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周大原地名考
【摘要】周代的“大原”有两处:一个位于今天宁夏固原一带,另一个位于今天太原一带。西周的大原在宁夏固原,春秋战国之际大原为今天山西太原。这两处地方都与华夏族群与戎狄的战争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政治含义。大原地名的变迁与战争重心的变动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大原;华夷关系;地名变迁

周代的地名“大原”在何处,一直以来是学者们争论的问题。宋代学者朱熹在为《诗经》作注时将其定为宋代太原府阳曲县,后来学者多从朱熹的意见,将大原定在今天的山西太原。清代学者陈奂认为大原在清代的镇原县,亦即今天的镇远县,具体地方就是在今天甘肃省平凉市西北方向的镇原镇。清代学者顾炎武主张大原应当就在平凉地区,并且注意到了公元前823年猃狁与周王朝战争中太原与泾阳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北魏时期(386-534)的原州地名就是来源于古太原,虽然他没有将太原位置固定在固原。清代学者胡渭则认为大原与固原实际上为同一地点,这一点与顾炎武和陈奂认识不同。他认为大原也就是北魏时期原州的所在地,公元前823年的战争中周王朝军队一路追击猃狁部族,从平凉出萧关,一路进入固原平原。总体上看来,清代学者将大原定在西周都城的西北方向一带。今人陈怀荃先生撰文引用《左传·昭公元年》资料,结合夏代的传说得出的结论是大原在山西一带,否定了大原在固原的说法。阎忠先生则认为大原不是地名,是高大平原之意,《左传·昭公元年》当中的大原实际上为两处,子产讲台骀所居的大原在汾河下游,山西南部一带,而“败无终及群狄与大原”的大原在今天太原西南一带,都是为区域而非具体地名。也就是说,同一时期,大原并非一个固定的地方。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于逢春先生,于先生也认为大原是周代人对陇东、陕北、晋中一带黄土高原的统称,并非固定一处,这样也就化解了地名争论的问题。这样看来,大原位置的问题有三种倾向,可以概括为山西太原说、甘肃固原说和非具体指代说。此问题显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通过对周代金文资料审慎梳理,将其中相关事实考证推理,结合时间划分和华夏族群冲突的主线,可以对此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一、西周大原在今天宁夏固原一带

西周时期与大原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就是周人与猃狁之间的战争,在战争中出现了这一地名,这一地点的具体确认需要对战争线路和战争目的进行分析以确认战争地点。我们知道,欧亚大陆是地球最为完整庞大的一块大陆,在上古时期这一地区进行着大量族群迁徙和信息能量交流。西周后期,由于欧亚大陆东部气候变得寒冷干燥,迫于生存压力,来自西北地区的游牧族群不断骚扰侵略周人的王国。周人所处的核心地区是渭河谷地,这一地区的地表形态是北边面临着黄土高原,所以猃狁进攻时必须因应这样的地理形势。关于猃狁进攻周人的路线,王国维先生在20世纪初期已经做过研究,他认为进攻有两条线路:第一,沿着泾河河谷从西北方向进攻,第二,经过汾河下游自东而来。王国维先生主要是依据水名进行的考证,得出了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线路。在取舍这两条线路孰对孰错的问题上,海外学者普实克(Prusek)在关于猃狁的研究中,舍弃了东来说而采取了西北说,其说诚是。西周的多友鼎铭文为我们进行地名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证据,为了行文方便,将多友鼎铭文抄录于下:

唯十月,用猃狁方兴,广伐京师,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师,武公命多友率公车羞追于京师。癸未,戎伐

(郇)、衣俘,多友西追,甲申之辰,搏于漆,多友右(有)折首执讯,凡以公车折首二百又□又五人,执讯廿又三人,俘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衣復(郇)人俘。或搏于龏(共),折首卅又六人,执讯二人,俘车十乘。从至,追搏于世,多友或(又)右(有)折首执讯。乃追至于杨冢。

在战争开始时,猃狁广伐京师,进攻周人,京师位置在何处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西周晚期的克钟中出现了这一地名,为我们寻找这一地名的位置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京师地名从内容来看,明显与泾河有联系。将克钟铭文与京师有关内容抄录于下:

