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时候,形式主义其实更重要


我读《论语》第52篇。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古尔详解】
 
子贡打算免除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杀只活羊的仪式。孔子说:“赐啊,你舍不得那只羊,我舍不得那种礼。”
 
告朔饩(xì)羊:“告”,旧读gù。“朔”,每月的第一天,初一。“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
 
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也就是国家发展计划,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五年计划,颁发给诸侯,谓之“颁告朔”。
 
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视朔”,或者“听朔”。
 
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国的国君已经不亲临祖庙,参与“告朔”活动了,也不听政了,只是杀只活羊敷衍一下。
 
子贡便认为这是“形式主义”,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算了。孔子却认为保留形式,比了无痕迹还是强些。
 
周天子之所以颁布告朔令,让各诸侯国行告朔礼,目的是让是令各诸侯国国君,生起对天子的敬仰,以便引起对政令的重视,这个精神非常重要,一国之君能够这样谨慎恭敬,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治国,当然能够使国家大治。
 
当国君把这种礼废弃了,也就意味着他的恭谨之心已经没有了。人没有恭敬心,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孔子当年极力想要恢复周礼,其实就是希望能用礼的这些形复式把人们的恭敬心唤回来。
 
子贡爱惜这只羊,觉得反正这个礼已经名存实亡了,何必还要浪费这只羊呢?不仅浪费国家的财产,也伤害了生命,不如别杀了。
 
但在孔子看来,如果把这个礼完全废了,这才是真正值得痛惜的。现在虽然礼已经废了,只有杀羊的形式在,但只要羊还在还,祭品在,这个形式就在,即使没有内容,它的精神还在,不至于让礼断绝。
 
如果把羊也去了,那真的就连形式都没有了。形式没有了,礼就真的荡然无存了,那么这种精神将来也就不可能有机会再恢复了。
 
这样理解的话,子贡爱惜的是羊,看到的问题是少杀生,如何减少浪费的问题;而孔子痛惜的则是礼,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所以孔子的着眼点明显要比子贡高。
 
实际上,不独子贡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有这样的局限,我们也常常面临类似的状况。比如,在工作中,生活中,觉得前辈留下的一些仪式、方式、方法和规矩,觉得完全没有用了,干脆推翻算了。
 
岂不知,有些传统,特别是经过长沉淀和筛选留下来的一些规矩、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它的形式,而是它背后的道理、用心和逻辑。我们当然可以革新,但最好不要陷入新的形式主义,而是在充分消化了前人沉淀的精华之后,把内在的精髓融入到新的形式里,这才是更有价值和高度的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课 | 《论语·八佾》17
【第57期】音频学《论语·八佾篇第17章》孔子因何反对子贡“去告朔之饩羊”的主张?
论语连载(57)《八佾篇》第17章,“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6)
《论语》:八佾篇(十七)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素说《论语》:八佾篇(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