近年来,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已成为必然趋势。这要求区域性产业学院需在三方面调整:一是优先保障合作企业的人才使用权,通过“双主体管理、多元化培养”,确保能为当地企业发展输送大量急需且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要充分运用产学研服务平台,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线工艺改进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区域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以真实工作情境为标准,共建学习型智能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室,构建自主学习、协同创新的智慧学习工场,确保为当地广大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在岗培训,帮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增强与区域企业的匹配性。建设区域性产业学院的前提条件是要在区域内找到具备坚实发展基础、履行社会责任的现代化企业。作为多组织融合的新型教育机构,产业学院建设的质量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关系极为紧密。大中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或头部企业,其发展较为成熟,已迈过了艰难的创业初期,重心在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推广和战略扩张上。企业责任已从最低层次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转向更高层次的社会和战略责任。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可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上为当地领军企业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也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无形中承担起了引领区域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二、凸显教育性:强化“委托、订单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功能

1.坚持产业学院的育人主体功能。产业学院的首要职责是育人,多方共建的产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业、企业等合作主体的对话平台。一方面,通过对话平台,推动制订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通过对话平台,实施“引当地龙头企业入校、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校企共同实施启发式、项目式、生产性实操教学等改革。此外,引导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并积极完成科研项目的转化与服务企业过程的转化,进一步提升产业学院的育人成效。

2.落实“委托、订单和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要汇聚产教资源,深入开展委托培养和订单式培养,进一步为社会发展提供具体的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例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浙江能源学院”,将企业的“学徒工”标准、内训体系、项目化教学资源、考评体系和管理制度等引入学校,双方按照“双元制”模式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共建“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开展比亚迪订单班、学徒班、冠名班;面向公司员工举办定向委培班、学历提升再教育班;面向社会人员招收“比亚迪入职资格培训认证班”;面向“一带一路”境外国家,开设本土员工培训班。依托产业学院开展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进一步将产业学院的教育属性落实。

3.强化多方共育的人才培养协同功能。一是产业学院创新产教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通过将职业行业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内容,将企业优质资源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引入教学考核,将企业文化引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多样化需求的共振,补齐供需缺口。二是产业学院提供了“双师型”校企混编教师队伍培养平台。通过将事业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激励分配,实行年薪制、科研技术项目制等,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产业教授、企业技能大师,解决人才培养的师资短缺问题;聘请企业家、企业经理和研究团队作为创业实践的导师,共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全方位保障育人质量。

三、强调融合性:聚焦“供需对接、多元合作”的建设任务

1.以“院校需求+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多元合作内容。产业学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校企双方。学校和企业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学校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组织惯性;企业多属于私有制,组织活性较强。实践证明,坚持“院校需求+企业需求”导向,激活内生动力,可以保障产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作为产业学院主体一方的职业院校,其主要需求为校企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共同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班或订单班、共同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建职业教育“走出去”型海外分校、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等六项;作为产业学院主体另一方的合作企业,其主要需求为校企共同设立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协同开展企业员工内训、合作开发企业认证证书、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或实习基地、共同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共同开展社会培训六项。坚持需求导向、效果为王,逐步形成“供需有效对接、多元合作”的稳固合作局面。

2.建立产业学院“共建共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和内容。一是健全治理体系。构建面向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体系,组建产业学院董事会,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义务,形成“共建共商共治”管理体制与运行保障机制。二是共建一支具备稳定性且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设立专职岗位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教学工作。校企商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商议学生培养质量标准、商议课程教学内容、共同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同完成学生考核评价。三是创新产业学院人事招聘、绩效分配、金融资产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等制度,科学设置和调整内部岗位,优化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重实绩、重贡献、重人才”的内部分配机制等,健全完善产业学院治理体系。

四、突破限制性:构建“四螺旋协同、多元主体共赢”的实体化机制

1.重构“多元主体共赢”的一致利益目标。产业学院必须建立符合多方共同利益取向的目标。另外,主体各方在物理空间上尽量符合就近原则,便于在运行过程中商议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节约教育、研发、实训和人才招聘成本。在一致的利益目标下,政府发挥牵线搭桥、政策引导的作用;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将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学生实训实践、创新创业和企业员工培训等有机融入产业学院运行中,形成各方“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2.探索国有与市场相结合的产权制度。产权管理制度是对法定主体之间责、权、利和各种权益关系的规范和约束。产业学院作为公私混合的典型案例,一是需要尽快立法确定产业学院的法人属性,明确其独立法人地位。二是加强党对产业学院的全面领导,由党委统筹纪检监察、审计、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实现法制化管理。三是发挥“一院一制”自主权,赋予产业学院发展与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等资源配置权。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产权保护和退出机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取得实质性进展,保障企业等社会资本无后顾之忧。

3.建立“四螺旋协同”的实体化运作机制。“四螺旋”理论由1995年勒特·雷德斯道夫和亨瑞·埃茨科瓦茨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发展演变而来。“三螺旋”理论认为,高校、政府与企业既相互独立,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三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螺旋递进的方式进行。随着实践的发展,吴琨、袁靖宇等人提出应增加社会或公众作为第四螺旋来完善,由此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四螺旋理论的初步设想。

本文提出产业学院“四螺旋协同”实体化运作机制,主张由政府、行业、院校和企业四方出资人组成董事会,构建“四螺旋协同”运营的企业领导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中,政府是制度保障中心,行业协会是组织引导中心,职业院校是知识输出中心,企业是经济创新中心。产业学院院长在企业家、社会成功人士、职业院校中公开竞聘选任。董事会对章程、制度、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监督。通过“四螺旋协同”,促进形成政行、政校、校企、行企等两两协同的资源融合区域,汇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功能于一体,促使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交叉融合,保障四方主体获得切实利益,夯实实体化运作的物质基础。采用“四螺旋协同”机制,有助于实现“政行校企”同频共振,有利于实现“多方共赢”“四链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适应性,为创新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行与管理建立了一种新机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生产模式Ⅱ ”视角下高职院校 产业学院适应性建设研究 刘丹
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及保障研究
90所高职院校排名,办学质量如何?读高职有没有前途?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的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矛盾与运行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