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国是怎样炼成的?姜子牙开国领衔起跑,中原警察恶名昭彰

​在春秋诸强中,秦、楚、晋三国都是历经重重磨难之后才最终得见彩虹,其中辛酸难为外人道。

但齐国不一样,春秋初期的齐国似乎没怎么奋斗,就已经成为了屈指可数的大国。

如果我们把时钟往回拨,那么就会看到:齐国并不是在春秋初期才成为大国的。早在西周建立初期,齐国就是大国,更是称霸东方的霸主。

究其原因,还在于齐国的开国君主是吕尚,这位大神还有个别名叫姜子牙。

齐国是如何成为东方霸主的?是由当时的天下霸主周天子亲口承认。

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周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姜子牙是西周首位天子周武王的老师,更是周武王的岳父。

秦国和楚国的开国君主不用说了,那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晋国的开国君主是唐叔虞,周武王的儿子,身份够尊贵。但唐叔虞的母亲叫邑姜,正是姜子牙的女儿。

换言之,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是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外公。

就这种身份地位,齐国从西周开国之初就能成为大国,似乎没什么值得意外的。

随之而来的一个新问题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为何如此看重姜子牙,给他无上殊荣呢?”

按照传统史书来解释,自然是因为姜子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才,后世《三国演义》在说起诸葛亮的时候,更说他可与“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相提并论。

这就给了人们一种错觉,以为姜子牙就是诸葛亮和张良那样的顶级谋略家,最终被周文王发现并重用,成就一代传奇故事。

事实上,姜子牙的事迹更复杂一些。

姜子牙姓姜,这在商朝末年是属于羌人的姓氏。据考证,在商周时期,“姜”字通“羌”。

羌人本就与西周关系密切,双方属于“盟友加姻亲”的关系。比如我们在说起西周部族起源的时候,总会说他们的始祖是一位名叫“姜嫄”的女子,这个“姜嫄”就是羌人。

搞清楚姜子牙的来历,以及羌人与西周的亲密关系之后,我们再来看周武王灭商的过程。

根据研究夏商周断代史的大神分析,西周当时的实力并不足以与商朝相抗衡,而是联合了大多数不满商朝统治的诸侯一齐发力,最终使得商朝军队在阵前倒戈,灭掉了商朝。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这里也说明一个问题:灭商的时候,周武王只是一个盟主,并不具备压服全天下的绝对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周武王及其后人只得采用分封的方式,将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的两块黄金地盘紧握在手,其他地盘则放给盟友与有功之臣。

而姜子牙作为羌人的代表人物,应该是全天下仅次于周武王的二号实权派,这才成就了齐国称霸东方的伟业。

我之所以要强调姜子牙的身份以及西周初年的具体形势,就是希望大家能明白:如果说秦、楚、晋三国都是在春秋初期才开始资源积累,那么齐国的资源积累早在商朝末年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他们并不叫齐国,而是叫羌人部落或羌族。

或许有人会问:“发展时间早不如发展时间巧,西周初年的周王室那么强,到春秋之际也没落了,不就是因为河南开发过早,发展壁垒过早出现吗?”

这个说法自然是有道理,周武王把长安和洛阳两个黄金地块牢牢抓在手里,自以为“天下我有”。可随着时间的发展,长安一带被蛮族占领,洛阳一带又是标准的“水深王八多”。

与之相比,选择在东方发展的齐国明显幸运得多。

早在商朝末年,东方之地(山东一带)的开发程度就强于西方之地(陕西一带)。周武王的爷爷周王季娶了太任,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娶了太姒,据说都来自东方发达国家。

按说,东方之地也属于标准的过早开采,本该像河南一样过早出现发展壁垒,并在春秋初期群雄并起时逐渐掉队才是。

可由于东方之地靠近大海,姜子牙等历代国君重商,又有捕鱼晒盐的便利,所以东方之地的发展潜力远大于河南,这也使得齐国可以在春秋初期接连发力,成为诸强之一。

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得益于羌人部落的强势,也得益于东方之地靠近大海的便利,齐国就像一个家底丰厚的超级富二代,凭借祖辈余荫,在春秋初期的舞台上,与秦、楚、晋三个强国同台表演。

公元前771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这也被史学界看做春秋的开端,而此时的齐国国君是齐庄公,齐庄公之后是齐僖公

在齐庄公继位之初,齐国内廷面临动荡,曾两次被迫迁都,齐庄公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齐国很快得到恢复。

