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阳的根、济阳的魂终于找到了!万千济阳人对此津津乐道!
李长三

家风一词始见于西晋潘岳的文学作品中,也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和风气,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标准。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上的集体认同,是儒家文化产生后,逐渐形成的一个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格调的文化体系。因此,好的家风基本是相似的,都离不开儒家文化里面的那几个规范和标准。而扎根于齐鲁大地的济阳,正是儒家文化衍生出的家风体系。我曾在一次关于征集济阳精神的座谈会上提出,济阳精神正合乎了儒家经典里面常被引用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一精神。这与那条古老的济水是密不可分的。俗语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水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世代济阳人是最直接的接受了济水的滋养,慢慢形成了如水的品格。因此,凡是涉及到济阳的人文和精神,永远避不开济水这条脉络。

济水,古代四渎之一。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一脉济水,源于王屋,入于渤海,流经河南、山东,千回百折,三伏三出,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毕生追求的境界。白居易在河南做官时来济感叹:“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高洁,是古人眼中的济水。虽然济水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流芳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的秉性。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荣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这也是为什么千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原因。

由此就不难发现济水流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圣人出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以及智圣晏子都是活跃在济水流域,这些圣贤们经过思想上的相互碰撞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而儒家思想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主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都是土生土长的鲁国人,门下贤士无数,对于传播儒家思想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齐鲁大地往往与孔孟之乡并称,山东人的品质也常与忠厚守信相连。

济阳地处济水北岸,与泉城济南隔河相望,来自上游的济水携带着儒家文化穿流而过,无论是思想、民风、家风都是无形的洗礼。当年孔圣人就是从济水上游顺流而下来到济阳,那时交通不方便,路艰险,车马慢,还要携带厚重的简书,那是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所以在济水岸边的曲堤听到动人的韶乐才会三月食肉无味。这是一次短暂的邂逅,却注定了几千年的文化情缘,此后韶台高筑,一脉相承,闻韶台也逐渐成为济阳人心目

中根深蒂固的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实际上是儒家文化植根于心的传承。因此,不能把闻韶台单纯看做一个建筑或圣人足迹,它留下的是儒家信仰,所以才会引来宋代文学大家曾巩和大书法家黄庭坚的祭拜和朝圣。

悠悠闻韶台,漫漫儒家源。它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济阳文人,从西晋的解少连到元代的杨文郁,从山西布政使高时到大理寺寺副王良相,从经学大师张尔岐到刑部尚书艾元徵…这些济阳的历史名人都是儒家文化的优秀门徒,都有良好的家风传承。

解少连,即解系,西晋时历任黄门侍郎、雍州刺史、西戎校尉等职,其父解修曾官至琅琊太守、梁州刺史,名望甚好。解修在当时应该是个出色的教育家,他身教重于言教,把三个儿子都调教成少年才俊,特别是解少连成长为栋梁之才,虽然他在为官时因刚正不阿得罪了司马氏家族而全家被斩,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格如一股清流,融入济水,载入史册。

艾元徵也是一位颇受家风润泽的幸运儿,其父艾馥,曾出任河北沙河县知县,为官廉明,且教子有方,他和弟弟艾元衡均因受惠庭训而成名,艾元徵参加清初科举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生涯,最后官至刑部尚书。作为清初朝廷重臣,他政绩卓然,著述甚丰,而且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殁后被康熙帝封赠为光禄大夫。

最后要提的是张尔岐,在济阳历史文化名人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参加科举入仕却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儒家经典的集大成者,独精“三礼”,又不乏雄奇之文。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与失败,张尔歧其实是有着很好的家学渊源和廉洁家风熏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慷慨好义、坚守节操之士,况且父亲张行素在任职山东按察使司某巡道时,就以不慕荣华、清正廉洁著称,这一切都深深影响了张尔岐。然而,朝代更替往往会引发命运的变故,清兵入关后,他遭遇了国破家亡父亲被杀的切肤之痛,从此拒绝参加清朝的科举,隐居乡里,教授著述,贫困终其一生。这一方面是为前朝尽忠,也是为父亲尽孝。按着享乐主义的观念可能会觉得张尔岐的人生不够实惠,但长远来看,人们早已忘却了那些达官贵族,却一直记得那位亦真亦幻的蒿庵先生。

张尔歧是位被神话的学者,所以我经常拿他和同样被神话了的傅山(傅青主)相比较,也许张尔岐在儒家治学方面不会低于傅山,但在其他领域和全国的知名度还远不及傅山,毕竟傅山不单纯是个文人,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抗清志士,在这一点上他比顾炎武还要顽强得多、坚韧的多,所以会引起康熙大帝的重视,三次到山西微服私访,目的是请傅山做官,没想到这个“不识时务”的儒生宁可坐牢也没答应,这让康熙帝十分不解。这件事证明了一个外族入侵的统治者永远理解不了儒家文化的精神所在,就如当年忽必烈无法理解文天祥只求一死拒绝投降一样。儒家的忠孝其实是深入骨髓的操守,因此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必然是个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所以会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会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济水曾是那么的清澈,在流入山东段时被称为大清河,矗立济阳古城南望,但见绿水回环,帆影翩翩。人们依河而居,稳定自足,也算是一种得天独厚。所以济阳的先人们常说:“出村不出县,围着济阳转。”。然而,这种现状还是有了改变,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无情的黄水不仅吞没了无数的生灵和财产,也改变了以前的走向,强行占用济水河道而流入渤海,从此济水消失,济阳成为黄河岸边一座城。

有人说,黄河的介入影响了济阳人的性格和家风,但深入研究会发现,黄河只是占有了济水的河道,并没有战胜济水,济水依然存活于黄水之下,相反是济水改变了黄河,是济水把咆哮的黄河变得舒缓而文雅。我曾在傍晚或清晨拍过很多黄河的照片,根本就不像黄河,分明是一个平静的君子之河。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民族,虽然曾多次被打败,却从来没有被改变,而是我们优秀的文化改变了外族入侵的统治者。由此看来,敦厚善良的济阳人仍然与济水同在,与儒风并行,济阳人的性格和家风依然是济水滋养的儒家风范。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们的家风需要礼义廉耻,家国天下,也需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一点,济阳的先贤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需要长期的继承与发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源远流长的济水崇拜与济水文化
消失的大河
尔雅》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也。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实际上都是从济水得名,而早在5000年前,这里更是诞生了丰富的文化,包括仰韶、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
济南的济水哪去了?
弘扬传统家风文化 树立修身律己淡泊名利的道德观念
济南、济源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