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代柳河东,不仅是个诗人,还有自己的一套儒学理论

导语:唐代柳河东,不仅是个诗人,还有自己的一套儒学理论

柳宗元,我国唐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著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已都由中华书局出版。综合看来,柳宗元在哲学上继续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朴素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

在政治思想方面,柳宗元主张融入先秦以来各家的政治学说,但他最推崇的是“尧舜孔子之道”,“立仁义,裨教化”,“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为务”它表示自己对于孔之道,唯恐不得。因此,柳宗元也就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仁学理论。

可以肯定的是,柳宗元是唐代创立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柳宗元的论述之中,多以“孔子之道”为行事标准。在《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一文中,柳宗元说,“若苟焉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足以看到,尧、舜、孔子之志、之道,是他所认为的儒家第一诉求。另外,在《校书郎读书校谒》中,柳宗元说“独孤君之道和而纯,其用端而明,内之为孝,外之为仁,默而智,言而信。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读书推孔子之道,必求诸其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推孔子之道,所有的智慧、道德,都在其中。

另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柳宗元提到,“过不自料,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力一,其素意如此也。”当然了,孔子之道,是个很庞大的概念,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出他所理解的孔子之道,“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仁义忠信,先儒名以为天爵,未之尽也。夫天之贵斯人也,则付刚健纯粹于其躬,倬为至灵,(倬,音卓。)大者圣神,其次贤能,所谓贵也。刚健之气,钟于人也为志,得之者,运行而可大,悠久而不息,拳拳于得善,孜孜于嗜学,则志者其一端耳。”一个人是否忠于孔子之道,在柳宗完看来,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如果要给柳宗元的仁学思想下了一个定义的话,应该是“立仁义”。仁义是建立在柳宗元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不是凭空而谈的唯心论者。柳宗元讲,“道德之于人,犹阴阳之于天也;仁义忠信,犹春秋冬夏也。举明离之用,运恒久之道,所以成四时而行阴阳也。”仁是一种属于人的规律,就像天之于春夏秋冬一样,这种规律很是稳健,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这一点,是由于柳宗元本身就是一个对“天气”一元唯物论的支持者,自然,他的仁也会源于这个“天气”。

柳宗元说,“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儒家重礼的目的就是要将仁义道德立于社会之中,如果离开了仁义而去行礼,则不是儒家,就像离开了律去谈佛一样地可笑。站在做人的角度,仁是人安身立命的起码要求。柳宗元说,“道德仁义,志存生人,天则必夭其身。”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义,这个人就无法完成自立,只具备一个空壳。孔子就是这样立于圣人之地的人,柳宗元讲,“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义。仁主恩,义主断。恩者亲之,断者宜之,而理道毕矣。蹈之斯为道,得之斯为德,履之斯为礼,诚之斯为信,皆由其所之而异名。”仁的价值是对别人施恩,义的作用是要帮助别人与恶断绝关系。然后再对道、德、礼、信,各自实践,就是圣人了。

作为施政者,也要做到仁义。柳宗元说,“威怀并行,仁义齐立。”威也好,怀也好,最重要的是,将仁义推广。“此以民力自固,假仁义而用天下,(一作“此以力假仁义而用天下”。)其遗风尚有存者。若是可以为民利也乎?”统治者,要做的就是要“假仁义而用于天下”,实施仁义之政,而不是暴政。那么,什么是仁义之器?柳宗元讲,“孰谓爪吻毛翮之物而不为仁义器耶?……用其力而爱其死,以忘其饥,又远而违之,非仁义之道耶?恒其道,一其志,不欺其心,斯固世之所难得也。”可以看到,仁义之器,其实并不是爪吻毛翮,而在于内心的一种坚持,有了这种坚持,则不会自欺欺人。仁义就会持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引驰:“柳河东诗”何以成了“六和通史”
柳河东集 | 柳宗元著 |
柳宗元为什么又叫柳河东
《原道》韩愈
从《论语》来看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
【融奕論語新解】凡事尊重仁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