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柳暗花明又一村
userphoto

2023.10.26 山东

关注

中研院第一届院士:人文组、数理组、生物组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中研院)于1948年评选出81名院士,他们是当时中国众多知识分子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这次院士评选相当公正,政府没有介入,纯粹由知识分子按照成就大小进行评选。中研院第一届院士包括人文组、数理组和生物组。数理组和生物组的成就与世界水平相当,而人文组成就更高于世界水平。数理组的28名院士中,多人都是著名的两弹一星的老师,包括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和萨本栋。

生物组的25名院士中,也有一些名人,如王家揖、伍献文、贝时璋、秉志、胡先骕、殷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和邓叔群。人文组的28名院士则包括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征、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和陶孟和。其中,苏浙区域的院士占比达到了44%。争取到最后一刻1948年12月初,国共两党的战争如火如荼。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评选之后,傅斯年协助蒋介石争取大陆学人撤退台湾或海外讲学。按照蒋介石的指令,争取的大陆学人主要包括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原中央研究院院士、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陆的高级知识份子、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数杰出知识份子中,许多人并不打算跟随蒋介石赴台湾,他们愿意留在大陆。胡适的叹息中研院第一届院士的评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对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充满了敬意和期望。然而,历史的变迁和政治的干预使得院士的境遇变得复杂和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人对于现实的叹息和无奈。例如,胡适曾经说过:“我是中国的一名知识分子,我不可能只关心科学和文化,我必须也要关心政治和社会。但是,我对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奈。”结语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评选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次评选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时间和空间。评选的结果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水平和成就,也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和人文素质的高度。然而,这次评选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历史特点。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努力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问题:你对于中国科学事业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海峡两岸的分裂和中国文化的流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痛苦和令人唏嘘的一页。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共两党的分裂也导致了知识分子的选择。然而,这个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关乎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发展。那时候,有多少知识分子选择留在原地守护文脉,又有多少人选择跟着国民党撤往台湾?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追溯的历史。 这些知识分子有着浓重的家国情怀,对国民党失望,同时也认为自己与政治向来保持距离或不感兴趣。当共产党获胜时,他们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仍旧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以为自己可以在大陆安心地教书育人,或者扎进故纸堆中过活。然而,这个想法很快被打破。国共内战胜利后,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也加剧了知识分子对于选择的困惑。

傅斯年在南京望眼欲穿,期待着这些教授的加入,但是最终他们选择沉默拒绝。那些出身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家庭的教授,傅斯年也曾向他们劝说。他们认为,像自己这样的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若留在大陆,绝不会为执政党所容。傅斯年的计划得到了胡适的支持,他们希望这些知识分子能够走出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然而,这些知识分子却选择了拒绝。 对于这些不愿去台湾或者海外讲学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到时自己不说话不就行了,胡适却说,那时不但没有说话的自由,更没有不说话的自由。这个时候,自由这个词汇显得尤为昂贵。当然,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知识分子来说,过去的生活已经无法挽回。他们选择离开,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祖国,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变数。 中研院院里14个单位,仅有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和历史语言研究所完整迁台,其余11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社会学所,全部留在了大陆。

中研院400多名工作人员,也只有不到60人撤离。最终,8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只有10人选择去往台湾,而12人则离开海外。这个数字,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留存下来的知识分子令人唏嘘,而离开的知识分子也是异常的悲苦。他们始终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守护产生文化的土壤。对于他们来说,根丢掉了。至于后来,中国文化的根更是被自己刨掉了。然而,这些飘零海外的知识分子们,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文脉得以在海外生根发芽并逐渐壮大最后枝繁叶茂,实现了他们当时认为难以实现的理想。台湾素书楼,成为了他们在海外重建祖国文化的重要场所。这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文化无国界,中华文化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扬光大。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知识分子都是具备浓郁的家国情怀,但是他们的选择却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历史机遇。他们的选择,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命运,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每一个历史机遇,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肩负着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面对历史,勇敢地选择。因为,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
火种——选择衣冠南渡的民国传统派和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功德
历史的声音:走进中研院史语所
建国初期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去向一览表 当时一共有81位院士,
早识当年路本歧——最为决绝离开大陆的傅斯年在南国广播中华文化
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胡适走了,傅斯年走了,陈寅恪仍在思考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