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宮,王呼士曶召克,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赐克甸车、马。

要搞清楚克钟当中的京师位置,就要从克奉命到泾河东岸区视察,并且到达京师这一具体情形来分析,京师离泾河是很近的,很可能就坐落在泾河东岸。泾河发源于六盘山,刚开始基本是东西流向,大致到了彬州至泾阳这一段呈现西北—东南流向。因此,从岐山作为出发的起点,克必须向东走到泾阳附近的泾河下游地区,然后顺着彬县长武一带才能进入泾河上游地区。这里的京师就是周人先人公刘曾经居住的地方,就是“豳”的另一种称呼。周人在迁居岐山之前,曾经在这一地方居住过一段时间,后为戎狄所迫,才南下迁居周原。由于族群历史记忆的缘故,仍然称这一地区为京师,是典型的因为历史记忆而命名地名的例子。《诗经·大雅·公刘》中有“乃觏于京,京师之野。”其中的京师就是指彬州这一带,这是公刘及其族人的聚集地,且地势高平,被称为京师,这个意义应当为京师最早的含义,与后世作为首都的意义是不同的。《汉书·地理志》中讲汉旬邑县有豳乡,班固自己认为豳乡就是公刘所居之地。《史记》当中徐广的集解认为,东汉新平郡漆县东北有豳亭,漆县就是豳县。这两条时代较晚些的证据指向豳地的明确位置,与克钟描述的地理位置是吻合的,就是泾河左岸、旬邑以西、彬州以北这一地区。因此,克钟中的京师就是多友鼎的京师,周人在这一带生息发展,留下的族群记忆,后来在诗歌中吟咏这一地方,追怀自己的历史。

说清楚京师的位置,在多友鼎铭文中出现的另一个地名就是漆。根据唐代的地理书记载,漆水在今天陕西彬州市西4千米处。汉代有漆县,到唐代已经没有这一县制,漆县大地理范围的大部分为后来的彬州所继承。《水经注》云:“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杜阳,在今天麟游西部,阚骃《十三州志》云:“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西南流注岐水。”阚骃是北魏时期人,在北魏时期这一带有杜阳县。虽然不能明确漆的具体位置,但是一定在今天彬州与泾河之间的泾河南岸某处地方。

多友鼎铭文中的地,显示其与京师的距离并不是很远,猃狁在占据京师之后,迅速对展开攻击,很可能这一地方在西周就被称为“栒邑”。《汉书》中记载了与本地名有关的史实,有学者对此地方进行了确认,并且在《地理志》中将其列为一个县。《史记·樊郦滕灌传》记载:“项羽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商爵信成君,以将军为陇西都尉。别将定北地、上郡。破雍将军焉氏,周类军栒邑,苏驵军于泥阳。”当时的战争就有将军驻扎在栒邑,因此至少秦朝就有栒邑县。栒邑就坐落在今天旬邑县的东北,秦汉的木旬邑就是多友鼎中的地故址。

多友鼎中的“龚”的地望,就是《诗经·大雅·皇矣》当中“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中的“共”。关于共地的问题,历代注家争议不大。朱熹指出其在宋代的泾州“共池”附近,也就是今天的泾川。清代学者朱右曾在《诗地理征》进一步指出,龚在泾州北面五里处。这些资料显示,龚的名字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改变,与泾川地区关系密切。多有鼎中“龚”就是这个共地。密国就坐落在共地南面37千米处,也就是今天甘肃灵台县附近。