庄公在位六十四年,僖公在位三十三年,两位长寿国君在位的九十七年里,将齐国内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庄僖小霸”。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当某个政权经过一到两代长寿君王的苦心经营之后,国力通常会达到一个顶峰,接班人则通常是一位雄主,怼天怼地怼空气的那种人。

比如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积累,造就了汉武帝这么一个战争狂人,不仅很好地开发了西域,更是把宿敌匈奴打得痛不欲生;

比如清朝,康熙和雍正两代积累,造就了乾隆这么一个集大成者,收拾大小和卓、平定蒙古叛乱、入缅作战,算是把清朝推到了顶峰。

在齐庄公和齐僖公近百年的积累之下,齐国也出现了一位雄心勃勃的国君,他的名字叫诸儿,史称齐襄公。

虽然都是盛世出现的强人,但他们的评价却不一样:汉武帝和乾隆可以说毁誉参半,而齐襄公则没有这种烦恼,因为他的身后评价却几乎全是毁,没有什么誉。

据史书记载,齐襄公继位之后干的第一件露脸事儿,居然是和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乱伦。

在齐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齐襄公与鲁国国君鲁桓公在泺地会谈,鲁桓公的夫人文姜随行。也就是说,鲁桓公是齐襄公的妹夫。

在会谈期间,齐襄公不顾体面,居然趁机和文姜私会,这事儿被鲁桓公知道了,他非常愤怒。

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

齐襄公一看事情闹大了,于是打算宴请鲁桓公表示歉意。鲁桓公心情不好,一杯接一杯很快就喝醉了。

齐襄公命一个叫彭生的人把鲁桓公送回住处,结果彭生在半道上把鲁桓公给弄死了。

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

后来鲁国找齐襄公要说法,齐襄公认为彭生罪大恶极,居然谋害自己的妹夫,于是把彭生杀了向鲁国赔罪,这事儿就这么结束了。

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

顺便说一句,彭生是齐襄公的兄弟,可能是庶兄弟。

任何一个中立读者在了解上述史实之后,第一反应肯定都会说齐襄公不是个东西,居然办出这种丑事来。

在我看来,齐襄公有没有跟妹妹私会其实没必要深究,因为床笫之间的私事,你很难证明它发生过,也很难证明它没发生过。

当某个政客被其政敌攻击与某位女性私通时,他往往很难自证清白,因为没法取证。

如果跳出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单看齐襄公谋杀鲁桓公一事,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疑点。

齐国国君弄死了鲁国国君,这是挑起战争的标准行为,可齐襄公最终只是扔出了一个替罪羊,而鲁国也就这么暗气暗消了。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有两个儿子(公子同、季友)是文姜所生,另外两个儿子(庆父、叔牙)生母不详,但肯定不是文姜所生。

鲁桓公为什么会死?按照史书的说法,罪魁祸首应该是因为他的夫人文姜,要不是文姜和哥哥齐襄公私会,怎么会惹出这么大的乱子呢?

说得再直白点,当时的鲁国人都认为:齐襄公和文姜才是杀害鲁桓公的真正凶手!

可就是这么一个罪魁祸首,她的儿子公子同居然继承了鲁桓公的诸侯之位,史称鲁庄公。

或许有人说:“季友与公子同一奶同胞,肯定不会拆台啊!在这种背景下,公子同继位有什么奇怪的?”

那么庆父和叔牙呢?

大家要知道,庆父和叔牙可不是面瓜。在鲁庄公去世之后,庆父和叔牙联合起来弑杀新君。叔牙被季友毒死之后,庆父提前动手,一度把季友逼着逃到外国避难。

就是这样的狠人,最终却只能乖乖地看着弑父凶手的儿子上位,没人敢拿鲁桓公被杀一事来做文章,这正常吗?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的齐襄公二年(公元前696年),齐国和鲁国就爆发过战争,鲁国当时的国君正是鲁桓公。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乃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

事件推理到这一步,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了:齐国经过“庄僖小霸”的积累,早就迫不及待地想收拾周边邻国了,而周边最强大的邻国就是鲁国。

当初楚文王打算称王的时候,就有人建议他:打随国。因为随国和周王室的关系也很亲近,地理上与楚国相连,更是周边少有的大国。

只要打服了随国,周边这些小国绝不敢再跟我们扎刺,周王室也绝不敢不尊重我们。

齐襄公打算收拾鲁国,和当初楚文王收拾随国是同样的道理:你鲁国是我周边最强大的敌人,不收拾你收拾谁?

