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曲中的故事之张养浩的失落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朝这个国家特别有趣,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往往历经几代君主即可被全盘汉化。元朝历经一百多年,却依然未曾真正与汉文化达成默契。

这跟蒙古推行汗国制度有关,当年东征西伐所掠夺的土地,蒙古王室亲族占据统治地位,皆所推行的是蒙古之国策,基本与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未真正融合,这亦是蒙古以摧古拉朽之势屠戮欧亚民族,掌控时间大多皆未超过百年的直接原因。

元朝时期推行民族等级政策,汉人的等级处于末端,享受的社会福利与待遇都是最差的,甚至在前期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蒙古人的威权之下成为奴隶卑躬屈膝的活着。张养浩正好生活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可想而知其所面对的社会会是何其残酷。

张养浩作为读书人,出路是较少的。那么,他究竟是如何成为元朝官员的?又最终在元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呢?

《元史》载,“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此时的张养浩也才十多岁,属于同龄人中的优秀人才,后世说张养浩少有才名,不是空穴来风。

张养浩家世不可考,但其能在少年时通学百家之言,就说明其祖辈父辈与元朝统治者之间并无矛盾,考虑到其出生于山东地域,而南宋末期的山东属于金国疆域,张家则极有可能曾经是作为金国统辖内的商人,且颇有余富。

在蒙古入主山东而后,张养浩父辈服从蒙古人统治,作为地方经营多年的商人,丰富的社会关系,促使蒙古人也将其作为以汉治汉的人,至少让其在思想上可以影响更多的汉人。

张养浩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可以躲避掉动荡的乱世,以家世余富尽享人生之欢娱。在其作品《双调胡十八》中有“齐歌着寿词,满斟着玉杯,愿合堂诸贵宾”,自是比饱受战乱之苦的南方汉人要幸福几多。要说年少轻狂,张养浩恐怕不会,但抱负多少是有的,特别是张养浩所学儒家学说中,更是大有出世之论断。

成为东平学正后数年,张养浩游学京师,向当时的重臣不忽木献书,得到赏识,自此平步青云,被推荐到朝堂之中为官。此时的张养浩是意气风发的,大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梦想。这个不忽木正好又是个汉学通,大力推崇儒家学说,与张养浩之间可谓是相见恨晚。

如果不忽木可以在朝中长久不衰,作为儒家出仕的张养浩,前途自然无量。不幸的是,不忽木比较短命,四十多岁就逝世了。

但是在朝中的张养浩,并未放弃老师不忽木的理想,就是要在朝廷中发展汉人势力,为天下汉人谋取福利,改变蒙古人一家独大的格局。

张养浩的行为作风,与历代忠谏之臣相同,所谓“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辩可否”,他的门人评价他“力排劝奸,几蹈祸而不悔”。张养浩在朝中地位比较微妙,既然可以见到天子,那么其官位品级还是比较高的,但又碍于汉人的卑微地位,常常与蒙古权臣们为敌,则其要登上高位,也是相当困难的。

张养浩试图在朝中大展宏图,即在蒙古推行儒家国策,鼓励蒙古贵族学习汉族文化。虽然这种努力只是杯水车薪,可是依旧在朝廷中掀起了舆论热潮。

张养浩几度起落,到元仁宗时期,仁宗爱惜张养浩之才,终将其提拔为礼部侍郎。而在多年的努力之下,张养浩也终于为汉人谋取到最大的利益,即重开科举考试。张养浩亦在公元1315年主持了元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招募了数十名汉族名士入朝,读书人终于自此重开入仕大门。

当然,元朝蒙古人对汉族的等级划分,在实质上是没有发生改变的。张养浩几度施政,皆为无功,被蒙古权臣所阻碍后,最终灰心丧气的辞官归家,虽然元朝几任皇帝都较为赏识张养浩,可是毕竟不是蒙古亲族子弟,不能进入核心圈层,由于对朝政的失望,自隐居山东后,朝廷征召张养浩皆不为所动。

但张养浩对天下苍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公元1329年,元朝天历年间,陕西关中大旱,张养浩心系灾民,当朝廷征召,他便毅然前往,以行台中丞之名赈济灾民。

前往陕西途中,目睹百姓流离失所之苦,感慨万分,散尽家财以救百姓,却因年岁甚高,过于操劳而至殉职,只留下一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为后世所纪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读张养浩的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名臣循吏,元曲大家,张养浩的故事
《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首经典元曲,反思历史同情人民
一首冠绝古今的元曲,讲述一位名臣的爱恨,道出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