以上我们对多友鼎铭文中出现的四个地名进行了分析,分别是京师、漆、筍、龚这四个地名,基本可以复原这次战争的具体细节,联系当地地理地表形态和空间关系对战争过程进行重建。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猃狁从长武浅水原直下渭河谷底,沿着泾河河岸到达今天的彬州,然后北上高原攻击京师,然后继续奔向东南,在癸未这一天攻击周人聚落“筍”地,事实上,这也是当时的最优策略,如果沿着泾河东下就会碰到“断泾”阻挡,道路明显不通。到达地之后,也就距离进一步南下渭河平原的道路不远了,这条道路接近于今天的211国道。这时候多友又开始反击,在甲申日,也就是铭文记载的癸未日第二天双方展开遭遇战,战争地点在漆地,在泾河支流漆水西南东北流向与泾河交汇处。激战之后,猃狁先前俘获的部分周族人获得解救。猃狁挟持部分俘获的周人越过浅水原回到西部,在泾河上游西部的“龚”被多友率领的周师追上击败。猃狁继续向西撤退,其路线就是著名的“萧关道”,后面在铭文中出现的两个地方是“世”和“杨冢”,都位于龚地西部的河谷之中。笔者认为多友鼎铭文“世”或许是误释,观察铭文原文,很可能是“至”字,铭文“世”作为地名,只此一处。杨冢地名在四十二年逨鼎中也出现过,可以与多友鼎铭文相互印证,将相关铭文抄录如下:

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侯与采,余命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伐猃狁,出捷于井阿,于曆,汝丕限戎,汝光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馘,俘器车马。

在四十二年逨鼎铭文中,侯是守边的的意思,即在此地建立侯卫。这是为了防御猃狁入侵而设置的驻军之所,此地与多友鼎中的“杨”为同一地名。彭裕商先生正确地指出,陕西眉县杨家村已经发现三批单氏家族青铜器,因此逨本人到山西参加作战的可能性很小,故“杨”“井阿”这些地名都应该到陕西去求之。此说甚是。董珊和吕文郁也都主张应当在陕西去寻找“井阿”“历岩”“弓谷”等地,其中吕文郁先生进一步指出杨地始封者为周宣王儿子尚父。可见这一地区位置的重要性,周王需要分封自己儿子去拱卫,才能保证相对安全。

四十二年逨鼎中的杨地相关铭文的考释就证明了“杨”在泾河上游的可信性,也证明了战争发生地在泾河固原一带的可信性。猃狁在西周后期的活动在不簋中也有证据。其铭文为:

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驭方猃狁广伐西俞,王令我羞追与西,余来归献擒。余命汝御追于,汝以我车宕伐猃狁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戎大同,從追女(汝),女(汝)彶戎大敦搏,汝休弗以我车陷于艰,汝多擒,折首执讯。

王国维对该器中几个地名进行过考释,认为“西俞”为宗周以西山地......此西俞者,在丰镐之西。李学勤先生认为本铭文中的西俞泛指西方,也就是“西隅”。徐日辉解说西俞为宗周西方之隅,暗含边陲之地的含义,西为天水之南西汉水上游附近地区。铭文当中的“

”,旧说多解释为“洛”,徐日辉先生依据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中标注确定其地在甘肃天水秦安县东北一带。如果此说确实,我们就可以确定在西周后期除了多友鼎描述的攻击路线之外,在靠南还有一条线路是周人与猃狁的作战线路,大致沿着西汉水上游到天水南部一带。实际情形并非如此,郭沫若先生曾指出,伯氏在战争初期到达的西俞与《古本竹书纪年》中提到的俞泉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夷王时期虢公帅六师伐太原之戎时到达之地,方位也指向西方,这些联系无疑将“西俞”引向宁夏固原附近。岑仲勉先生认为“西俞”和《穆天子传》当中的“隃之关隥”是相同的地标。这个地方除了六盘山的山坡外,再无其他地方适合这个称谓。六盘山下正是固原,名古太原,即西周之大原。

虢季子白盘当中的资料也是关于与猃狁的战事的,其中作战的地域一直有争论,也是牵涉到周人与猃狁作战的地域问题。关键的几句铭文:

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子白,献聝于王。

虢季子白盘当中的洛之阳,学者们有一定争议,主要有河南说和陕西之北洛水说两种,主张河南说的学者以王玉哲先生为代表,其认为春秋以前之“洛”多指河南之洛,而北洛水古称“漆沮”,战国末期开始称洛。彭裕商也持有类似观点,但是认为该器出自陕西,或指陕西之洛,“漆沮”开始称为洛。