至于彭生之死,要说他和齐襄公没有私怨,我是不相信的。只不过由于史料缺失,这一点没法证实,姑且算我的一家之言吧。

先是战争洗礼,后是谋杀国君,顺手除掉一个兄弟,齐襄公下手也是够狠的。

尽管鲁桓公被弄死,鲁国臣子也被迫接受杀人凶手的儿子继位,因为他们不敢再招惹齐国了。

如果鲁国众臣真立了庆父或叔牙,文姜的两个儿子会做何反应我们暂且不论,至少齐国的军队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收拾完鲁国之后,齐襄公又准备朝郑国下手。

郑国也有过辉煌历史,当初郑庄公在位的时候,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蒸蒸日上,史学界称之为“庄公小霸”。

但由于郑国身处河南那个修罗场,周围全是敌对势力,它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在经历过郑庄公时期的短暂辉煌之后,郑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还是齐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齐国在卫国首止(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召开诸侯盟会,邀请了七七八八的一堆诸侯前来,其中就有郑国国君郑子亹[wěi]。

据说郑子亹年轻时和齐襄公有些矛盾,所以他本来不想参加盟会,但郑子亹也是使用非正常手段上位的,在国内根基不稳,如果再得罪齐国,那必然是死路一条。

子亹元年七月,齐襄公会诸侯於首止,郑子亹往会,高渠弥相,从,祭仲称疾不行。所以然者,子亹自齐襄公为公子之时,尝会斗,相仇,及会诸侯,祭仲请子亹无行。

尽管国内重臣劝说郑子亹不要去,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结果呢?在会上没说几句话,就被齐襄公找茬给弄死了。

子亹至,不谢齐侯,齐侯怒,遂伏甲而杀子亹。

郑子亹就是郑庄公的三儿子,他被杀的时候,距离郑庄公去世仅过了七年。

此时的郑国虽然已经没有了郑庄公这样的雄主,但小霸时期的国力尚存,可齐襄公却依然敢当场弄死郑国的国君,这是何等嚣张的气焰?

齐襄公召开诸侯盟会,为什么要将地址选在卫国的地盘上呢?这里面也有说道。

卫宣公时期的太子本来是公子伋,当公子伋的母亲去世后,卫宣公娶了宣姜。宣姜的身份和文姜一样,也是齐襄公的妹妹,但没听说他俩有私情。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

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

宣姜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对公子伋是横竖看不惯,就希望公子伋能赶快去死,以便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继位。

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

随后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公子伋被谋杀,宣姜的次子公子朔继位,就是卫惠公。

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公子伋死得冤,卫惠公得位不正,卫国有人根本不服这个结果,于是在齐襄公二年(公元前696年),卫国发生内乱,卫惠公被迫逃往齐国避难。

左右公子不平朔之立也,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谗杀前太子伋而代立,乃作乱,攻惠公,立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君,惠公饹齐。

八年之后,齐襄公纠集各路诸侯,护送卫惠公回国复位,把主导叛乱的人全部杀死。

卫君黔牟立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卫,纳卫惠公,诛左右公子。卫君黔牟饹于周,惠公复立。

宣姜入卫的政治考量是什么?卫国诸子内乱的背后有没有齐国插手?齐襄公在卫国地盘召开诸侯盟会,是不是找茬收拾卫国的前奏?

由于缺乏关键史料为证,所以以上几个问题,也只能请大家自行思考。

谋杀鲁国国君、诛杀郑国国君、干涉卫国内政,春秋初期的齐国像极了某灯塔国,整天打着“资由冥主”的旗号当世界警察,吃相极其难看。

当然了,齐国充其量也只能被称为“中原警察”。

在当时,秦国和晋国还谈不上强盛,楚国偏远,鲁国、郑国和卫国都可以算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和强国。

可就是这样的大国和强国,却被齐国收拾得惨兮兮,你说齐国可不可怕?

除了收拾大国,小国也没什么好下场。有一个名叫纪国的小国,在齐襄公八年被齐国所灭,而在六年前的齐襄公二年,纪国还是齐国的盟友。

主导这一切的,就是那个身后评价“几乎全是毁,没有什么誉”的齐襄公,对于这样一个君主,你们认为他会是一个荒淫无道的酒色之徒吗?

