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鼓应:庄子的心境/一个通达的世界

世间争议大都是因每个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来作判断引起的。而庄子启发我们,假如你跟朋友之间有冲突,不妨尽量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

现在我们再来看《齐物论》篇,就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其中很大的篇幅是谈认识论的。

开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偶”。于是,他的学生颜成子游说,老师今天打坐和过去不一样呀,是何缘故呢?子綦答道,“今者吾丧我”。这一段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吾丧我”。头一个“吾”是一个大我、真我,一个得道于今日的、开放的,可以跟他人、外物相感通的我。而“丧我”中的“我”是那个尚未忘己、忘功、忘名的我。接下去,子綦突然把话锋一转,问子游道,你听说过“人籁” 、“地籁”、“天籁”吗?话题转到“三籁”,实写“地籁”:风吹不同的孔穴,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当风较强时,响应的声音也大;风较小,响应的声音也比较小;当强风停止了,每一个洞窍就是虚空的状态。庄子在这里想说明的是,人心犹如一管一洞,而一管一洞之所以各成其声,是因为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怒者”在主宰着。

庄子接下来写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句话被认为是其个人对百家争鸣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诸子百家在文化论战中,我批评你,你攻击我,搞得大家晚上睡觉精神交错,白天心神不宁。但在这个争鸣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心境恰恰不是虚,而是实。风吹万种孔窍,之所以会发出千差万别的声音,就是因为这些孔窍的自然形态不同,本身的结构、条件造成发出声音的差异。正因为每一个人心里都充满了成见,所以大家一直论辩不休。而这一切,“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也就是说,都是因为各自自身的原因,并没有一个是被指使的。庄子的这段描写很精彩。它对每一个人介入论战时的那种心理状态、精神上的波动、行为样态的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由此点出“有情而无形”的“真宰”和“真君”,即超脱于肉体和感情之外的自我。

然而,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有人活在这世间,劳碌而无功,好像无头苍蝇;有人看到利,眼睛就像狼一样的。这如果整个社会都是抱着这样一颗“成心”地在活动,那么,整个社会就迷失了。毕竟,言谈和风吹不同,风吹孔窍是虚的,而言论却充满了主观的成见。如果每个说话人都只是各执一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你肯定的,我就要否定,你否定的,我就要肯定,这就完全是成心或偏见在作祟了。

怎么办呢?庄子的答案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还不如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客观的状态,以空明的心境、开放的心灵去认识别人的观点、外在的事项,去面对事物之本然。“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就是说,从他者来说,事物没有不可以称作“彼”的;从本身来说,事物没有不可以称作“此”的。“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说的是,尽管事物起起落落,价值判断也无穷地进展着、变化着。这时该怎么办?与其主观纠缠于是非,还不如“照之以天”,回到一个本来的状态。

读《齐物论》,庄子的这个“莫若以明”给我帮助最大。世间争议大都是因每个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来作判断引起的。而庄子启发我们,假如你跟朋友之间有冲突,不妨尽量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若能从共性处看事物,相信可以减少人们因自我中心而导致的纷争。读《庄子》,你就可以进入一个心胸开阔、精神自由的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优游自得的哲理
庄子启示录009:空掉心里的我 才能八风吹不动
齐物论(二) 无心之声
庄子《内篇之齐物论》2.2
天籁,地籁,人籁
读书 | 《庄子》之齐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