宣王料民于太原市指固原,戴震注曰:“大原,汉安定郡高平,今平凉府固原州。”汪远孙曰:“采薇序:‘文王之时,北有猃狁之难。’猃狁北狄,追奔逐北,自应向北而去,大原当在周之北境。宣王料民,亦以其地近边而为之备,此与诗之‘大原’自是一处。”元诰按:“此‘大原’与山西之大原无涉,在今甘肃固原县。”以上的结论是对的,宣王在后期南方作战失利,才料民于太原,这件事发生在多友鼎描述的战争之后,也许宣王在西北的胜利暂时稳住了阵脚,这一地区归周王朝管辖,并且边地人员管理不严,才去料民。

西周时期的大原,就是宁夏的固原一代,由于清代并未有宁夏一区,故清人的注疏均写作甘肃固原。我们注意到大原一地作为地名的存在总是与戎狄的战事密切相关,无论是反击猃狁还是料民,都是边疆战争的产物。以上铭文都为我们指示了西周时期猃狁侵略的具体地点,依据大原的定位原则,西周之大原当指今日之固原一带,地域是相对固定的。

二、春秋战国时期大原在山西

在西周灭亡之后,平王东迁,周人政治重心东移,同时也造成了严峻的华夷冲突,晋国与戎狄杂居,矛盾冲突就显得格外尖锐。在史籍中记载晋国与敌人的战争,《左传·昭公元年》载:“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其注曰:“《公羊传》《梁传》谓中国名此地为大原,夷狄则名之为大卤,其实一地。大卤在今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里。宋翔凤《过庭录》谓即《汉书·地理志》安定郡之卤县,今宁夏之固原县,未必可信。”昭公元年为公元前541年,属于春秋的晚期,这时候晋国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戎然后分而歼之。

《左传·昭公元年》云:“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这一段话描写的情况就是晋人打败狄人的大卤之役,在这次战役中,晋人改变了作战方式,从车战转向步兵作战,这样才能对付游牧族群。这次战争的地点大原应该在晋中一带,而且这次战斗对群狄造成了巨大的损伤。损伤的原因是攻击了群狄的根本基地,使其丧失了立足之地,大原就在山西晋中一带。可见大原并非仅仅指代一个高大而平的地貌,其实主要是人们建立的一种聚落,往往是族群的根据地。《尚书·禹贡》云:“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这一段话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这些文字至少应该是战国时期,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期,人们才开始用“太原”代替“大原”,足以说明文字是战国时期的。第二,“既修太原”就是在是山西的太原之地,治理太原之水,然后治理河流与太岳之南。这说明战国人们认知的太原是山西无疑,这两处的太原应为一个地方。春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被华夏族称为“狄”或“戎”。按照史书的分类方法,狄可以分为赤狄、白狄和长狄几个部分,《左传》当中将其赤狄分为六个部分,在太原一带应该是廧咎如这一部落。这一支狄人于公元前528年被击败于山西阳曲一带,赤狄灭亡。阳曲距离今天太原东北方向30千米左右,也正好说明当时的战争就是在这一带完成的。

三、史料中大原记载的矛盾成因与地域变迁原因

在大原地名的史料中,人们经常引用的是《尚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郑玄注曰:“岳阳县,太岳之南,于地理志,太原今以为郡名。太岳在河东故县彘东,名霍太山。”所以郑玄也是以为这里的太原就是距离今天山西太原比较接近的地方,可以大略地认为今之太原。在汉代人看来,《尚书》中的太原就是山西的太原。扬雄的《冀州箴》云:“岳阳即霍太山之南言之。”《尚书》的成书年代是学术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用客观的态度面对,汉代的注释基本上就是当时人们的观念,在对铭文的解释方面,始终有着陕西说与山西说的冲突,因为研究者没有严格区分时代,李学勤先生刚开始就认为“杨”在甘肃、宁夏一带,后来也改从山西说。正是人们对于周人起源的认知差异,才引起了大原地名位置的差异,这是研究者企图将周人的起源地与大原地名统一起来的努力导致的。