反正在我看来,齐襄公横看竖看都像一个野心勃勃又心狠手辣的枭雄。

齐襄公不仅对外搞霸权外交格外凶狠,对内收拾利益集团也毫不含糊,只可惜用力过猛,以至于结局惨淡。

在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史记记载了一个“吃瓜换班”的故事,大意是说齐襄公派遣连称和管至父两人去葵丘戍边。

连称和管至父大概是不太愿意去,于是齐襄公就对他们说:“等明年瓜熟的时候,我就把你们换回来”,连称和管至父这才动身。

十二年,初,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及瓜而代。

一年以后瓜熟了,连称和管至父却没能等来齐襄公派来换班的人,于是他们就写信给齐襄公,提醒他瓜熟了,希望能找人换班,齐襄公不同意。

往戍一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或为请代,公弗许。

连称和管至父怒了,勾结内应犯上作乱,最终干掉了齐襄公。

说起这事的时候,后世读者总觉得齐襄公太蠢,派谁戍边不行,干嘛为这点小事出尔反尔呢?

事实上,如果真是谁都可以戍边,那么齐襄公为什么会不准呢?很显然,齐襄公就是想把连称和管至父调到边疆,自己好腾出手来处理内部问题。

连称和管至父是齐国强大的实力派之一,与反齐襄公派的联系很深,所以当他们觉得不能再在边疆拖延时间之后,立刻联系国都的内应起事,一举干掉了齐襄公。

连称和管至父联系的内应叫公孙无知,这个人是齐襄公叔叔的儿子,也就是齐襄公的堂弟,他在齐国的待遇和太子差不多。

由此可见,公孙无知一系在齐国所拥有的实力,足以令齐襄公感到棘手。

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孙无知,釐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从这个结果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齐襄公忌惮连称和管至父是有足够理由的,只有把他们调到外地或边疆,自己才有足够的时间瓦解这些利益集团。

只不过齐襄公没能成功,反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笑柄,也是十分可惜。

齐襄公的形象之所以会变得如此不堪,固然有他最终得罪既得利益集团惨遭失败的原因,也有继任者是齐桓公的缘故。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形象自然是光彩夺目的。作为衬托齐桓公功绩的陪衬品,如果史官把齐襄公写得雄才伟略,那怎么能衬托出齐桓公来呢?

就好像齐襄公之前的“庄僖小霸”一样,正因为齐庄公和齐僖公的形象都比较正面,才会用他们两个人的谥号合称小霸。

如果不把齐襄公写成一个荒淫无道的酒色之徒,那么后世说起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的时候,会不会给这个时代起一个“襄桓之霸”或“襄桓首霸”的名字呢?

在写齐襄公和齐桓公的时候,我总会想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帝国。

前秦皇帝苻健去世之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苻生,苻生上位之后,对着豪门士族大开杀戒,却唯独不碰皇族。

结果呢?皇族成员苻法和苻坚两兄弟趁机偷袭并杀死苻生,苻坚又杀死哥哥苻法,最终篡夺了前秦帝位。

苻坚登基之后,内部的豪门士族已经凋零得不像样子,刺头全都被苻生乱刀砍死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小鱼小虾米,苻坚的皇位坐得异常稳固。

齐襄公在位的时候,对外是凶相毕露,什么恶事狠事都干得出来;对内则是坚决打击既得利益集团,以至于用力过猛导致人亡政息。

齐襄公虽然被杀,但公孙无知也没捡到便宜:只过了一年,公孙无知就被齐襄公旧部所杀,整个齐国大乱,齐桓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回国继位的。

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於莒。

这种局面,是不是很像苻生被杀之后的前秦?唯一的区别就是:苻法和苻坚是主动向苻生出手,齐桓公的运气则好得多,他没有背负弑君恶名。

巧合的是:无论是齐襄公还是苻生,留在史书上的形象都是极为不堪的;更巧合的是:无论是齐桓公还是苻坚,他们都开创了一代伟业。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齐襄公帮齐桓公负芒披苇,如果没有苻生帮苻坚披荆斩棘,齐桓公和苻坚想要开创一代伟业,恐怕都会遇到不少阻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姜子牙到齐桓公,齐国这几百年都经历了什么?
姜子牙的齐国后代,是如何被田氏所取代的,春秋时期步步阴谋手段
姜子牙封国—齐国32位国君简介一览
十一 性格决定命运——齐桓公的家庭悲剧
一个女人的韵事
战国七雄大事件之齐国编年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