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日解字「斤」:这又是一个被误解多年的汉字,都怪没学到字源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汉字不因各地方言和发音的不同而“入乡随俗”、“分崩离析”,而是通行天下,贯彻古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寿终正寝”的文字老人,且大有返老还童、越活越年轻之势。

今日汉字主角:斤

这又是一个被“误解”多年的汉字。

斤,在今天是一斤二两的斤,是重量单位,貌似与用具没有关系。

斤最早就是“锛子”——木匠的锛子,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常见到了。

木匠的斧子一面是斜面,一面是直面,它为一面砍。木匠的锛子也是一样,但有区别。

斧头的特点是纵刃,锛子的刃是横刃,而有点像锄地的锄头。

这个锛子除了木匠一般人很少去用。当木匠把一个整根原木用锯锯开以后,原木表皮部分扔掉可惜,再使用的话并不好锯,这时就要用到锛子。

这个锛子就是用来把木头的表皮也叫半皮的部分锛掉。锯好木头放在地上,沿表皮的边打上了墨线,木匠就要用锛子开始锛了。

这个锛子的使用只能往近处锛,用脚踩住以后从上方锛下来,往近处向自己的方向挥。

锛子与刀枪相比,其他都是往外头砍的,唯独这个锛子是往自己的方向砍。所以锛子这种工具在学木匠活中不能先学,学不好容易把自己脚锛了,使自己受伤

因为它往近处砍,所以它念“jīn”,给它加个走之(辶),就是远近的“近”,可见古人造字都有道理的。

我们来看看作为锛子的“斤”是如何被造的。

甲骨文中,“斤”被画成一个弯头带尖的东西,金文比较规整,到了小篆时不怎么像,但大体上还是这个意思,它是为了线条化好看。

小篆的这个字形同时也有一个文化意思的内涵,它与小篆中表皮的“皮”字相似,古人用锛子去掉树皮,用锛刀剥取动物的表皮,都是剥皮使用的。

然后到了隶书,楷书依形而来,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斤”字了。

“斤”的本意指锛子,是木匠的一种工具。那怎么就成了今天“一斤二两”中的重量单位?

因为斤这种东西,它的重量和人们手拿着斧头的重量大体相等

那么这个重量怎么来的?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手中拿的这个重量做事情,感觉正好,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规律。再重了拿着不方便,太重;再轻了使着也不赶劲,太轻。

多年的经验告诉人们这个重量比较合适,然后就把它作为一个重量标准,这就是“斤”这一重量概念的产生原因,它源自于古人日常生活经验。

同时古人生活中最早的贸易就是交换,更是工具的交换,而斤这一类似斧头的日常工具在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促使了斤这一实物到重量概念的发展。

即使在今天,斤这一最早斧子的代表,依然在仅存的原始部落中充当着交换物。部落中的人们依然在丛林中猎杀猎物以换取斧头带回家,而且人们娶一个媳妇所下的聘礼往往就一把斧头。

斤与斧子有很大渊源。比方说“运斤成风”这一成语,是说把斧子玩得呼呼响,然后一撒手能把他人鼻尖上的灰打掉,而不伤鼻子,形容力气大,功夫高。这里的斤就是斧子。

此外,还有一个我们都理解错了的成语就是“斤斤计较”。本指木匠在用斤砍木皮时每一下都要计算,都要比较以保证准确,劲大了就砍过了,劲小了则砍不下来,必须每下都计算要比较,以免受伤和浪费材料,要很认真。

斤斤计较是每一斤(斧头)都认真计算来比较,它是认真的意思。原来是没有从源头学习汉字的我们都误会它了,长久以来也不便改了,今天我们也就普遍都把“斤斤计较”认为是小气的意思了,细想想,其实也还是有道理的。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梅山地区木匠技艺的传承习俗-中国民俗文化网
汉字形义溯源(164):弄斤操斧——谈“斤”与“斧”(上)
运什么成风
细说汉字:斤
学习传统木匠手艺
找斧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