大原地名的这种变化在于人们对于环境和人事的理解,华夏族群对于周边游牧族群的认知在一定意义上也会影响地名。大原不是像以往学者论证的那样就是广大的平原之意义,应该是某种族群的根据地或者大本营的意思,穆王曾经迁犬戎于大原,也证明这一地方就是日后游牧族群的大本营和根据地。“至于大原”中“大原”转变成今天的话语就是游牧民族的大本营的意思,在西周宣王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对于猃狁的战争肯定是在陕西,攻击的方向就是王朝的西北方向。最后甚至进行了决定性的较量,或许可以叫作大原之战。春秋昭公元年的战争也是发生在华夏族群与夷狄少数族群之间的,这次的大原之战也是非常重要的战争。可以看出,这两个战争相距300多年,虽然名为大原,其实地方相差甚远。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并且都是某些外族的重要生活场所,才配上称为大原,因为大原最原始的意义还有“泉水流出的地方”的意思,在古人的生活中,水源是很重要的选择之一,所以最初的选择就是以靠近水源作为选择地点的重要因素,大原是人群聚集的重要地方。到了春秋时期,族群战争的重心转移到晋与狄人相互争执的晋中一带,由于有一段时间晋国采取魏绛的和戎狄政策,与戎狄和平相处,使得戎狄在晋中北部地区迅速发展,经历了大概100年左右的发展,晋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终于决定要消灭这些戎狄,其中大原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战争。在春秋前半段的时间里,华夏族群与戎狄关系比较紧张,尊王攘夷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戎狄对华夏小国的威胁是比较严重的,类似于齐国、晋国均采取联系策略对付戎狄,到了春秋中后期,华夏族群在军事上逐渐占了上风,我们认为大原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从西周时期就开始的族群冲突,到了春秋时期有加剧的趋势。华夏族群在与北方游牧族群交往时,对另外的一种生产生活和文化表现出排斥态度。在西周时期将经常威胁他们西北部的猃狁部落所居之处,称为大原,并不仅仅指大平原的意思,还有一种异质文化的价值判断,对于气候干燥的游牧部落所居住的地方,把西周包括陇东高原、关中北部黄土高原这些地区均称为大原,暗中隐含着情感态度在里面。这些地方往往为戎狄异族居住之所,也多是双方争夺的主要场所。对于大原的称谓,在这里可以类似于后代成为大草原的意蕴,包含着定居人口稀少,土地植被稀疏,气候干燥的隐含意义。所以在宣王时期的料民大原就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也要清点兵员,可见当时可用与作战人员日益锐减,连新攻取的边境地方也不放过。在春秋时期,《左传·昭公元年》云:

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矣。”

在这一段话中,台骀应该是戎狄部族的首领,其处大原,与上面的意思是相合的。玄冥就是黑暗不光明的意思,正与华夏称谓周边族群的心理一致,台骀之族当为兼有游牧的戎狄族群。这样,晋平公生病时才会想到是由台骀之祖先神引起的,非华夏族群的祖先神当然要为害晋侯了。这样的叙述使我们知道,这里本来为戎狄之地,大原是也,到了春秋中后期时,族群融合进一步加剧,才出现这种构建出来的共同祖先的故事。台骀既然可以为害晋平公,足见其为异族首领的本质,其处于大原也是当地戎狄居住的证据,后来于此发生的荀林父败无终及群狄当然也就合乎情理了。

综上,历史上的大原命名并非大而高的原野这样简单,大原的概念始终与族群冲突紧密相关,相当于游牧族群居住地的意思,也兼有对于游牧文化的称谓,由于游牧族群并未建立起密集的居住村落,原野空旷,是大原的一个意思。因此,大原还具有游牧的涵义,也就是对戎狄族群生存地的认知,西周时期主要是在西北方向,其大原指当今的宁夏固原一带。春秋时期的大原移到山西晋中一带,也是因为在这一地区晋国与戎狄长期斗争,将戎狄聚集之所便称为大原,大原地域的改变正是华夏与戎狄斗争地方变迁的结果,其地域随着华夷冲突而变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其大致范围是基本固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马飞腾压陇东
多友 将军鼎
大原、太原与固原
西戎诸国时期的宁夏地区(2)
先秦时代的“中国”概念
阐释 | 北白鹅墓地出土虎纹铜罐——实物见证古代华夏族群与戎狄族群的互动交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